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牛郎织女 一辈子情意笃厚

来源 :老人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04050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和老伴结婚43年了,差不多有25年的时光过的是“牛郎织女”的日子,我从农村到城市、从山东到北京四处漂泊。我们之间虽然没有山盟海誓的浪漫,却有情比金坚的牢固。
  
  小诗传情,“井台会”结缘
  
  1960年我考入烟台师专,这所学校是1958年大跃进的产物,坐落在烟台市郊外一处荒山坡上。吃的、喝的、住的、用的全部要靠我们这些学生自力更生。
  打水是轻体力劳动,主要是女同学来干。我从小体质就比较差,被分配去给女同学们当拉水的“车夫”,我这个“半劳力”跟“半边天”配合在一起,还真是有点儿“珠联璧合”的意思,因为我干活笨手笨脚,嘴又贫,经常使女孩子们笑得上气不接下气。我慢慢发现一个女同学的笑声中有一些“特殊信号”,只有我能准确无误地“翻译”出来,她越是能笑,我的“表演欲”就越强烈,许多“夸张动作”都是为她设计的,这个女同学就是我现在的夫人。我们俩在同学的眼皮底下偷演“井台会”,借人家的笑声来掩护感情的传递。
  在那个年代谈恋爱需要隐蔽,恋人在一起时也规规矩矩。我发现用诗来传情最合适不过,尽管有点儿酸气,可也算是浪漫,反正是写给她一个人看的,只要她不嫌就行了。我为她“出版”了好几本“诗集”,本本都是“迷魂汤”,把她灌得迷迷糊糊。这也激发了我对文学创作的热情,也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为了理想,她忍受嘲讽和贫穷
  
  在填写毕业分配志愿表的时候,其他同学都填的是中学,只有我一个人填小学。大学生主动提出去教小学,在1962年还是件稀罕事。我选择农村小学,就是为了“不务正业”,多一些写作的时间。
  对我这个“最没出息”的决定,第一个反对的就是她。她本是青岛人,可是经过了痛苦的思想斗争,在城市和爱情之间,她选择跟随我一起到农村教书,再次随我进城已经是18年以后了。
  当时,城乡差别巨大,妻子的损失远不止物质。她身为中学教师,还算体面,可是要做我这个小学教师的“家属”,就有点窝囊了。那时人们见面往往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丈夫是干什么工作的?她如实回答了,人家一百个不相信,确认了不是开玩笑时,就会问,你一个中学老师怎么会嫁给教小学的?她越是吞吞吐吐就越发引起人好奇。人家再问:“你公公一定是个当官儿的?你丈夫是个小学校长吧?你一定是看中了他出身好是个党员?”人家问的都是我没有的,我爱人自然不能无中生有,最后双方都很尴尬。如今老伴儿一提起这段往事就开玩笑地说:都是你,应该付给我一大笔“精神损失费”。
  我前面提到小学教师是“准农民”,想不到“文革”时期有一段时间,小学教师全部下放。她吃国家粮我成农业户口,我们夫妻以前仅仅是“地位”不平等,现在“待遇”也见高低了。我没有了工资,挣的工分生产队到年底才能开支兑现,我需要买烟,也需要给父母寄钱,而我爱人这时不仅要养活我,还要养活我的全家。有一次我去看她,把生产队分的一筐地瓜带去了,爱人没有丝毫的埋怨,却高兴地说:“这下子好了,咱再也不用到集上去买了。”
  
  最浪漫的时光,“谎婚”迷雾和山中代课
  
  1963年我结婚时,按传统习惯婚礼是少不了的。可是婚礼的“成本”高得吓人,为了这一天的铺张和热闹,得忍受几个月的忙碌和贫穷,实在是得不偿失。
  我们俩在端午节那天,坐车去了200里外的威海市,用不举行婚礼省下来的钱,过了两天“高消费”的好日子,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到哪里玩就到哪里玩。两天后夫妻回老家,“撒谎”说在单位已经办了隆重的婚礼。我们回到单位,又虚构了在乡下举行婚礼的情节,然后买了几斤糖果和几包香烟,给同事朋友一分了事。
  因为我爱好文学创作,总是不务正业,校长干脆让我给全公社的所有生病和生孩子的教师当“替班”,常到深山的小学代课,学校条件艰苦,“泥桌子”和“石凳子”,茅草教室少门缺窗。虽然偏僻贫困,可是村民非常热情,我去代课,男女老少都来打招呼,就像进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到山里代课还可带“家属”,这可是“优惠条件”,当时双职工差不多都过着异地分居的生活,只有在星期天才可能相会。如果不到山村代课,宿舍里、校园里想找个没人的地方说说话也难。
  这下子好了,她星期天可以住到我的“山村别墅”里,那才叫“情调”呢,我们一块儿去爬“花果山”钻“水帘洞”,我爱人特别喜欢带上衣服去找山泉,洗完就晾在石头上,比烘干机强多了。现在回想起来这恐怕就是早期的“自助旅游”了。在那个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夫妻一起走路挨近了也怕人家笑话,我们俩仗着山高皇帝远,在山上捉蚂蚱扑蝴蝶,嬉笑打闹无所顾及。不过,我爱人戴的眼镜还是引起了老乡们的好奇,可能是弄不明白这姑娘好好的,干吗要在眼上放块玻璃呢?
  
  大风大浪,她默默支持
  
  1966年我26岁,“文革”开始了。“文革”中,我惹了许多祸,也得到了“惩罚”,每一次妻子都忠实地站在我背后。
  在一次 “造反”没成功后,公社头头对我们这些“造反派”罚款130元,等于一个教师一年半的伙食费。我坐不住了,骑上自行车去了我爱人所在的中学,妻子会过日子是出了名的,我估计她怎么也能攒点儿钱。她听了我的“救灾报告”后,痛痛快快把80多元家底都“捐献”出来,当我向大家宣布我个人承担80元时,大家的怒气全消了…… 妻子的大方让我破财免灾,也平息了同事之间的矛盾。
  1971年夏天,在全县的教师集训班上,因为得罪的人多,我又被点名,做公开检查。我写检查轻车熟路,一万多字的检查用了一个晚上就“炮制成功”了。我的“杰作”,得到了是“第一读者”的妻子的肯定,她是语文教师,从“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都给予了指点。第二天我检查很成功,听众对我从“厌恶”到“同情”到“谅解”。散会后,妻子迫不及待地在大门口“迎接”我,她一脸掩饰不住的兴奋,用眼神告诉我“过关”了。我们肩并肩走在大街上,刚刚散会的教师们都停下来用惊奇和佩服的目光看我俩,有的偷偷竖起大拇指,一个胆大的小声喊:太棒了。到没人的地方,妻子高兴得又说又笑,因为大会小会总有人拿我做“反面教材”,她不断承受着难堪和尴尬,担当“反面师母”的角色。可这一次,她越听头抬得越高,恨不能大声告诉所有的人:“我就是台上那个‘反动分子’的老婆。”
  第三次是一天凌晨4点多钟,有人敲开宿舍大门,传达“上级指示”,我睡眼惺忪地得知:我写的一篇小说被定为“大毒草”。要把我押送到省会……把所知道的文艺黑线内幕都讲出来。我回家拿衣服,爱人看我身后跟着顶头上司文化馆馆长,热情地迎上去,见我们都很严肃就尴尬地站住了。后来她说,那时的情景让她立刻想起了《苏三起解》,知道准是出事了。我尽量装着没事似的,叮嘱她尽管放心。在那个谣言满天飞的年代,我生怕惊涛骇浪把我们的小家庭拍散了。
  可是兴师动众的审查不久却偃旗息鼓了,“悲剧”突然变成“喜剧”。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点名要我参加创作学习班,因为一年前我发表的一个儿童题材的短篇小说,有改编成动画片的基础。经过县里、地区、省里逐级审批,同意让我去。在学习班和我分在一个房间里的是北京13中的一名教师,名叫刘心武;至于另一个“同学”贾平凹,那时还是个大孩子,对他的印象早已模糊了。
  
  为了事业,几度牛郎织女
  
  爱人虽然跟我下乡教书,但是因为不在一个公社,相聚的时间也是周日而已。70年代初,我在县文化馆工作,我的“织女”在离县城60里的公社教书。“文革”结束后,我们终于在县里团聚几年。
  1980年年底,我遇到一个机会可以从县文化馆调到济南市文联,办理调动手续有两种方案,一种是“双调”,这样可以一步到位,手续复杂;另一种是“单调”,先不管爱人和孩子。夫妻分居两地的孤苦日子我领教过,现在又吃“二茬苦”,但是我俩反复协商,决定冒一次险。一年以后,我们全家在济南团圆了。1984年我再次为了事业,调到北京工作,我们又分开了。我住在单位的仓库里,而妻子则留在山东教书,一对半百夫妻又开始了牛郎织女的生活。我在北京白手起家,而她则在济南孝敬公婆、抚养孩子。1993年我因为工作出色,分配了住房,妻子也到了退休的年纪,我们终于又在北京团聚了。
  我这一辈子很幸运,妻子对我的话总是点头多摇头少,很有点夫唱妇随的味道。而我也从心里敬她、爱她,一辈子关于贫困、痛苦、欢乐的经历,如今都化作了珍贵的记忆。
  (责编:孙展)
其他文献
要人敬先要自敬 新平    前些日子,有网民讨论老人优惠坐车,该不该在早高峰坐公交车的问题,在我看来这其实是“敬老”的话题。中国人敬老是我们的文化传统,也是对一个公民的素质品质的起码要求。  但是,在我看来,要人“敬老”,必先自立、自尊,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长久以来,老年人乐于接受敬老,游弋主流文化之外,并承认自己人老了、不中用了。  我看到有两个澳洲退休老人,倾其终身的积蓄,合造一艘大船
期刊
朋友老K曾是大院里的孩子王。因为父亲,五六年的光景里,他必须经常跟邻人解释、抱歉,因为自己疯痴的父亲,他从一个不爱着家的人变成了整日待在家里的男人。  老K向我郑重推荐那张光盘,说这片子跟他一家人的命运特别有关,名叫《没有天空的城市》,战争片。就在这一年,他65岁的父亲中风了,后来知道,那是血管性痴呆的开始。  65岁还谈不上老,很快就恢复了,只是血压一直偏高,多少年来靠吃降压药撑着。也是这年,他
期刊
孙轶青先生1938年参加革命,是早期的新闻工作者。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人民日报》、国家文物局工作,后从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的位置上离休。孙老离而不休,热心文化界的社会活动,现在仍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中直分会顾问、中华诗词学会会长、中国文物学会顾问、中华古玩业商会名誉会长等。  孙老是1988年从工作岗位上退居二线的。此前一年,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他始而当顾问,继而任副会长
期刊
在医院熬了两小时才看完病,我到大厅取药。天哪!这么多人!划价、交费、取药,每个窗口都排着长长的队伍。排了半个钟头,快轮到我了,此时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凑到了窗口。“嘿!老头儿,加塞儿呀!”后面的人嚷道,老人指指窗口“持老年证优先的牌子”。“老年证呢?”一位年轻女士不高兴地问,老人伸出颤抖的手摸遍了口袋,一边自言自语,一边尴尬地摇摇头。人们不满了,“没有老年证就排队去,你见天地没事,多等会儿也等不坏你
期刊
张子林和老伴都年近八旬,家住吉林省扶余县陶赖昭镇四号村。他们有6个女儿,没有儿子。6个女儿早已成家,有几个住在外地。前些年,老张和老伴身板还挺硬实,家里家外的活计用不着女儿女婿们操心。可是去年春天,张大娘的鼻子长了个瘤,6个女婿凑出1万元给岳母治病。半年后,张大娘鼻子又长出瘤来,6个姑爷又一起拿出医药费。  妻子生病后,苦了老张,成天屋里屋外,忙得脚不沾地。远在长春的大女婿和二女婿合计,二老一年比
期刊
我曾经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担任过北京丰台区三路居中学副校长、书记,丰台区体育运动学校校长、书记,曾经为北京市第十、十一、十二届归国华侨联合会委员,十二届归国华侨联合会常委,北京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委。最难忘的则是当人民代表的这段经历。    出勤和履行职责    我们那届人大常委委员有62名,我常对自己说,你是全市1300万人口中的62名之一,肩负的担子很重啊!在任这5年中,除因探亲缺席
期刊
四川省简阳市石钟镇长沟村的百岁老寿星邱仁德今年103岁,如今仍是耳不聋,眼不花。  采访那天,邱仁德老人拄着拐杖站在院坝中候着。笔者问她在等什么人,老人家声音宏亮地回答道:“哈哈哈,等干部来关心哈!”说完更是笑得合不拢嘴。  讲起过去,邱老似乎有说不完的故事,东扯西谈,吐字清晰,还伴着不断的笑声。邱老生有9个儿女,如今与最小的小儿子一家三口住在一起。儿子、儿媳都很孝顺,从来不吵嘴。  邱老爱干净,
期刊
芭蕾孕育于意大利,诞生于法兰西,成长于俄罗斯,融合了意大利的钟灵毓秀、法兰西的清雅婉约、俄罗斯的高贵凝重。芭蕾是高雅的,是世人一致公认的艺术之最。芭蕾更是属于大众的,它不仅是艺术塔尖,而且还能以健身的方式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早在几百年前,它就是武士强身健体的手段。在发达国家,芭蕾被视为女子的必修课。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不仅自己热爱芭蕾,亲自出演男主角太阳神,还让贵族、大臣们练习。他建立了皇家舞蹈学院,制
期刊
十几年前,我受中国外交部委派,去缅甸首都仰光担任驻缅使馆政务参赞。我以前的外交生涯大部分是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度过的,那里的人民刚毅尚武、勇敢豪爽,但在信仰佛教的缅甸,百姓斯文温柔、修身静性,刚到缅甸,我有些不习惯,慢慢地入乡随俗。    礼佛点滴    工作关系,我和爱人经常出席宗教活动,有机会在各地观光,参观大小寺庙、式样各异的佛塔、佛像,还和缅甸友人一起叩头拜佛。按照缅甸习俗,进庙之前必须脱鞋
期刊
1991年,我结识了周恩来的贴身卫士韩福裕老人。那年他刚从毛主席纪念堂离休。我俩一见面,他就自我介绍说:“我现在是一证在手,二事不问,三员及第,四不清楚……”其中的“三员”就包括离退休后要当孙子、孙女的“保育员”。  几年前,也轮到我退休了。退休后的我因为自己的孙子、孙女都已上学读书,“保育员”的滋味我没有体验到。每每对照起韩老的话来,我总觉得颇有几丝遗憾。  去年,同住一楼道的邻居家生下一个小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