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田间地头到餐桌,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监管部门把关,但是这种“九龙治水”的方式造成各部门之间存在监管真空。
食品添加剂行业门槛太低
对于屡屡被曝光的食品添加剂事件,如何解决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部门面前的一个难题。食品业业内人士龚先生认为,将政府职能与食品安全绑架在一起本身就不利于对食品行业的监管,他举例说,目前的政策如果有某个地方的食品行业出现问题该地区的工商部门也要承受连带责任,而这一举措只能造成该地区的工商部门三番五次地检查大型企业,原因在于大型企业承受着更多目光的关注,而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却视而不见,但是食品安全问题又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上。
在制定标准时政府更多的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很少有专家的意见参与其中,这就造成了目前中国的标准很多都是将产品标准代替食品标准,“甚至很多标准还细分出了一级、二级、三级,这种等级完全没有必要,只要划定一个级别凡是超过这个级别的就属于违法。”
在欧美,香港对食品添加剂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以《香港食品法典》为例,主要内容是依据欧洲食品法典撰写,所有的添加剂都有一个检测线,凡是在产品中查出含有的添加剂超过这条线值的就要受到政府的重罚,在国内常见的在食用油中添加抗氧化剂TBHQ,而这种物质在香港的食品法中是不允许添加的,即使在食用油中查出含有0.01个成分的TBHQ,香港政府会及时将违法产品告知媒体,媒体在进行播报后,凡是拥有此产品的商场、超市都将责令下架被驱逐出整个香港市场,而一旦被驱逐出的产品就很难回到香港市场进行贩卖。
“当然,由于国外有严格的法规控制,而在中国进入食品添加剂行业的门槛又很低,于是许多外资企业纷纷转战进入中国市场。”龚先生说。
大部委监管中国食品问题
对于食品添加剂所产生的个中问题首先就是信息不对称,中国保健协会食物营养与安全委员会会长孙树侠告诉《北京科技报》,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外很少会在食品中添加合成食品添加剂而改用天然食品添加剂。以黄色素为例,柠檬黄就属于合成食品添加剂,而天然的则是用栀子黄或是玉米黄,“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进口产品价格高昂的原因所在,但是中国很多消费者由于不了解合成和天然的意义,所以认为含有食品添加剂的就是不好的。”因此孙树侠建议,所有的食品中都要标明含有的添加剂是天然的还是合成的。
食品安全问题的源头与多头管理无法分开。孙树侠说,对于食品问题在国际上一直通行四个部分,那就是农业部分专管人们有吃的,社会保障部分是保障人们的食物是可以食用的,而营养部分是确保人们的食物中是否存在不当的营养成分,最后就是可持续发展部分它是保证食品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环境也不能对食品造成污染。
而在中国完全没有将食品概念梳理清楚,按照我国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涉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这些部门是按照从原材料到产品、市场、餐桌的顺序进行分段监管。从田间地头到餐桌,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监管部门把关,但是这种“九龙治水”的方式造成各部门之间存在监管真空,这种分段监管和品种监管相结合的模式,实际工作中确实也存在一些监管边界不清、监管重复和空白并存等问题。
孙树侠认为,中国应该成立一个大部委来监管中国的食品问题,而这个大部委可以类似于国外的健康社会保障部,它要负责全国人民的食品从环境、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的问题。
李里特认为,联合国食品卫生和粮农组织在近年提出食品安全管理模式的转变。原来全世界的食品安全的管理模式都类似,属于“危机管理”模式,就是以强化监管为基础,强化检查为基础,以不发生危险为目标,出现了食品安全事件,马上制定标准,建立严格的检查制度,购买先进的、准确的,更加精密的仪器去检测,这个办法在国际上已经认为是一种过时的管理模式。
在这种情况下,国外发达国家提出转变食品安全管理模式,由“危机管理”转变为“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基础是首先要建立良好的生产系统,在生产过程中主动规避任何可能引起安全问题的风险,以良好的生产系统来保证食品安全。它以不发生任何安全问题的可能性为目标,良好的生产系统的每个环节都以避免发生问题为基础,时刻预防食品安全事故在自己的环节发生,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李里特也建议,政府应该建立食品安全的统一管理。在美国、日本等很多的发达国家,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和销售都归一个农业部门来管理,统一的管理才可以在各个环节经常地检查督促,发现那些有可能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危害点,防患于未来,才能有效地管理,高效地管理。
食品安全体现公民素质
除此之外,孙树侠也提到,中国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与中国国民的整体素养低不无关系,由于过低的素养,使很多人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了伤害,因此他建议,对于食品安全问题,要加强教育、反复教育,不能在一些3·15或是专项整顿日才拿出来说,“只有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食品才能健康化。”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侯彩云认为,食品安全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监管,而是应该建立起一个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监管是自上而下地由政府部门去查、去治。”她说,“而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政府、执法部门要管,更多的是让全民共同来保障食品的安全。普通的消费者中也分为两类,一类是缺乏食品安全知识,而另一类是拥有一定食品安全知识的,也包括我们这些有专业知识的人。通过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让这些人都积极参与到食品安全的监管中,而不仅仅依赖政府,通过《食品安全法》真正落实对源头的处罚,也可以以奖励制度,鼓励普通老百姓参与其中。”
食品添加剂行业门槛太低
对于屡屡被曝光的食品添加剂事件,如何解决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部门面前的一个难题。食品业业内人士龚先生认为,将政府职能与食品安全绑架在一起本身就不利于对食品行业的监管,他举例说,目前的政策如果有某个地方的食品行业出现问题该地区的工商部门也要承受连带责任,而这一举措只能造成该地区的工商部门三番五次地检查大型企业,原因在于大型企业承受着更多目光的关注,而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却视而不见,但是食品安全问题又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上。
在制定标准时政府更多的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很少有专家的意见参与其中,这就造成了目前中国的标准很多都是将产品标准代替食品标准,“甚至很多标准还细分出了一级、二级、三级,这种等级完全没有必要,只要划定一个级别凡是超过这个级别的就属于违法。”
在欧美,香港对食品添加剂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以《香港食品法典》为例,主要内容是依据欧洲食品法典撰写,所有的添加剂都有一个检测线,凡是在产品中查出含有的添加剂超过这条线值的就要受到政府的重罚,在国内常见的在食用油中添加抗氧化剂TBHQ,而这种物质在香港的食品法中是不允许添加的,即使在食用油中查出含有0.01个成分的TBHQ,香港政府会及时将违法产品告知媒体,媒体在进行播报后,凡是拥有此产品的商场、超市都将责令下架被驱逐出整个香港市场,而一旦被驱逐出的产品就很难回到香港市场进行贩卖。
“当然,由于国外有严格的法规控制,而在中国进入食品添加剂行业的门槛又很低,于是许多外资企业纷纷转战进入中国市场。”龚先生说。
大部委监管中国食品问题
对于食品添加剂所产生的个中问题首先就是信息不对称,中国保健协会食物营养与安全委员会会长孙树侠告诉《北京科技报》,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外很少会在食品中添加合成食品添加剂而改用天然食品添加剂。以黄色素为例,柠檬黄就属于合成食品添加剂,而天然的则是用栀子黄或是玉米黄,“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进口产品价格高昂的原因所在,但是中国很多消费者由于不了解合成和天然的意义,所以认为含有食品添加剂的就是不好的。”因此孙树侠建议,所有的食品中都要标明含有的添加剂是天然的还是合成的。
食品安全问题的源头与多头管理无法分开。孙树侠说,对于食品问题在国际上一直通行四个部分,那就是农业部分专管人们有吃的,社会保障部分是保障人们的食物是可以食用的,而营养部分是确保人们的食物中是否存在不当的营养成分,最后就是可持续发展部分它是保证食品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环境也不能对食品造成污染。
而在中国完全没有将食品概念梳理清楚,按照我国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涉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这些部门是按照从原材料到产品、市场、餐桌的顺序进行分段监管。从田间地头到餐桌,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监管部门把关,但是这种“九龙治水”的方式造成各部门之间存在监管真空,这种分段监管和品种监管相结合的模式,实际工作中确实也存在一些监管边界不清、监管重复和空白并存等问题。
孙树侠认为,中国应该成立一个大部委来监管中国的食品问题,而这个大部委可以类似于国外的健康社会保障部,它要负责全国人民的食品从环境、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的问题。
李里特认为,联合国食品卫生和粮农组织在近年提出食品安全管理模式的转变。原来全世界的食品安全的管理模式都类似,属于“危机管理”模式,就是以强化监管为基础,强化检查为基础,以不发生危险为目标,出现了食品安全事件,马上制定标准,建立严格的检查制度,购买先进的、准确的,更加精密的仪器去检测,这个办法在国际上已经认为是一种过时的管理模式。
在这种情况下,国外发达国家提出转变食品安全管理模式,由“危机管理”转变为“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基础是首先要建立良好的生产系统,在生产过程中主动规避任何可能引起安全问题的风险,以良好的生产系统来保证食品安全。它以不发生任何安全问题的可能性为目标,良好的生产系统的每个环节都以避免发生问题为基础,时刻预防食品安全事故在自己的环节发生,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李里特也建议,政府应该建立食品安全的统一管理。在美国、日本等很多的发达国家,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和销售都归一个农业部门来管理,统一的管理才可以在各个环节经常地检查督促,发现那些有可能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危害点,防患于未来,才能有效地管理,高效地管理。
食品安全体现公民素质
除此之外,孙树侠也提到,中国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与中国国民的整体素养低不无关系,由于过低的素养,使很多人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了伤害,因此他建议,对于食品安全问题,要加强教育、反复教育,不能在一些3·15或是专项整顿日才拿出来说,“只有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食品才能健康化。”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侯彩云认为,食品安全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监管,而是应该建立起一个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监管是自上而下地由政府部门去查、去治。”她说,“而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政府、执法部门要管,更多的是让全民共同来保障食品的安全。普通的消费者中也分为两类,一类是缺乏食品安全知识,而另一类是拥有一定食品安全知识的,也包括我们这些有专业知识的人。通过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让这些人都积极参与到食品安全的监管中,而不仅仅依赖政府,通过《食品安全法》真正落实对源头的处罚,也可以以奖励制度,鼓励普通老百姓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