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结构的变迁、传统的学校教育体制向现代学校教育体制的转变,对研究生思想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导致研究生的思想形态呈现出“重名利轻贡献、有偶像没榜样、随大流没方向”的特点。解决研究生思想状况问题的途径在于教育部门、学校和导师等方面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研究生德育 现状 问题 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3-078-02
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高等教育作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领地,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应该看到,高等教育在德育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研究生德育现状成为限制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块“短板”,迫切需要加以改变。
一、研究意义
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担负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历史重任的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针对研究生的德育能够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形成正确深刻的认识,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上与党和国家保持一致,形成共识,从而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有所作为。德育的引导功能不能被其他专业学科的知识所替代。
然而,处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高等教育阶段的德育功能逐渐被弱化,使研究生在社会变迁产生的强大冲击力面前,思想意识形态产生重大的变化,呈现出“重名利轻贡献、有偶像没榜样、随大流没方向”的特点。目前研究生思想状况的特点不符合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目标,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加以改变。
二、目前研究生思想状况及形成原因
(一)目前研究生思想状况
1、重名利轻贡献
长期以来,由于过分追求物质经济领域的发展而相应忽视了精神文明领域的建设,国民普遍产生了对“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曲解,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事业就是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量,这样的社会意识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在体制、功能、教师的教学诉求等方面,都呈现出趋利性特征。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德育功能主要由思想政治课来承担”。在体制上,高等教育阶段,政治课是所有高校的公共必修课程,也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基础课,形式上德育被放在了第一重要的位置,但形式上的重心难以掩盖实际地位的边缘化。实际上,德育的重要性只存在于入学考试,在研究生学习的正式阶段,德育课程无论是在课程设置的形式上还是在目的上都不是重点,而具有实用功能的专业课,地位被无限拔高,甚至取代了德育课程的应有位置。
处于边缘位置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发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正常功能。对实用功能的过分追求,根本的目的就是对“名利”的占有,学术名气与因此带来的经济利益既是教师的追逐目标,也成为学校衡量教师能力大小的量化标准,而实际贡献多少并不作为教学成果成为考核评估的要素。在这样的教学指导思想下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在思想上自然呈现出“重名利轻贡献”的状况。
2、有偶像没榜样
“理想信念内化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要达成的重要目标。它不仅要通过满足个体成功的需要来开启,而且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通令,综合运用多种因素和力量,通过环境创新推进,更要结合教育的一般规律,通过实践创新来完成。确实任何一个方面,理想信念内化的效果将不同程度的削弱,甚至内化过程被终止。”研究生虽然都是成年人,但以青年居多,出现在大多数年轻人身上的“偶像”意识在研究生中也同样存在。研究生所崇拜的偶像有其自身的特色,大多是出现在经济领域的行业精英或著名企业集团的“领军人物”。但事实证明,仅在经济领域具有出色业绩的“偶像”,并不能成为领跑研究生整个人生阶段的榜样,一方面,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打破了诸多业界“神话”,曾经的“偶像”很快变为“流星”,不再成为学习的榜样;另一方面,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形势下,频发在经济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严重削弱了“精英偶像”对研究生所产生的精神助推力量。
3、随大流没方向
教育体系中德育功能的弱化,使缺少主流指导思想指引的研究生,人生的目标和大方向很容易追随社会潮流发生偏转,产生德智分离现象。社会潮流的多变,带动了研究生的思想的多变,甚至一些细小的不确定因素都会带来研究生思想的变化,偏离既定的发展方向。
(二)形成目前研究生思想状况的原因
研究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与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文化建设被边缘化、道德建设被忽视,那么,最终会影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形成目前研究生思想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长期以来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偏重于物质文明的发展,忽视了精神文明的建设。学校教育走上了“产业化”道路,“育人”功能弱化。教师的学术名气以经济效益为量化标准。
三、解决研究生思想现状问题的途径
解决研究生思想状况问题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学校和教师等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国家意志对公民道德建设起到最强劲的推动力,解决研究生思想状况的问题首先要依赖于国家教育部门的努力。
教育部应将德育纳入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合理调整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结构,重新设置高等学校德育标准。教育宣传部门要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力度,挥动社会主义荣辱观这面大旗,引领社会主义的公民道德建设。大力选举社会道德模范,树立引领社会风尚的榜样,宣传榜样的典型事迹,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健康氛围,对研究生思想形成强有力的健康的冲击力,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观。
(二)高等教育“培养担负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历史重任的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这一根本性目标,决定了德育应该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整个阶段,而不仅仅限于德育课程的开设。
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针对研究生的德育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学校要始终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融入对研究生的德育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感染研究生思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根本上澄清各种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解答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
2、学校要加强教学管理,着力加强基础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增强德育内容的理论基础和学术厚度。强化教师职业道德管理,严格教师准入标准,制定教师岗位职责,防止不合格的教师走上讲台;严格教学纪律,制定讲台规范,明确要求教师不得散布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和言论;严格教材管理,制定教材编写和使用的管理流程;严格教学督导,制定教学质量检查细则和方法。
3、学校要通过价值澄清的途径让研究生学会“价值评价过程”,提高研究生的价值评价和选择能力,培养研究生对现实社会中流行的“价值理论”和学校教育所灌输的价值理论存在不一致的地方,有正确选择能力、自由判断能力和自我负责的行为。以生活为中心,让研究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道德能力和自我负责的行为习惯,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品质,学会生活。
(三)研究生导师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自身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感染研究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决定了导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生教育的专一性、贴近性又决定了研究生导师的外在言行和人格魅力必将对研究生的思想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就要求研究生导师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谨言慎行,切实做到“笃信之、诚教之,躬行之”,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自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以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影响和引领研究生。
培养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需要着力提高学术业务水平,主要是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导师要紧密联系研究生的思想实际,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课堂所授与学生实际需要紧密联系起来,把逻辑的力量同情感的力量结合起来,把透彻的说理同鲜活的语言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和效果。
此外,研究生的德育状况广泛、深刻地受到当前社会舆论环境的影响。《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宣传、理论、文艺、影视广播、出版、新闻界必须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旋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引导青少年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倡导正确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影视广播、出版、新闻界等具有宣传作用的行业要严把宣传关口,要制作和传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品,营造知荣辱、树正气、促和谐社会风尚,有效激励研究生完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王玄武.比较德育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
[2]丘吉,孙树平[J].教学与研究,2007,7
[3]吴灿新.社会主义道德是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N].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7年9月18日
关键词:研究生德育 现状 问题 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3-078-02
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高等教育作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领地,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应该看到,高等教育在德育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研究生德育现状成为限制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块“短板”,迫切需要加以改变。
一、研究意义
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担负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历史重任的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针对研究生的德育能够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形成正确深刻的认识,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上与党和国家保持一致,形成共识,从而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有所作为。德育的引导功能不能被其他专业学科的知识所替代。
然而,处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高等教育阶段的德育功能逐渐被弱化,使研究生在社会变迁产生的强大冲击力面前,思想意识形态产生重大的变化,呈现出“重名利轻贡献、有偶像没榜样、随大流没方向”的特点。目前研究生思想状况的特点不符合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目标,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加以改变。
二、目前研究生思想状况及形成原因
(一)目前研究生思想状况
1、重名利轻贡献
长期以来,由于过分追求物质经济领域的发展而相应忽视了精神文明领域的建设,国民普遍产生了对“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曲解,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事业就是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量,这样的社会意识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在体制、功能、教师的教学诉求等方面,都呈现出趋利性特征。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德育功能主要由思想政治课来承担”。在体制上,高等教育阶段,政治课是所有高校的公共必修课程,也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基础课,形式上德育被放在了第一重要的位置,但形式上的重心难以掩盖实际地位的边缘化。实际上,德育的重要性只存在于入学考试,在研究生学习的正式阶段,德育课程无论是在课程设置的形式上还是在目的上都不是重点,而具有实用功能的专业课,地位被无限拔高,甚至取代了德育课程的应有位置。
处于边缘位置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发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正常功能。对实用功能的过分追求,根本的目的就是对“名利”的占有,学术名气与因此带来的经济利益既是教师的追逐目标,也成为学校衡量教师能力大小的量化标准,而实际贡献多少并不作为教学成果成为考核评估的要素。在这样的教学指导思想下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在思想上自然呈现出“重名利轻贡献”的状况。
2、有偶像没榜样
“理想信念内化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要达成的重要目标。它不仅要通过满足个体成功的需要来开启,而且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通令,综合运用多种因素和力量,通过环境创新推进,更要结合教育的一般规律,通过实践创新来完成。确实任何一个方面,理想信念内化的效果将不同程度的削弱,甚至内化过程被终止。”研究生虽然都是成年人,但以青年居多,出现在大多数年轻人身上的“偶像”意识在研究生中也同样存在。研究生所崇拜的偶像有其自身的特色,大多是出现在经济领域的行业精英或著名企业集团的“领军人物”。但事实证明,仅在经济领域具有出色业绩的“偶像”,并不能成为领跑研究生整个人生阶段的榜样,一方面,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打破了诸多业界“神话”,曾经的“偶像”很快变为“流星”,不再成为学习的榜样;另一方面,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形势下,频发在经济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严重削弱了“精英偶像”对研究生所产生的精神助推力量。
3、随大流没方向
教育体系中德育功能的弱化,使缺少主流指导思想指引的研究生,人生的目标和大方向很容易追随社会潮流发生偏转,产生德智分离现象。社会潮流的多变,带动了研究生的思想的多变,甚至一些细小的不确定因素都会带来研究生思想的变化,偏离既定的发展方向。
(二)形成目前研究生思想状况的原因
研究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与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文化建设被边缘化、道德建设被忽视,那么,最终会影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形成目前研究生思想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长期以来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偏重于物质文明的发展,忽视了精神文明的建设。学校教育走上了“产业化”道路,“育人”功能弱化。教师的学术名气以经济效益为量化标准。
三、解决研究生思想现状问题的途径
解决研究生思想状况问题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学校和教师等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国家意志对公民道德建设起到最强劲的推动力,解决研究生思想状况的问题首先要依赖于国家教育部门的努力。
教育部应将德育纳入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合理调整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结构,重新设置高等学校德育标准。教育宣传部门要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力度,挥动社会主义荣辱观这面大旗,引领社会主义的公民道德建设。大力选举社会道德模范,树立引领社会风尚的榜样,宣传榜样的典型事迹,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健康氛围,对研究生思想形成强有力的健康的冲击力,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观。
(二)高等教育“培养担负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历史重任的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这一根本性目标,决定了德育应该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整个阶段,而不仅仅限于德育课程的开设。
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针对研究生的德育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学校要始终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融入对研究生的德育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感染研究生思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根本上澄清各种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解答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
2、学校要加强教学管理,着力加强基础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增强德育内容的理论基础和学术厚度。强化教师职业道德管理,严格教师准入标准,制定教师岗位职责,防止不合格的教师走上讲台;严格教学纪律,制定讲台规范,明确要求教师不得散布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和言论;严格教材管理,制定教材编写和使用的管理流程;严格教学督导,制定教学质量检查细则和方法。
3、学校要通过价值澄清的途径让研究生学会“价值评价过程”,提高研究生的价值评价和选择能力,培养研究生对现实社会中流行的“价值理论”和学校教育所灌输的价值理论存在不一致的地方,有正确选择能力、自由判断能力和自我负责的行为。以生活为中心,让研究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道德能力和自我负责的行为习惯,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品质,学会生活。
(三)研究生导师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自身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感染研究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决定了导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生教育的专一性、贴近性又决定了研究生导师的外在言行和人格魅力必将对研究生的思想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就要求研究生导师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谨言慎行,切实做到“笃信之、诚教之,躬行之”,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自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以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影响和引领研究生。
培养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需要着力提高学术业务水平,主要是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导师要紧密联系研究生的思想实际,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课堂所授与学生实际需要紧密联系起来,把逻辑的力量同情感的力量结合起来,把透彻的说理同鲜活的语言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和效果。
此外,研究生的德育状况广泛、深刻地受到当前社会舆论环境的影响。《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宣传、理论、文艺、影视广播、出版、新闻界必须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旋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引导青少年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倡导正确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影视广播、出版、新闻界等具有宣传作用的行业要严把宣传关口,要制作和传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品,营造知荣辱、树正气、促和谐社会风尚,有效激励研究生完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王玄武.比较德育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
[2]丘吉,孙树平[J].教学与研究,2007,7
[3]吴灿新.社会主义道德是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N].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7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