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育的开展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是帮助学生树立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根本学科。提问作为教学活动中最常见的教学手段之一,在语文课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与总结入手,探究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精髓,提升语文课堂质量。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提问艺术;艺术构建;艺术精髓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重要意义
(一)启发性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目的旨在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取得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科学的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头脑中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渴望,也为学生的学习增加了一定挑战性,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合理的问题设置可以积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延伸其思维深度,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审美性
艺术作品往往带给人以美的享受,同理,具有艺术性的课堂提问也会为语文教学的开展增加美学特质,从而带给学生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具有艺术性的提问会增加语文课堂的美感,不仅为提问内容增加了科学性,同时也加强了问题之间的逻辑性,让学生了解语文教学中的核心任务。提问语言不仅具有上述的内在美,还具有以表达方式为主的外在美。语言使用上的简洁精练以及语句上的抑扬顿挫,无不为语言的使用增加了多样性的技巧,让学生感受到了语文学科中的张弛有度与自然韵律。
艺术提问有助于打通学生的各大感官通道,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引领学生走入语文世界,从而形成一种健康、融洽的师生关系。保持语文课堂的自由、平等,有助于营造轻松自在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适当采取幽默的语言进行课堂提问,活跃课堂气氛,实现语文课堂的最佳互动状态。
(三)创造性
提问的艺术性中融合了创造力与智慧的果实,教师应注重提问方式的灵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问答形式,结合文章的特点,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问答,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同时,实现课堂教学形式的灵活多变,促进师生思维方式的协调统一。问题的设置要最大化地彰显教师个性,促进提问语言的生动,提升其语言美感,从而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度思考。
二、构建高中语文提问艺术的有效措施
(一)注重提问内容的设置
高中语文课堂的提问内容多种多样,教师应将提问内容与语文教学目标紧密结合,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从而强化学生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文学类文本的课堂提问而言,教师应抓住诗歌内容中具有欣赏性的高品位语言进行提问,从而引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教师可以采取比较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文中的语言使用方法;通过读问结合的方式,引领学生领略文中的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对于小说的教学而言,教师可以围绕文中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提问,通过分析其心理变化,定位人物形象。结合文中的关键字眼进行对文章细节变化的提问,从而把握文章脉络与事情发展走向,领略小说的剧情发展变化。在散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疑问,通过对其中情感的体会,从文章整体出发,深入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注重把握文中提及的主要线索,善于利用问题指出文章主线发展,推动教学深入。
(二)优化提问结构
高中语文教材大多内容深厚且语言耐人寻味,教师在提问时应注重问题的结构原理,设计出具有特色的问题结构体系。围绕“主问题”展开提问,以此为切入口,鼓励学生深度阅读文章,并解答问题。教师也可以通过某一教学主题,从不同的角度设计问题,形成问题之间的递进或逻辑关系,这种提问的方式被称为“问题链”,这种提问方式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强化其思考广阔性,推动课堂活动深入。
(三)创新提问形式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应打破传统提问方式的束缚,不断创新课堂提问形式。教师可以采取激疑式的提问方式,增加学生对问题的敏感度。鼓励学生秉持着怀疑的态度进行阅读,重要的不是问题的标准答案,而是教会学生去主动提出问题,并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同时,教师也应该积极使用矛盾式的提问方法,从矛盾出发去进行问题的设计,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引发冲突,从而激发其对问题的探究意识,促进思维碰撞的发生,进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四)增加提问语言的艺术性
语言是教师提问活动的主要交流载体,因此,教師应善于组织自己的提问用语,尽量做到语句简洁明确,明确问题的中心,为学生指出清晰的关注点,强调问题的核心内容。同时,教师的表达还要做到通俗易懂,且具有趣味性。诙谐幽默的课堂提问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亲和力,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欲望,通俗易懂的语言也便于学生理解。在教学中,要将学生视为教学主体去进行提问,一方面缓解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难度,另一方面也将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轻松快乐起来。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若想实现提问的艺术性,就要注重问题设置的启发性、审美性及创造性。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展示提问的艺术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教师的教学专业性,优化语文课堂质量。
参考文献
[1]贾淑俊.对语文教学中提问艺术的认识[J].教育现代化,2017(22).
(编辑:张晓婧)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提问艺术;艺术构建;艺术精髓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重要意义
(一)启发性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目的旨在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取得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科学的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头脑中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渴望,也为学生的学习增加了一定挑战性,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合理的问题设置可以积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延伸其思维深度,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审美性
艺术作品往往带给人以美的享受,同理,具有艺术性的课堂提问也会为语文教学的开展增加美学特质,从而带给学生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具有艺术性的提问会增加语文课堂的美感,不仅为提问内容增加了科学性,同时也加强了问题之间的逻辑性,让学生了解语文教学中的核心任务。提问语言不仅具有上述的内在美,还具有以表达方式为主的外在美。语言使用上的简洁精练以及语句上的抑扬顿挫,无不为语言的使用增加了多样性的技巧,让学生感受到了语文学科中的张弛有度与自然韵律。
艺术提问有助于打通学生的各大感官通道,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引领学生走入语文世界,从而形成一种健康、融洽的师生关系。保持语文课堂的自由、平等,有助于营造轻松自在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适当采取幽默的语言进行课堂提问,活跃课堂气氛,实现语文课堂的最佳互动状态。
(三)创造性
提问的艺术性中融合了创造力与智慧的果实,教师应注重提问方式的灵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问答形式,结合文章的特点,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问答,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同时,实现课堂教学形式的灵活多变,促进师生思维方式的协调统一。问题的设置要最大化地彰显教师个性,促进提问语言的生动,提升其语言美感,从而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度思考。
二、构建高中语文提问艺术的有效措施
(一)注重提问内容的设置
高中语文课堂的提问内容多种多样,教师应将提问内容与语文教学目标紧密结合,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从而强化学生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文学类文本的课堂提问而言,教师应抓住诗歌内容中具有欣赏性的高品位语言进行提问,从而引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教师可以采取比较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文中的语言使用方法;通过读问结合的方式,引领学生领略文中的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对于小说的教学而言,教师可以围绕文中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提问,通过分析其心理变化,定位人物形象。结合文中的关键字眼进行对文章细节变化的提问,从而把握文章脉络与事情发展走向,领略小说的剧情发展变化。在散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疑问,通过对其中情感的体会,从文章整体出发,深入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注重把握文中提及的主要线索,善于利用问题指出文章主线发展,推动教学深入。
(二)优化提问结构
高中语文教材大多内容深厚且语言耐人寻味,教师在提问时应注重问题的结构原理,设计出具有特色的问题结构体系。围绕“主问题”展开提问,以此为切入口,鼓励学生深度阅读文章,并解答问题。教师也可以通过某一教学主题,从不同的角度设计问题,形成问题之间的递进或逻辑关系,这种提问的方式被称为“问题链”,这种提问方式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强化其思考广阔性,推动课堂活动深入。
(三)创新提问形式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应打破传统提问方式的束缚,不断创新课堂提问形式。教师可以采取激疑式的提问方式,增加学生对问题的敏感度。鼓励学生秉持着怀疑的态度进行阅读,重要的不是问题的标准答案,而是教会学生去主动提出问题,并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同时,教师也应该积极使用矛盾式的提问方法,从矛盾出发去进行问题的设计,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引发冲突,从而激发其对问题的探究意识,促进思维碰撞的发生,进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四)增加提问语言的艺术性
语言是教师提问活动的主要交流载体,因此,教師应善于组织自己的提问用语,尽量做到语句简洁明确,明确问题的中心,为学生指出清晰的关注点,强调问题的核心内容。同时,教师的表达还要做到通俗易懂,且具有趣味性。诙谐幽默的课堂提问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亲和力,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欲望,通俗易懂的语言也便于学生理解。在教学中,要将学生视为教学主体去进行提问,一方面缓解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难度,另一方面也将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轻松快乐起来。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若想实现提问的艺术性,就要注重问题设置的启发性、审美性及创造性。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展示提问的艺术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教师的教学专业性,优化语文课堂质量。
参考文献
[1]贾淑俊.对语文教学中提问艺术的认识[J].教育现代化,2017(22).
(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