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在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理论和思想上具有突出效果,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运用该教学法能够有效改善当前的教学现状。本文分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运用情境式教学法的必要性以及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其具体应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情境体验;道德与法治;情境创设
一、小學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运用情境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其主要用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并帮助起构建起初步的法律认知,从而为其未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道德与法治课程属于人文教育范畴,是当前落实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课程,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然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内容都是一些理论性说教,观点、看法内容较多,虽然也有一些教育案例渗透其中,但单纯依靠书本中的内容仍显得枯燥乏味,对于小学生而言较为抽象,学生学习之后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就导致其教育效果差强人意。
道德与法治内容多源于生活,其中的许多思想观念也多是我国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人们所形成的普遍共识,因此如果其教学脱离了一定的情情境,就会显得过于空洞,小学生不然难以有效理解这些思想观念的价值内涵,也不利于这些思想观念意识在小学生心中的内化。而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则能够通过情境与氛围的营造增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内容的感知,并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产生共鸣,进而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运用情境体验式教学法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学习和发展规律,且与道德与法治作用场景联系更为紧密,更有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其教育内容,从而达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目的。
二、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道德与法治课程并非学生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所以其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各种问题。这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有:(1)学校和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缺少足够重视,实际教学仅是对相关教学任务的应付,而未能真正意识到该课程对学生成长的意义;(2)教学方式过于传统,缺乏科学性,枯燥乏味的灌输式教学仍是课堂教学的主流,既无法对学生进行素质培育,又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3)教学与实际相脱离,教学内容与当今社会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学生的体验较差,难以理解道德与发展对自身发展的价值。这些问题其最终指向都是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上的巨大缺失,与素质教育要求背道而驰。
三、情境体验式教学方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
(一)转变传统教育思维,以学生成长为教育核心
小学阶段是立德树人的基础性阶段,也是对学生日后思维观念意识构建影响最大的一个阶段。因此该阶段的教育任务更多的应放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上。基于此,小学教育应转变传统思维,将学生的成长放在教育教学的中心位置,重新审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进而将情境式体验教学法的研究与应用纳入到日常教育教学研究范围内,使教师可以重视起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这是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得以被充分利用的基础。
(二)围绕教学内容巧设各种情境增强学生体验
情境体验式教学法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生动,有代入感,这能够有效的引导小学生沉浸在情境中形成多种感官的体验,进而使教育内容与学生产生深层次交互,引发学生的共鸣与认同。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则需要围绕教学内容巧设各种情境。例如在关于为《父母分担》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如下情境“你的父母渐渐变老,已经无法再为你操劳、为你担忧,无法为你遮风挡雨,这时你该怎么做呢?”。这种情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来没有遇到过,也没有思考过,而通过教师所创造的情境,学生就会去联想,并沉浸其中,从而感受到父母一直以来对自己的付出,进而渐渐明白自己作为家庭中的一员,也应该为父母付出,为父母分担。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体验式的作业,如让学生回家为家庭打扫一次卫生、自己整理自己的房间等,如此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就可以更为直观的感受到父母的艰辛,进而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自身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
(三)运用多种方式构建体验式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情境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还需要教师注重情境构建方法的多样性,以带给学生不同的体验,并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为学生构建体验式情境。如针对日常生活中学生打架问题进行教学,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学生间打架的情境,然后由爱打架的学生扮演调解员进行调解,从而使其在角色扮演中加深对打架危害的认知,并了解到该如何与其他同学和睦相处,在遇到纠纷时如何和平解决。其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生活中进行真实情境的体验。例如在遵守交通规则的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到街头观察道路交通,并引导学生思考不遵守交通规则会产生的危害,如此学生就会意识到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并构建起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团队合作等方式为学生创设各种体验式情境。
参考文献
[1]许冬梅.谈如何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性[J].中国新通信,2020,22(05):158.
[2]沈飞.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体验式课堂的探寻[J].课程教育研究,2020(07):80-81.
关键词:情境体验;道德与法治;情境创设
一、小學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运用情境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其主要用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并帮助起构建起初步的法律认知,从而为其未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道德与法治课程属于人文教育范畴,是当前落实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课程,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然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内容都是一些理论性说教,观点、看法内容较多,虽然也有一些教育案例渗透其中,但单纯依靠书本中的内容仍显得枯燥乏味,对于小学生而言较为抽象,学生学习之后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就导致其教育效果差强人意。
道德与法治内容多源于生活,其中的许多思想观念也多是我国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人们所形成的普遍共识,因此如果其教学脱离了一定的情情境,就会显得过于空洞,小学生不然难以有效理解这些思想观念的价值内涵,也不利于这些思想观念意识在小学生心中的内化。而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则能够通过情境与氛围的营造增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内容的感知,并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产生共鸣,进而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运用情境体验式教学法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学习和发展规律,且与道德与法治作用场景联系更为紧密,更有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其教育内容,从而达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目的。
二、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道德与法治课程并非学生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所以其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各种问题。这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有:(1)学校和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缺少足够重视,实际教学仅是对相关教学任务的应付,而未能真正意识到该课程对学生成长的意义;(2)教学方式过于传统,缺乏科学性,枯燥乏味的灌输式教学仍是课堂教学的主流,既无法对学生进行素质培育,又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3)教学与实际相脱离,教学内容与当今社会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学生的体验较差,难以理解道德与发展对自身发展的价值。这些问题其最终指向都是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上的巨大缺失,与素质教育要求背道而驰。
三、情境体验式教学方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
(一)转变传统教育思维,以学生成长为教育核心
小学阶段是立德树人的基础性阶段,也是对学生日后思维观念意识构建影响最大的一个阶段。因此该阶段的教育任务更多的应放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上。基于此,小学教育应转变传统思维,将学生的成长放在教育教学的中心位置,重新审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进而将情境式体验教学法的研究与应用纳入到日常教育教学研究范围内,使教师可以重视起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这是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得以被充分利用的基础。
(二)围绕教学内容巧设各种情境增强学生体验
情境体验式教学法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生动,有代入感,这能够有效的引导小学生沉浸在情境中形成多种感官的体验,进而使教育内容与学生产生深层次交互,引发学生的共鸣与认同。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则需要围绕教学内容巧设各种情境。例如在关于为《父母分担》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如下情境“你的父母渐渐变老,已经无法再为你操劳、为你担忧,无法为你遮风挡雨,这时你该怎么做呢?”。这种情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来没有遇到过,也没有思考过,而通过教师所创造的情境,学生就会去联想,并沉浸其中,从而感受到父母一直以来对自己的付出,进而渐渐明白自己作为家庭中的一员,也应该为父母付出,为父母分担。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体验式的作业,如让学生回家为家庭打扫一次卫生、自己整理自己的房间等,如此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就可以更为直观的感受到父母的艰辛,进而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自身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
(三)运用多种方式构建体验式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情境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还需要教师注重情境构建方法的多样性,以带给学生不同的体验,并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为学生构建体验式情境。如针对日常生活中学生打架问题进行教学,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学生间打架的情境,然后由爱打架的学生扮演调解员进行调解,从而使其在角色扮演中加深对打架危害的认知,并了解到该如何与其他同学和睦相处,在遇到纠纷时如何和平解决。其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生活中进行真实情境的体验。例如在遵守交通规则的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到街头观察道路交通,并引导学生思考不遵守交通规则会产生的危害,如此学生就会意识到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并构建起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团队合作等方式为学生创设各种体验式情境。
参考文献
[1]许冬梅.谈如何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性[J].中国新通信,2020,22(05):158.
[2]沈飞.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体验式课堂的探寻[J].课程教育研究,2020(07):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