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工程水处理过程中的超滤膜技术应用研究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bod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内部的居民用水、生产用水等方面的使用量不断增大,对于水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为有效提升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必须重视环保工程中水处理环节的质量与效率,才能满足人们用水需求,同时保证水资源的保护与生态环境的平衡。本文通过探索使用超滤膜技术的水处理类型,分析在环保工程水处理过程中使用的相关技术内容,以期能够为城市环保工程中的水处理工作环节质量与效率的提升提供一点参考意见。
其他文献
特殊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全纳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适龄特殊儿童将进入普通学校和特殊学校接受教育。本文通过阐述特殊学生入学时遇到的困境,指出特殊学生初入校园时产生不适应的原因有自身障碍的影响和所处环境变化太大,继而建议教师从"新生家访-环境布置-建立常规-教学活动的实践"的一整套流程入手,帮助学生适应校园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水平。
在校企融合机制下,旅游管理专业把基于工作岗位的素质、知识与技能教育,基于职业证书的"双证"教育,基于技能竞赛的工匠精神培育,基于创新创业的"双创"教育作为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不断探索与实践。将"岗、课、证、赛、创"融入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形成"岗课证赛创"协同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较大地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并取得良好成效。
从痕迹的构成要素视角对笔迹进行解读,并从不同痕迹的比较层面分析书写习惯作为笔迹鉴定客体的科学性及其辩证性。在此基础上,分析笔迹的四大构成要素及书写习惯的特殊性、稳定性与反映性。认为笔迹鉴定的客体只能是笔迹四大构成要素中反映作用力的书写习惯,其他构成要素对于笔迹鉴定只有辅助意义。鉴定人应谨慎对待笔迹鉴定,并采取更加科学的鉴定意见表达方式。
在不同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汇率和跨境资本流动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差异。文章利用MS-VAR模型对1999~2020年间不同经济区制下人民币汇率、汇率预期和跨境短期资本流动之间的联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文章将经济状态划分为区制1和区制2两个不同区制,两个区制间的转换节点主要位于国内重要汇改及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等时点附近。相比于区制1,区制2下经济具有更大的波动性且经济状态的惯性更强。另外,在区制2下
本文对教育部最新印发的《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进行分析与反思,认为该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本土融合教育模式的正式形成。本土融合教育模式包括"随班就读""应随尽随"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明确了一条具有"一体两翼多核驱动"特征的实践路径。展望我国融合教育的未来发展,随班就读工作在教育对象扩展、课程教学改革和不同学段衔接等方面仍然具有较大的提升和优化空间。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彰显校本特色的课程建设成为改革重点。在此过程中,一些学校由于缺乏办学理念支撑、育人目标和课程目标不明确、缺乏整体规划或顶层设计、课程开发不规范等,导致课程与课堂无法衔接、教学内容"泛课程化"、无法进行课程评价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姜立民名校长工作室立足实际和区域特色,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形成了特色课程建设的"五维结构模型"。
期刊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碳储量的重要因素,城市发展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必然影响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为了有效评估碳储量,以中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灰色预测模型获取动态碳密度数据,结合Dyna-CLUE模型和InVEST模型,动态评估2005—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下中原城市群不同情景的碳储量演变特征,以及城市发展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20年中原城市群碳储量分别为1689.59×106
未来,我国地勘行业将进入改革攻坚和持续调整阶段,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随着行业管理的日益规范化,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更高的要求。地勘单位作为地质服务的提供者,需提高服务意识和营销思维,不仅要提高运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更要密切对接政府和社会需求。为此,地勘单位需根据自身实际构建完善的发展能力体系:(1)通过加强规划布局增强需求挖掘和承接能力;(2)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专业服务能力;(3)通过持续提升管理水平
1990年代以来,混合用途开发成为英国城市更新实践的主要形式,并在历次规划体系改革和政策创新中得到不同维度的制度支持,但同时也面临具体的实践困境。本文首先梳理了英国实现混合用途城市更新的制度背景与政策框架,并以大伦敦地区为例分析阐明近20年来地方政府促进混合用途开发的政策目标转向、使用的关键政策工具和构建的治理结构。其次笔者探讨了混合用途城市更新实践中面临的具体困境,并以伦敦帕丁顿地区重建为例阐释
学校课程建设是多主体参与的课程实践活动,应以相关主体间的学校课程共识为基础。而什么是学校课程共识是一个尚未在理论上得到明确的问题。综合分析学校课程共识的现象本质、认知特点和课程活动归属可知:学校课程共识应为学校课程主体在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规划的背景下,在集体制定和实施学校课程决策的活动中,基于理性同意和协商的统一,对学校课程建设中的公共事务达成的一致认识,针对的是不同层级的课程转化和同一层级课程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