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社区景观设计的思维与方法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zhiqiang7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康养社区即将迎来重大机遇,关于康养社区的景观设计问题的研究已迫在眉睫。文章以理论结合实践项目设计的方法,研究关于康养社区景观设计的思维与方法,遵循实践结合理论研究的原则,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满足景观设计功能性、创意性、人文性、艺术性的需要。
  关键词:景观设计;康养社区;思维与方法
  一、绪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康养社区的环境愈发重视,这给景观设计专业的从业者和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需要了解和研究康养社区的土地利用、项目策划定位、业态选择布局、场地交通情况、基地地形地貌、植物现状和水文资源、建筑设计风格、空间组合形式、生态状况、文化特色、资金投入等情况,并且关注生态性、艺术性、经济性和功能性,依据各项资源的优化配比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而要做到这些,必须要坚持如下原则:
  (一)尊重场地精神
  充分利用项目基地周围良好的生态本底和适宜的气候这一重要条件,按照山林养生、水泊养生、田园养生、气候养生的理念,遵循自然规律,减少其场地的破坏,避免过度设计带来的预算超标和环境破坏。
  (二)把握康养特色
  康养社区的环境打造应当以安全、舒适、生态、健康为主要原则,在这些原则之下,研究康养这一特定人群的户外活动规律、行为心态,从而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合理解决方案。
  (三)深挖行业内涵
  康养社区环境打造在确保功能明确的前提下,重在遵循“养生、养情、养心、养神”四养目标理念。康养社区依托护理培育、药膳辅食、温泉水疗等功能来“养生”;依托环境舒适、空间优雅、老年社交来“养情”;依托休闲度假、文化影视、心理疏导等功能来“养心”;依托艺术鉴赏收藏、安神禅修活动等功能来“养神”。在多元化的体验下使人们的生理、心理多层次都得以被健康养护,实现对生命丰富度的内向扩展。
  二、康养社区基地现状分析
  当前康养社区在规划设计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没能做到因地制宜,没能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没有处置好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关系,没有完全把握生态优先、空间多变、多样性原则等。下面以实践项目——七曲康养城景观设计为例,概述项目的基础状况并对其进行分析。
  (一)地形地貌状况
  项目基地地形高差变化大,北高南低,东西两侧略高于中心腹地;基地原为村落,存在房舍、林地、耕地等多种用地类型;基地现状保持较完整,因而本次设计不能大改大建,否则会导致水土流失、生态失衡等。
  (二)水体现状
  基地“东倚梓林,西枕潼江”,项目地西侧紧邻梓江,东南侧距离水库一桥之隔,但该位置稍高,几无蓄水。原农户生活用水及灌溉主要以泵站供水、水塘收集、水渠引水等方式解决。
  (三)区域及周边动、植物现状
  基地及周边原有自然植被主要为柏树林,其次是桤柏混交林,另有小片马尾松纯林分布。林中灌木以黄荆、马桑、水楂子等为主,另有禾本科的巴茅、蓑草、铁线草、狗尾巴草等,植被总体良好。基地内动物以牛、羊、猪、鸡、蜂、蚕等为主,野生麻雀、八哥等为辅。
  (四)交通现状
  该基地西部邻近梓江,东部紧贴国道108线,交通便利,距梓潼城区2.5公里。
  三、设计思维及流程
  (一)设计流程
  1.项目创意
  一是本土文昌文化的挖掘和利用。项目基地位于四川梓潼县城以北的长岭村,紧邻七曲山大庙文昌文化发祥地,用地面积398亩,在特有的文昌文化背景加持下,将健康、养生、养老、休闲、旅游等功能融合,并植入文昌文化的独特元素,规划一个七曲文昌文化康养社区。
  二是生态理念的运用。鉴于康养社区对自然资源的要求较高,最大化地将生态景观元素与地域文化元素、康养功能结合起来,建立多样化的生态体系,提高环境调节机能,展现一个生态化的七曲康养城景观设计。
  三是客群体验式设计。本次社區空间规划针对康养人群的户外活动规律划定交通路线,无障碍处理的理念贯穿始末,依据康养人群以老人为主的这一特点,户外空间主要以开敞明亮、亲切宜人、方便交流、康养健身等为主要原则进行划分。
  2.主题元素提炼
  在主题及设计元素提取上,团队秉持地域文化内涵进行提炼。在深厚的文昌文化的背景下,将社区空间划分为多个组团,以六个主要节点进行景观联动。
  社区主入口接待广场对应上将星,从广场过渡到康养社区内部。以无限符号为意,构建回流动线,寓意生命“无限”、健康长寿。
  次将星——妙,将星宿映射到创意水体中,凸显一个“妙”。利用环形联通三处的生态廊桥,以太极两仪鱼为形构建驳岸草坡,以温泉为源构建无边界随形游泳池。
  贵相星——趣,该星为康养社区下的趣味功能营造,是运用防护林带构造的空中廊道和环形下沉式的讲演台。
  司命星——盛,司命星位于星宫中位,对应山庄中央的互动体,该空间复合多样功能,以中央辐射、棱形切割的形式构建衔接,以随形泉水为界。该处适宜全家式体验休憩,以“盛”景示人。
  司中星——幻,该星对应的山庄防护林旁的阅读屋,以圆形挑空屋顶及错落栅格和棱面玻璃带来的光影变化凸显“幻”变之意。
  司禄星——灵,该星对应借助后山丰富的自然植被资源及优质环境打造的植物园,与康养产业下的园艺疗法等联动,打造富氧环境下的“灵”动体验。
  整个康养社区规划秉承道法自然、小中见大、曲直多变的辩证关系,体现了“凡造作……随曲合方……能妙于得体合宜”的“崇曲”思想。在园区构成上运用自然曲线和折线的组合方式营造不同的景观所需意境,以实现移步换景、步移景异的效果。
  (二)设计策略
  康养社区景观从本质上讲是经过生态化景观处理的社区环境。在基地地理地貌及生物特征和社区功能综合考虑的前提之下,应对基地内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   一是塑造起伏微地形。尊重场地精神,设计时充分考虑场地挖填方平衡关系,塑造起伏多变的地形。起伏微地形构建是一种微地形趣味处理方式,主要针对原本相对平坦或高差不大的区域做交替起伏变化的地形改动。将单一的空间分解为正向空间与逆向空间,丰富其观感层次和体验,还能形成良好的小气候环境。在起伏的地形上设计种植植物,本身就有了层次的变化,接收光照时量的不同也会促进其长势不同,不仅丰富生物层次还能加固土壤,同时减缓降水的重力势能和径流的冲刷,同时增强雨水的收集与过滤功能。
  二是生态驳岸策略。对于驳岸的处理,本次设计反对硬质驳岸,倡导运用生态处理手法,如在沿岸土壤和植物上适当置石,减少水流对土壤的冲蚀,或以自然的材料如柳木桩、松木桩、嵌稻草、竹石笼等可降解或再生的材料进行固坡辅助,再借助各种水生、湿生、旱生植物生成后的根系固着成岸。
  生态驳岸在不失水体护岸,不隔断生态连续的情况之下,利用材质的特性和生态处理方式最大程度还原了场地的自然属性,同时有效地提高了驳岸的观赏性、生态性、亲水性和互动性。
  三是雨水花园模式。本康养社区的设计遵循国家倡导的海绵城市原理,倡导水资源循环收集利用。以该项目为例,社区中水景系統的设立必然会使社区对水资源的需求有所增加,除从潼江提灌和周边水库引水外,利用地形优势设计建设雨水花园对于补充社区景观用水和应对旱涝灾害等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为实现基地更为长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是交通分流、无碍设计。本次项目的交通设计采用一环、两轴、多线的构建格局,一环为主要交通流线,采用幅宽20米的双向两车双人行道,担负社区车辆运输、消防应急、人流输送的功能。东西轴线为社区步行街,南北轴线结合广场为主入口景观轴线,两轴与一环无缝无碍衔接处理,另外根据不同区块设置了2.5米、1.8米、0.8米的各级游园步道,满足到达不同空间的交通需要。
  五是动静分明、空间优化。本次社区空间规划为一园、七区、六节点的空间布局方式,七区分别为:入口迎宾区、会务区、颐养区、商业区、别墅区、湖滨游览区、户外运动区。六节点为:入口接待广场、水上廊桥、空中栈道、林下花境、涧边凉亭、户外长寿舞台。以动静分明、安全舒适、场地多用为原则,满足康养人群的多样诉求。
  六是舒适设施、创意小品。本方案依据人体工程学、美学的规范要求,针对康养这一特殊人群,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创意设施、景观小品设计。
  七是针对特殊时期进行康养社区景观的特殊设计。康养社区作为一个主要服务于康养人群的空间,其在特殊时期,也应该设计有相应的防控设施,如防灾空间和安全通道等。
  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重大疫情时,康养社区的景观设计,既要考虑空间布局的合理性、艺术性、游憩性,也要考虑防疫、防控的专用空间和通道等,本次方案采取了绿篱分道、透明分隔、自动消杀、数据检测、健康扫码、自助口罩等,最大限度阻断疫情扩散。
  (三)方案确立
  通过前面的理论、策略及实践分析,项目组几易其稿,最终会同业主确定了七曲康养城康养社区景观的设计方案,并进行了深化实施。
  通过对景观视觉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受众行为心理三大方面的综合考量,构建拥有文昌文化内涵的特色景观,遵循生态价值的景观亮点,满足康养人群的健康需求,呈现一个生态平衡、布局合理、健康宜人且极具创意的康养社区景观设计方案;塑造一处“养生”“养情”“养心”“养神”的生态化康养环境。期望通过以上研究和实践,为康养社区的景观设计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和意见。
  参考文献:
  [1]孙伟,王莉静.养老社区规划与设计[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2]郭春华.禅意空间与乡土景观在康养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14):170.
  作者单位: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巴塞罗那德国馆是现代建筑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由建筑大师密斯设计,他采用了“自由灵活的空间组合”,开创了流动空间的新概念,在建筑空间划分和建筑形式处理上创造了成功的新经验,充分体现了“少就是多”的建筑理念。文章以巴塞罗那德国馆为调研对象,提出了一系列基于空间体验的空间构形设计策略。  关键词:德国馆;设计策略;商业空间  一、德国馆建筑实体前期调研  (一)巴塞罗那德国馆概述  作为现代
期刊
作者简介:   李乐柠,  设计说明:   坐的艺术的产生现在显然不是因为缺少让人坐在那儿的东西才设计了一个可以使人长时间保持坐的姿势的支撑物。那是为什么呢?思考、因为思考所有事物仍然归于动态发展,因为人有需求,但从不满足,未曾让所有有需求的人满意,就会被重新审视。   坐,是一种姿势与状态,由坐演变而出的艺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变化。到如今现在的家具设计师不仅在椅子的造型上尝试各种大胆的风
期刊
摘 要:文章利用空间句法理论进行研究分析,先对杭州市小河直街历史街区的街道空间进行分析,再结合街区内的绿视率调查与数据分析结果,探究其街道空间中绿视率与空间格局之间的联系。同时结合这两方面的分析结果研究人们对小河直街历史街区的环境感知,探讨如何提升以小河直街为例的滨水街区的品质。  关键词:滨水街区;空间句法;绿视率;运河  杭州市的发展与演变,与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密不可分。自21世纪以
期刊
摘 要:文章从公共艺术的概念出发,分析在大数据飞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特征下公共艺术的发展,概括网红打卡点的概念、行为因素以及公共艺术特征,研究人们在这一社会环境中对公共艺术的需求和审美趋势,并阐释在新媒体时代下,贵阳网红打卡点的现状和特征,总结贵阳公共艺术的发展可能。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公共艺术;网红打卡点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从字面意思解读,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公、共、公共、艺术。“
期刊
摘 要:人类在造物的活动中改造世界、改造自然,并在创造活动中根据具体事物的外在形态特征进行设计上的创新。不同时代与不同背景下的人类心境,在形式上表现出不同的时代与历史特征,以设计出符合当下时代潮流的产物。同样,不同的设计形态也会受到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的影响,社会生产力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也会对设计形态产生影响。我国北京的胡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代表之一,在艺术形式和艺术特点上也极为鲜明。文章以四合
期刊
摘 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技术的精进、材料的丰富和文化思维的碰撞使得建筑和艺术交错融合,从而推进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文章从贝尔拉格的作品入手,分析其与砖砌建筑的关系,以期揭示由砖材(材料)和砌筑(技术)组成的砖砌建筑在被赋予全新的设计思维的同时,承载的对当时社会问题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现代主义;贝尔拉格;砖砌建筑  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砖砌建筑的发展进程,特别是在20世纪
期刊
摘 要:凯文·林奇总结城市意象五大要素为道路、边界、区域、中心与节点、标志物。观察者对这些城市意象要素的认知程度因其行为模式不同而各有侧重。文章通过对校园观察者进行访谈,对其绘制的认知校园地图进行对比分析,结合环境行为学的内容,总结城市意象要素认知规律,并对校园的进一步改造提出建议。  关键词:意象要素;行为模式;认知地图   城市意象的认知与观察者本身的情况、行为模式等密切相关,以清华校园为例
期刊
摘 要:文章基于城市转型背景,以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为例,通过研究其工业遗产转型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前提条件,结合工业遗产再生设计实践案例,探究在城市转型过程中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应该采取的态度与理念: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融入城市发展总体框架;避免两个倾向。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城市转型;工业遗产再利用  由于资源的可耗竭性,城市出现了“煤竭城衰”的危机[1];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需要更多的土地
期刊
摘 要:在现代城市城市化的进程中,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升以及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丰富多样且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在现代城市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打造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城市形象也是增强城市竞争力、彰显城市地域特色的有效手段。文章以安徽省明光市为例,从地域特色中汲取营养,探索基于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提升策略。  关键词:地域特色;城市文化;明光市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浪潮中,对于
期刊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通讯作者:   郝琦  设计说明:   随着社会变迁以及相应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社会中的生活节奏日益忙乱,导致部分人群认知失调,对社会社交产生逃避心理,从而出现了日益增多的“宅男宅女”。他们喜欢“宅”带来的安静,喜欢在自己创造的一方凈土中保持思想上的独立。   该系列作品表达了作者“宅”在家里的状态,是对现实社会和生活状态的一次投射和再现,作品中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