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也是小学生语文素养可持续发展的四核驱动。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中往往注重说写训练,而缺少听读能力的专门训练,导致民族地区小学生的语言障碍越积越厚重。本文从巧设“听读训练”情境、精选“听读训练”内容、优化“听读训练”策略、搭建“听读训练”平台这四个方面对强化民族地区小学听读训练攻克语言障碍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强化; 听读 ; 攻克; 语言障碍
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也是小学生语文素养可持续发展的四核驱动。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倾听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从小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而且更是学生融入社会的一种财富。
能力的形成是需要训练的,在民族地区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因教师的无意识忽略导致学生“听读”能力训练环节的缺失,忽视了学生“听读”能力的培养,导致民族地区小学生的语言交流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久而久之不利于民族地区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听读能力的训练要注重激发学生听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听读的习惯,训练学生听读的能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语感的熏陶。
听读作为一种能力,就应该设计专门的教学环节予以训练。因此,在教学中建立一个“听读”训练环节,使其成为一个必须执行的教学环节,在民族地区小学中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1 巧设“听读训练”情境
听读训练应该是低中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项目,但在民族地区小学的现实教学中,它却成为一个“盲点”。虽然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每一学段的听读要求都有明确规定。如:第一学段要求“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第二学段要求“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 ,“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第三学段要求“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但在民族地区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听读训练并没有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为他们设置确切的“听读训练”情境。在民族地区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有时也能听到部分教师让学生听录音、听音乐、听词语、听句子的教学环节,但在许多情况下往往是一种点缀,这些教学环节的目标是什么?执教者心里并不清楚。如仔细剖析一下,就会发现很少听到教师提出具体的听读目标与要求,很少指导学生应该怎么去听读。就是在许多教学设计中,也很少有听读训练的教学环节。
所以,要想规范“听读教学” 攻克民族地区小学生的语言障碍,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巧设“听读训练”情境,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确定本节课的“听读目标”,在每堂课的教学设计中要安排训练时间,保障听读训练。
2 精选“听读训练”的教学内容
幼儿会说话了,他们所用的词语都不是从书上看来的,而是听来的。可见孩子都具备较强的听的能力。有经验的老师还会发现幼儿时期的孩子听自己熟悉的故事可谓百听不厌,这是因为这故事他能听懂。所以,我们应选择贴近民族地区小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选择符合各学段孩子年龄特点的内容,让孩子们参与听读,乐于听读。当然,我们在挑选听读内容的时候还得注意文本语言的规范性、工具性、人文性。
2.1 口语材料热身。听读初期,应选择口语较强的听读材料。尤其是一年级孩子刚入学,要求不易过高。可多挑选儿歌、童谣、绕口令、谜语等篇幅短小,语言形象的口语听读材料,一来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口语占优势的阶段性特点,二是增强学生听读的兴趣,初步培养听读的良好习惯。
2.2 生动故事强化。到了二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书面语言积累,就可听一些儿童诗、童话、寓言、成语小故事、名人小时候的故事等主题积极向上,童趣盎然,语言生动形象,又有一些简单情节的内容。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生动的文学形象,从录音机中,从教师的范读中,深深地印入孩子们的心田。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一段段充满音韵美的语言文字,在孩子们的反复“听”中,在孩子们的反复“读”中渐渐领悟、体会、模仿。这样,在“听读训练”中,民族地区小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方法得到了培养,说话、写话时运用的语言得到了规范。
2.3 流行文学固化。三、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听的习惯,这时候,选择的应该是学生喜欢听和必须听的内容,例如模仿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形式,精选一些脍炙人口的小说片段或深受学生喜爱的杨红缨、郑渊洁小说,以及儿童文学等文学性较强的杂志,让学生在“听”中享受语言,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在“诵”中积累语言,在“写”中运用语言。“听读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朗读、阅读、写作能力,而且可以增强记忆力和想象力。
3 优化“听读训练”的教学策略
听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欣赏角度,不同的听话习惯。如果教师千篇一律的只反复让学生听这个内容,记那个内容,为听而听,则物极必反,不但扼杀学生听的兴趣,而且淡化了学生听的意识。因此,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尝试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去训练听的能力,促进学生听力的发展。
3.1 创设情景。让孩子置身于某个情境中进行语言训练,不仅符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容易激发学生兴趣,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协调左右脑的活动,促进大脑的思维功能,都非常有利。如听话说话《找秋天》一文,出示秋天的画面,配以美妙的音乐,学生聆听着美妙的旋律,融入到眼前的一片金黄火红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话如泉涌,文思源源不断,通过对秋天的描述,表达了学生对秋天的喜爱之情。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同时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感受的灵敏度。
3.2 互评交流。学生在课堂上要听的不仅是教师语言,同时也要倾听课堂上学生的回答。让他们边听边想,有不同意见及时提出,这种方式是对学生听话、思维、说话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参与教学,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3.3 猜听结合。在学生听故事前,让孩子读读题目,猜猜可能会写什么;在听故事中,停下来猜一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你觉得他会怎么做”、“你猜结果会怎样”等等以此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想象,激活思维,激发兴趣;听后让学生对人物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感想。
4 搭建“听读训练”平台
开展丰富多彩的听读训练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大有裨益。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实际以及语文教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从听的内容分,主要有听词、听句、听段、听篇等形式;从听的教学方式来分,主要有听读、听写、听讲、听辩等形式;从听的组织方式来分,主要有在游戏中听、在语境中听、在情景中听、在生活中听等形式。在听的过程中教师巧用各种形式,使学生听得趣意盎然。鉴于此我为学生搭建了诸如“古诗文诵读大赛”、“小精灵故事大王”、“动植物奇闻轶事”故事会、“夸夸我的家乡”摄影图片展……听读训练平台,在活动中,学生能够认真倾听读,积极参与,并且使孩子的语文素养得到训练和提高。总之,只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一定能找出许多引起学生听读兴趣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而强化“听读训练”正是培养民族地区小学生语感的抓手,因为“听读训练”是从学生入学开始的,它能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课堂教学与训练语感互相渗透,相得益彰。
【关键词】强化; 听读 ; 攻克; 语言障碍
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也是小学生语文素养可持续发展的四核驱动。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倾听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从小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而且更是学生融入社会的一种财富。
能力的形成是需要训练的,在民族地区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因教师的无意识忽略导致学生“听读”能力训练环节的缺失,忽视了学生“听读”能力的培养,导致民族地区小学生的语言交流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久而久之不利于民族地区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听读能力的训练要注重激发学生听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听读的习惯,训练学生听读的能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语感的熏陶。
听读作为一种能力,就应该设计专门的教学环节予以训练。因此,在教学中建立一个“听读”训练环节,使其成为一个必须执行的教学环节,在民族地区小学中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1 巧设“听读训练”情境
听读训练应该是低中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项目,但在民族地区小学的现实教学中,它却成为一个“盲点”。虽然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每一学段的听读要求都有明确规定。如:第一学段要求“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第二学段要求“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 ,“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第三学段要求“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但在民族地区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听读训练并没有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为他们设置确切的“听读训练”情境。在民族地区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有时也能听到部分教师让学生听录音、听音乐、听词语、听句子的教学环节,但在许多情况下往往是一种点缀,这些教学环节的目标是什么?执教者心里并不清楚。如仔细剖析一下,就会发现很少听到教师提出具体的听读目标与要求,很少指导学生应该怎么去听读。就是在许多教学设计中,也很少有听读训练的教学环节。
所以,要想规范“听读教学” 攻克民族地区小学生的语言障碍,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巧设“听读训练”情境,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确定本节课的“听读目标”,在每堂课的教学设计中要安排训练时间,保障听读训练。
2 精选“听读训练”的教学内容
幼儿会说话了,他们所用的词语都不是从书上看来的,而是听来的。可见孩子都具备较强的听的能力。有经验的老师还会发现幼儿时期的孩子听自己熟悉的故事可谓百听不厌,这是因为这故事他能听懂。所以,我们应选择贴近民族地区小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选择符合各学段孩子年龄特点的内容,让孩子们参与听读,乐于听读。当然,我们在挑选听读内容的时候还得注意文本语言的规范性、工具性、人文性。
2.1 口语材料热身。听读初期,应选择口语较强的听读材料。尤其是一年级孩子刚入学,要求不易过高。可多挑选儿歌、童谣、绕口令、谜语等篇幅短小,语言形象的口语听读材料,一来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口语占优势的阶段性特点,二是增强学生听读的兴趣,初步培养听读的良好习惯。
2.2 生动故事强化。到了二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书面语言积累,就可听一些儿童诗、童话、寓言、成语小故事、名人小时候的故事等主题积极向上,童趣盎然,语言生动形象,又有一些简单情节的内容。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生动的文学形象,从录音机中,从教师的范读中,深深地印入孩子们的心田。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一段段充满音韵美的语言文字,在孩子们的反复“听”中,在孩子们的反复“读”中渐渐领悟、体会、模仿。这样,在“听读训练”中,民族地区小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方法得到了培养,说话、写话时运用的语言得到了规范。
2.3 流行文学固化。三、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听的习惯,这时候,选择的应该是学生喜欢听和必须听的内容,例如模仿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形式,精选一些脍炙人口的小说片段或深受学生喜爱的杨红缨、郑渊洁小说,以及儿童文学等文学性较强的杂志,让学生在“听”中享受语言,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在“诵”中积累语言,在“写”中运用语言。“听读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朗读、阅读、写作能力,而且可以增强记忆力和想象力。
3 优化“听读训练”的教学策略
听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欣赏角度,不同的听话习惯。如果教师千篇一律的只反复让学生听这个内容,记那个内容,为听而听,则物极必反,不但扼杀学生听的兴趣,而且淡化了学生听的意识。因此,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尝试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去训练听的能力,促进学生听力的发展。
3.1 创设情景。让孩子置身于某个情境中进行语言训练,不仅符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容易激发学生兴趣,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协调左右脑的活动,促进大脑的思维功能,都非常有利。如听话说话《找秋天》一文,出示秋天的画面,配以美妙的音乐,学生聆听着美妙的旋律,融入到眼前的一片金黄火红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话如泉涌,文思源源不断,通过对秋天的描述,表达了学生对秋天的喜爱之情。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同时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感受的灵敏度。
3.2 互评交流。学生在课堂上要听的不仅是教师语言,同时也要倾听课堂上学生的回答。让他们边听边想,有不同意见及时提出,这种方式是对学生听话、思维、说话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参与教学,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3.3 猜听结合。在学生听故事前,让孩子读读题目,猜猜可能会写什么;在听故事中,停下来猜一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你觉得他会怎么做”、“你猜结果会怎样”等等以此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想象,激活思维,激发兴趣;听后让学生对人物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感想。
4 搭建“听读训练”平台
开展丰富多彩的听读训练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大有裨益。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实际以及语文教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从听的内容分,主要有听词、听句、听段、听篇等形式;从听的教学方式来分,主要有听读、听写、听讲、听辩等形式;从听的组织方式来分,主要有在游戏中听、在语境中听、在情景中听、在生活中听等形式。在听的过程中教师巧用各种形式,使学生听得趣意盎然。鉴于此我为学生搭建了诸如“古诗文诵读大赛”、“小精灵故事大王”、“动植物奇闻轶事”故事会、“夸夸我的家乡”摄影图片展……听读训练平台,在活动中,学生能够认真倾听读,积极参与,并且使孩子的语文素养得到训练和提高。总之,只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一定能找出许多引起学生听读兴趣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而强化“听读训练”正是培养民族地区小学生语感的抓手,因为“听读训练”是从学生入学开始的,它能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课堂教学与训练语感互相渗透,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