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
关键词:自主学习;必要性;方法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学校是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是最主要的施教者。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愿学和乐学,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厌学、逃学的问题。 这也是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自主学习中鼓励所有学生都成为学校内一切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参与者,通过参与,达到主动学习、主动锻炼、主动发展与提高的目的。
自主学习主要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人,学习归根结底是由学生自己主导和完成的。
传统的课堂中,真正的主体不是学生,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被动的,无论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学生并不能改变这种教学方式。 而自主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地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感受到自己的权力、自由。
自主学习是学生指导和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比如制订学习目标的能力、针对不同学习任务选择不同学习方法和学习活动的能力、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的能力、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估的能力等。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学习者个别因素差异较大,尤其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差异使得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需要;同一个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也有不同的需要,因此,一刀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很显然不符合学习的客观规律。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自主学习。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未来发展中,我们的学生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巨大潜力,是否具有在信息时代轻车熟路地驾驭知识的本领,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正如《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讲的:“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同时作为教育者,我们更清醒地知道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将所有人类知识传授给学习者,教育的任务必然要由使学生学到知识转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习的本质。 新课改的具体目标中首要的一条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目标使“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成了这场改革的亮点。
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和探索,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成了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慧,摧残人的自主学习兴趣和热情,它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因此,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成为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成为课程改革对教学提出的要求。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品尝获取知识的愉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至于怎样“学”,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教学”了。使之“‘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因此,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中的主要行为方式。好的学习习惯就有利于良好的教学方法的运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相反,则会有碍学生的进步,并且不易克服。
在方法上,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能促成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种学习倾向和教学需要。2、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和运用。方法的运用是直接的教学认知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和学习特点,予以指导。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关键词:自主学习;必要性;方法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学校是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是最主要的施教者。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愿学和乐学,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厌学、逃学的问题。 这也是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自主学习中鼓励所有学生都成为学校内一切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参与者,通过参与,达到主动学习、主动锻炼、主动发展与提高的目的。
自主学习主要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人,学习归根结底是由学生自己主导和完成的。
传统的课堂中,真正的主体不是学生,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被动的,无论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学生并不能改变这种教学方式。 而自主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地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感受到自己的权力、自由。
自主学习是学生指导和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比如制订学习目标的能力、针对不同学习任务选择不同学习方法和学习活动的能力、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的能力、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估的能力等。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学习者个别因素差异较大,尤其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差异使得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需要;同一个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也有不同的需要,因此,一刀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很显然不符合学习的客观规律。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自主学习。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未来发展中,我们的学生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巨大潜力,是否具有在信息时代轻车熟路地驾驭知识的本领,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正如《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讲的:“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同时作为教育者,我们更清醒地知道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将所有人类知识传授给学习者,教育的任务必然要由使学生学到知识转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习的本质。 新课改的具体目标中首要的一条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目标使“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成了这场改革的亮点。
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和探索,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成了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慧,摧残人的自主学习兴趣和热情,它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因此,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成为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成为课程改革对教学提出的要求。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品尝获取知识的愉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至于怎样“学”,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教学”了。使之“‘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因此,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中的主要行为方式。好的学习习惯就有利于良好的教学方法的运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相反,则会有碍学生的进步,并且不易克服。
在方法上,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能促成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种学习倾向和教学需要。2、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和运用。方法的运用是直接的教学认知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和学习特点,予以指导。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