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我们幼儿园音乐教学越来越趋向于以“玩”促“学”,在追求教学形式的趣味化、游戏化的同时更加注重幼儿“学”的效果,这一点是我们必须明确认识的。这也提醒我们在设计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不能光追求外在形式上的热闹和新颖,必须考虑我所采用的这些方法、形式到底能不能真正有效推动幼儿快乐学习。
关键词:音乐;玩中学;趣味化;游戏化
那么,什么是”玩中学”的音乐教学方法呢?王秀萍教授在她的讲座中提到音乐是一种程序性知识,在幼兒园音乐教学活动中我们需要运用转换策略,将抽象的音乐知识转换为幼儿经验层面鲜活的活动形式,所以玩中学的音乐教学方式是情境性的,依靠身体动作来感知音乐的。
李漫老师的打击乐《森林音乐会》教学活动,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教师自身所散发的魅力犹如一首动感的旋律带领着每一位幼儿走进音乐、感受音乐、享受音乐。王教授还指出,玩中学的音乐教学方式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用于孩子表演的这一套身体动作符合音乐特征;用于孩子表演的这一套身体动作符合情景特征;用于孩子表演的这一套身体动作符合孩子的经验水平;幼儿最终能够完成和音乐表演这一挑战性任务。
可能大家这样还不太理解,接下来我就以中班音乐活动《小鲤鱼跳龙门》、《森林音乐会》为例,来跟大家一一解析这几条原则的具体意思。
《小鲤鱼跳龙门》这一个活动,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整个活动就是由小鲤鱼寻找龙门——勇闯龙门——齐跃龙门这样一个情境整体贯穿的。在这个活动当中我们看到教师并不只是在开头创设了一个小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情境之后就好了,而是将幼儿音乐学习的各个环节都跟故事情节层层相扣在一起,第一个环节在小鲤鱼寻找龙门的情节中感受A段音乐,并且这里设计了找龙门——遇见乌龟爷爷——找到桥洞几个情节,为A段音乐的反复感受、合拍做动作提供了练习的情境动机。第二个环节找到桥洞在尝试跳龙门的过程中反复感受B段音乐,这个环节当中教师为幼儿的音乐练习提供了小螃蟹说龙门很危险,妈妈先尝试、小鲤鱼练习、小鲤鱼三次尝试(变龙头、变龙身、变龙尾)最后终于成功跃过龙门的情境练习动机。最后一个环节,完整感受音乐,教师则创设了带领其它小鲤鱼一起去寻找龙门并勇闯龙门的情境。可以说,这个活动在用情境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活动以及为幼儿所有的音乐练习提供情境动机方面做得是非常好的。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教师在这个活动中所创设的身体动作是否符合音乐特征、情景特征以及孩子的经验水平。首先,音乐的故事情境是小鲤鱼,因此教师创设鱼游的动作肯定是符合情境特征的,其次A段音乐悠闲、舒缓,教师创设的鱼游动作幅度较小、节奏也是较慢,B段音乐紧张、激昂教师创设的动作速度较快、幅度较大,加上跳跃动作也都很符合音乐的特征。另外,整个活动中的身体动作都是比较简单的,都是手臂一前一后的鱼游动作,以及双臂伸直,双手合拢的跳跃动作,动作难度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关于这个身体动作是否符合幼儿的经验水平其实有一个比较好的判断方法就是看孩子的实际接受程度,如果教师创编的这个动作大部分孩子都没有办法完成那就说明设计的动作难度超出了孩子的经验水平。另外一点,身体动作符合音乐特征首先一定要合拍、和句段,其次动作设计要符合音乐的风格特征。如果明明是很悠闲轻松的音乐,设计刚劲有力的动作显然是不合适的。
打击乐教学活动《森林音乐会》,第一环节让幼儿通过倾听音乐感受音乐旋律;第二环节借助图谱让幼儿掌握旋律的节奏,了解节拍;第三环节在教师的指挥下幼儿进行节奏练习、打击乐演奏等,在这三个环节中,李漫老师根据幼儿学习音乐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各种情景支撑(如把图谱的出现借用为节目单、把练习比喻成彩排等)来推进教学的行进,让幼儿在相对开放的状态下,呈现对打击乐的创作、演奏、合作能力的培养等。
一、营造情感氛围,凸现音之美
李漫老师在设计本活动时,她将《森林狂想曲》音乐旋律进行截取改编为适宜于大班幼儿打击乐活动的《森林音乐会》,所呈现的音乐形象凸显,结构简洁,通过音乐旋律与节奏幼儿即可联想到森林音乐会的画面,感受音乐本身所传递的内涵;借助图谱,又使各种动物形象更具体化,将所运用的圆舞板、碰铃、铃鼓等打击乐器得以有效的匹配。
二、建立良好常规、凸现音之律
在聆听李漫老师的讲座时,她再三强调打击乐教学活动中的常规培养的重要性,明确打击乐常规要求的准确性、一致性、一贯性、坚持性等。常规的作用能满足活动开展的需要,更有助于产生良好、正向的学习情绪。
(一)行动听指令。在打击乐练习过程中,聆听音乐与教师的指挥非常重要。虽然本活动幼儿与李漫老师第一次合作,但在通过李漫老师的语言和肢体动作的提示、暗示下,在李漫老师的指挥下建立拿乐器、听前奏等规则。
(二)活动守秩序。打击乐活动最主要的是体现团队合作,因此李漫老师在活动中从小组配合逐渐延伸到大组合作,自然的连接。
良好的常规,不仅能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自律性社会人格品质。
三、调动多种感官,凸现音之趣
(一)肢体动作。打击乐活动前期节奏练习,必须要借助肢体动作来进行节奏的练习,简明易掌握,灵活且方便。李漫老师在出示图谱的第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肢体动作拍打自己的身体部位,既帮助幼儿了解音乐旋律的节奏,同时又根据不同部位的拍打让幼儿掌握分部节奏的练习,为配乐演奏做好铺垫的作用。
(二)激发思维。《森林音乐会》,主题鲜明,结构工整,节奏清晰,因此李漫老师在教学中尝试让幼儿自主的进行配器,分组进行演奏,有效地激发幼儿去感知音乐,对音乐灵感的寻求,并让幼儿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进行加工,从而获取新的经验,与此同时李漫老师又让幼儿体验他们自创的演奏与教师提供的演奏进行比较,感受演奏的不同效果,在此过程中,幼儿积极的思考与探索,有效地促进幼儿思维的丰富性、活跃性、敏捷性及严密性的发展。
关键词:音乐;玩中学;趣味化;游戏化
那么,什么是”玩中学”的音乐教学方法呢?王秀萍教授在她的讲座中提到音乐是一种程序性知识,在幼兒园音乐教学活动中我们需要运用转换策略,将抽象的音乐知识转换为幼儿经验层面鲜活的活动形式,所以玩中学的音乐教学方式是情境性的,依靠身体动作来感知音乐的。
李漫老师的打击乐《森林音乐会》教学活动,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教师自身所散发的魅力犹如一首动感的旋律带领着每一位幼儿走进音乐、感受音乐、享受音乐。王教授还指出,玩中学的音乐教学方式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用于孩子表演的这一套身体动作符合音乐特征;用于孩子表演的这一套身体动作符合情景特征;用于孩子表演的这一套身体动作符合孩子的经验水平;幼儿最终能够完成和音乐表演这一挑战性任务。
可能大家这样还不太理解,接下来我就以中班音乐活动《小鲤鱼跳龙门》、《森林音乐会》为例,来跟大家一一解析这几条原则的具体意思。
《小鲤鱼跳龙门》这一个活动,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整个活动就是由小鲤鱼寻找龙门——勇闯龙门——齐跃龙门这样一个情境整体贯穿的。在这个活动当中我们看到教师并不只是在开头创设了一个小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情境之后就好了,而是将幼儿音乐学习的各个环节都跟故事情节层层相扣在一起,第一个环节在小鲤鱼寻找龙门的情节中感受A段音乐,并且这里设计了找龙门——遇见乌龟爷爷——找到桥洞几个情节,为A段音乐的反复感受、合拍做动作提供了练习的情境动机。第二个环节找到桥洞在尝试跳龙门的过程中反复感受B段音乐,这个环节当中教师为幼儿的音乐练习提供了小螃蟹说龙门很危险,妈妈先尝试、小鲤鱼练习、小鲤鱼三次尝试(变龙头、变龙身、变龙尾)最后终于成功跃过龙门的情境练习动机。最后一个环节,完整感受音乐,教师则创设了带领其它小鲤鱼一起去寻找龙门并勇闯龙门的情境。可以说,这个活动在用情境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活动以及为幼儿所有的音乐练习提供情境动机方面做得是非常好的。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教师在这个活动中所创设的身体动作是否符合音乐特征、情景特征以及孩子的经验水平。首先,音乐的故事情境是小鲤鱼,因此教师创设鱼游的动作肯定是符合情境特征的,其次A段音乐悠闲、舒缓,教师创设的鱼游动作幅度较小、节奏也是较慢,B段音乐紧张、激昂教师创设的动作速度较快、幅度较大,加上跳跃动作也都很符合音乐的特征。另外,整个活动中的身体动作都是比较简单的,都是手臂一前一后的鱼游动作,以及双臂伸直,双手合拢的跳跃动作,动作难度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关于这个身体动作是否符合幼儿的经验水平其实有一个比较好的判断方法就是看孩子的实际接受程度,如果教师创编的这个动作大部分孩子都没有办法完成那就说明设计的动作难度超出了孩子的经验水平。另外一点,身体动作符合音乐特征首先一定要合拍、和句段,其次动作设计要符合音乐的风格特征。如果明明是很悠闲轻松的音乐,设计刚劲有力的动作显然是不合适的。
打击乐教学活动《森林音乐会》,第一环节让幼儿通过倾听音乐感受音乐旋律;第二环节借助图谱让幼儿掌握旋律的节奏,了解节拍;第三环节在教师的指挥下幼儿进行节奏练习、打击乐演奏等,在这三个环节中,李漫老师根据幼儿学习音乐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各种情景支撑(如把图谱的出现借用为节目单、把练习比喻成彩排等)来推进教学的行进,让幼儿在相对开放的状态下,呈现对打击乐的创作、演奏、合作能力的培养等。
一、营造情感氛围,凸现音之美
李漫老师在设计本活动时,她将《森林狂想曲》音乐旋律进行截取改编为适宜于大班幼儿打击乐活动的《森林音乐会》,所呈现的音乐形象凸显,结构简洁,通过音乐旋律与节奏幼儿即可联想到森林音乐会的画面,感受音乐本身所传递的内涵;借助图谱,又使各种动物形象更具体化,将所运用的圆舞板、碰铃、铃鼓等打击乐器得以有效的匹配。
二、建立良好常规、凸现音之律
在聆听李漫老师的讲座时,她再三强调打击乐教学活动中的常规培养的重要性,明确打击乐常规要求的准确性、一致性、一贯性、坚持性等。常规的作用能满足活动开展的需要,更有助于产生良好、正向的学习情绪。
(一)行动听指令。在打击乐练习过程中,聆听音乐与教师的指挥非常重要。虽然本活动幼儿与李漫老师第一次合作,但在通过李漫老师的语言和肢体动作的提示、暗示下,在李漫老师的指挥下建立拿乐器、听前奏等规则。
(二)活动守秩序。打击乐活动最主要的是体现团队合作,因此李漫老师在活动中从小组配合逐渐延伸到大组合作,自然的连接。
良好的常规,不仅能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自律性社会人格品质。
三、调动多种感官,凸现音之趣
(一)肢体动作。打击乐活动前期节奏练习,必须要借助肢体动作来进行节奏的练习,简明易掌握,灵活且方便。李漫老师在出示图谱的第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肢体动作拍打自己的身体部位,既帮助幼儿了解音乐旋律的节奏,同时又根据不同部位的拍打让幼儿掌握分部节奏的练习,为配乐演奏做好铺垫的作用。
(二)激发思维。《森林音乐会》,主题鲜明,结构工整,节奏清晰,因此李漫老师在教学中尝试让幼儿自主的进行配器,分组进行演奏,有效地激发幼儿去感知音乐,对音乐灵感的寻求,并让幼儿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进行加工,从而获取新的经验,与此同时李漫老师又让幼儿体验他们自创的演奏与教师提供的演奏进行比较,感受演奏的不同效果,在此过程中,幼儿积极的思考与探索,有效地促进幼儿思维的丰富性、活跃性、敏捷性及严密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