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如何在教学中深入领会和贯彻创新精神已经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与难点。笔者以《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新增加的核心概念之一——“创新意识”为中心,结合日常教学过程,提出“理念是行动的灵魂”、“行动是理念的土壤”,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创新;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130-02
习总书记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精神已然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深入领会和贯彻创新精神,已经成为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的重难点。结合平时的教学过程,谈谈我的理解和做法,供大家探讨交流学习,不妥之处敬请谅解!
一、理念是行动的灵魂
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新增加的核心概念之一,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并惯穿于数学教育的始终。
1.善于提问是基础。
古人有云,“凡理不疑必不生悟,惟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可见,发现问题是知识创新的逻辑起点,只有善于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开拓新境界,才能开始进行探索和研究。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对书上的内容(一些所谓的概念、真理、公理等)深信不疑,唯标准答案是从,不懂举一反三,缺乏基本的质疑精神,从而造成了学生创新意识的普遍缺失。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地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将问题意识深深根植在学生的脑海深处。
2.独立思考是核心。
在创新创造的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仅仅是前提条件,要想有所进展甚至是取得创新成果学生还需要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和善于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是产生创新的思维源泉,能够让人一直保持思维的想象力。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获取知识,进而举一反三,提升对自我学习主体性和独立性的认知。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课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帮助他们摆脱对标准答案的依赖,为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
3.归纳验证是重点。
数学学科体系庞杂、内容丰富、抽象性强,因此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能力是学生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之一,更是学生培养创新意识、进行创新创造的重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将所学知识“穿针引线”,整合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不断通过实践对所整合的知识进行验证,只有不断的试验,验证该观点或者该理论正确与否,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向创新。
二、行动是理念的土壤
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理念是不够的,正所谓“闻道者百,悟道者十,行道者一”,懂得道理容易,想要真正付诸行动就很难了。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创意意识过程中,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就要在课堂上创设生活化、具体化的现实情境,从而让学生在情境中认识数学、体验和理解数学。例如:针对《矩形的判定》这堂课的教学我们可以设计如下:
创设情境1:师傅加工铝合金的门窗时,先利用皮尺裁出两组相等的铝合金,然后首尾相接成平行四边形,再用直角尺将一个角固定成直角,这就形成矩形。你知道师傅根据数学的什么原理吗?
创设情境2:如果今天师傅忘记带直角尺,只带皮尺,他有办法加工成矩形的门窗吗?请同学们交流探讨,帮师傅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
创设具体化、生活化的情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習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通过实践动手操作和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并逐渐萌芽出创新意识。
2.亲力亲为培养创新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不可偏废,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想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就应要求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亲身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计算、推理与交流等步骤,让创新意识在实践中扎根。例如:针对《幂的乘方》这堂课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教学设计:
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计算,然后思考后面的问题。
23×22=_____;am×an=_____; 23×23×23=_____; am×am×am=_____.
猜想:(23)4=_____; (am)n=_____.(m、n是正整数,a≠0);
如果你已经完成上述的计算,请你与周围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思考和探索,还有什么发现吗?请你说一说。
通过上述片段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活动,充分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积累学习数学活动的经验与方法,从而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支撑。
3.一题多练训练创新思维。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能克服学生的思维惯性,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解题技巧,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笔者将从以下两道例题作进一步讲解:
例题1:(2+1)(22+1)(24+1)(28+1)…(232+1)+1,请同学们推算出末位数字。
留有充足时间让学生思考,常规解法是要求学生用(a+b)(a-b)=a2-b2推算结果。但如果仔细观察只要算出22+1=5,5与任何因数(单数)之积是5,所以最后的个位数字是6。显然后者的解法更能体现出创新性。
例题2:顺次连接四边形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可知是平行四边形,思考:当原四边形满足什么条件时,可使所得的中点四边形分别是矩形、菱形和正方形?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进而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三、结语
在《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下,如果我们深入研究和体验课改的理念,深入挖掘教材和整合一切有用的资源,就会发现: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让我们高举创新的旗帜,为祖国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创新;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130-02
习总书记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精神已然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深入领会和贯彻创新精神,已经成为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的重难点。结合平时的教学过程,谈谈我的理解和做法,供大家探讨交流学习,不妥之处敬请谅解!
一、理念是行动的灵魂
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新增加的核心概念之一,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并惯穿于数学教育的始终。
1.善于提问是基础。
古人有云,“凡理不疑必不生悟,惟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可见,发现问题是知识创新的逻辑起点,只有善于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开拓新境界,才能开始进行探索和研究。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对书上的内容(一些所谓的概念、真理、公理等)深信不疑,唯标准答案是从,不懂举一反三,缺乏基本的质疑精神,从而造成了学生创新意识的普遍缺失。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地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将问题意识深深根植在学生的脑海深处。
2.独立思考是核心。
在创新创造的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仅仅是前提条件,要想有所进展甚至是取得创新成果学生还需要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和善于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是产生创新的思维源泉,能够让人一直保持思维的想象力。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获取知识,进而举一反三,提升对自我学习主体性和独立性的认知。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课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帮助他们摆脱对标准答案的依赖,为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
3.归纳验证是重点。
数学学科体系庞杂、内容丰富、抽象性强,因此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能力是学生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之一,更是学生培养创新意识、进行创新创造的重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将所学知识“穿针引线”,整合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不断通过实践对所整合的知识进行验证,只有不断的试验,验证该观点或者该理论正确与否,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向创新。
二、行动是理念的土壤
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理念是不够的,正所谓“闻道者百,悟道者十,行道者一”,懂得道理容易,想要真正付诸行动就很难了。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创意意识过程中,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就要在课堂上创设生活化、具体化的现实情境,从而让学生在情境中认识数学、体验和理解数学。例如:针对《矩形的判定》这堂课的教学我们可以设计如下:
创设情境1:师傅加工铝合金的门窗时,先利用皮尺裁出两组相等的铝合金,然后首尾相接成平行四边形,再用直角尺将一个角固定成直角,这就形成矩形。你知道师傅根据数学的什么原理吗?
创设情境2:如果今天师傅忘记带直角尺,只带皮尺,他有办法加工成矩形的门窗吗?请同学们交流探讨,帮师傅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
创设具体化、生活化的情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習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通过实践动手操作和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并逐渐萌芽出创新意识。
2.亲力亲为培养创新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不可偏废,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想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就应要求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亲身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计算、推理与交流等步骤,让创新意识在实践中扎根。例如:针对《幂的乘方》这堂课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教学设计:
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计算,然后思考后面的问题。
23×22=_____;am×an=_____; 23×23×23=_____; am×am×am=_____.
猜想:(23)4=_____; (am)n=_____.(m、n是正整数,a≠0);
如果你已经完成上述的计算,请你与周围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思考和探索,还有什么发现吗?请你说一说。
通过上述片段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活动,充分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积累学习数学活动的经验与方法,从而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支撑。
3.一题多练训练创新思维。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能克服学生的思维惯性,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解题技巧,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笔者将从以下两道例题作进一步讲解:
例题1:(2+1)(22+1)(24+1)(28+1)…(232+1)+1,请同学们推算出末位数字。
留有充足时间让学生思考,常规解法是要求学生用(a+b)(a-b)=a2-b2推算结果。但如果仔细观察只要算出22+1=5,5与任何因数(单数)之积是5,所以最后的个位数字是6。显然后者的解法更能体现出创新性。
例题2:顺次连接四边形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可知是平行四边形,思考:当原四边形满足什么条件时,可使所得的中点四边形分别是矩形、菱形和正方形?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进而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三、结语
在《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下,如果我们深入研究和体验课改的理念,深入挖掘教材和整合一切有用的资源,就会发现: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让我们高举创新的旗帜,为祖国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