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是社会和文化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状以及相关人群的精神思想。基于此,本文以日本现代的流行语为基础,从强调集团观念、强调个性自由、重视社会问题、具有开放性四个角度分析了当前日本年轻群体中的青年文化,意在从中探究当前日本年轻人的思想观念、生活状况和语言交流特点。
关键词:流行语;日本青年文化;自由职业观念
作者简介:胡嘉悦(1996-),女,汉族,辽宁省大连市人,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四在读学生。
[中图分类号]:G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1
引言:
现阶段,日本每年都有新的流行语被创造出来,年轻群体所用语言也随之呈现出不断变化、衰落、再创的发展趋势。透过这些流行语,我们可以清晰看出当前日本青年文化的特点,了解到文化背后日本年轻人所处的生活状态和社交环境,继而为当前日本社会的时代特征、语言现象以及精神世界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一、现代的日本青年文化强调集团观念
从当前日本青年群体中流行的語言方式可以看出,他们强调集团、“圈子”等具有明显边界性的社交范围,并创造出了仅限其集团内交流、“圈外人”很难理解的词语和句式。这类句式往往以一个或多个原生词语为基础,将词语进行倒置、重构,或将两个不相关的词语进行拼接、改造,进而产生在圈子内适用的流行词汇。
以“ソース顔(老抽脸)”一词为例,在圈子外的人看来,“ソース”(一种调味料)与长相并没有什么关系,但在特定圈子内的人一看这个词语便会知道,是在描述五官立体、深邃忧郁的、长得“很有味道”的男性面容。与之相对的还有“しょうゆ顔(生抽脸)”,即与“老抽脸”相比长相较为清秀的男性面容。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能听懂并理解一些流行词的意思,将会受到该词汇所处圈子内年轻人的热烈欢迎,继而与他们达成较好的情感联系[1]。
二、现代的日本青年文化强调个性自由
在当前,受到欧美思潮的影响,日本年轻人提倡打破传统规矩,追求自由自在的个性生活态度。从日本近几年的大数据来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走出公司,而投身到时间、空间都较为灵活的自由行业中。
基于此,在日本年轻群体中流行的词汇也逐渐呈现出变革化、时代化的趋势。在当前,日本年轻人对年长者间所使用的过时语句嗤之以鼻,将其称为“死语”或“废语”,并带着极大的热情投身到了“旧意新词”的创造当中,并成功地催生出了很多当前流行语年轻群体的词句。举个例子:“そんなバナナ”这个句子,从字面意思上来说为“还有这种香蕉!”,难免令年纪较大的人摸不着头脑。但其实际意义为“そんなバガな”,即“还有这种笨蛋!”,用来表示出对愚蠢行为的震惊和反问。究其原因,主要是年轻人为了体现自身语言表达的个性化,加之“バナナ(香蕉)”与“バガ(混蛋)”二词读法相似,才催生了有趣的“香蕉文化”。
三、现代的日本青年文化对社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回顾近几年的日本媒体公布的“日本新语·流行语大赏”评选结果可以看出,在“例行”出现的娱乐词汇、动漫词汇以外,越来越多围绕政治、社会事件的词语被创造了出来。例如2015流行语大赏的铜奖词汇“ISIS/イスラム国(伊斯兰国)”、2016年流行语大赏中出现的“トランプ現象(特朗普现象)”、“マイナス金利(负利率)”等。
由此可以看出,当前的日本年轻人在谈论娱乐、生活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对政治和社会事件提起了关注。环境产生文化,受到自由职业观念以及年功序列工作制度等环境特点影响,当前日本年轻人的工作压力相对较小,继而保证了他们有充裕的时间浏览网络资源、观看新闻报道,继而对政治局势、社会问题等产生很高的关注度,促使社会关注成为了日本青年文化的一部分[2]。
四、现代的日本青年文化具有开放性
从一些流行语中还可以看出,当前日本青年文化在性、犯罪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例如上世纪90年代之后出现的词汇“援助交際(えんじょこうさい)”一词,即女学生通过身体换取物质或金钱的方式。按常理来讲,此类词汇和行为h会受到社会的厌恶和抛弃,但现实并非如此,“援助交際”不但在日本年轻群体中流行起来,甚至登上了当年的“日本新语·流行语大赏”评选当中。可见当前日本青年文化中还存在有待改善的糟粕因素,如何引导日本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成为了当前日本教育业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
总结:
总之,流行语作为一种时代性强、变化速度快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对研究日本的青年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可知,透过“ソース顔”、“トランプ現象”、“えんじょこうさい”等词汇,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当前日本青年文化开放化、个性化、社会化、集团化的时代特点,继而对其背后日本年轻人提倡自由独立、排斥外界、思想观念存在缺陷等好坏交织的矛盾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最后,希望本文对日后青年文化的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娅. 从现代日本新语、流行语浅析日本年轻人的心理——以2003~2013年日本流行语大赏为例[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11):69-70 72.
[2]邓秀梅,吴铁. 2009年部分流行词小结(1)[J]. 日语知识,2010,(01):43-44.
关键词:流行语;日本青年文化;自由职业观念
作者简介:胡嘉悦(1996-),女,汉族,辽宁省大连市人,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四在读学生。
[中图分类号]:G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1
引言:
现阶段,日本每年都有新的流行语被创造出来,年轻群体所用语言也随之呈现出不断变化、衰落、再创的发展趋势。透过这些流行语,我们可以清晰看出当前日本青年文化的特点,了解到文化背后日本年轻人所处的生活状态和社交环境,继而为当前日本社会的时代特征、语言现象以及精神世界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一、现代的日本青年文化强调集团观念
从当前日本青年群体中流行的語言方式可以看出,他们强调集团、“圈子”等具有明显边界性的社交范围,并创造出了仅限其集团内交流、“圈外人”很难理解的词语和句式。这类句式往往以一个或多个原生词语为基础,将词语进行倒置、重构,或将两个不相关的词语进行拼接、改造,进而产生在圈子内适用的流行词汇。
以“ソース顔(老抽脸)”一词为例,在圈子外的人看来,“ソース”(一种调味料)与长相并没有什么关系,但在特定圈子内的人一看这个词语便会知道,是在描述五官立体、深邃忧郁的、长得“很有味道”的男性面容。与之相对的还有“しょうゆ顔(生抽脸)”,即与“老抽脸”相比长相较为清秀的男性面容。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能听懂并理解一些流行词的意思,将会受到该词汇所处圈子内年轻人的热烈欢迎,继而与他们达成较好的情感联系[1]。
二、现代的日本青年文化强调个性自由
在当前,受到欧美思潮的影响,日本年轻人提倡打破传统规矩,追求自由自在的个性生活态度。从日本近几年的大数据来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走出公司,而投身到时间、空间都较为灵活的自由行业中。
基于此,在日本年轻群体中流行的词汇也逐渐呈现出变革化、时代化的趋势。在当前,日本年轻人对年长者间所使用的过时语句嗤之以鼻,将其称为“死语”或“废语”,并带着极大的热情投身到了“旧意新词”的创造当中,并成功地催生出了很多当前流行语年轻群体的词句。举个例子:“そんなバナナ”这个句子,从字面意思上来说为“还有这种香蕉!”,难免令年纪较大的人摸不着头脑。但其实际意义为“そんなバガな”,即“还有这种笨蛋!”,用来表示出对愚蠢行为的震惊和反问。究其原因,主要是年轻人为了体现自身语言表达的个性化,加之“バナナ(香蕉)”与“バガ(混蛋)”二词读法相似,才催生了有趣的“香蕉文化”。
三、现代的日本青年文化对社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回顾近几年的日本媒体公布的“日本新语·流行语大赏”评选结果可以看出,在“例行”出现的娱乐词汇、动漫词汇以外,越来越多围绕政治、社会事件的词语被创造了出来。例如2015流行语大赏的铜奖词汇“ISIS/イスラム国(伊斯兰国)”、2016年流行语大赏中出现的“トランプ現象(特朗普现象)”、“マイナス金利(负利率)”等。
由此可以看出,当前的日本年轻人在谈论娱乐、生活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对政治和社会事件提起了关注。环境产生文化,受到自由职业观念以及年功序列工作制度等环境特点影响,当前日本年轻人的工作压力相对较小,继而保证了他们有充裕的时间浏览网络资源、观看新闻报道,继而对政治局势、社会问题等产生很高的关注度,促使社会关注成为了日本青年文化的一部分[2]。
四、现代的日本青年文化具有开放性
从一些流行语中还可以看出,当前日本青年文化在性、犯罪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例如上世纪90年代之后出现的词汇“援助交際(えんじょこうさい)”一词,即女学生通过身体换取物质或金钱的方式。按常理来讲,此类词汇和行为h会受到社会的厌恶和抛弃,但现实并非如此,“援助交際”不但在日本年轻群体中流行起来,甚至登上了当年的“日本新语·流行语大赏”评选当中。可见当前日本青年文化中还存在有待改善的糟粕因素,如何引导日本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成为了当前日本教育业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
总结:
总之,流行语作为一种时代性强、变化速度快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对研究日本的青年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可知,透过“ソース顔”、“トランプ現象”、“えんじょこうさい”等词汇,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当前日本青年文化开放化、个性化、社会化、集团化的时代特点,继而对其背后日本年轻人提倡自由独立、排斥外界、思想观念存在缺陷等好坏交织的矛盾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最后,希望本文对日后青年文化的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娅. 从现代日本新语、流行语浅析日本年轻人的心理——以2003~2013年日本流行语大赏为例[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11):69-70 72.
[2]邓秀梅,吴铁. 2009年部分流行词小结(1)[J]. 日语知识,2010,(01):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