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
关键词:计算能力 激发兴趣 良好习惯 讲清算理
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无论做什么样的题,解题思路如何,结果都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而当下,学生在计算方面所反映出来的情况着实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计算兴趣普遍不高,计算水平低下,正确率偏低。看错、写错、抄错数字;漏写符号;加法忘了进位,减法忘了退位;加法当减法做,乘法做成了除法等。为了改变现状,我尝试在数学课的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去做,效果显著。
一、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
杨振宁先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会学的前提条件,是培养学生智能的最集中体现。只有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兴奋、最活跃的状态,数学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样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呢?单纯的做计算题,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一方面,我采用口算、笔算、利用计算工具等多种训练手段进行计算训练。另一方面,在计算训练中,讲究训练形式的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大屏幕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通过这些练习,有意识地让他们比谁的正确率高、谁的速度快。学生你追我赶,劲头十足,增强了竞赛意识,对计算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平日练习中,有时还穿插一些学生常错、易混淆的练习题进行听算和看算训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计算兴趣。同时,为了让学生感受计算的快乐,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每次计算题全对的同学,除了口头表扬外,还通过校讯通给家长发喜报、评选数学小博士等多种形式的表扬和鼓励,在多样化的评价中不但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也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计算得以正确、迅速进行的有效保证。许多小学生对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会发生错误,主要是缺乏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我注重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认真看数的习惯。做题时,让学生认真看清数字,特别是0、8、6这几个数字,学生最容易看错。另外,对于一步计算的算式,要求学生看一眼就能记住,不能看一个数写一个数。养成认真看数的习惯。
2.认真书写的习惯。书写认真,可减少因书写不规范而产生的错觉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所以,无论是课堂练习,还是家庭作业,我都要求学生书写规范,特别是0和8、0和6的收笔,让学生不能草率;长期训练,养成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3.认真审题的习惯。小学生由于观察不仔细,感知产生错觉,表象模糊,会遗漏细节,会出现各种错误。因此,计算教学中我也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例如,让学生看清运算符号,弄懂运算顺序,这些都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4.仔细计算的习惯。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不高,许多时候不是由于不会计算,而是由于计算不仔细,例如:忘记进位、退位,漏写、漏抄、抄错或将运算看错等。因此,在教学中,我训练学生做到;一看(看清楚数字和运算顺序);二想(想算特点,可否利用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三算(计算时要边算边检查),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5.算后演算的习惯。每次计算结束后,让学生再对计算结果进行重新演算,既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又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算法、算理双管齐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可见,不管是何种计算都应讲清算理,让学生明确算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以清晰的思路、简练的讲解和灵活的探究方式,让学生理清计算法则、运算定律性质,以及计算公式等,帮助学生掌握好计算的方法。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的“小数乘小数”的教学中,我力求创设问题情境,同时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1.2×0.8=0.96的竖式计算过程,让学生口头表达算理,理解算理,然后组织学生探讨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又如,在教学“小数除法”这部分内容时,如果采用照本宣科,单一讲解计算法则的教法往往会使学生易学易忘。在实际运算中,正确率较低。为了有效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我非常重视计算过程的教学。主要体现在:(1)重视教师教的过程。在教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趣味化,形象化。例如,在教学12.6÷0.28时,我将此例题与课前导入的习题相融合,从检查学生的运算结果中,发现学生的困惑,并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导入新课,并从学生的亲身经历中系统讲解此类习题的解法。(2)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学生在计算小数除法时,难免经常出错,对于学生出错的过程我非常重视。从全班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易错的题型加以归类,然后逐一讲解。对于个别学困生我采用让他们上黑板习作的方法,学困生在黑板上习作时,肯定会暴露出许多问题,对于学困生所暴露的问题我面向全体学生再次讲解,这样既解决了学困生的学之所困,也对其他学生进行了复习巩固。这样,很好地提高了学生计算小数乘除法的能力。
四、利用每天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笔算正确率
笔算是计算的关键,小学阶段大部分数学题都要求学生通过列竖式的方法进行笔算。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达到目的。因此,我每天给学生布置3道笔算题并且对有错题的孩子逐个纠错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但是让学生反复做大量、单调的试题计算,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就设计形式多样、灵活多变,既有针对性、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练习。如新旧知识交叉练、容易混淆的内容对比练等,使学生印象深,训练效果也好。在上述方法的实施过程中,我还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让每个学生设计一个统计图,记录自己每天的成绩。每组的小组长设计一个统计图,记录本组组员的成绩。定期评比,定期表扬,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和团队精神。
总之,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提高与发展,依赖于教师的激励、训练与培养。作为数学教师,在计算教学中,要做到不断思考、不断探索,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达到培养兴趣,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胡光锑,晋泉新.小学数学学习心理与教学.光明日报出版社.
[2]小学数学教师.2011,(04).
[3]王登花.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甘肃省基础教育网络教研.
关键词:计算能力 激发兴趣 良好习惯 讲清算理
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无论做什么样的题,解题思路如何,结果都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而当下,学生在计算方面所反映出来的情况着实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计算兴趣普遍不高,计算水平低下,正确率偏低。看错、写错、抄错数字;漏写符号;加法忘了进位,减法忘了退位;加法当减法做,乘法做成了除法等。为了改变现状,我尝试在数学课的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去做,效果显著。
一、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
杨振宁先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会学的前提条件,是培养学生智能的最集中体现。只有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兴奋、最活跃的状态,数学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样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呢?单纯的做计算题,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一方面,我采用口算、笔算、利用计算工具等多种训练手段进行计算训练。另一方面,在计算训练中,讲究训练形式的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大屏幕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通过这些练习,有意识地让他们比谁的正确率高、谁的速度快。学生你追我赶,劲头十足,增强了竞赛意识,对计算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平日练习中,有时还穿插一些学生常错、易混淆的练习题进行听算和看算训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计算兴趣。同时,为了让学生感受计算的快乐,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每次计算题全对的同学,除了口头表扬外,还通过校讯通给家长发喜报、评选数学小博士等多种形式的表扬和鼓励,在多样化的评价中不但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也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计算得以正确、迅速进行的有效保证。许多小学生对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会发生错误,主要是缺乏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我注重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认真看数的习惯。做题时,让学生认真看清数字,特别是0、8、6这几个数字,学生最容易看错。另外,对于一步计算的算式,要求学生看一眼就能记住,不能看一个数写一个数。养成认真看数的习惯。
2.认真书写的习惯。书写认真,可减少因书写不规范而产生的错觉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所以,无论是课堂练习,还是家庭作业,我都要求学生书写规范,特别是0和8、0和6的收笔,让学生不能草率;长期训练,养成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3.认真审题的习惯。小学生由于观察不仔细,感知产生错觉,表象模糊,会遗漏细节,会出现各种错误。因此,计算教学中我也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例如,让学生看清运算符号,弄懂运算顺序,这些都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4.仔细计算的习惯。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不高,许多时候不是由于不会计算,而是由于计算不仔细,例如:忘记进位、退位,漏写、漏抄、抄错或将运算看错等。因此,在教学中,我训练学生做到;一看(看清楚数字和运算顺序);二想(想算特点,可否利用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三算(计算时要边算边检查),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5.算后演算的习惯。每次计算结束后,让学生再对计算结果进行重新演算,既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又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算法、算理双管齐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可见,不管是何种计算都应讲清算理,让学生明确算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以清晰的思路、简练的讲解和灵活的探究方式,让学生理清计算法则、运算定律性质,以及计算公式等,帮助学生掌握好计算的方法。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的“小数乘小数”的教学中,我力求创设问题情境,同时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1.2×0.8=0.96的竖式计算过程,让学生口头表达算理,理解算理,然后组织学生探讨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又如,在教学“小数除法”这部分内容时,如果采用照本宣科,单一讲解计算法则的教法往往会使学生易学易忘。在实际运算中,正确率较低。为了有效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我非常重视计算过程的教学。主要体现在:(1)重视教师教的过程。在教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趣味化,形象化。例如,在教学12.6÷0.28时,我将此例题与课前导入的习题相融合,从检查学生的运算结果中,发现学生的困惑,并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导入新课,并从学生的亲身经历中系统讲解此类习题的解法。(2)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学生在计算小数除法时,难免经常出错,对于学生出错的过程我非常重视。从全班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易错的题型加以归类,然后逐一讲解。对于个别学困生我采用让他们上黑板习作的方法,学困生在黑板上习作时,肯定会暴露出许多问题,对于学困生所暴露的问题我面向全体学生再次讲解,这样既解决了学困生的学之所困,也对其他学生进行了复习巩固。这样,很好地提高了学生计算小数乘除法的能力。
四、利用每天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笔算正确率
笔算是计算的关键,小学阶段大部分数学题都要求学生通过列竖式的方法进行笔算。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达到目的。因此,我每天给学生布置3道笔算题并且对有错题的孩子逐个纠错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但是让学生反复做大量、单调的试题计算,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就设计形式多样、灵活多变,既有针对性、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练习。如新旧知识交叉练、容易混淆的内容对比练等,使学生印象深,训练效果也好。在上述方法的实施过程中,我还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让每个学生设计一个统计图,记录自己每天的成绩。每组的小组长设计一个统计图,记录本组组员的成绩。定期评比,定期表扬,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和团队精神。
总之,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提高与发展,依赖于教师的激励、训练与培养。作为数学教师,在计算教学中,要做到不断思考、不断探索,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达到培养兴趣,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胡光锑,晋泉新.小学数学学习心理与教学.光明日报出版社.
[2]小学数学教师.2011,(04).
[3]王登花.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甘肃省基础教育网络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