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其骧为金山石化选址出力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an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科院院士名单中,有谭其骧先生。在上海社联近年评定的已故“68位上海社科大师”中,又有他。要说“双料大师”,他当之无愧。他丰厚的学问,值得敬佩。他致力于国家建设的治学态度,值得效法。
  谭其骧先生是我的老师。你们要我回忆,我就先来讲一则小故事吧。大家都知道上海在金山有一个石化厂,它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1972年国际形势缓和以后,我们开始从国外引进一些重点建设项目。那时经毛主席圈阅、周总理批准,决定引进四套石化装置,生产化纤,解决全国人民穿衣的问题,其中有一套装置落地在上海。
  同年7月间,在我参加上海市委常委学习会时(当时常委会学马列著作,由我和王知常、萧木轮流辅导),有一次学习休息间隔,马天水(他当时主持市委工作)给我说这件事,说想把它落户在金山卫,考虑到那里海滩成陆的历史状况,不知会不会被潮水冲塌,能否找人论证一下这个问题。我想,欲作这方面历史论证,则从专业性质抑或学术水准看,谭先生俱系最佳人选。为此,我与市计委商量,想请谭其骧先生一起去考察一下金山卫那儿海陆变迁的历史状况,查考石化放在那儿会不会遇到海水冲刷和地层塌陷的问题,于是在7月30日那天约了市里的同志一起去金山卫海边考察。
  在谭其骧先生的日记中,详细记载了这一天的行程:“七月三十日,星期日,上午九点许党委来电话,嘱至党委会,朱永嘉有事找。準时到,候至十一点渠始来,谈金山卫附近海岸涨坍,约下午一点半动身。未能午睡,到时至校门集合,同行者朱外,程玉清、张修桂。二点到市委某负责工业同志偕行,取道闵行、柘林,沿海到金山嘴下车。稍事观望,因此处海潮直逼海塘也。续进至青龙巷、西盐场,下车南行,迳盐场至海边,约二公里许,海拔3.2(米)处折回大堤,登车至金山卫城内西门金卫公社,晤负责同志,谈围堤工程设计。五点三刻动身回沪,八点到家。”
  此后谭其骧查阅了相关文献,不到半个月,起草了一个报告,说明这里是冲积滩涂,由于长江的泥沙和杭州湾钱塘江泥沙的冲积,只会向海洋延伸,不至于坍塌。报告从历史角度,为金山的石化厂选址提供了参考的意见。
  看过他的意见,我与写作组的纪树立同志(后为上海社科院研究员)一起,再去金山卫那个海滩看了一次。因为纪树立是搞自然辩证法的,知道一些这方面的科学知识。那天我们在那里细细观察,看到的是一个海滩,一个不断延展的大海滩。一条条田埂,围出一块块晒盐的滩地。白茫茫,一片空旷,不见人烟。我与纪树立议论。他赞同谭先生意见,也认为这是冲积平原的外延,只要长江水不断,钱塘江水源源不绝,泥沙就积淀于此,不致出现被潮水冲刷坍塌的后果。
  这样我便把谭先生的报告和后来目睹的状况告诉了马天水。事后得悉,石化装置放在金山,选址、勘测工作早在进行。我们请谭先生作历史考察,作为一种配合,也许效果在于让专业决策高层的选址决心更加坚定吧。
  谭先生的专业是中国历史地理,他到哪里总忘不了对当地进行历史的考察。抗战时他在遵义待过三年,遵义在唐代贞观九年置郎州,贞观十三年改名为播州,唐末为杨保所据,谭先生写了一篇《播州杨保考》,对杨保的族员、迁徙占据播州的经过、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及其后裔的分布都一一作了考证。抗战胜利后,他随浙大一起自遵义复员到杭州,在杭州的三年多,他就研究杭州和浙江省的历史地理。50年代初,我们参加土改工作到了皖北,工作告一段落后,稍稍得闲他又开始研究考察当地历史。据我所知,观察金山海滩,谭先生也不是就此止步。他以后进一步研究上海海陆变迁。从1972年他的日记记载看,这一年撰写的,有《上海成陆变迁》一文,还有《再说上海海陆变迁》一文。到1982年他写《上海市大陆部分的海陆变迁和开发过程》后记一文,又重提1972年那时写的文章。他补充了1972以来上海地区的考古发现,认为1972年时他将历史时期海岸线推展速度快慢的原因比较简单地归之于长江所挟带江口泥沙量的多少和长江主泓道的南北摆动,这个看法是不够全面的。还有另一个因素是气候变化也会影响到海面的升降,海面的升使海岸停止前进或后退,海面上的下降使大面积海岸滩涂出水成陆,岸线迅速向外推进。这样对问题的认识就更加全面了。现在我们碰到的问题便是如果全球天气进一步变暖,那么海平面就会上升,也会威胁到岸线的安全,这是需要在推进建设中多加关切的。从这一点上讲,谭先生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的研究着眼点始终关注到国家建设。
  这仅仅是其中一个案例。谭先生还有关于黄河水利的研究,证明黄河的安流,不仅是水利工程的作用,水土保持在其中起着更大的作用。南北朝时期黄河的安流,便与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植被的恢复有关。这就为我们在黄河中游地区要组织各地农村推进农牧副渔综合发展,一部分地区要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恢复草场提供了历史根据。历史研究,要为国家的利益服务,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谭先生是楷模啊!
  (整理者司徒伟智为杂文家,曾任《上海支部生活》《报刊文摘》主编)
  责任编辑  杨之立
其他文献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经历戊戌变法的政治挫折,透过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时代迷雾,潜心投入了学术研究。1901年梁启超发表了《中国史叙论》,1902年又发表了《新史学》。这两篇宏文标志着近代中国史学革命的起步。新史学痛批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传统史学仅为历代帝王的“二十四姓家谱”,主张史学要面向社会、面向民众,写出真正的“民史”。梁启超为自己所主张的新史学作出定义:“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而所谓进
期刊
我1937年出生于浙北吴兴(今湖州),原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医药房担任组长,1992年退休。我生父为浙江吴兴夏氏,在我幼年时,他得了伤寒症不幸离世。生母诸礼瑛(1905—1986)也是浙北吴兴人,与祖籍湖州菱湖的徐森老可谓同乡,抗战期间他们彼此相识。徐森老相当欣赏我母亲美丽善良、落落大方而又勤劳聪慧;而我母亲则十分敬佩徐森老的才情学识与道德文章,信赖他是一位可以托付终身的谦谦君子。就这样,在抗战
期刊
我在1990年10月进入上海博物馆工作,但是汪先生指导我认识古陶瓷则始于1985年。1984年9月,我从工作的浙江省博物馆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读文物博物馆方向的研究生,这是复旦大学首次与上海博物馆合作招收文博研究生,也是中国大学第一次招收该专业研究生。复旦负责基础课的教学,如朱维铮先生的《经史疏义》《中国学术史》《中国文化史导论》,吴浩坤先生的《文物与博物馆学概论》《甲骨文导读》,张鸣环先生的《考古
期刊
编者按:2021年系徐森玉(1881-1971)先生140周年诞辰暨去世50周年,也是其学术助手汪庆正(1931-2005)先生诞辰90周年。徐森玉先生曾任清史馆纂修、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古物馆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政委文化部文物处处长、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务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国务院古籍整理三人领导小组成员、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文管会主任、上海博物馆长。汪庆正先
期刊
津南村,本是坐落在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的一处教职员宿舍群,普普通通,并不起眼,但因这里几十年前曾云集过众多名流而闻名中外。如今,在津南村的村口一面墙上,还镶有一块汉白玉石牌,上面除刻有“津南村”3个大字外,下面还有4行小字:  始建于1936年,张伯苓、柳亚子、翁文灏先生等曾居于此,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蒋经国、郭沫若、马寅初等先后来此拜访友人。  应该说,曾在津南村居住或过往的名流远不止那块石牌
期刊
我脑海中的汪庆正先生是一位独具魅力的前辈和忘年交。他的魅力体现在广博而深邃的学识、富于战略眼光而又灵活务实的事业实践、睿智敏捷的人生洞察力、仁慈宽厚的同情心、儒雅斯文的风度、率真幽默的气质, 再加上一头富于诗意的飘飘白发, 真正是中国文博界的奇才。  我于1983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上海博物馆工作,至1990年辞职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早期中国艺术考古。在上博七年时间,先后担任过两种工作: 前五年是
期刊
历史上的学人无非分为两类,一是著述家,一是实干家。著述家的著述,即便是暂时被藏之名山,但他们的业绩也不会被历史的烟尘所湮没。实干家常常是作而不述,他们做过的事虽然会变成历史陈迹而益发显现出灿烂的光彩,而对作出如此贡献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则逐渐鲜为人知。徐森玉(1881—1971)就是这样的实干家学者。中国近百年文博大业,几乎都有徐森玉的参与和贡献,出于对他的学养及为人的尊敬,人们很早就称他为“森
期刊
摘 要: 州际高速公路的铺设是美国交通史上破天荒的举措,其重要性和巨大影响毋庸置疑,但也产生了新的种族问题:大量非洲裔美国人社区在高速公路的修建过程中遭到了刻意破坏,加重了种族矛盾。其中,横穿田纳西州纳什维尔黑人社区的40号州际高速公路就是一个突出的案例。从40号州际公路的路线制定到黑人社区居民反对的失败,都深刻地反映了地方政府在规划路线时对黑人社区的刻意破坏与对黑人权益的漠视,折射了高速公路铺设
期刊
1987年夏,我文博专业毕业入职与“上博”合署办公的文管会地面文物保护部,尽管之前实习去嘉定县博物馆做过孔庙碑刻梳理,但那时对石刻资料概念还停留于文献史学价值,即从石刻史料追索跟历史记载互为补充甚至纠正历史记载错误与不足的新材料。  1988年春,我应陕西汉中博物馆郭荣章馆长邀请出席中日褒斜石门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会后又撰写《汉魏蜀道石刻史料研究》长文,这篇论文很明显有学习汪庆正先生之前发表在馆
期刊
摘 要: 杜鲁门政府时期的美国对欧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国务卿迪安·艾奇逊是欧洲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灵魂人物。在他的主导下,现当代美国以欧洲事务为核心的外交模式基本确立,大西洋联盟的巩固和发展由此成为现当代国际关系史的重要内容。对艾奇逊外交理念以及实践过程的探讨,呈现出战后美国逐步制定并推行遏制战略,缔造两极格局的全过程。秉持“实力地位”与“总体外交”这两个核心概念,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