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颁布实施以来,每学年的第一学期都要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进行测试和上报,从测试的数据来看,笔者对学生每况愈下的体质状况感到忧心忡忡,在担心之余,笔者对测试本身进行了反思,发现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身边广大体育教师的共同疑惑,在此成文,与体育同仁探讨。
一、测试时间不应在第一学期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数据上报在每年的12月中下旬,也就是要求在学年的第一学期完成测试,这个时间的选择不合理,不科学,在某种程度上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原因如下:
1.秋冬季节对测试有一定影响
不管是北方还是南方,11月份开始进入秋冬季节,天气干燥寒冷,时常刮风。学生的衣服穿得多,运动不便,不管是练习还是测试都不能发挥最佳水平。秋冬季又是感冒高发时期,学生运动后一身汗,回到教室容易着凉感冒。这也会影响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另外,因为天气寒冷,剧烈运动还容易受伤。因此,笔者建议测试应该放在第二学期,从3月到6月,天气暖和,适合人体运动,学生衣服穿得少,运动幅度大,更能取得好成绩。
2.第一学期学习和练习的时间少
学生9月份升入高一年级,体育课上要学习新的内容,适应新的常规,教学的要求也更高。体育课上在完成课程目标的同时还要针对体质健康测试进行专门性练习,相对来说,学生测试项目的时间较少,技能掌握较粗糙,不利于获得理想的测试成绩。在第一学期中遇到的假期也比较多,“十一”长假、中秋、元旦等,再加上要学习新的广播操、自编操,学校举行运动会等客观因素,对练习时间都造成一定的影响。笔者认为测试如果放在第二学期,学生对该年级的教学已经适应,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身心条件都能调整到比较理想的状态,测试效果会更理想。
二、商个年级共用测试标准不合理
目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小学部分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是两个年级共用一个标准,这对于一、三、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标准比较高。以三年级为例,在第一学期测试,三年级学生的实际运动水平只有二年级,从测试的数据来看,三年级的平均成绩不如四年级,和四年级共用一个标准显然不科学。一年级更明显,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适应学校生活要一段时间,体育课上要学习广播操、自编操,要建立课堂常规,而测试内容如50米跑、投沙包、立定跳远、踢毽子、跳绳等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都需要反复练习,和二年级学生相比存在较大差异。这样的情况在五年级同样体现。如果在测试时避重就轻,选测坐位体前屈或仰卧起坐,这样会减少技能教学的比重,不利于打好基础。即使把测试放在第二学期,一个标准衡量两个年龄段也同样不合理。因此笔者建议要细分测试标准,每个年级用一个标准,才能科学地反映该年龄段学生的真实体质状况。
三、形体指标不宜纳入评价体系
以单一的身高体重为基准的形体指标在“体质健康”测试中占15分,笔者认为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初期,形体尚未定型,“营养不良”或“肥胖”都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身体状况,形体不达标的学生不可能通过主观努力短时间内改善自身的形体指标,该指标不宜纳入评价体系。笔者认为遗传决定人的基本体形,形体指标只能给学生作为参考,告诉学生身高、体重是否属于正常范围,提醒部分学生体重超标了,应该注意控制饮食和加强锻炼,或是太瘦了,要通过饮食、睡眠、运动等加以改善。学校体育的目的不是要培养专业运动员和模特,学生的高矮胖瘦不影响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体质健康”测试是一种评价,评价不能以“甄别”为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引导作用。评价体系内的项目应该是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可以改善的,从这个角度看,把视力作为测试项目(排除先天性眼疾)更合理。
四、肺体指数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机能状况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五六年级的肺体指数是必测项目,笔者经历两年的测试后认为肺活量的测试受客观因素影响较多,偶然性强,学生的态度和吹气的技巧对测试结果有直接影响,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机能状况。有些身体状况很好的学生测试时遇到仪器问题或不认真发挥,测试结果就不好。由于肺活量测试过程比较烦琐,小学生又不宜反复练习憋气,因此该项测试存在弊端。
如果说肺活量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学生的耐力素质的话,笔者分析了所带的4个班近200名学生的测试结果,从数据上无法得出肺活量成绩与耐力素质正相关的结论,长跑满分的学生肺活量未必满分,长跑不理想的学生肺活量取得满分的人也很多。而对肺体指数影响最直接的还是学生的体重,体重越重,肺体指数要获得好成绩越难。要提高该项成绩只有两个途径,一是减体重,二是提高肺活量。减体重几乎不能实现,而提高肺活量的运动主要是长跑、游泳等有氧运动,在学校里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是统一的,学生要提高肺活量也不容易。和形体指数一样,学生不能靠自身努力提高的项目就是缺乏合理性的,笔者认为肺体指数也只能作为一项参考指标。
当前青少年身体素质的不断下降已经向全社会敲响了警钟,要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学校体育应该发挥引领作用,运用体育课程的理念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健身的技能是体育教学的基础,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让学生走进阳光,走进操场每天锻炼1小时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则是衡量学生体质状况的最权威的评价体系。三者产生合力才能更有效地带动学生的体质发展,其中评价最关键,只有不断完善评价体系,真正发挥引领作用,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才能得到有效发展。
一、测试时间不应在第一学期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数据上报在每年的12月中下旬,也就是要求在学年的第一学期完成测试,这个时间的选择不合理,不科学,在某种程度上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原因如下:
1.秋冬季节对测试有一定影响
不管是北方还是南方,11月份开始进入秋冬季节,天气干燥寒冷,时常刮风。学生的衣服穿得多,运动不便,不管是练习还是测试都不能发挥最佳水平。秋冬季又是感冒高发时期,学生运动后一身汗,回到教室容易着凉感冒。这也会影响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另外,因为天气寒冷,剧烈运动还容易受伤。因此,笔者建议测试应该放在第二学期,从3月到6月,天气暖和,适合人体运动,学生衣服穿得少,运动幅度大,更能取得好成绩。
2.第一学期学习和练习的时间少
学生9月份升入高一年级,体育课上要学习新的内容,适应新的常规,教学的要求也更高。体育课上在完成课程目标的同时还要针对体质健康测试进行专门性练习,相对来说,学生测试项目的时间较少,技能掌握较粗糙,不利于获得理想的测试成绩。在第一学期中遇到的假期也比较多,“十一”长假、中秋、元旦等,再加上要学习新的广播操、自编操,学校举行运动会等客观因素,对练习时间都造成一定的影响。笔者认为测试如果放在第二学期,学生对该年级的教学已经适应,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身心条件都能调整到比较理想的状态,测试效果会更理想。
二、商个年级共用测试标准不合理
目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小学部分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是两个年级共用一个标准,这对于一、三、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标准比较高。以三年级为例,在第一学期测试,三年级学生的实际运动水平只有二年级,从测试的数据来看,三年级的平均成绩不如四年级,和四年级共用一个标准显然不科学。一年级更明显,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适应学校生活要一段时间,体育课上要学习广播操、自编操,要建立课堂常规,而测试内容如50米跑、投沙包、立定跳远、踢毽子、跳绳等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都需要反复练习,和二年级学生相比存在较大差异。这样的情况在五年级同样体现。如果在测试时避重就轻,选测坐位体前屈或仰卧起坐,这样会减少技能教学的比重,不利于打好基础。即使把测试放在第二学期,一个标准衡量两个年龄段也同样不合理。因此笔者建议要细分测试标准,每个年级用一个标准,才能科学地反映该年龄段学生的真实体质状况。
三、形体指标不宜纳入评价体系
以单一的身高体重为基准的形体指标在“体质健康”测试中占15分,笔者认为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初期,形体尚未定型,“营养不良”或“肥胖”都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身体状况,形体不达标的学生不可能通过主观努力短时间内改善自身的形体指标,该指标不宜纳入评价体系。笔者认为遗传决定人的基本体形,形体指标只能给学生作为参考,告诉学生身高、体重是否属于正常范围,提醒部分学生体重超标了,应该注意控制饮食和加强锻炼,或是太瘦了,要通过饮食、睡眠、运动等加以改善。学校体育的目的不是要培养专业运动员和模特,学生的高矮胖瘦不影响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体质健康”测试是一种评价,评价不能以“甄别”为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引导作用。评价体系内的项目应该是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可以改善的,从这个角度看,把视力作为测试项目(排除先天性眼疾)更合理。
四、肺体指数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机能状况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五六年级的肺体指数是必测项目,笔者经历两年的测试后认为肺活量的测试受客观因素影响较多,偶然性强,学生的态度和吹气的技巧对测试结果有直接影响,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机能状况。有些身体状况很好的学生测试时遇到仪器问题或不认真发挥,测试结果就不好。由于肺活量测试过程比较烦琐,小学生又不宜反复练习憋气,因此该项测试存在弊端。
如果说肺活量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学生的耐力素质的话,笔者分析了所带的4个班近200名学生的测试结果,从数据上无法得出肺活量成绩与耐力素质正相关的结论,长跑满分的学生肺活量未必满分,长跑不理想的学生肺活量取得满分的人也很多。而对肺体指数影响最直接的还是学生的体重,体重越重,肺体指数要获得好成绩越难。要提高该项成绩只有两个途径,一是减体重,二是提高肺活量。减体重几乎不能实现,而提高肺活量的运动主要是长跑、游泳等有氧运动,在学校里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是统一的,学生要提高肺活量也不容易。和形体指数一样,学生不能靠自身努力提高的项目就是缺乏合理性的,笔者认为肺体指数也只能作为一项参考指标。
当前青少年身体素质的不断下降已经向全社会敲响了警钟,要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学校体育应该发挥引领作用,运用体育课程的理念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健身的技能是体育教学的基础,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让学生走进阳光,走进操场每天锻炼1小时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则是衡量学生体质状况的最权威的评价体系。三者产生合力才能更有效地带动学生的体质发展,其中评价最关键,只有不断完善评价体系,真正发挥引领作用,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才能得到有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