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程式化”是中国绘画在自身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艺术表现手法。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绘画从形成、发展到成熟,走的就是一条“程式化”的道路。中国画的发展模式与程式化特质和中国人的审美精神、审美意趣密切相关,“程式化”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的美学主张。中国画的“程式化”因素,是中国画的组成元素和表现形式,由它形成的“抽象美”因素,是中国画审美上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历代文人画家所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程式化的概念及形成;表现形式;发展过程;革新与创造
中国绘画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中国绘画便具有多样的形态,如岩画、地画、漆画、壁画、木版画、帛画以及画像石、画像砖等。经过两千多年的选择积淀,以水墨作画的方式,即我们今天所称的“中国画”,已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绘画体系。“程式化”就是中国绘画在自身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艺术表现手法。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绘画从形成、发展到成熟,走的就是一条“程式化”的道路。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程式与创新密不可分。因为创新,在认识、表现自然的过程中,中国艺术家才会在经验的基础之上进行总结、归纳,将纷繁复杂的世界概括为具有典型意義的程式符号。
一、程式化的概念及形成
什么是程式化?它是指某种形式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固有模式。中国画也是如此,归纳其中的章法、分类,然后加以名称,以示后人学习的方法论。
中国画与西画的区别之处,其最大的特征就是程式化。程式化的绘画创作,基本方法就是将各种固定物象部件采用历代总结的程式化的技法手段组合、排列,给予生动的视觉呈现。纵观历代中国画中所有堪称经典的中国画作品,我们都能从中找到它们共有的程式,而差别就在于创作者个体对技法运用的熟练程度,以及对作品意境、情感丰富程度的整体把握。中国画的程式是非常重要的,包含了中国画传统的笔墨规律。反之,笔墨从程式转换成个人的东西,这可以顺着传统的路子去体验和发展。从古至今,中国画的程式演变就是具有个人特色又最富内在情感的语言所推进的。
二、程式化的表现形式
中国画历来重法度、讲传统。几乎是每一落笔都有严格的要求,要一波三折,用笔如耕,无往不收,无垂不缩,要平、圆、留、重。用墨则要以墨为彩,墨分五色以及各种用呈技法等,都是从笔墨运用上提炼、概括出来的规律。笔墨如此,在造型上更为讲究。人物画的各种描法,山水画的各种技法,花鸟画的各种勾法、点法,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都有一系列的规范。特别是文人画兴起后,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更使中国画具有综合性的艺术特点,逐步形成一种趋于完美的程式。
程式化表现技法实际上是一种高度概括的、高度成熟的、具有相对稳定性而又符合形式美规律的、用以丰富作品内涵和加强艺术表现力的一种特定的艺术语言。这种艺术语言是特定历史文化的积淀,并受到民族、地域、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的影响。它是历代艺术家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中国画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产物。谈到程式化艺术语言,很容易产生一个误区,将程式化等同于公式化。的确,程式化的东西越强,产生公式化的可能性就越大。程式化一旦游离了创作主体的情感与创作精神,就变成了毫无艺术生命的公式化。
三、程式化的发展过程
中国画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画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程式化的过程。唐代以前的画迹遗存很少,以人物画为主,到今天已经很难构成清晰、可辨的印象。到了五代时期,山水画和花鸟画开始兴盛,程式化慢慢萌芽,逐渐显露头角,但仍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没有完全脱离对自然的模仿范畴。宋代的花鸟画标志着程式化笔墨技巧的真正形成,形成了一套精工勾勒、重彩渲染的描绘手法,它的粉本、勾线、打底、罩染、整体加工的技法体系,一直被人们沿用至今。花鸟画程式的创造带动了其他画种程式的发展,宋代的山水画家在皴法上融汇南北,延续了董源、巨然和荆浩、关仝两派,他们分别开创了“披麻皴”和“点皴”两种程式画法。南宋的李唐开创了“小斧劈皴”,之后的马远、夏圭又将其演变成雄健的“大斧劈皴”,用以刻画奇峭坚实的山石峰峦,在章法上更是大胆取舍、剪裁,突破全景程式而画边角之境,因而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到元代,黄公望、倪瓒、王蒙和吴镇都在山水画法上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程式。真正推动传统绘画笔法、墨法和技法进程的,属文人画的创作。文人画的兴起是由于文人士大夫介入画坛,他们大都是文化修养很高的书法家,因为受到书法笔法程式化的启示,以书法介入画法,从而加快了程式化的进程。
四、程式化的革新与创造
时至今日,很多人对程式化这一概念的理解仍然是陈旧、保守、固定、僵死的,认为它不但是一种模式化、概念化的学习传统国画的方式,也是阻碍艺术家创新发展的一种套路。其实不然,不同时代中的程式都是在变化发展的,中国画的程式化是艺术家从自然生活中歸纳、总结出的用以表现主观感情的绘画语言符号,这种符号虽然是模式化的,但是对同一程式符号的运用却是因人而异,更是能从中体现不同的艺术风格。中国画程式化的革新与创造首先表现在绘画本体领域上。中国画在用笔、用墨和技法方面不能照搬西方艺术形式,应将中西方艺术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共同发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有选择地将传统遗产中有价值和有生命力的部分加以革新和创造。其次表现在艺术程式语言上,中国画讲究“笔墨当随时代”,人们的审美趣味会随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总渴望看到新的艺术样式。正因为时代审美思想的变迁,程式化艺术语言开始逐渐发展并丰富起来。只有真正做到既借鉴前人又以造化为师,创造出个性化的程式语言,才能真正开创我国艺术发展的新面貌、新时代。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2](英)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范景中,译.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
[3]贺野.吴门画派.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王海燕(1991—),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5级研究生,专业为美术,研究方向为国画。
关键词:程式化的概念及形成;表现形式;发展过程;革新与创造
中国绘画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中国绘画便具有多样的形态,如岩画、地画、漆画、壁画、木版画、帛画以及画像石、画像砖等。经过两千多年的选择积淀,以水墨作画的方式,即我们今天所称的“中国画”,已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绘画体系。“程式化”就是中国绘画在自身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艺术表现手法。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绘画从形成、发展到成熟,走的就是一条“程式化”的道路。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程式与创新密不可分。因为创新,在认识、表现自然的过程中,中国艺术家才会在经验的基础之上进行总结、归纳,将纷繁复杂的世界概括为具有典型意義的程式符号。
一、程式化的概念及形成
什么是程式化?它是指某种形式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固有模式。中国画也是如此,归纳其中的章法、分类,然后加以名称,以示后人学习的方法论。
中国画与西画的区别之处,其最大的特征就是程式化。程式化的绘画创作,基本方法就是将各种固定物象部件采用历代总结的程式化的技法手段组合、排列,给予生动的视觉呈现。纵观历代中国画中所有堪称经典的中国画作品,我们都能从中找到它们共有的程式,而差别就在于创作者个体对技法运用的熟练程度,以及对作品意境、情感丰富程度的整体把握。中国画的程式是非常重要的,包含了中国画传统的笔墨规律。反之,笔墨从程式转换成个人的东西,这可以顺着传统的路子去体验和发展。从古至今,中国画的程式演变就是具有个人特色又最富内在情感的语言所推进的。
二、程式化的表现形式
中国画历来重法度、讲传统。几乎是每一落笔都有严格的要求,要一波三折,用笔如耕,无往不收,无垂不缩,要平、圆、留、重。用墨则要以墨为彩,墨分五色以及各种用呈技法等,都是从笔墨运用上提炼、概括出来的规律。笔墨如此,在造型上更为讲究。人物画的各种描法,山水画的各种技法,花鸟画的各种勾法、点法,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都有一系列的规范。特别是文人画兴起后,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更使中国画具有综合性的艺术特点,逐步形成一种趋于完美的程式。
程式化表现技法实际上是一种高度概括的、高度成熟的、具有相对稳定性而又符合形式美规律的、用以丰富作品内涵和加强艺术表现力的一种特定的艺术语言。这种艺术语言是特定历史文化的积淀,并受到民族、地域、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的影响。它是历代艺术家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中国画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产物。谈到程式化艺术语言,很容易产生一个误区,将程式化等同于公式化。的确,程式化的东西越强,产生公式化的可能性就越大。程式化一旦游离了创作主体的情感与创作精神,就变成了毫无艺术生命的公式化。
三、程式化的发展过程
中国画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画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程式化的过程。唐代以前的画迹遗存很少,以人物画为主,到今天已经很难构成清晰、可辨的印象。到了五代时期,山水画和花鸟画开始兴盛,程式化慢慢萌芽,逐渐显露头角,但仍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没有完全脱离对自然的模仿范畴。宋代的花鸟画标志着程式化笔墨技巧的真正形成,形成了一套精工勾勒、重彩渲染的描绘手法,它的粉本、勾线、打底、罩染、整体加工的技法体系,一直被人们沿用至今。花鸟画程式的创造带动了其他画种程式的发展,宋代的山水画家在皴法上融汇南北,延续了董源、巨然和荆浩、关仝两派,他们分别开创了“披麻皴”和“点皴”两种程式画法。南宋的李唐开创了“小斧劈皴”,之后的马远、夏圭又将其演变成雄健的“大斧劈皴”,用以刻画奇峭坚实的山石峰峦,在章法上更是大胆取舍、剪裁,突破全景程式而画边角之境,因而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到元代,黄公望、倪瓒、王蒙和吴镇都在山水画法上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程式。真正推动传统绘画笔法、墨法和技法进程的,属文人画的创作。文人画的兴起是由于文人士大夫介入画坛,他们大都是文化修养很高的书法家,因为受到书法笔法程式化的启示,以书法介入画法,从而加快了程式化的进程。
四、程式化的革新与创造
时至今日,很多人对程式化这一概念的理解仍然是陈旧、保守、固定、僵死的,认为它不但是一种模式化、概念化的学习传统国画的方式,也是阻碍艺术家创新发展的一种套路。其实不然,不同时代中的程式都是在变化发展的,中国画的程式化是艺术家从自然生活中歸纳、总结出的用以表现主观感情的绘画语言符号,这种符号虽然是模式化的,但是对同一程式符号的运用却是因人而异,更是能从中体现不同的艺术风格。中国画程式化的革新与创造首先表现在绘画本体领域上。中国画在用笔、用墨和技法方面不能照搬西方艺术形式,应将中西方艺术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共同发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有选择地将传统遗产中有价值和有生命力的部分加以革新和创造。其次表现在艺术程式语言上,中国画讲究“笔墨当随时代”,人们的审美趣味会随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总渴望看到新的艺术样式。正因为时代审美思想的变迁,程式化艺术语言开始逐渐发展并丰富起来。只有真正做到既借鉴前人又以造化为师,创造出个性化的程式语言,才能真正开创我国艺术发展的新面貌、新时代。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2](英)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范景中,译.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
[3]贺野.吴门画派.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王海燕(1991—),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5级研究生,专业为美术,研究方向为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