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电工学实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推广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nxia8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将雨课堂、Multisim等信息化教学工具融入电工学实验教学,重新构建了电工学实验教学体系结构。实践证明,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先仿真后实验的教学模式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探究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明显提高。
  [关    键   词]  电工学实验;信息化;混合式教学;仿真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1)31-0018-02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工科优势高校要对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挥主体作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策[1]。
   实验是工科院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电工学实验是面向非电类专业开设的学科基础课,能有效促进学生将电工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且存在部分学生浑水摸鱼的情况。
   一、工科实验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一)时间和空间有限
   电工实验一次两学时,90分钟,比较简单的实验,如叠加原理可以轻松完成,但复杂一些的实验,如单级交流放大电路,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如果课前学生没有充分预习,做仿真,很难在90分钟内完成。实验室一般15~16台实验设备,两到三人一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预习方式单一
   目前,工科院校本科生实验课程的预习,如大学物理、有机化学、电工学、电机学和电力电子等,多采用传统模式,停留在让学生抄写实验报告的层面。学生通过机械而大篇幅的抄写,只能简单了解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对于实验设备、实验原理仍不甚了解。这种预习方式,既费时间,又不能达到良好的预习效果。
   (三)实验效果不佳
   进入实验室,一般由教师介绍实验设备、实验内容、强调注意事项后,学生开始动手做实验。少数预习充分的学生可顺利地完成实验,但不少学生仍是懵懵懂懂,做一步问一步,照猫画虎,甚至有的组做不出来,抄写数据,对付走人。
   (四)实验报告繁冗
   后续实验报告的撰写,不乏重新抄写实验数据、将示波器等仪器仪表显示的波形重新绘于纸质报告,增加学生的负担,不利于学生抽出更多的时间进行问题的总结与探究。
   这种以学生抄写预习报告—教师讲解—学生机械实验—撰写纸质报告—教师批改的传统模式实验教学方式,预习效果差,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实验过程机械,抄写实验报告浪费时间,在实验室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有限,不利于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工科实验改革
   新工科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探究、创新能力,我们必须改变传统工科实验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实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掌握电工与电子技术理论知识,获得仿真软件和实际仪器仪表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认同感、责任感,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道德素养。
   近年来,雨课堂、学习通等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提供了教学改革的工具,学堂在线、慕课、网络视频等,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推进了工科院校电工电子实验的教学改革。雨课堂是由学堂在线和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发的新型智慧教学解决方案,它将信息技术应用于PowerPoint和微信,科学覆盖了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让课堂互动永不下线。Multisim是以Windows为基础的仿真工具,适用于电路板的设计工作。它包含了电路原理图的图形输入、电路硬件描述语言输入方式,具有丰富的仿真分析能力。电工学实验教学中,直流电路、交流电路、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均可利用Multisim进行仿真。
   重庆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电工学实验教学,完善了实验课程设计[2]。云南农业大学搭建了电工电子虚拟仿真平台[3]。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开展了仿真实验平台和综合创新实验的建设[4]。河北工业大学电工学教研室自2010年以来,对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课程进行引入虚拟仿真技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探索,从实验预习、预习考核、实验指导,到报告撰写,进行了一系列改革[5][6],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如下图所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预习环节
   1.雨课堂推送预习要点
   利用雨课堂制作手机课件并推送,包括实验目的、原理、设备、电路、步骤和注意事项,教师配以语音讲解和仪器设备介绍小视频,学生利用手机进行预习,根据需要查阅实验指导书和教材,一般不会超过15分钟,能有效理解实验内容。
   2.Multisim仿真
   实验前,教师通过雨课堂发布仿真任务。如直流稳压电源设计,学生通过利用Multisim仿真软件绘制变压、整流、滤波和稳压四个环节的电路,用示波器观察各环节的电压波形,用万用表测量交、直流电压,可充分理解电路工作原理,学习各种仪器的使用。仿真结果通过雨课堂提交,教师及时批改反馈。由于仿真不受时空、设备数量限制,不存在仪器仪表损害的问题,学生能静下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为进入实验室操作做好准备。    3.预习考核
   为促进每位学生都做到充分预习,教师通过雨课堂发布预习考核,测试本次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仪表使用,以及实验前应了解的测量数据规律,每道题目都配有解析,学生通过测试,可进一步加强对本次实验的了解。每次预习考核成绩占实验成绩的20%,学生都比较重视。这样,学生在实验前可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二)实验环节
   1.翻转课堂
   实验前,教师把话筒交给学生,由学生以小组形式讲解实验原理和步骤,教师做以补充和强调。课堂翻转有助于学生厘清思路,锻炼表达能力。
   2.教师指导
   实验过程中,教师不再手把手地教,而是点到为止,鼓励实验小组两个人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报告撰写
   实验后,学生按照老师布置的雨课堂题目,提交相应数据表格、示波器波形照片以及数据分析结论,方便快捷;教师不必抱着厚厚一摞纸质的实验报告,利用手机、电脑、手写板,可随时随地批阅;学生利用手机可及时看到老师的批阅,且后续复习可随时查看。
   教师雨课堂推送语音预习课件+实验设备介绍视频—学生课下仿真+雨课堂实验预习考核—学生讲实验做实验+教师指导—学生雨课堂提交实验报告+教师雨课堂批改反馈,这样,一个实验就完成了。
   由于预习充分,学生在实验室操作中从容自信,经过实际接线、使用实际仪器仪表测量数据、波形,一组两位学生配合,能顺利完成实验,真正掌握了电工理论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
   三、成绩考核
   为促进学生充分预习,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每次实验的每个环节都计入成绩考核,具体分配如下表。共10次实验,取平均值,电机实验不能用Multisim仿真,提高实验过程和报告的占比各10分。
   上表中,“预习态度”指学生对教师雨课堂发布的实验预习资料学习情况,有的学生学习时长不足一分钟,肯定是没有认真预习,给予扣分。“翻转课堂”每次实验由1~2组完成,计入最终成绩。
   四、实践效果和推广
   经过几个学期的实践,这种Multisim仿真+预习考核+线上线下混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已较为成熟,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学生认为利用雨课堂预习和Multisim仿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率;通过讲实验,锻炼了胆量和口才;实验室操作,心中有数,确实掌握了理论知识和仪器仪表的使用;同时锻炼了他们的科研探究和团结协作精神,有助于参加学科竞赛。
   这种实验教学模式,适用于工科院校的电类和非电类专业,同样也适用于化工、材料、土木等专业的不同实验。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实验教学,可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仿真技术和实验设备的使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为他们后续课程的学习、科研和工作提供不可或缺的科学素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J].复旦教育论坛,2017,15(2):27-28.
   [2]胡熙茜,侯世英,孙韬.“新工科”背景下电工学实验教学设计与改革[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9(8):13-16.
   [3]何继燕,赵红波,张晋恒.基于虚拟实验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电工学》教学过程中的推广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11):145-146.
   [4]王文东,袁小庆,史仪凯,等.新工科背景下“电工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2020(2):23-26.
   [5]张雪辉,刘素贞,李华.将EDA仿真技术融入电工学教学[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6(3):140-142.
   [6]黎霞,唐圣學,毛一之.电工电子实验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24):161-162.
  ◎编辑 鲁翠红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职院校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通过多种途径形成的,高职院校教师要对学生正确引导,并且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落实教育工作。各大高职院校积极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在此期间,着重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全面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实际认知状况进行分析,要求学生真正做到自律,从而帮助高职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在此之后,将实际养成的习惯内化为自身道德
“敦煌临画”是关山月1943年完成的一批作品,经由以“临摹”为基本方式的艺术创作路径,实现了画家在艺术史意义上对“传统”的发现和再认识。关山月“敦煌临画”中有大量临“马”的作品。这一现象极有意味,体现了关山月对敦煌的主体性介入,包括他如何在敦煌的传统艺术景观中认识“传统”,如何以一个具有深度的“自我”应对战时中国独特的政治文化,又如何在个人的艺术创作与抗战的时代语境间建立起叙事关联等问题。从这一角度出发,有助于重新思考和进一步认识关山月“敦煌临画”的复杂背景与丰富内涵。
[摘 要]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和根本使命,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推行“三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在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阵地的同时,还要关注不同学科各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高校在践行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从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筑牢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各类课程协同发展等方面提出践行专业课课程思政的优
[摘 要] 自十八大以来,我国一直重视思政教育中的劳动观的渗透和宣传,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座谈会上的精神,继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这样时代背景下,试图进一步淺析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必要性以及实施策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高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 课程思政是高校专业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中心环节的重要举措。通过在测试技术与传感器这门专业核心课程中融入六条思政教育元素,辅以科学的施教策略,实现课程思政目标。课程所属的测试技术与传感器领域是我国当下和未来着力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这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可实现良好的育人效果,同时也为这类课程的思政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 键 词] 专业课程
摘 要:对古代诗文中“檐花”的释义,历来比较笼统和模糊。这既有碍于准确理解诗文,又容易引起误解和争议。通过大量例证,考证出“檐花”的基本义项为“檐前之花”,除此之外,还有“檐间雕花”“檐前落雨”“灯光映照下的檐雨”等多种义项,并阐释了各义项间的关联及转换。“檐花”多种义项的出现,缘于事物界限的模糊与创作者的有意选择。  关键词:“檐花”;义项;考辨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古代诗文中的常用意象,“
[摘 要] 如何将人生观教育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地开展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首先,观人生,青年大学生通过对其大学之前的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始终如一的“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美好愿望、思想意识、政治认同的系统化梳理,将之充盈到大学阶段自身正确人生观的塑造中。其次,大学阶段,大学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在大数据时代,社会瞬息万变,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迎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原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大数据时代,学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丰富、真实的数据来合理选择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形成科學的思想道德模式。主要分析了大数据时代
[摘 要] 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当前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还有待增强,挖掘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实现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协同育人。美育可以通过美好的体验和感知的方式教育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感染力。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思政课;美育;协同效应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工作。着力通过优化内容、丰富载体,多维度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具体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着力融入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根铸魂,促进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关 键 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中学;融入  [中图分类号] G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