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堂教学有机地整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地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网络资源的整合、运用等综合能力的提高,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在《苏州园林》一课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进行了实践与尝试。
发挥技术优势创设动人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在反思传统美术教育的基础上把“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放在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强调要培养学生对待美术课的积极态度。而使学生对学习美术产生兴趣的因素有:①新颖有趣、充满情感因素的学习内容;②丰富多彩的图像世界和生动有趣的活动场景;③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和教学手段。信息技术恰恰在这三个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的“开端”,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学生学习新知是至关重要的。以《苏州园林》为例:据课前分析,欣赏课程很容易上得枯燥无味。如何有新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时下,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流行音乐、电影,而对古典文学了解甚少。我反其道而行之,作了利用《红楼梦》来设置教学情境的尝试。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中,我给学生播放了《红楼梦》中大观园初落成,主人率众人初次游览全园的片段。“红楼梦是我国的一部经典古典文学佳作,《红楼梦》中不仅人物演绎得非常生动,场景挑选也很有讲究,其中的园林艺术给我们以美的视觉享受……” 通过简单的背景介绍和一段视频影像欣赏,使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进入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了解园林艺术的热情油然而生,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新课的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导入新课,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利用网络构建平台,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因为它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改变单纯的接受式学习,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是我们在美术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首先,我们必须要将学生视为主体,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同时,营造活动空间,增进互动,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的讲为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当信息技术融入美术教学过程当中后,教学规则发生了变化。教师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有了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出来,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以《苏州园林》为例,由于园林艺术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这堂课所安排的内容信息量较大。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不一样,要短时间内让所有学生同时了解如此多的内容有些困难,因此,我把第二个环节设计为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学生四人为一学习小组,各小组分别以苏州四大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为重点(它们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分析园林的造园元素,总结不同时代的山水、建筑、陈设、植物、桥、建筑小品这些园林元素各有什么特点。当然,我在课前作了许多准备工作,整理了许多有关园林的各种图片、视频等资源,并精心挑选了一些专题性学习网站,给学生架构了一个学习平台。这样我们的学生就可以根据各自的学习任务,通过网络这个平台有目的地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学生乐此不疲地点击着各类相关网站,浏览着精美的网页,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段来欣赏园林,了解园林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欣赏独具特色的中国园林建筑风格,感受网络教学的独特魅力。任务完成后,师生又一起总结了欣赏心得和学习方法。
这种个别化学习和合作化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远远超过了老师“一言堂”、“满堂灌”的静态教学方式。通过教师提出问题、指导欣赏、评价激励、创新迁移,以及布置给学生的任务驱动、分组合作、欣赏评述、思维拓展等双向互动,整个过程不仅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可以获取更多的相关信息,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运用网络资源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美术学习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要通过美术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着手:①创建有益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地、探究式地进行活动;②注重教学策略,以启发式和引导为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亲身体验获得学习的结果;③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及在美术活动中能力的表现,促使学生潜能的最大发挥。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正是要不拘于课本,广开信息渠道,广开言路,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我尝试让学生通过对网络资源的搜集、整理和运用,获取新的知识,以寻求答案的过程,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审美能力、感知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学习《苏州园林》一课的最后环节,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进行总结,而是启发式地提出:通过小组学习讨论,你们觉得苏州园林为什么这么有名,它依靠什么来吸引人?不少学生总结:它的优美的自然景观,它的独特的建筑样式,它蕴涵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它的灿烂的民族文化等。然后我又提出:我们这堂课是从苏州园林入手,以苏州的四大园林为典型来欣赏评述的,我国的园林艺术在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其内涵最为丰富,那么除了苏州园林,还有哪些园林?它们的特点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哪里?我们是不是应该懂得欣赏园林的美,珍惜保护民族的传统艺术,弘扬民族的传统精神?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接着,我又进一步鼓励学生课后运用信息技术以及今天学到的方法,对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和学习,从而将课堂知识向课外作了延伸。
总之,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绝不能忽视美术学科的特性,要始终以美术学科为主,让信息技术为美术教学锦上添花。
发挥技术优势创设动人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在反思传统美术教育的基础上把“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放在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强调要培养学生对待美术课的积极态度。而使学生对学习美术产生兴趣的因素有:①新颖有趣、充满情感因素的学习内容;②丰富多彩的图像世界和生动有趣的活动场景;③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和教学手段。信息技术恰恰在这三个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的“开端”,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学生学习新知是至关重要的。以《苏州园林》为例:据课前分析,欣赏课程很容易上得枯燥无味。如何有新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时下,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流行音乐、电影,而对古典文学了解甚少。我反其道而行之,作了利用《红楼梦》来设置教学情境的尝试。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中,我给学生播放了《红楼梦》中大观园初落成,主人率众人初次游览全园的片段。“红楼梦是我国的一部经典古典文学佳作,《红楼梦》中不仅人物演绎得非常生动,场景挑选也很有讲究,其中的园林艺术给我们以美的视觉享受……” 通过简单的背景介绍和一段视频影像欣赏,使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进入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了解园林艺术的热情油然而生,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新课的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导入新课,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利用网络构建平台,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因为它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改变单纯的接受式学习,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是我们在美术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首先,我们必须要将学生视为主体,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同时,营造活动空间,增进互动,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的讲为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当信息技术融入美术教学过程当中后,教学规则发生了变化。教师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有了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出来,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以《苏州园林》为例,由于园林艺术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这堂课所安排的内容信息量较大。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不一样,要短时间内让所有学生同时了解如此多的内容有些困难,因此,我把第二个环节设计为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学生四人为一学习小组,各小组分别以苏州四大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为重点(它们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分析园林的造园元素,总结不同时代的山水、建筑、陈设、植物、桥、建筑小品这些园林元素各有什么特点。当然,我在课前作了许多准备工作,整理了许多有关园林的各种图片、视频等资源,并精心挑选了一些专题性学习网站,给学生架构了一个学习平台。这样我们的学生就可以根据各自的学习任务,通过网络这个平台有目的地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学生乐此不疲地点击着各类相关网站,浏览着精美的网页,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段来欣赏园林,了解园林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欣赏独具特色的中国园林建筑风格,感受网络教学的独特魅力。任务完成后,师生又一起总结了欣赏心得和学习方法。
这种个别化学习和合作化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远远超过了老师“一言堂”、“满堂灌”的静态教学方式。通过教师提出问题、指导欣赏、评价激励、创新迁移,以及布置给学生的任务驱动、分组合作、欣赏评述、思维拓展等双向互动,整个过程不仅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可以获取更多的相关信息,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运用网络资源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美术学习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要通过美术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着手:①创建有益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地、探究式地进行活动;②注重教学策略,以启发式和引导为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亲身体验获得学习的结果;③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及在美术活动中能力的表现,促使学生潜能的最大发挥。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正是要不拘于课本,广开信息渠道,广开言路,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我尝试让学生通过对网络资源的搜集、整理和运用,获取新的知识,以寻求答案的过程,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审美能力、感知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学习《苏州园林》一课的最后环节,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进行总结,而是启发式地提出:通过小组学习讨论,你们觉得苏州园林为什么这么有名,它依靠什么来吸引人?不少学生总结:它的优美的自然景观,它的独特的建筑样式,它蕴涵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它的灿烂的民族文化等。然后我又提出:我们这堂课是从苏州园林入手,以苏州的四大园林为典型来欣赏评述的,我国的园林艺术在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其内涵最为丰富,那么除了苏州园林,还有哪些园林?它们的特点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哪里?我们是不是应该懂得欣赏园林的美,珍惜保护民族的传统艺术,弘扬民族的传统精神?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接着,我又进一步鼓励学生课后运用信息技术以及今天学到的方法,对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和学习,从而将课堂知识向课外作了延伸。
总之,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绝不能忽视美术学科的特性,要始终以美术学科为主,让信息技术为美术教学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