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知生活,引导学生多读多写,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多鼓励、赞美学生,教给学生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中职学生 作文写作 方法技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093-02
作文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一把重要的尺子,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和普通高中的学生比起来,语文知识积累严重不足,语文基础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加上自身的社会阅历和知识积累比较少,谋篇布局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观察能力等比较低,所以提起写作文就“色变”,写作文的时候绞尽脑汁,东拼西凑。老师提起教作文也是很头疼,作文教学成为广大语文教师伤脑筋的一大教学难题。
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让学生克服下笔时的畏惧心理,是作文教学指导的第一步。解除和疏通学生“厌”、愁”、“怕”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苏州大学王家伦教授提出“作文就是说话”,鼓励学生多写多练,在练习的过程中找到方法。如果一味认为作文难写,就不去写,那作文水平是不可能提高的。
一、用欣赏和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
“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每个人都是优秀的,只是我们缺乏找到优秀的眼力。在平时的作文写作中,教师要用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多鼓励学生,指出学生作文中的闪光之处,哪怕是一个好词、一个好句也要对学生不吝夸奖。尊重学生个体间的个性差异,认可学生的价值,发掘其潜能。培养学生的信心,树立我也可以写好作文的决心,克服畏难情绪,才能迈出第一步!
二、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知生活
语文来源于生活,在教师平时与学生的交往中,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提高学生对周围生活的观察能力和感悟能力,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心得。学生作文普遍存在胡编乱造、缺乏真情实感的现象,要求学生在动笔写作前仔细观察、思考现实生活,务必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改变一些学生胡编乱造、“假大空套”等不良写作习惯。
学会换位思考,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用学生的思维和心态去思考世界。激发学生思考能力,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动性,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三、引导学生多阅读,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培根说“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阅读是提高写作的必要前提条件,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将好的句子和章节进行摘抄,形成自己写作的基本素材。
四、教会学生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虽说“文无定法”,但作文教学是有法可循的。这个“法”,就是指写作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中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夯实写作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素养。语文教师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模式和方法技巧,让学生学会规范写作,杜绝学生漫无章法的胡写乱划、胡拼乱凑现象。
1.中心要明确。这篇作文要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观点或看法,即你想说什么?歌德曾说过“作家的风格应该是他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一个人若想写出明白的风格,他首先就要心里明白;若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
2.思路要清晰。作文表达的内容明确之后,就要确定如何去说、去表达。如果是讲故事,就要考虑如何让人看懂;如果是议论,就要像辩论一样让对方信服。清晰的思路很重要,凌乱的思路会让人一头雾水,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3.语言要精练。指导学生锤炼语言,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首先把口头语转化为书面语,改一下说话方式。可以给学生做一些专项训练,一些话在口头语中怎么说,转化为书面语又该怎么说。其次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词语,尤其是一些成语、俗语等。
4.注重修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让学生注重修改,认识修改的重要性。可以拿一篇文章全班参与修改,经过精心修改的文章会比原文更加精彩。
5.参与作文评价。一篇作文完成后学生常常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评价,缺少了对自己写作不足的反思与自我总结。教师一人批改作文的方式不仅耗时低效,而且不能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师生互批互改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开阔学生的写作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作文的要求是提升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学生不可或缺的交際技能。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提高的,教师作为学生写作的指导者,应该从平时的鼓励、引导上下功夫。要引导学生多读多练,采取有针对性的锻炼方法,持之以恒,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宝祥.作文很低效,教师亦有责——作文教学低效病因诊断[J].语文教学通讯,2011,(16).
[2]庞姝.作文教学的核心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11).
[3]王占英.作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9,(Z3).
作者简介:
罗凤英(1984.5-),女,汉族,中学一级教师。
【关键词】中职学生 作文写作 方法技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093-02
作文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一把重要的尺子,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和普通高中的学生比起来,语文知识积累严重不足,语文基础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加上自身的社会阅历和知识积累比较少,谋篇布局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观察能力等比较低,所以提起写作文就“色变”,写作文的时候绞尽脑汁,东拼西凑。老师提起教作文也是很头疼,作文教学成为广大语文教师伤脑筋的一大教学难题。
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让学生克服下笔时的畏惧心理,是作文教学指导的第一步。解除和疏通学生“厌”、愁”、“怕”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苏州大学王家伦教授提出“作文就是说话”,鼓励学生多写多练,在练习的过程中找到方法。如果一味认为作文难写,就不去写,那作文水平是不可能提高的。
一、用欣赏和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
“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每个人都是优秀的,只是我们缺乏找到优秀的眼力。在平时的作文写作中,教师要用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多鼓励学生,指出学生作文中的闪光之处,哪怕是一个好词、一个好句也要对学生不吝夸奖。尊重学生个体间的个性差异,认可学生的价值,发掘其潜能。培养学生的信心,树立我也可以写好作文的决心,克服畏难情绪,才能迈出第一步!
二、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知生活
语文来源于生活,在教师平时与学生的交往中,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提高学生对周围生活的观察能力和感悟能力,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心得。学生作文普遍存在胡编乱造、缺乏真情实感的现象,要求学生在动笔写作前仔细观察、思考现实生活,务必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改变一些学生胡编乱造、“假大空套”等不良写作习惯。
学会换位思考,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用学生的思维和心态去思考世界。激发学生思考能力,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动性,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三、引导学生多阅读,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培根说“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阅读是提高写作的必要前提条件,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将好的句子和章节进行摘抄,形成自己写作的基本素材。
四、教会学生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虽说“文无定法”,但作文教学是有法可循的。这个“法”,就是指写作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中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夯实写作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素养。语文教师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模式和方法技巧,让学生学会规范写作,杜绝学生漫无章法的胡写乱划、胡拼乱凑现象。
1.中心要明确。这篇作文要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观点或看法,即你想说什么?歌德曾说过“作家的风格应该是他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一个人若想写出明白的风格,他首先就要心里明白;若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
2.思路要清晰。作文表达的内容明确之后,就要确定如何去说、去表达。如果是讲故事,就要考虑如何让人看懂;如果是议论,就要像辩论一样让对方信服。清晰的思路很重要,凌乱的思路会让人一头雾水,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3.语言要精练。指导学生锤炼语言,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首先把口头语转化为书面语,改一下说话方式。可以给学生做一些专项训练,一些话在口头语中怎么说,转化为书面语又该怎么说。其次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词语,尤其是一些成语、俗语等。
4.注重修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让学生注重修改,认识修改的重要性。可以拿一篇文章全班参与修改,经过精心修改的文章会比原文更加精彩。
5.参与作文评价。一篇作文完成后学生常常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评价,缺少了对自己写作不足的反思与自我总结。教师一人批改作文的方式不仅耗时低效,而且不能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师生互批互改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开阔学生的写作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作文的要求是提升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学生不可或缺的交際技能。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提高的,教师作为学生写作的指导者,应该从平时的鼓励、引导上下功夫。要引导学生多读多练,采取有针对性的锻炼方法,持之以恒,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宝祥.作文很低效,教师亦有责——作文教学低效病因诊断[J].语文教学通讯,2011,(16).
[2]庞姝.作文教学的核心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11).
[3]王占英.作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9,(Z3).
作者简介:
罗凤英(1984.5-),女,汉族,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