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部编版高中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为“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该单元共三课五篇文章,选取了《论语》《孟子》《庄子》中的经典篇章,以及《左传》《史记》的精彩片段。基于对本单元课文的整体认识发现,本单元《论语》《孟子》《烛之武退秦师》都较多涉及到儒家文化,若是一课一课地独篇来讲,将儒家文化碎片化、零散化呈现,难以构建起学生对于儒家文化的整体认识和深刻体悟。儒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也是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力量。故此,决定将《论语》《孟子》《烛之武退秦师》这三篇进行群文阅读,引导学生了解儒家文化的重要理念,深化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文化力。
整体设计:
1. 演读文本,理解文意
2. 合作探究,把握内涵
3. 对比阅读,思维提升
4. 写作延伸,关照当下
一、演读文本,理解文意
任务一:结合课内注解,利用工具书,通读文章,了解大意,并梳理这几篇课文的重点字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知识。
设计说明:理解文意是把握经典选篇思想内涵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课程性质中提到,要引导学生“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热爱”。对于文言文,学生总是有一定疏离感,多些了解和积累,会更加容易走进文言文。
任务二:结合情境,分组演读。本章四个篇目都是在一定情境背景下以对话为主的文言篇章,比较适合学生表演诵读。在了解文章情境和大意的背景下,进行全班分角色表演诵读。在诵读之后,让学生分析自己所诵读的角色特点,结合人物谈谈对于儒家文化的初步感受。
文章 背景情境 背景情境 文化初体验
设计说明:这里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文章背景,然后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代入具体情境和人物之中,沉浸其中,通过人物的对话来体会人物形象和初步感知儒家文化。
二、合作探究,把握内涵
任务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对四位弟子述志的态度如何?为什么孔子对曾皙的人生理想表示赞同呢?
任务二:《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提出的“推恩”的方式和“推恩”的目的是什么?孟子的政治主張里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
任务三:《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穆公的?本文的儒家思想体现在哪里?
设计说明:余映潮认为在课文教学中,往往需要一两个精粹的“主问题”来牵动对文章中心的深刻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和品读文章的质量,加深学生对于核心问题的思想层次。本阶段的任务是在上阶段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于本章内涵的整体把握,也是对于儒家思想的深入了解。
三、对比阅读,思维提升
任务一:通过文章探究思想,对比思考相同点与不同点。
任务二:分析《烛之武退秦师》更多地体现了哪位儒学大家的思想?请举例分析。
设计说明:任务一和任务二是由概念到判断,由认知到运用的递进关系,任务二是任务一的进阶,只有任务一解决了,才能准确判断任务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这两个问题相对宏观,学生可以从课本上找到相关答案,但也需要课外查阅相关资料,才能使发现更敏锐,判断更准确。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组内讨论分享,增强了学生交流、扩大了学生知识广度,提升了学生思维能力,在讨论和辨析中,在了解孔孟思想的异同基础上,对于儒家思想的内涵和表现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四、写作延伸,关照当下
任务一:请以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为主要内容,为两位先贤各创作一幅对联。
任务二:有人说儒家思想在当下已无价值,也有人说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请结合事例写作一篇短文发表你的看法。
设计说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学生只有结合社会现实,从新的起点去发现和认识传统文化,才能以发展的观点去理解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这对于有些漫无目标、生活散漫、消极颓废、无责任心道德感的青年来说,是一针“振奋剂”,鼓励他们在时代大潮中有所作为,奋发作为,修身立志,爱国爱家。总之,对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探索追溯和发掘体会,有利于培育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者单位:广东仲元中学,广东 广州 510000)
整体设计:
1. 演读文本,理解文意
2. 合作探究,把握内涵
3. 对比阅读,思维提升
4. 写作延伸,关照当下
一、演读文本,理解文意
任务一:结合课内注解,利用工具书,通读文章,了解大意,并梳理这几篇课文的重点字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知识。
设计说明:理解文意是把握经典选篇思想内涵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课程性质中提到,要引导学生“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热爱”。对于文言文,学生总是有一定疏离感,多些了解和积累,会更加容易走进文言文。
任务二:结合情境,分组演读。本章四个篇目都是在一定情境背景下以对话为主的文言篇章,比较适合学生表演诵读。在了解文章情境和大意的背景下,进行全班分角色表演诵读。在诵读之后,让学生分析自己所诵读的角色特点,结合人物谈谈对于儒家文化的初步感受。
文章 背景情境 背景情境 文化初体验
设计说明:这里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文章背景,然后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代入具体情境和人物之中,沉浸其中,通过人物的对话来体会人物形象和初步感知儒家文化。
二、合作探究,把握内涵
任务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对四位弟子述志的态度如何?为什么孔子对曾皙的人生理想表示赞同呢?
任务二:《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提出的“推恩”的方式和“推恩”的目的是什么?孟子的政治主張里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
任务三:《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穆公的?本文的儒家思想体现在哪里?
设计说明:余映潮认为在课文教学中,往往需要一两个精粹的“主问题”来牵动对文章中心的深刻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和品读文章的质量,加深学生对于核心问题的思想层次。本阶段的任务是在上阶段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于本章内涵的整体把握,也是对于儒家思想的深入了解。
三、对比阅读,思维提升
任务一:通过文章探究思想,对比思考相同点与不同点。
任务二:分析《烛之武退秦师》更多地体现了哪位儒学大家的思想?请举例分析。
设计说明:任务一和任务二是由概念到判断,由认知到运用的递进关系,任务二是任务一的进阶,只有任务一解决了,才能准确判断任务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这两个问题相对宏观,学生可以从课本上找到相关答案,但也需要课外查阅相关资料,才能使发现更敏锐,判断更准确。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组内讨论分享,增强了学生交流、扩大了学生知识广度,提升了学生思维能力,在讨论和辨析中,在了解孔孟思想的异同基础上,对于儒家思想的内涵和表现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四、写作延伸,关照当下
任务一:请以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为主要内容,为两位先贤各创作一幅对联。
任务二:有人说儒家思想在当下已无价值,也有人说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请结合事例写作一篇短文发表你的看法。
设计说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学生只有结合社会现实,从新的起点去发现和认识传统文化,才能以发展的观点去理解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这对于有些漫无目标、生活散漫、消极颓废、无责任心道德感的青年来说,是一针“振奋剂”,鼓励他们在时代大潮中有所作为,奋发作为,修身立志,爱国爱家。总之,对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探索追溯和发掘体会,有利于培育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者单位:广东仲元中学,广东 广州 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