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现象是当今许多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我国资本市场上的热门话题。由于中国股票市场的特殊历史和制度背景,中国上市公司具有较强的盈余管理动机。近年来,我国证券制度不断更新,证券监管也逐步加强,新会计准则也开始实施,中国的盈余管理出现了新的特点。中国的上市公司由于其报告盈余的“特殊性”,往往被认为有强烈的盈余动机。我国的证券市场正在以令人惊奇的速度发展,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盈余管理现象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不容忽视的、具有普遍行的现象,严重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为此,立足我国国情,深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会计信息
1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动机
在我国,由于企业上市制度的一些特殊安排和缺陷,上市公司的资本市场动机尤为强烈,以下是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
1.1一级市场股票的发行与上市
由于计划经济根深蒂固的影响,我国股票的发行与上市一直带有计划性的色彩,最明显的表现在于额度控制与规模控制,并由此导致股票的发行与上市资格成为一项紧缺资源,仅有少数企业可以获准发行股票,而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是获准的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因此,一方面,为了取得上市资格,公司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尤其是经营业绩不佳的公司;另一方面,一旦获准发行股票,公司过去的经营业绩又会直接决定或间接影响股票的发行价格与股票的顺利发行,盈余管理显得更为重要。
1.2再融资动机
对于已经取得上市资格的公司,为了能够有源源不断的后续资金的注人,也有进一步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主要手段之一是配股,能否获得配股资格对于一个上市公司极为重要,但是,并非所有的上市公司都能获得配股资格。尽管证监会制定的配股政策演变过程,但始终包含着会计盈余指标的要求。因此,上市公司常常借助于盈余管理来实现配股的目的。
1.3维持公司上市资格
深交所和上交所均要求上市公司如果最近两个会计年度的审计结果显示的净利润均为负的异常财务状况,交易所将对其股票实行特别处理(ST)。上市公司一旦带上ST的帽子,筹资难度加大,资金成本上升。另外,《公司法》第157条规定和第158条也规定,上市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和在限期内不具备上市条件的,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这意味着如果继续经营不力,将要退出股票市场,这是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都不愿看到的结局,为了保住珍贵的壳资源,必然导致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产生。
1.4管理当局的业绩考核
当企业投资者与内部管理人签订奖金计划时,一方面企业的业绩好坏影响到内部管理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内部管理人作为企业经营的代理人,拥有各种操纵盈余的权力。这两方面结合的唯一结果是管理人员有很强的动机去修饰公司业绩指标,以尽可能地获取更多的奖金。无论上市公司或者非上市公司企业的管理人员都有这种盈余管理的动机。
1.5债务契約
除投资者投入以及自身积累外,企业进行投资及日常经营所需大量资金主要依赖于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但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意识不断加强。在向企业贷款的同时,往往会在契约中订立一些保护性的限制条款,诸如限定流动比例、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一旦企业超出这些条款所允許的变动范围,就会相应地提出一些惩罚措施。因此,当企业注意到本年度的一些财务指标有偏离债务条款的趋势或已经偏离时,也会有很强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来降低违约风险。
2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2.1利用应计项目的管理
现行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理论,虽然较好地解决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产生了很多待摊项目和应计项目,企业可以通过提前确认收入和递延确认费用来调增利润;反之推迟确认收入,提前确认费用以降低当期盈余。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应计项目的确认将具有更大的弹性,从而给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2利用关联方交易
关联方之间由于存在控制关系,往往不以公平价格进行交易,为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盈余管理的空间。企业与关联方之间采用高于或低于正常交易的价格进行交易,以达到提高或减少企业收入的目的。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国有企业改制而来,或是将企业的一部分抽出来加以改制,因此,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或子公司有着唇齿相依、千丝万缕的关系,很多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来调节利润。
2.3利用资产重组
企业为了“美化”当期的业绩,可能进行一些有盈余的一次性业务。一次性冲销就是在会计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把损失和费用在本期予以确认,以求在后续年度内实现较高的会计利润。如我国证券法规定,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将暂停或停止其上市资格,上市公司可在会计法规和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采取在某年作巨额冲销,然后在后续年度连续盈利的盈余管理策略。
2.4利用会计政策的变更
会计政策的变更是最常见也是最原始的盈余管理方法。一般地说,由于企业及其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各不相同,对有些业务的处理,会计准则给了企业管理者一定的变通机会(如对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再加上我国的会计准则并未给企业政策的“再选择”设定太高的“门槛”,能让企业获取额外的收益。这种高收益、低成本的机制驱使企业随意变更会计政策。
参考文献:
[1]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M].《会计研究》[J].2015年第9期.
[2]孙铮,王跃堂.《资源配制与盈余操纵的实证研究》.《中国证券市场财务与会计透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
[3]吴东辉.《中国上市公司应计项目选择的实证研究》.《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J].2011(3).
[4]薛爽.《亏损上市公司实证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
[5]赵春光.《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会计研究》[J],2016(3).
[6]郑朝晖.资产减值会计与利润操纵[J].商业会计,2011(11).
[7]张鸣,刘华.对盈余管理的理性思考[J].上海会计,2010(8).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会计信息
1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动机
在我国,由于企业上市制度的一些特殊安排和缺陷,上市公司的资本市场动机尤为强烈,以下是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
1.1一级市场股票的发行与上市
由于计划经济根深蒂固的影响,我国股票的发行与上市一直带有计划性的色彩,最明显的表现在于额度控制与规模控制,并由此导致股票的发行与上市资格成为一项紧缺资源,仅有少数企业可以获准发行股票,而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是获准的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因此,一方面,为了取得上市资格,公司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尤其是经营业绩不佳的公司;另一方面,一旦获准发行股票,公司过去的经营业绩又会直接决定或间接影响股票的发行价格与股票的顺利发行,盈余管理显得更为重要。
1.2再融资动机
对于已经取得上市资格的公司,为了能够有源源不断的后续资金的注人,也有进一步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主要手段之一是配股,能否获得配股资格对于一个上市公司极为重要,但是,并非所有的上市公司都能获得配股资格。尽管证监会制定的配股政策演变过程,但始终包含着会计盈余指标的要求。因此,上市公司常常借助于盈余管理来实现配股的目的。
1.3维持公司上市资格
深交所和上交所均要求上市公司如果最近两个会计年度的审计结果显示的净利润均为负的异常财务状况,交易所将对其股票实行特别处理(ST)。上市公司一旦带上ST的帽子,筹资难度加大,资金成本上升。另外,《公司法》第157条规定和第158条也规定,上市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和在限期内不具备上市条件的,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这意味着如果继续经营不力,将要退出股票市场,这是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都不愿看到的结局,为了保住珍贵的壳资源,必然导致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产生。
1.4管理当局的业绩考核
当企业投资者与内部管理人签订奖金计划时,一方面企业的业绩好坏影响到内部管理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内部管理人作为企业经营的代理人,拥有各种操纵盈余的权力。这两方面结合的唯一结果是管理人员有很强的动机去修饰公司业绩指标,以尽可能地获取更多的奖金。无论上市公司或者非上市公司企业的管理人员都有这种盈余管理的动机。
1.5债务契約
除投资者投入以及自身积累外,企业进行投资及日常经营所需大量资金主要依赖于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但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意识不断加强。在向企业贷款的同时,往往会在契约中订立一些保护性的限制条款,诸如限定流动比例、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一旦企业超出这些条款所允許的变动范围,就会相应地提出一些惩罚措施。因此,当企业注意到本年度的一些财务指标有偏离债务条款的趋势或已经偏离时,也会有很强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来降低违约风险。
2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2.1利用应计项目的管理
现行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理论,虽然较好地解决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产生了很多待摊项目和应计项目,企业可以通过提前确认收入和递延确认费用来调增利润;反之推迟确认收入,提前确认费用以降低当期盈余。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应计项目的确认将具有更大的弹性,从而给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2利用关联方交易
关联方之间由于存在控制关系,往往不以公平价格进行交易,为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盈余管理的空间。企业与关联方之间采用高于或低于正常交易的价格进行交易,以达到提高或减少企业收入的目的。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国有企业改制而来,或是将企业的一部分抽出来加以改制,因此,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或子公司有着唇齿相依、千丝万缕的关系,很多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来调节利润。
2.3利用资产重组
企业为了“美化”当期的业绩,可能进行一些有盈余的一次性业务。一次性冲销就是在会计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把损失和费用在本期予以确认,以求在后续年度内实现较高的会计利润。如我国证券法规定,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将暂停或停止其上市资格,上市公司可在会计法规和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采取在某年作巨额冲销,然后在后续年度连续盈利的盈余管理策略。
2.4利用会计政策的变更
会计政策的变更是最常见也是最原始的盈余管理方法。一般地说,由于企业及其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各不相同,对有些业务的处理,会计准则给了企业管理者一定的变通机会(如对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再加上我国的会计准则并未给企业政策的“再选择”设定太高的“门槛”,能让企业获取额外的收益。这种高收益、低成本的机制驱使企业随意变更会计政策。
参考文献:
[1]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M].《会计研究》[J].2015年第9期.
[2]孙铮,王跃堂.《资源配制与盈余操纵的实证研究》.《中国证券市场财务与会计透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
[3]吴东辉.《中国上市公司应计项目选择的实证研究》.《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J].2011(3).
[4]薛爽.《亏损上市公司实证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
[5]赵春光.《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会计研究》[J],2016(3).
[6]郑朝晖.资产减值会计与利润操纵[J].商业会计,2011(11).
[7]张鸣,刘华.对盈余管理的理性思考[J].上海会计,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