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在江津:无限感奋的21天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72007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4年3月24日,国民政府陪都重庆的《大公报》发表了资深记者于淼采写的一篇通讯,通栏的大标题赫然醒目:我们都跪下了!在这大标题下还有一个副标题是:白沙镇献金大会记。
  这篇1500多字的通讯,将倾囊支持抗日的江津民众在冯玉祥组织的献金大会上的动人场面描写得淋漓尽致。接着,该报又发表《赞扬江津人》的文章,歌颂江津人民热忱爱国的义举。两篇文章在全国上下引起轰动,江津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江津县及其所属的白沙镇,成为中国人民心中“最爱国的集镇”。
  1943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到了最艰难的时候,时任国民政府中央委员会副委员长、国民党中常委、一级上将的冯玉祥在后方组织“献金抗日运动”。这年3月5日,冯玉祥从陪都重庆乘火轮溯长江而上,到江津县组织开展“节约献金抗日”活动。在这个远离重庆130华里的滨江小县江津,他几乎每天都感奋着,江津的这些人这些事,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印象。在这21天里,对于冯玉祥将军来说有两件事创了纪录。
  
  第一件事是号召节约献金
  
  《节约献金打破一切纪录的江津县》,这是冯玉祥所著的《川南游记》中一篇文章的标题。
  1943年3月5日下午3时,冯玉祥和夫人李德全乘坐火轮抵达江津县通泰门码头。县长肖振宇(肖烈)率国立九中校长邵建工等各界名流在此迎接。冯玉祥是高官,来江津的消息是公开的,江津百姓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抗日英雄,也知道他来江津是为抗日募捐,因而对他尤生敬意,男女老少站满街头,欢迎冯玉祥将军的到来,有的还燃放起了鞭炮。冯玉祥从从容容地走在大街上,不时向老年人问安,不时摸摸儿童的头和脸蛋,大家都感到这个“大人物”是非常的亲切,说他是平民将军。从3月5日到15日,冯玉祥在江津广泛接触民众,接待各界人士,到各机关、学校、企业等处开会,发表演说,宣传节约献金抗日,还主持成立了由县长肖烈任会长的江津献金分会,并决定将重庆三大文化区之一的江津白沙镇作为献金试点。
  15日晚冯玉祥到达白沙镇,次日一早他就深入到一些机关单位和老百姓家中座谈,议定19日在长江西河坝白沙镇举行节约献金万人大会。
  19日这一天,冯玉祥很早就起床,洗漱、用餐后徒步从住处沿着青石板街面走到用鹅卵石铺成的江边小道,这里就是白沙镇举办的民众献金大会会场。各校学生、各界民众团体高举旗帜,在激越铿锵的鼓乐声中兴高采烈地向这里集中。“为抗战——献金!”、“为救国——捐献!”、“四万万同胞团结起来,把日本鬼子赶出去!”红红绿绿的大幅标语在和风丽日中飘扬。各路人马汇集齐后,县、镇官员以及各社团代表依次上台就座。大会还特邀热心慈善事业的知名人士邓蟾秋老人和专程从泸州赶来的美国军官罗斯在主席台就座。这是一次规模宏大、气氛热烈的群众大会。
  当主持人宣布“白沙镇民众献金大会开幕”后,冯玉祥将军作了简短的讲话。接着,在铿锵鼓乐声中,民众抗日献金开始。学校组的各校派出两名学生,抬着盛法币的大盘子依次登上主席台,恭恭敬敬地呈给冯玉祥。冯将军笑容可掬地站立主席台中央,一边接过盘子,一边说:“谢谢,谢谢!”一次次的献金,迎来一阵阵掌声。司仪站在台口,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用他那激越宏亮的嗓音向人们报告:女师院20万、女师附中12万、国立17中4万、大学先修班64万、省立川东师范30万、省立重庆女师16万、县立白沙女中15万、私立聚奎中学30万、私立新本女中65万……
  随着一阵阵热烈的欢呼声,大学先修班同学以竞赛的口吻提出:增加10万,夺取学校组第一名。接着,女师附中齐呼:我们增加11万;聚奎中学师生则高声说:我们也增加11万;国立17中表示:全体师生免食一天,将餐费献给国家抗日。最后,司仪高声宣布:学校组献金总数近300万。接下来是妇女组、士绅组、机关法团组、银行组、工厂组、商会组……依次上台献金。
  “商会组60万元——”司仪语音刚落,会场里就有人突然高呼:“少了,少了,太少了!”霎时,从会场的四方八面传来一浪高过一浪的呼声:“商会组——增加!商会组——增加!!商会组——增加!!!”商会组缄默不语。这时,有学生提议:每校派出五名代表,到主席台前跪求商界增加献金。于是,各校推选的代表迈步到主席台前,整整齐齐地向商会组跪下。商会组答应“增加10万”,但大家仍不满意,台下一齐呼喊:“200万!200万!200万!”商会组的代表又默不作声了。突然,一个学生代表跃上主席台后大声疾呼:“同学们,为了抗日救国,我们在场的全体学生,向商会下跪,恳求他们为抗战捐献,为拯救我们的祖国献金!商界同胞,伯伯叔叔阿姨们,我们跪下求你们了!”话音落地,一万多名大中小学学生齐刷刷地跪下。此刻,青山无语,江水哽咽……
  面对一万多名跪下的学生,很多人鼻孔发酸,眼眶里涌出滚烫的泪水。冯玉祥走下主席台边拭泪边对大家说:“你们的热诚,你们的忠心,哪怕铁打的心、钢铸的心、石做的心,都会感动的。”
  一万多名学生仍跪在太阳烘烤着的沙滩上,一个学生代表坚定地说:“商会不加钱,我们不起来!”学生们的呼声,在白沙镇上空震荡,在长江畔回响。见此僵局,冯玉祥站在台前,无限感慨地讲道:“出钱的多少,是和知识的多少有关的”,“我们爱国救国,要本着各自的良心!”看着黑压压的一大片跪着的情绪几乎失控、痛哭流涕、哭喊着“我们不做亡国奴,我们要爱国”口号的学生,商会代表大步走向冯玉祥,向他表示愿意献金200万元。司仪高声宣布:商会组献金200万元,学生这才站立起来。
  接下来是自由献金。街上洗衣老婆婆们组成一支自由献金队,依次上台,献出她们为人洗衣积存下来的钱:1元、2元、5元……14人刚好凑满100元。一个衣衫褴褛、又瘦又脏的乞儿,跑上主席台献出他当天讨来的5元法币。人力车夫、搬运工、小商贩、抗战伤病员都来献金……一张张纸币、一个个铜板、一块块手表、一支支自来水笔,一件件衣服、一双双皮鞋……捐到主席台上,学生们再没有钱捐了,就脱下罩衣、大衣、毛衣……有的男学生只剩下衬衣了。有个矮个子女学生,把脚上的皮鞋献出,光着脚丫。大学先修班的哥哥姐姐们把她举起来,全场一阵高呼。
  大会从早晨一直延续到下午三点,仍有零星的农民从远方陆续前来义捐。目睹学生和民众慷慨解囊、踊跃献金的义举,冯玉祥连忙叫大会主持人宣布散会:“会,不得不散了。不散,献出衣服、鞋子的学生们会着凉生病的。”
  次日,天还没亮,冯玉祥就乘下水船风尘仆仆赶回江津,他要在县城参加这里的献金大会,白沙镇献金大会的盛况已传到县城。在县城的会场上,挂出的大标语显示了江津人民的气概:“大江津!三千万!拿不出,不吃饭!”白沙镇献金的情景又在此出现,工商界、银行界、军界、学界、妇女界和当地士绅纷纷解囊,你捐1000元,我捐1万元,互相竞赛。随后,十几个洗衣妇女每人捐款100元;赶场农民拿出卖菜刚得到的钱;被服厂女工献出刚领的薪金;某学校工友捐出为结婚积蓄的800元钱。最感人的是一个不满10岁的叫化子跪到台上请冯玉祥收下他乞讨来的10元钱。冯玉祥含着热泪把它高高举起,大声宣布:“这10元钱胜过富翁们的几百万元。”在场的人见状,无不为之感动,无不为之流泪。太太小姐们倾囊相捐,金银首饰、戒指、珠宝装了好几箩筐,捐款数额直线上升,一下就超过预定的3000万元。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冯玉祥在江津县城和白沙镇的献金大会前曾走访各单位,县长肖烈和白沙聚奎中学、新本学校的师生提出:希望用所捐之款购置能从空中打击日本鬼子的战斗机,将飞机编为“江津一号”、“江津二号”和“聚奎号”、“新本号”等,冯将军是个性情中人,将江津百姓的这一要求,向蒋介石发了电报。蒋先生回电只有两字:“很好。”
  冯玉祥在《最爱国的镇市——白沙》一文中称这次献金大会是“令人永远不能忘却的伟大盛会”。他说:“学校组的献金总额达到了320多万元,单凭这个数字就赛过了自贡市、压倒了乐山县。”他还说:“在归途中,美国美军朋友罗斯先生抑制不住激动的情绪,湿着眼圈对我说,他真是深深地受了感动。”
  冯玉祥在《给爱国朋友的第七封信》中写道:“江津在爱国救国上,过去出兵出钱出粮出力不落后人,这次献金抗日,不仅不落人后而且超居人前,打破了以往各县节约献金的一切纪录,超过了成都市。只要全国民众均如江津捐献之热烈,胜利马上即可到来。”
  
  第二件事是诗兴大发,作诗42篇
  
  冯玉祥只读过一年零八个月的私塾,11岁当兵。在军营里,他喜欢看些武侠小说和《三国演义》之类的书。因为买不起笔,就在一根细竹筒的一端缠上麻,用它蘸着黄泥在洋铁片上练习写字。他一生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作为一个著名的爱国将领,在军事上堪称英雄。但他好学不辍,数十年如一日,即使在戎马倥偬中仍手不释卷。他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学不了。”冯玉祥爱写诗,称自己所写的诗为“丘八诗”,照他的说法:我是一个军人,是个兵,将这个“兵”字上下拆开,就分成“丘”和“八”两个字,这就是“丘八诗”,就是大兵所作的诗。
  冯玉祥的“丘八诗”针砭时弊,憎爱分明,切中要害,通俗自然,雅俗兼备,真实易懂,不拘格调。全是有感而发、质朴如话之句,是亦诗亦史的口语诗体。他曾自谦地说:“我的诗,粗而且俗,和雅人们的雅诗不敢相提并论。”其实,他的诗是自成一体,独树一帜,既具有唐代大家白居易的遗风,又有著名的民间诗人张打油的风格,这种诗风诗格在文学这个大花园中是必不可少的一枝,有了它,文学的大花园才更加多姿多彩。例如他早年写的《锄地》:
  炎炎烈日高,父子同锄苗。
  儿子体强壮,终日不辞老。
  老父忙不息,汗在禾下滴。
  筋骨瘦如柴,把锄无气力。
  锄苗锄草又松土,农民工作多辛苦。
  两眼睁睁望收成,收得谷子归债主。
  印子钱,最凶残,
  铲去吸血虫,生活始得安。
  冯玉祥的丘八诗可谓众人皆知,妇孺喜欢,在基层读者和贫民读者中有一大批尊崇者,周恩来称冯玉祥为“丘八诗人”,他对冯玉祥说:“丘八诗始为先生所倡,兴会所至,嬉笑怒骂,都成文章。”郭沫若也题诗赞扬冯玉祥“丘八诗章石点头,气塞苍溟歌益壮”。茅盾则说冯玉祥是“文章入伍,文章下乡”。冯玉祥在文艺界还有一定的地位,他以“丘八诗人”的身份,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被选为“文协总会”理事。冯玉祥一生中共创作了1400多首诗歌,为我国文学史留下了独具一格的奇葩。
  从1938年冯玉祥来到陪都重庆,到1946年他离开,这八年间,正是冯玉祥诗歌创作的黄金年段,他的大多诗歌都是这八年间创作的。来江津开展“节约献金抗日”这21天,冯玉祥又将自己的诗歌创作推向了最顶端,形成了自己诗歌创作的最高峰期。这虽有他长期积累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令他异常振奋的江津人、江津事撞击开了他创作的灵感,每天他都诗泉如涌,激动不已。白沙献金大会后,“晚10时上床,无论如何睡不着,起来写了五首丘八诗”。
  一、青年跪地哭,请君快救助;献金救国家,不作亡国奴。
  二、青年跪商人,请快救沉沦;财富千千万,敌来化浮云。
  三、青年捐衣服,为复我国土;不畏饥与寒,雪耻最为主。
  四、青年血泪哭,赤诚复国土;流血作警钟,同胞齐御侮。
  五、白沙献金多,热烈如荼火;各地皆如是,一定能救国。
  这21天的冯玉祥真不愧是一个高产诗人。从3月5日到江津至25日离开江津去泸州,冯玉祥写诗多达42首,平均每天创作两首。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数字!如是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慷慨激越的爱国热情,想必很难写出那么多篇章的。
  冯玉祥一到江津就深入到学校、商店、工厂、教堂、乡村、社团等,走进寻常百姓家,宣传抗日救国。他天天都被感奋着,诗泉不断,墨涌笔尖。他走到哪,就写到哪,见到啥就写出啥,怎样想就怎样写。船过小南海,他就写出《小南海》;见鼓掌,就写出《鼓掌》;见开会就写出《开会》;到医院,就写出《医院》;到训练所,就写出《训练所》;到被服厂就写出《被服厂》;到福音堂,就写出《福音堂》;到学校就写出《国立九中》……他看到学生们正在集中吃简便粗淡的午饭时,心里非常难过,写出《午饭》诗一首:
  学生用午饭,我去仔细看。
  素菜两半碗,不咸亦不淡。
  有的有办法,猪油带一点。
  有的带辣椒,为是下点饭。
  怎能说营养,面黄脸上看,
  这是国魁宝,不应这样办。
  社会应发动,国库实有限。
  3月23日早晨,冯玉祥起床后散步到长江边,看到几个妇女在江边跪在石滩上洗衣,手和脚都被冻得通红,于是,他又口占了一首《洗衣女》:
  妇女洗衣跪江边,不但手疼腿亦酸。
  富贵女流不知此,还说江景使人宽。
  冯玉祥还写了许多在节约献金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于翔女士》《肖县长》《凌先生》《甘江》《郑玉清》《号兵李泽金》《李治帮》《老太婆》《四位先生》等等。这些诗,情感真挚,用词朴实,通俗易懂,不拘形式,喜乐哀怒均成诗,并迅速流传到民间。
  3月24日,也就是冯玉祥离开江津的头一天,江津“武昌艺专”校长唐业精、教授唐一禾乘“民惠轮”去陪都重庆参加全国美术会议,途中发生沉船事故,唐氏兄弟双双遇难。唐氏兄弟均是爱国美术家,噩耗传来,冯玉祥无限伤感,立即写下《武昌艺专》《民惠轮》两诗,深情悼念这两位爱国美术家和教育家。
  冯玉祥,一个战火纷飞年代的高级将领,在江津21天创作出42首诗歌,且首首挺、诗诗新,可谓新意迭起,意境万千。这样的创作水准和数量,不仅在古今中外的军旅诗人中无与伦比,就是在中外文学史上也是罕有的。
  (责编 兴柱)
其他文献
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研究,首先需要的是资料的梳理,具体语境的把握,然后才可能进行理论的概括和升华。按理说,时至今日,有关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史料已经非常繁浩,方方面面都已经被叙述了许多次,但是,因为对史料和语境问题的忽略所导致的偏颇,仍然时有发生,因而造成不应该有的缺憾。  就以毛泽东对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的评价而言,通常的说法都是:毛泽东扬李抑杜,推重李白而排斥杜甫。这样说,当然有相当的根据。毛泽东的浪
期刊
2008年是伟大的抗日战争爆发71周年。凡是有点中共党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八年抗战中存在着片面抗战与全面抗战这样两条抗战的路线与实践。片面抗战即政府抗战,全面抗战即全民族抗战(又称“全民抗战”)。政府抗战的第一枪,尽人皆知在卢沟桥打响;而全民族抗战,始于何时何地?至今没有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加以标志,这不能不说是“红色记忆”中的一大缺憾。    两条抗战路线和两种抗战实践    抗日战争是一场弱国反
期刊
  
期刊
金门岛位于福建省厦门市以东约七八海里处的东海中,含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东碇等岛屿,总面积约147平方公里,独特而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台湾与祖国大陆的海上枢纽。1958年8月23日傍晚,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集中火力,炮击金门,用呼啸的炮弹粉碎了美国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图谋,捍卫了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在炮击金门的硝烟已然散去、海峡两岸逐步走向争取和平统一、共同发展
期刊
张闻天是中国共产党在一个相当长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他把整个生命献给了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他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坚持真理的优秀品德,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尊敬和思念。在参观张闻天的旧居时,笔者有幸结识张闻天之子张虹生先生,并有过一番交谈。  今年69岁的张虹生是张闻天的独生子(张虹生还有两个姐姐),但却也饱经风霜。1942年,我党派到新疆工作的一批干部及其家属被军阀盛
期刊
2008年8月24日晚,魏巍同志去世了。  我知道魏老当然是很早了,由于他那篇著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但那时的“知道”,是仅仅由于这篇大作所产生的影响,如同知道某位名人一样。比较真切地知道他,还是近些年的事。由于所学专业的缘故,我知道魏老还经常有作品问世,也读过他的一些比较重要的文章,为他的文章激动过,感叹过。  然而我与魏老却素未谋面。魏老是大作家,自己一个无名小卒,拿不出像样的作品就教于魏老
期刊
一个小小的红色信封,历经20多年的风尘辗转来到笔者手中,不能不说是机缘巧合。该信封是用当年中央革命根据地生产的毛边纸制作的,宽6.7厘米,长17厘米,底部稍有磨损,信封本身没有任何令人惊异之处,但信封上的内容却演绎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发生的一个个故事。该封信的收信人为万国胜同志,收信人地址为胜利县黄坡村,寄信人为博生县江口区苏维埃政府,信封的左上方盖有“红军家信免贴邮票”印章,信封背
期刊
民族魂  陈嘉庚:心系祖国爱留华夏…………………焦永萍(1.4)  蔡元培: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张家康(3.4)  周巍峙:英雄史诗壮歌人生…………………齐荣晋(4.4)  钱学森:此生惟愿长报国………………………王建柱(5.4)  姚奠中:学者风范赤子情怀…………………钟启元(6.4)  爸爸的养生之道…………………………………力芸(6.11)  袁隆平的科学家精神…………………………
期刊
为治理黄河付出毕生精力和心血的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当他的小浪底之梦圆了的时候,他却安然地走了。他带去的是丝丝笑意,留给世人的是黄河岸边他那一串串深深的脚印!    革命青年勇担治理黄河大任    王化云,1908年1月生于河南名镇南馆陶,1929年春就读临清县第11中学。语文教师袁允中(中共党员)因在学生中宣传新思想而受到校方监视,甚至有人扬言要报县党部将其拘留审查。同情袁先生处境的王化云趁
期刊
叶帅国庆30周年讲话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同叶剑英代表中共中央、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可以说具有某种“血缘关系”。叶剑英的国庆讲话是历史决议的基础;历史决议是叶剑英的国庆讲话的继续和发展。讲历史决议的产生过程,自然要追溯到叶剑英的国庆讲话。  197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在年初部署全年宣传工作时,胡耀邦就提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