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远庙坐落在普宁寺与普乐寺之间的山岗上,庙门向西,中轴线直对避暑山庄。它的平面布局为长方形,内外共分三层墙垣,外围墙均用块石砌筑,高五尺左右,南北宽为100米,东西长达260米,占地面积约为26000平方米。
全庙设墙垣内外三进,安远庙的这种墙垣形式类似于西藏的礼拜廊道。它的长度大约为446丈4尺8寸。
第一进墙垣
外层正面及两侧原有三座棂星门。(即栅栏,现已不存了)
第二进墙垣
第一进与第二进墙垣之间有廊道。如果沿着廊道行走,可以绕转到二层墙垣内。这种形式类似于西藏寺院的礼拜廊道。它包括以下几部分:
山门
在第二进墙垣正中建有朱红的庙门,即安远庙的正山门。这是一座面阔三间,汉式重檐歇山顶砖石砌筑的门殿,下面辟有三个圆拱洞门。拱门上面为雕花石拱券,正中拱门上额嵌有乾隆皇帝御书“安远庙”匾额。寺名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题名为安远庙,匾额正中镌有“乾隆御笔”的印玺。
二道山门
进入山门为长方庭院,甬路铺向第二道山门,二道山门,以砖石砌成城座,辟三道拱洞,上建门楼,门楼四壁垒墙,上覆歇山顶。墙壁上饰有藏式盲窗,红白相间,色彩明快。在二道山门前遍辅海墁,正前方两侧有两队石幢,是安放嘛嘛呢杆的。清代,这里是举行宗教活动的场地,同时也在这里跳布踏(打鬼)。
南北配殿
在山门至二层平台门(二道山门)南北两侧,各有五间配殿。南配殿:原为存放仪仗、经卷之所,现辟为展室。北配殿:现辟为《热河文庙青铜器展览》。
第三进墙垣
二道山门城座两侧腰墙与后院三面围墙(每面围墙正中设同样门楼)相连,形成第三进墙垣。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城门
在二层山门的东、南、北三面墙垣正中,都各有一座平台城门,上下层城台涂红色,壁窗上饰以藏式盲窗。台上建有汉式歇山顶门楼,墙壁涂白色,上下层色彩分明,建筑式样与正西的平台门相同,从而组成一个严整的院落。
廊房(群房)
在第三进墙垣内,由64间单层群房(现已不存)围成正方形院落,这种以围房组成院落的形式,是喇嘛教寺庙中常见的建筑布局,称之为“嘛呢噶拉廊”。马呢噶拉,原意是指安放经卷的经文桶。存放经卷的木桶大多放在殿宇的四周,后来把它做为寺庙的围墙。这里即采用这种形式。嘛呢噶拉廊的东西两侧各为17间,南北两侧各为18间,可惜的是嘛呢噶拉廊早已毁坏,但从遗址尚可看出当年的规格和布局。
门殿
在正方形院落的正中是三间门殿,与二山门,山门在一条中轴线上。
卧碑
在门殿内保存有一块卧碑,上面镌有乾隆皇帝御制《安远庙瞻礼书事[有序]》碑文。御碑正面为满、汉文字,背面为蒙、藏文字,两侧镌有乾隆帝题写的五言律诗。
铁香炉
在卧碑之后是一高大香炉,由铸铁制成,炉身由三条腿支撑,其上是下垂炉顶。它的底座是石质的,这样的底座以及许多支撑重要佛教内容的底座被称之为“须弥座”。石碑是四面的,在每一面上用一种文字表达。满文被刻在了安远庙碑的西面,这种排序是满族在政治上的优先。
普度殿
在嘛呢噶拉廊正中有一座三层楼阁,这就是安远庙的主体建筑普度殿。面阔七间,进深七间,平面为正方形。其立面吸收了汉族传统城楼形式把下面两层处理成汉族城楼的基座,后墙上又辟狭窗,略带藏族建筑风味。
普度殿共分三层,通高27.6米。第一层为砖石砌筑,外观一层,内分二层,墙壁饰以藏式盲窗。下层正中有三座圆形拱门,在拱门的券面石上雕有云龙。二三层为汉式重檐歇山顶楼阁,中间装有木制菱花隔扇,檐下高悬满、汉、蒙、藏四种文字的乾隆题写的“普度殿”云龙匾额。
最上层殿顶的设计极有特色:殿顶两重檐,上檐面阔进深均为五间、方形(上檐五间见方),檐柱跨距16.1米;下檐七间见方(稍间为半间),檐柱跨距19.3米。仅上层檐即高达8.8米,占了整个立面的三分之一,这种比例和其绝对尺度在古代楼阁建筑中是少见的,再加以大面积的黑琉璃瓦黄剪边屋面,更增强了屋顶浓重端庄的印象。屋脊不用仙人走兽,满饰花纹,正吻,合角吻也作丛花状。正脊上装置有三座铃状喇嘛塔,侧面两山配以八宝法器式样的纹饰。
普度殿内檐柱、老檐柱、金柱环布四周。后檐在金柱和老檐柱之间,设平缓宽敞的木楼梯通达上层。大殿内正中三间为空井,中置度母佛一尊。四周有32根金柱,上下分三层,一层为白色,二层为绿色,三层为红色。顶部饰以八角形藻井,中塑盘龙,口衔明珠。藻井之下施一圈走马板,板上及首层四周墙壁,以绿色为基调,绘满宗教题材的壁画,三层的红色与顶部的八角形云龙藻井交映生辉,色彩分明,蔚为壮观。
普度殿无论是平面形状、立面处理、结构做法和装饰色彩等方面,都有别于承德其它几座寺庙的主体建筑: (1)普度殿的外观,虽然有些类似北京重檐三滴水的城门楼,但上层没有支出的平座,加以大面积黄色剪边,黑色琉璃瓦顶,都是其它寺庙未曾有的。(2)此殿的主体建筑是三层左右的多层建筑,在解决垂直交通方面也作了很好的处理。殿内设一部主要楼梯,隐蔽在后檐、金柱和老檐柱之间。(3)普度殿上下三层列柱,各以红、绿、白三种不同颜色装饰。墙壁上涂以喇嘛教题材的以绿色为主调的壁画,令人颇感神秘庄严。(4)主体建筑周围的附属建筑也大放异彩。在它的周围是以低矮的群房围成封闭的院落,这些群房都表现出藏族喇嘛庙的建筑特点。(5)在承德的所有古建筑中只有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安远庙普度殿两座建筑使用黑色的琉璃瓦与滴水。瓦当与滴水虽然是中国古代建筑深邃文化艺术中的一个小小的涟漪,但是,却深深地蕴含着那种古朴而又惟妙惟肖的瓦当艺术之美。
(作者简介:匡翠春(1970.9-),女,毕业于河北师大历史系,副研究馆员,现在承德市外八庙管理处工作。)
全庙设墙垣内外三进,安远庙的这种墙垣形式类似于西藏的礼拜廊道。它的长度大约为446丈4尺8寸。
第一进墙垣
外层正面及两侧原有三座棂星门。(即栅栏,现已不存了)
第二进墙垣
第一进与第二进墙垣之间有廊道。如果沿着廊道行走,可以绕转到二层墙垣内。这种形式类似于西藏寺院的礼拜廊道。它包括以下几部分:
山门
在第二进墙垣正中建有朱红的庙门,即安远庙的正山门。这是一座面阔三间,汉式重檐歇山顶砖石砌筑的门殿,下面辟有三个圆拱洞门。拱门上面为雕花石拱券,正中拱门上额嵌有乾隆皇帝御书“安远庙”匾额。寺名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题名为安远庙,匾额正中镌有“乾隆御笔”的印玺。
二道山门
进入山门为长方庭院,甬路铺向第二道山门,二道山门,以砖石砌成城座,辟三道拱洞,上建门楼,门楼四壁垒墙,上覆歇山顶。墙壁上饰有藏式盲窗,红白相间,色彩明快。在二道山门前遍辅海墁,正前方两侧有两队石幢,是安放嘛嘛呢杆的。清代,这里是举行宗教活动的场地,同时也在这里跳布踏(打鬼)。
南北配殿
在山门至二层平台门(二道山门)南北两侧,各有五间配殿。南配殿:原为存放仪仗、经卷之所,现辟为展室。北配殿:现辟为《热河文庙青铜器展览》。
第三进墙垣
二道山门城座两侧腰墙与后院三面围墙(每面围墙正中设同样门楼)相连,形成第三进墙垣。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城门
在二层山门的东、南、北三面墙垣正中,都各有一座平台城门,上下层城台涂红色,壁窗上饰以藏式盲窗。台上建有汉式歇山顶门楼,墙壁涂白色,上下层色彩分明,建筑式样与正西的平台门相同,从而组成一个严整的院落。
廊房(群房)
在第三进墙垣内,由64间单层群房(现已不存)围成正方形院落,这种以围房组成院落的形式,是喇嘛教寺庙中常见的建筑布局,称之为“嘛呢噶拉廊”。马呢噶拉,原意是指安放经卷的经文桶。存放经卷的木桶大多放在殿宇的四周,后来把它做为寺庙的围墙。这里即采用这种形式。嘛呢噶拉廊的东西两侧各为17间,南北两侧各为18间,可惜的是嘛呢噶拉廊早已毁坏,但从遗址尚可看出当年的规格和布局。
门殿
在正方形院落的正中是三间门殿,与二山门,山门在一条中轴线上。
卧碑
在门殿内保存有一块卧碑,上面镌有乾隆皇帝御制《安远庙瞻礼书事[有序]》碑文。御碑正面为满、汉文字,背面为蒙、藏文字,两侧镌有乾隆帝题写的五言律诗。
铁香炉
在卧碑之后是一高大香炉,由铸铁制成,炉身由三条腿支撑,其上是下垂炉顶。它的底座是石质的,这样的底座以及许多支撑重要佛教内容的底座被称之为“须弥座”。石碑是四面的,在每一面上用一种文字表达。满文被刻在了安远庙碑的西面,这种排序是满族在政治上的优先。
普度殿
在嘛呢噶拉廊正中有一座三层楼阁,这就是安远庙的主体建筑普度殿。面阔七间,进深七间,平面为正方形。其立面吸收了汉族传统城楼形式把下面两层处理成汉族城楼的基座,后墙上又辟狭窗,略带藏族建筑风味。
普度殿共分三层,通高27.6米。第一层为砖石砌筑,外观一层,内分二层,墙壁饰以藏式盲窗。下层正中有三座圆形拱门,在拱门的券面石上雕有云龙。二三层为汉式重檐歇山顶楼阁,中间装有木制菱花隔扇,檐下高悬满、汉、蒙、藏四种文字的乾隆题写的“普度殿”云龙匾额。
最上层殿顶的设计极有特色:殿顶两重檐,上檐面阔进深均为五间、方形(上檐五间见方),檐柱跨距16.1米;下檐七间见方(稍间为半间),檐柱跨距19.3米。仅上层檐即高达8.8米,占了整个立面的三分之一,这种比例和其绝对尺度在古代楼阁建筑中是少见的,再加以大面积的黑琉璃瓦黄剪边屋面,更增强了屋顶浓重端庄的印象。屋脊不用仙人走兽,满饰花纹,正吻,合角吻也作丛花状。正脊上装置有三座铃状喇嘛塔,侧面两山配以八宝法器式样的纹饰。
普度殿内檐柱、老檐柱、金柱环布四周。后檐在金柱和老檐柱之间,设平缓宽敞的木楼梯通达上层。大殿内正中三间为空井,中置度母佛一尊。四周有32根金柱,上下分三层,一层为白色,二层为绿色,三层为红色。顶部饰以八角形藻井,中塑盘龙,口衔明珠。藻井之下施一圈走马板,板上及首层四周墙壁,以绿色为基调,绘满宗教题材的壁画,三层的红色与顶部的八角形云龙藻井交映生辉,色彩分明,蔚为壮观。
普度殿无论是平面形状、立面处理、结构做法和装饰色彩等方面,都有别于承德其它几座寺庙的主体建筑: (1)普度殿的外观,虽然有些类似北京重檐三滴水的城门楼,但上层没有支出的平座,加以大面积黄色剪边,黑色琉璃瓦顶,都是其它寺庙未曾有的。(2)此殿的主体建筑是三层左右的多层建筑,在解决垂直交通方面也作了很好的处理。殿内设一部主要楼梯,隐蔽在后檐、金柱和老檐柱之间。(3)普度殿上下三层列柱,各以红、绿、白三种不同颜色装饰。墙壁上涂以喇嘛教题材的以绿色为主调的壁画,令人颇感神秘庄严。(4)主体建筑周围的附属建筑也大放异彩。在它的周围是以低矮的群房围成封闭的院落,这些群房都表现出藏族喇嘛庙的建筑特点。(5)在承德的所有古建筑中只有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安远庙普度殿两座建筑使用黑色的琉璃瓦与滴水。瓦当与滴水虽然是中国古代建筑深邃文化艺术中的一个小小的涟漪,但是,却深深地蕴含着那种古朴而又惟妙惟肖的瓦当艺术之美。
(作者简介:匡翠春(1970.9-),女,毕业于河北师大历史系,副研究馆员,现在承德市外八庙管理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