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交响乐作品的演奏中,音准、速度节奏及音乐表现这三个方面问题是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本文以双簧管为例结合笔者的演奏实践针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了一般性的概括论述。
【关键词】双簧管;交响乐;音准;速度节奏;音乐
【中图分类号】J621.3 【文献标识码】A
双簧管是一种采用双簧哨片振动发声的气鸣类乐器,在乐器史上双簧管几乎从远古时代就已为人所知,最早的乐器原型是古希腊时的阿夫洛斯管(Aulos),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双簧管的声音柔美婉转,真挚感人,富有表情,如少女的倾诉,因此被很多作曲家所采用,也是最早出现在管弦乐队中的管乐器之一。而交响乐是演奏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演奏者和欣赏者所钟爱的音乐艺术种类。双簧管在交响乐的演奏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绝大多数的交响乐作品中作曲家们给了双簧管最美妙的solo片断,给整部交响乐加入点睛之笔。
那么双簧管如何较好的完成交响乐的演奏呢?在归纳了许多艺术家的演奏实践经验之后,总结出了三点。准确的音准、速度节奏与合理音乐表现。因为精确的音准与速度节奏是完成交响乐演奏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它们构成了交响乐的基本骨骼框架,继而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合理的音乐表现,这样才能完整地表达交响乐所要展现的思想内涵和音乐本质。下面将逐一对这三方面的问题展开论述。
一、双簧管在交响乐中的音准问题
乐器通过振动发出声响,有了音响自然了也就有了音或高或低的差别,在交响乐的演奏中便有了准与不准的问题。音准是最重要的音乐元素之一,试想在演奏交响乐的乐团,连音都演奏不准的话,怎么能表现出乐曲应有的和声效果,怎么会让听众的听觉满意,对乐曲的诠释更是无从谈起。
(一)标准音的分类
进行交响乐合奏时,音准是首先遇到的基础问题之一,尽管每个人对音准的要求出发点式一致的,但在实际的演奏中,当两个以上的声音配合在一起时,不准的音出现是屡见不鲜的。因为每个人的听觉对音准的辨别多多少少都是有差异的,再加上从事交响乐演奏的经验也是高低不同,所以在交响乐演奏时,首先要校对音准,统一每一位演奏员对音准的概念。
在交响乐团的进行对音时,会由首席双簧管演奏出小字一组的a这个音,大家在按木管,铜管,弦乐的声部分部进行对音,这个小字一组的a就是标准音,那么这个音的标准是什么呢?其实这和双簧管哨片的制式分类很相似,在国际的通行惯例中的分类是以欧洲的,美国的来区别,在欧洲大多数的乐团一般将小字一组的a的振动频率定为442Hz至444Hz左右,而在美国,这个标准音的振动频率往往被统一为440Hz。当然也有例外,在国外有很多的古乐团它们将这一标准定为438Hz左右。国内往往采用欧洲的标准定为442Hz左右。
(二)演奏中的音准要求
在演奏交响乐时,一般来说作品的旋律往往占据统治地位,和声的音准通常也以旋律为标准。有时当旋律是和声分解出来的和弦音时,那么和声就成了校对旋律音准的标准,多声部的旋律就以最主要的旋律为标准。复调手法的作品低音声部和高音声部的音准往往就是整部作品的标准。
双簧管本身是乐队的校音乐器,他的音准质量直接影响到其他声部,因此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交响乐演奏者是很不容易的。首先要求演奏者有着灵敏的听觉,在演奏中,能够对音准的变化,及时迅速地做出反应,交响乐是团队的艺术,只顾自己的音准,不顾他人的变化是绝对不行的。从一开始,就要培养自己的团队意识,在进行交响乐演奏时,时刻注意其他声部的音准变化,当双簧管声部进入时,一定要参照前一声部的音准,作为团队的一员,一定要以团队的利益为重。
(三)乐器,哨片对音准的影响
双簧管乐器本身的机械构造和制造工艺是管乐器中最为复杂,最为精密的,所以作为双簧管的演奏者,应该从一开始就对自己的乐器有全面的认识,不同的乐器发音过程的复杂程度是不同的,不同樂器厂商生产同一款乐器也是有很多差异的,通常来说一般小字二组的F容易偏低,小字二组的G容易偏高等等,有的是乐器自身因素引起的音准差异;也有的则是因人而异,各有不同,大部分的情况可以通过对乐器的调整和演奏中使用附加键等手段来加以解决。
哨片对演奏时的音准也有较大的影响,有时会直接影响到演奏的质量。双簧管的哨片是由两片窄小的苇片绑制而成,因此它的敏感度非常高。哨片的制作与选择,因演奏者的差异,也会对哨片进行相应的调整,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总体来说以音准易控制,音色好,好发音为标准。
除此之外,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到音准的变化,温度越高音准随之也反之亦然。各种情况对音准的影响都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要调整好心态,不能怨天尤人。通过刻苦的练习,积累丰富的交响乐演奏经验,相信音准这个问题就会应刃而解的。
二、双簧管在交响乐中的速度节奏问题
(一)速度与节奏的关系
说完了音准,再来看看速度节奏,音乐是振动的空气,如同人们的交谈,有发声就会有长短和格律。众所周知节奏就是音符时值的长短对比关系,速度则是运动的快慢频率,这两个看上去不同的概念,从另一个层面上看则是有机的整体。节奏中的长短对比关系,可以看作是速度的急缓与收放。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首先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合并起来,给予了“速度节奏”〔Tempo—Rhythm〕这个名词称谓①。在音乐演奏中也经常会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的统一在交响乐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联系也最为紧密。它们自始至终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共同体。
(二)速度节奏在演奏中实用意义 速度节奏的标记变化,往往预示了乐曲的进行和转折,为演奏者的分句提供可靠的依据,
将这些变化与曲式构成,和声进行以及音高旋律的方向综合分析,就容易对音乐有进一步的感受与认识。
在交响乐的表演过程中,演奏者对节奏速度变化的掌握往往能体现出演奏者的个性以及他对作品的理解,也是艺术处理的重要环节。在规定条件下的节奏速度其自身就包含有一定的表情意义,在表现或欣赏音乐形象的时候,这些音乐形象与基本的节奏速度是息息相关的,不同的节奏型与不同的速度,表达了不同的音乐形象,同音高旋律一起扮演着忧伤或欢喜,王子与公主等等。
双簧管的演奏者应将乐曲谱面的速度节奏术语仔细分析,才能更好地完成音乐。因为在交响乐的音乐记谱中,乐曲的作者们,会把速度节奏的变化,用不同的速度或表情术语进行标记,这将大大方便对作曲家音乐作品的理解,只要按照作曲家的标记进行演奏,出差错的机率从理论上说就会少很多。
在这些作曲家中,也有很多人并不对速度节奏地变化作出很详尽的标记,甚至都不会完全按照自己所创作的乐谱标记进行演奏,这样怎样去理解和演奏这些作品呢?原来几乎所有的速度术语标记,在被演奏之前,都具有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速度节奏的变化不能违背乐曲每一段落的基础速度,在这一条件下进行演奏才能基本保持作曲家的原始意图。
(三)速度节奏与音乐时期
在J.N.Maelzel 1815年发明节拍机之前,对音乐的演奏基本上依据的是乐曲的自身风格,地域的风俗习惯,和演奏者本人的喜好。文艺复兴时期后的音乐到十六世纪前后大体上有快速,中速,慢速三种,直到交响曲这种曲式成型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才形成基础的古典音乐的速度观念。
巴洛克时期及其之前的音乐,在音乐的表现上基本禁止繁多的自由变化。进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对速度节奏的变化开始增多,他们为交响曲,四重奏,奏鸣曲等不同的乐曲模式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极大扩展了音乐作品的体裁类型。在他们的作品中开始广泛运用了双簧管并交给它富有表情的独奏。对这一时期作品速度节奏上的风格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在处理这些作品时,可以随着音乐的起伏变化作适当的调整,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保持音乐作品整体的平衡的基础之上。
浪漫派的作曲家们,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特质,莫过于作曲家本人对个人情感世界的强烈表现,他们在音乐上开始寻找突破,不甘局限于前人的模式,突出音乐的标题性,极大扩展了音乐的表现手法,大胆应用和声和调性手法的扩张与分裂,广泛应用不和谐和炫等等,并且在这段时期音乐家们开始注意在音色上突出乐器的个性化。②这一时期大多数的作曲家为他们谱写的乐曲作出精细的速度节奏标记,因此在表现这些作品时,为了更好地表现作曲家的意愿,我们需要对他们的和声,旋律,曲式结构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
最后来看印象派的作品,对于其他流派,他们的速度节奏在变化上不仅丰富,而却要复杂的多。印象派的特性受到印象主义绘画艺术的深刻影响,色彩性成为整部音乐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在注重配器色彩性的基础上,了解作曲家细节的作曲手法也比较重要,通过对句式的分析加入对动机特性的深入理解,必然能更接近作曲者的创作意图。
三、双簧管在交响乐中的音乐表现
在解决了音准与速度节奏问题之后,整个交响乐的骨骼轮廓便展现出来了,然而没有灵魂的躯体,不过只是行尸走肉罢了。那么如何使演奏的音乐活灵活现呢?下面就来看看怎样给交响乐的演奏加入灵魂——关于音乐的表现问题。
(一)音乐表现的重要性
任何音乐作品都离不开演奏者的二次创作,好的音乐表现力可以让听众感受到作品的魅力,反之错误的,呆板的无理性的演奏则有可能毁掉一部伟大的作品。国内大部分的双簧管学生,吹奏自己本专业的作品要远远多于对交响乐作品的演奏,在他们所演奏的协奏曲,奏鸣曲等作品中,往往有充足的时间给他们展示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而交响乐则不然,留给演奏者的时间往往只有几个小节,正是这几个小节的表现有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交响乐的成败。
(二)音乐表现中的分句法
双簧管乐器本身的耗气量不大,演奏者可以保持比较长时间的不换气间断演奏,很多演奏者往往不会注意到乐句所必需的呼吸,一口气将整个句子交待清楚,但是在交响乐演奏中对音乐的分句,在音乐表现中的意义极为深刻,他正如人们说话时的语气,好的分句可以恰如其分地表达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甚至是某些晦涩的隐喻;而错误的分句往往适得其反对音乐的表现效果产生巨大伤害。
双簧管在交响乐演奏中的乐句大体上分为三类:全体的合奏乐句,独奏乐句,与其他声部共同完成的乐句。对于这几类的乐句划分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在演奏中要合理的分句首先就要合理地划分句逗和它们的表情特色,句逗在乐句的进行中十分重要,是音乐旋律进行的合理的逻辑间歇,由此决定了音乐进行的旋律层次分部和音乐本身的收束感。句逗也是演奏中最合适的换气时机。其次,正确地处理旋律的高潮也是分句中特别重要的手段之一,它可以使演奏者清楚的认识到旋律走向的逻辑过程。高潮是乐思发展的集中表现,在处理时应注意旋律上行下行与力度的关系,它们之间往往是成正比的。最后双簧管的吹奏法在分句中也会起到很大作用,他会直接影响到演奏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演奏乐句的性质及表情变化,恰如其分地合理运用各种奏法会正确的展示音乐的表情内涵。
音乐作品在演奏中作为一个动态的结构对其进行合理的刨析,上面提到的也只是最基础方面,分句法的实现还要靠各种演奏手段的統一结合来完成的,传统的演奏习惯也会影响乐句的划分。
(三)音乐表现中的演奏的个性
双簧管这种乐器自身是极具个性的,他的音色独特,声音有极强的穿透力,在交响乐演奏中能够轻易的被人察觉。列为茨基曾说“任何乐器都无法以更大的纯朴和坦率来表达双簧管所便于和所能够表达的东西”③,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在交响乐的演奏中这对矛盾表现得更为突出。对于听众来说,他们既想得到完整的交响乐的音乐感受,又想听到独奏声部有特色的个性演奏。在演奏中如何把握这对矛盾确实并不容易。无论是类型性的演奏还是模仿性的演奏,都有各自的不足,没有创造性的光彩,演奏的只是前人的影子,而这种演奏方式,却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作为学习方式,避免了过分强调个性而丢掉作曲家本意的问题。④ 音乐的演奏,我们都称之为对音乐的二次创作。每一位双簧管演奏员都想尽可能的把交响乐中的双簧管独奏部分演奏的精彩,完美。而交响乐中的演奏个性与独奏乐曲中的演奏个性是完全不同的,在独奏乐曲中可以加入更多的演奏者的自由情感,在交响乐的演奏中,演奏的个性就要受到诸多限制。
要对交响乐进行合理的演奏,首先,演奏员要尊重作曲家的一度创作,将作曲家留在乐谱上的每一个细节表述清楚。同时要尊重听众的审美心理,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创造性演奏都会听众听众所接受,演奏音乐也不是只为自己演奏,最终的目的还是让更多的人接受我们的对音乐的解释;其次,在交响乐演奏时演奏员强调整体合奏,所以在交响乐演出中双簧管演奏旋律不能像演奏独奏乐曲那样,它只能在乐队大范畴之下的有限空间内表现演奏者的演奏个性;最后,在交待交响乐曲的独奏部分时,演奏者必须注意其他声部的音乐进行,表现乐曲的同时,也要配合其他声部的表现。
强调在交响乐演奏时个性要服从共性,但也不能由此认为演奏交响乐就会抹杀掉演奏员的个性,共性是由不同的个性组合在一起展现出来的,正如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组合在一起的个性也都是各不相同并且保持自身特点的。交响乐正是将不同的个性转变为共性的一门艺术。所以,只要演奏者的演奏合情合理,那么他的演奏个性就可以保持下来并不会和整体相矛盾,反而会成为交响乐演出中的亮点。
除了以上论述的各个方面,还要清楚认识到指挥的作用。指挥就像一个乐团的大脑一样,同一个乐团演奏同一首曲子,如果换了指挥,演奏的效果就会有所不同。乐队指挥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通过指挥来组织和训练乐队,控制演奏速度,保持作品结构与形式的统一,使乐队能够正确、统一地演奏作品。挥是创造出一个大于其各组成部分的总和的真正的整体,创造出一个富有活力的整体,把投入于其中的各项资源转化为较各项资源的总和更多的东西。通过乐队指挥对音乐作品的阅读、理解和指挥, 使各种个别的乐器演奏形成了有生命力的音乐演出的整体。所以,要完成音乐的合理演奏与指挥的沟通也是十分重要的。
交响乐作为一个以动态方式呈现的音乐结构,要合理的演奏就必须对他從上述三个大的方面进行精细深入地分析研究。通过积极的学习探索,不断的演奏积累,形成综合全面的音乐修养,最终,对交响乐的演奏就一定可以趋于完美,成为合格的双簧管演奏者。
注释:
①参见林陵,史敏徒.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二卷,演员自我修养[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315.
②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219.
③德·罗加尔·列维茨基,列维茨基,Левицкий,et al.管弦乐队讲话[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143.
④参见杨易禾.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98-100.
参考文献
[1]列维茨基.管弦乐队讲话[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0.
[2]刘灏.西方管乐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
[3]朴长天.双簧管教学法[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6.
[4]林陵,史敏徒.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二卷,演员自我修养[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
[5]瓦西连科,С·Н·,金文达.交响配器法[M].北京:音乐出版社,1962.
[6]杨易禾.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
[7]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8]祝盾.双簧管演奏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9]Evelyn Rothwell:Oboe Techniqu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3th Edition.
作者简介:于浩,青岛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管乐教研室主任,青岛大学交响乐团指挥中央音乐学院硕士,俄罗斯国立艺术大学博士(在读)。
【关键词】双簧管;交响乐;音准;速度节奏;音乐
【中图分类号】J621.3 【文献标识码】A
双簧管是一种采用双簧哨片振动发声的气鸣类乐器,在乐器史上双簧管几乎从远古时代就已为人所知,最早的乐器原型是古希腊时的阿夫洛斯管(Aulos),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双簧管的声音柔美婉转,真挚感人,富有表情,如少女的倾诉,因此被很多作曲家所采用,也是最早出现在管弦乐队中的管乐器之一。而交响乐是演奏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演奏者和欣赏者所钟爱的音乐艺术种类。双簧管在交响乐的演奏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绝大多数的交响乐作品中作曲家们给了双簧管最美妙的solo片断,给整部交响乐加入点睛之笔。
那么双簧管如何较好的完成交响乐的演奏呢?在归纳了许多艺术家的演奏实践经验之后,总结出了三点。准确的音准、速度节奏与合理音乐表现。因为精确的音准与速度节奏是完成交响乐演奏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它们构成了交响乐的基本骨骼框架,继而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合理的音乐表现,这样才能完整地表达交响乐所要展现的思想内涵和音乐本质。下面将逐一对这三方面的问题展开论述。
一、双簧管在交响乐中的音准问题
乐器通过振动发出声响,有了音响自然了也就有了音或高或低的差别,在交响乐的演奏中便有了准与不准的问题。音准是最重要的音乐元素之一,试想在演奏交响乐的乐团,连音都演奏不准的话,怎么能表现出乐曲应有的和声效果,怎么会让听众的听觉满意,对乐曲的诠释更是无从谈起。
(一)标准音的分类
进行交响乐合奏时,音准是首先遇到的基础问题之一,尽管每个人对音准的要求出发点式一致的,但在实际的演奏中,当两个以上的声音配合在一起时,不准的音出现是屡见不鲜的。因为每个人的听觉对音准的辨别多多少少都是有差异的,再加上从事交响乐演奏的经验也是高低不同,所以在交响乐演奏时,首先要校对音准,统一每一位演奏员对音准的概念。
在交响乐团的进行对音时,会由首席双簧管演奏出小字一组的a这个音,大家在按木管,铜管,弦乐的声部分部进行对音,这个小字一组的a就是标准音,那么这个音的标准是什么呢?其实这和双簧管哨片的制式分类很相似,在国际的通行惯例中的分类是以欧洲的,美国的来区别,在欧洲大多数的乐团一般将小字一组的a的振动频率定为442Hz至444Hz左右,而在美国,这个标准音的振动频率往往被统一为440Hz。当然也有例外,在国外有很多的古乐团它们将这一标准定为438Hz左右。国内往往采用欧洲的标准定为442Hz左右。
(二)演奏中的音准要求
在演奏交响乐时,一般来说作品的旋律往往占据统治地位,和声的音准通常也以旋律为标准。有时当旋律是和声分解出来的和弦音时,那么和声就成了校对旋律音准的标准,多声部的旋律就以最主要的旋律为标准。复调手法的作品低音声部和高音声部的音准往往就是整部作品的标准。
双簧管本身是乐队的校音乐器,他的音准质量直接影响到其他声部,因此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交响乐演奏者是很不容易的。首先要求演奏者有着灵敏的听觉,在演奏中,能够对音准的变化,及时迅速地做出反应,交响乐是团队的艺术,只顾自己的音准,不顾他人的变化是绝对不行的。从一开始,就要培养自己的团队意识,在进行交响乐演奏时,时刻注意其他声部的音准变化,当双簧管声部进入时,一定要参照前一声部的音准,作为团队的一员,一定要以团队的利益为重。
(三)乐器,哨片对音准的影响
双簧管乐器本身的机械构造和制造工艺是管乐器中最为复杂,最为精密的,所以作为双簧管的演奏者,应该从一开始就对自己的乐器有全面的认识,不同的乐器发音过程的复杂程度是不同的,不同樂器厂商生产同一款乐器也是有很多差异的,通常来说一般小字二组的F容易偏低,小字二组的G容易偏高等等,有的是乐器自身因素引起的音准差异;也有的则是因人而异,各有不同,大部分的情况可以通过对乐器的调整和演奏中使用附加键等手段来加以解决。
哨片对演奏时的音准也有较大的影响,有时会直接影响到演奏的质量。双簧管的哨片是由两片窄小的苇片绑制而成,因此它的敏感度非常高。哨片的制作与选择,因演奏者的差异,也会对哨片进行相应的调整,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总体来说以音准易控制,音色好,好发音为标准。
除此之外,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到音准的变化,温度越高音准随之也反之亦然。各种情况对音准的影响都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要调整好心态,不能怨天尤人。通过刻苦的练习,积累丰富的交响乐演奏经验,相信音准这个问题就会应刃而解的。
二、双簧管在交响乐中的速度节奏问题
(一)速度与节奏的关系
说完了音准,再来看看速度节奏,音乐是振动的空气,如同人们的交谈,有发声就会有长短和格律。众所周知节奏就是音符时值的长短对比关系,速度则是运动的快慢频率,这两个看上去不同的概念,从另一个层面上看则是有机的整体。节奏中的长短对比关系,可以看作是速度的急缓与收放。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首先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合并起来,给予了“速度节奏”〔Tempo—Rhythm〕这个名词称谓①。在音乐演奏中也经常会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的统一在交响乐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联系也最为紧密。它们自始至终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共同体。
(二)速度节奏在演奏中实用意义 速度节奏的标记变化,往往预示了乐曲的进行和转折,为演奏者的分句提供可靠的依据,
将这些变化与曲式构成,和声进行以及音高旋律的方向综合分析,就容易对音乐有进一步的感受与认识。
在交响乐的表演过程中,演奏者对节奏速度变化的掌握往往能体现出演奏者的个性以及他对作品的理解,也是艺术处理的重要环节。在规定条件下的节奏速度其自身就包含有一定的表情意义,在表现或欣赏音乐形象的时候,这些音乐形象与基本的节奏速度是息息相关的,不同的节奏型与不同的速度,表达了不同的音乐形象,同音高旋律一起扮演着忧伤或欢喜,王子与公主等等。
双簧管的演奏者应将乐曲谱面的速度节奏术语仔细分析,才能更好地完成音乐。因为在交响乐的音乐记谱中,乐曲的作者们,会把速度节奏的变化,用不同的速度或表情术语进行标记,这将大大方便对作曲家音乐作品的理解,只要按照作曲家的标记进行演奏,出差错的机率从理论上说就会少很多。
在这些作曲家中,也有很多人并不对速度节奏地变化作出很详尽的标记,甚至都不会完全按照自己所创作的乐谱标记进行演奏,这样怎样去理解和演奏这些作品呢?原来几乎所有的速度术语标记,在被演奏之前,都具有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速度节奏的变化不能违背乐曲每一段落的基础速度,在这一条件下进行演奏才能基本保持作曲家的原始意图。
(三)速度节奏与音乐时期
在J.N.Maelzel 1815年发明节拍机之前,对音乐的演奏基本上依据的是乐曲的自身风格,地域的风俗习惯,和演奏者本人的喜好。文艺复兴时期后的音乐到十六世纪前后大体上有快速,中速,慢速三种,直到交响曲这种曲式成型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才形成基础的古典音乐的速度观念。
巴洛克时期及其之前的音乐,在音乐的表现上基本禁止繁多的自由变化。进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对速度节奏的变化开始增多,他们为交响曲,四重奏,奏鸣曲等不同的乐曲模式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极大扩展了音乐作品的体裁类型。在他们的作品中开始广泛运用了双簧管并交给它富有表情的独奏。对这一时期作品速度节奏上的风格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在处理这些作品时,可以随着音乐的起伏变化作适当的调整,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保持音乐作品整体的平衡的基础之上。
浪漫派的作曲家们,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特质,莫过于作曲家本人对个人情感世界的强烈表现,他们在音乐上开始寻找突破,不甘局限于前人的模式,突出音乐的标题性,极大扩展了音乐的表现手法,大胆应用和声和调性手法的扩张与分裂,广泛应用不和谐和炫等等,并且在这段时期音乐家们开始注意在音色上突出乐器的个性化。②这一时期大多数的作曲家为他们谱写的乐曲作出精细的速度节奏标记,因此在表现这些作品时,为了更好地表现作曲家的意愿,我们需要对他们的和声,旋律,曲式结构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
最后来看印象派的作品,对于其他流派,他们的速度节奏在变化上不仅丰富,而却要复杂的多。印象派的特性受到印象主义绘画艺术的深刻影响,色彩性成为整部音乐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在注重配器色彩性的基础上,了解作曲家细节的作曲手法也比较重要,通过对句式的分析加入对动机特性的深入理解,必然能更接近作曲者的创作意图。
三、双簧管在交响乐中的音乐表现
在解决了音准与速度节奏问题之后,整个交响乐的骨骼轮廓便展现出来了,然而没有灵魂的躯体,不过只是行尸走肉罢了。那么如何使演奏的音乐活灵活现呢?下面就来看看怎样给交响乐的演奏加入灵魂——关于音乐的表现问题。
(一)音乐表现的重要性
任何音乐作品都离不开演奏者的二次创作,好的音乐表现力可以让听众感受到作品的魅力,反之错误的,呆板的无理性的演奏则有可能毁掉一部伟大的作品。国内大部分的双簧管学生,吹奏自己本专业的作品要远远多于对交响乐作品的演奏,在他们所演奏的协奏曲,奏鸣曲等作品中,往往有充足的时间给他们展示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而交响乐则不然,留给演奏者的时间往往只有几个小节,正是这几个小节的表现有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交响乐的成败。
(二)音乐表现中的分句法
双簧管乐器本身的耗气量不大,演奏者可以保持比较长时间的不换气间断演奏,很多演奏者往往不会注意到乐句所必需的呼吸,一口气将整个句子交待清楚,但是在交响乐演奏中对音乐的分句,在音乐表现中的意义极为深刻,他正如人们说话时的语气,好的分句可以恰如其分地表达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甚至是某些晦涩的隐喻;而错误的分句往往适得其反对音乐的表现效果产生巨大伤害。
双簧管在交响乐演奏中的乐句大体上分为三类:全体的合奏乐句,独奏乐句,与其他声部共同完成的乐句。对于这几类的乐句划分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在演奏中要合理的分句首先就要合理地划分句逗和它们的表情特色,句逗在乐句的进行中十分重要,是音乐旋律进行的合理的逻辑间歇,由此决定了音乐进行的旋律层次分部和音乐本身的收束感。句逗也是演奏中最合适的换气时机。其次,正确地处理旋律的高潮也是分句中特别重要的手段之一,它可以使演奏者清楚的认识到旋律走向的逻辑过程。高潮是乐思发展的集中表现,在处理时应注意旋律上行下行与力度的关系,它们之间往往是成正比的。最后双簧管的吹奏法在分句中也会起到很大作用,他会直接影响到演奏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演奏乐句的性质及表情变化,恰如其分地合理运用各种奏法会正确的展示音乐的表情内涵。
音乐作品在演奏中作为一个动态的结构对其进行合理的刨析,上面提到的也只是最基础方面,分句法的实现还要靠各种演奏手段的統一结合来完成的,传统的演奏习惯也会影响乐句的划分。
(三)音乐表现中的演奏的个性
双簧管这种乐器自身是极具个性的,他的音色独特,声音有极强的穿透力,在交响乐演奏中能够轻易的被人察觉。列为茨基曾说“任何乐器都无法以更大的纯朴和坦率来表达双簧管所便于和所能够表达的东西”③,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在交响乐的演奏中这对矛盾表现得更为突出。对于听众来说,他们既想得到完整的交响乐的音乐感受,又想听到独奏声部有特色的个性演奏。在演奏中如何把握这对矛盾确实并不容易。无论是类型性的演奏还是模仿性的演奏,都有各自的不足,没有创造性的光彩,演奏的只是前人的影子,而这种演奏方式,却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作为学习方式,避免了过分强调个性而丢掉作曲家本意的问题。④ 音乐的演奏,我们都称之为对音乐的二次创作。每一位双簧管演奏员都想尽可能的把交响乐中的双簧管独奏部分演奏的精彩,完美。而交响乐中的演奏个性与独奏乐曲中的演奏个性是完全不同的,在独奏乐曲中可以加入更多的演奏者的自由情感,在交响乐的演奏中,演奏的个性就要受到诸多限制。
要对交响乐进行合理的演奏,首先,演奏员要尊重作曲家的一度创作,将作曲家留在乐谱上的每一个细节表述清楚。同时要尊重听众的审美心理,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创造性演奏都会听众听众所接受,演奏音乐也不是只为自己演奏,最终的目的还是让更多的人接受我们的对音乐的解释;其次,在交响乐演奏时演奏员强调整体合奏,所以在交响乐演出中双簧管演奏旋律不能像演奏独奏乐曲那样,它只能在乐队大范畴之下的有限空间内表现演奏者的演奏个性;最后,在交待交响乐曲的独奏部分时,演奏者必须注意其他声部的音乐进行,表现乐曲的同时,也要配合其他声部的表现。
强调在交响乐演奏时个性要服从共性,但也不能由此认为演奏交响乐就会抹杀掉演奏员的个性,共性是由不同的个性组合在一起展现出来的,正如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组合在一起的个性也都是各不相同并且保持自身特点的。交响乐正是将不同的个性转变为共性的一门艺术。所以,只要演奏者的演奏合情合理,那么他的演奏个性就可以保持下来并不会和整体相矛盾,反而会成为交响乐演出中的亮点。
除了以上论述的各个方面,还要清楚认识到指挥的作用。指挥就像一个乐团的大脑一样,同一个乐团演奏同一首曲子,如果换了指挥,演奏的效果就会有所不同。乐队指挥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通过指挥来组织和训练乐队,控制演奏速度,保持作品结构与形式的统一,使乐队能够正确、统一地演奏作品。挥是创造出一个大于其各组成部分的总和的真正的整体,创造出一个富有活力的整体,把投入于其中的各项资源转化为较各项资源的总和更多的东西。通过乐队指挥对音乐作品的阅读、理解和指挥, 使各种个别的乐器演奏形成了有生命力的音乐演出的整体。所以,要完成音乐的合理演奏与指挥的沟通也是十分重要的。
交响乐作为一个以动态方式呈现的音乐结构,要合理的演奏就必须对他從上述三个大的方面进行精细深入地分析研究。通过积极的学习探索,不断的演奏积累,形成综合全面的音乐修养,最终,对交响乐的演奏就一定可以趋于完美,成为合格的双簧管演奏者。
注释:
①参见林陵,史敏徒.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二卷,演员自我修养[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315.
②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219.
③德·罗加尔·列维茨基,列维茨基,Левицкий,et al.管弦乐队讲话[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143.
④参见杨易禾.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98-100.
参考文献
[1]列维茨基.管弦乐队讲话[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0.
[2]刘灏.西方管乐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
[3]朴长天.双簧管教学法[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6.
[4]林陵,史敏徒.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二卷,演员自我修养[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
[5]瓦西连科,С·Н·,金文达.交响配器法[M].北京:音乐出版社,1962.
[6]杨易禾.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
[7]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8]祝盾.双簧管演奏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9]Evelyn Rothwell:Oboe Techniqu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3th Edition.
作者简介:于浩,青岛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管乐教研室主任,青岛大学交响乐团指挥中央音乐学院硕士,俄罗斯国立艺术大学博士(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