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初中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中考命题在考查学生知识、能力等目标的基础上,日益呈现出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点。面对这些变化和发展,如何提高复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同行们都在积极的思考。在此,我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教师在复习中应当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牢固树立责任意识、质量意识,认真制定复习计划并有条不紊的实施
“爱与责任”是教育的根本,作为教师我们要有一颗仁爱之心,真心地热爱每一位学生。教师怀有仁爱之心,才会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既发现优生的优点,也发现潜力生的闪光点,并且积极主动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的兴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对学生的爱主要体现在一个教师是否对学生负责,不歧视、不放弃每一位学生。同时,当一个教师有了强烈的质量意识,教师也就会千方百计的去指导和帮助学生开展复习,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因此,希望我们每一个教师都牢固树立责任意识、质量意识。
(二)认真解读《课程标准》,扎实落实“基本要求”
初中三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的复习,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在整个复习课教学中,要紧扣教材,真正解读《课程标准》,落实其“基本要求”,这是上好复习课的出发点。《课程标准》中的“基本要求”部分,覆盖了全部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对教学所应达到的能力、程度的具体规定。鉴于《课程标准》是教学评价、考核命题的依据,教师能否吃透和准确解读《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能否在复习过程中全面落实“基本要求”,将直接关系中考复习指导的成败,关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能否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
(三)牵住“课本知识”这个牛鼻子,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开展复习
《道德与法治》课的中考试题并不回避对书本主干知识的考查。这就要求我们,复习必须立足课本,重视基础,重点放在用好、用活书本上。要针对新教材知识点比较分散的特点,依据《课程标准》和关于中考的有关说明,引导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整合,学会对知识结构的自我构建,学会对相似或相近等易混知识进行区别和联系的梳理。同时,教师要通过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进行质疑、拓展,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四)坚持“讲、练”结合,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解决分析问题能力
复习课不是新授课,因此教师不能简单地重复教材,而应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深化和升华,通过复习使学生在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上产生一个飞跃。
精讲是必须的,复习课不仅要精讲,更重要的是多练。复习课不能只让学生侧耳倾听,更重要的是思考、运用、记录知识要点,否则难以促成知识向能力转化。所以,复习课应该让学生在练中巩固、理解知识,在练习中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后期复习学生时间有限、精力有限,这就要求教师一要精选习题。二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多练。使学生通过对典型问题的分析,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五)加强解题技巧训练,提高思维能力
近年来,考试题中相应地提高了能力考查的层次,因此教师在复习中,一方面要狠抓基础知识的巩固提高(方法前面已经涉及)。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解题技巧的方法训练。对于材料类考试题,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学会认真审题,读懂题意,明确答题要求(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抓住关键词,寻找到突破口,明确重点,突破难点,要善于挖掘隐性观点。其次,指导学生结合所给材料,分析问题实质,回归教材进行解题,使材料和观点有机结合,行文要做到语言准确简洁、层次段落分明、逻辑结构严谨。可结合历年中考评分细则指导学生根据分数多少采用1、2、3等排列方式答题,宁可多答,不可少答,但不能乱答。对于基础较差,组织语言能力弱的学生,教师可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对近年来中考的分析,指导这部分学生掌握几个基本的材料题答案也是一种方法。对于时事选择题,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熟记时事材料。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对于考试范围内教材中涉及是什么的基础知识部分要能够记忆。至少要求学生要熟读教材。同时,指导学生在解题时灵活应用排除法、择优法、逆推法以及在已经做出选择后将问题和所选答案通读一次,看看答案和问题有无逻辑关系,语感如何(若语感不错其所选答案正确的几率较高)等方法,这对于学生得分也有一定的帮助。
二、建议大家总复习时采用“三段复习法”
第一段复习:即将全部知识点进行总体的全面的复习,突出重点,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的整体网络系统。这一阶段的复习目标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领会、记忆,并使其系统化。其方法:首先,以课、单元为单位,全面落实双基,清理知识点,全面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事实。目的是通过全面复习,系统掌握双基内容,重点是夯实基础,这是搞好复习的前提。
第二段复习:专题复习,将社会热点问题与所学的知识点之间紧密联系,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阶段的复习目标主要是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知识的再提高。
第三段复习:查漏补缺,实战演练,做好题型解法专题复习。在最后的冲刺阶段通过模拟练习,提高应考能力,查清自己在知识掌握方面欠缺的地方,抓紧时间补遗。本阶段的复习目标主要是解题方法和技巧训练,提高审题和解题能力。
三、教师要注意解决学生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帮助学生克服几种错误的心态
第一种,认为《道德与法治》考试只要把知识点都背下来,就没什么问题了,课堂上不注意听老师对知识点的讲解,不研究课本知识与时事、社会热点、生活实际的结合。第二种,认为考试题型灵活,重视考查能力,在课本上根本找不到答案,课本知识学得再好也没用,干脆放弃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这些观念都是十分错误的。教师一定要转变学生以上几种错误观念,正确面对考试,积极认真科学地备考。
(二)指导学生注意复习策略
采取行之有效的复习策略,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1.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首先,要做到心中有书。最起码要通晓教材,搞清各课的课题,全面复习,理清知识脉络,并能从整体上把握每一课的内容。其次,要科学、准确地把握每一个知识点,注重理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再次,要融会贯通,构筑体系。既要抓住贯穿教材的线索并依据其内在联系概括、归纳、总结、综合,使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系统化,网络化;又要注重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搜索教材中与之相关的内容串联在一起,由一个点向周围发散开来,打破教材原有的秩序,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2.关注社会“热点”、学会用教材知识去透析社会现象
紧密结合时事与社会热点话题,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俱进,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生命力所在,也是《道德与法治》中考命题的一大特点。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复习完某一课或某一单元的知识后,把零散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归纳出来,然后想一想这一课或这一单元都讲了哪些问题,可以和其他哪些单元的知识有关联、还可以和哪些时政热点、社会热点联系在一起。一般来讲中考考查内容基本涉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法規、国情国策等。这些问题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如何从自身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因此,教师要时刻提醒同学们在平时的复习中注意对时政材料要尽可能地做到全方位和多角度的分析,寻找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点,理解“热点”的精髓,并能加以剖析。
总之,初中三年级的《道德与法治》复习教学,教师要有计划、分步骤、强基础、重落实。在夯实基础、突出重点、提升能力等方面下功夫,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取得良好的成绩。
一、教师在复习中应当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牢固树立责任意识、质量意识,认真制定复习计划并有条不紊的实施
“爱与责任”是教育的根本,作为教师我们要有一颗仁爱之心,真心地热爱每一位学生。教师怀有仁爱之心,才会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既发现优生的优点,也发现潜力生的闪光点,并且积极主动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的兴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对学生的爱主要体现在一个教师是否对学生负责,不歧视、不放弃每一位学生。同时,当一个教师有了强烈的质量意识,教师也就会千方百计的去指导和帮助学生开展复习,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因此,希望我们每一个教师都牢固树立责任意识、质量意识。
(二)认真解读《课程标准》,扎实落实“基本要求”
初中三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的复习,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在整个复习课教学中,要紧扣教材,真正解读《课程标准》,落实其“基本要求”,这是上好复习课的出发点。《课程标准》中的“基本要求”部分,覆盖了全部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对教学所应达到的能力、程度的具体规定。鉴于《课程标准》是教学评价、考核命题的依据,教师能否吃透和准确解读《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能否在复习过程中全面落实“基本要求”,将直接关系中考复习指导的成败,关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能否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
(三)牵住“课本知识”这个牛鼻子,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开展复习
《道德与法治》课的中考试题并不回避对书本主干知识的考查。这就要求我们,复习必须立足课本,重视基础,重点放在用好、用活书本上。要针对新教材知识点比较分散的特点,依据《课程标准》和关于中考的有关说明,引导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整合,学会对知识结构的自我构建,学会对相似或相近等易混知识进行区别和联系的梳理。同时,教师要通过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进行质疑、拓展,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四)坚持“讲、练”结合,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解决分析问题能力
复习课不是新授课,因此教师不能简单地重复教材,而应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深化和升华,通过复习使学生在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上产生一个飞跃。
精讲是必须的,复习课不仅要精讲,更重要的是多练。复习课不能只让学生侧耳倾听,更重要的是思考、运用、记录知识要点,否则难以促成知识向能力转化。所以,复习课应该让学生在练中巩固、理解知识,在练习中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后期复习学生时间有限、精力有限,这就要求教师一要精选习题。二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多练。使学生通过对典型问题的分析,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五)加强解题技巧训练,提高思维能力
近年来,考试题中相应地提高了能力考查的层次,因此教师在复习中,一方面要狠抓基础知识的巩固提高(方法前面已经涉及)。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解题技巧的方法训练。对于材料类考试题,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学会认真审题,读懂题意,明确答题要求(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抓住关键词,寻找到突破口,明确重点,突破难点,要善于挖掘隐性观点。其次,指导学生结合所给材料,分析问题实质,回归教材进行解题,使材料和观点有机结合,行文要做到语言准确简洁、层次段落分明、逻辑结构严谨。可结合历年中考评分细则指导学生根据分数多少采用1、2、3等排列方式答题,宁可多答,不可少答,但不能乱答。对于基础较差,组织语言能力弱的学生,教师可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对近年来中考的分析,指导这部分学生掌握几个基本的材料题答案也是一种方法。对于时事选择题,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熟记时事材料。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对于考试范围内教材中涉及是什么的基础知识部分要能够记忆。至少要求学生要熟读教材。同时,指导学生在解题时灵活应用排除法、择优法、逆推法以及在已经做出选择后将问题和所选答案通读一次,看看答案和问题有无逻辑关系,语感如何(若语感不错其所选答案正确的几率较高)等方法,这对于学生得分也有一定的帮助。
二、建议大家总复习时采用“三段复习法”
第一段复习:即将全部知识点进行总体的全面的复习,突出重点,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的整体网络系统。这一阶段的复习目标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领会、记忆,并使其系统化。其方法:首先,以课、单元为单位,全面落实双基,清理知识点,全面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事实。目的是通过全面复习,系统掌握双基内容,重点是夯实基础,这是搞好复习的前提。
第二段复习:专题复习,将社会热点问题与所学的知识点之间紧密联系,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阶段的复习目标主要是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知识的再提高。
第三段复习:查漏补缺,实战演练,做好题型解法专题复习。在最后的冲刺阶段通过模拟练习,提高应考能力,查清自己在知识掌握方面欠缺的地方,抓紧时间补遗。本阶段的复习目标主要是解题方法和技巧训练,提高审题和解题能力。
三、教师要注意解决学生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帮助学生克服几种错误的心态
第一种,认为《道德与法治》考试只要把知识点都背下来,就没什么问题了,课堂上不注意听老师对知识点的讲解,不研究课本知识与时事、社会热点、生活实际的结合。第二种,认为考试题型灵活,重视考查能力,在课本上根本找不到答案,课本知识学得再好也没用,干脆放弃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这些观念都是十分错误的。教师一定要转变学生以上几种错误观念,正确面对考试,积极认真科学地备考。
(二)指导学生注意复习策略
采取行之有效的复习策略,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1.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首先,要做到心中有书。最起码要通晓教材,搞清各课的课题,全面复习,理清知识脉络,并能从整体上把握每一课的内容。其次,要科学、准确地把握每一个知识点,注重理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再次,要融会贯通,构筑体系。既要抓住贯穿教材的线索并依据其内在联系概括、归纳、总结、综合,使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系统化,网络化;又要注重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搜索教材中与之相关的内容串联在一起,由一个点向周围发散开来,打破教材原有的秩序,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2.关注社会“热点”、学会用教材知识去透析社会现象
紧密结合时事与社会热点话题,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俱进,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生命力所在,也是《道德与法治》中考命题的一大特点。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复习完某一课或某一单元的知识后,把零散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归纳出来,然后想一想这一课或这一单元都讲了哪些问题,可以和其他哪些单元的知识有关联、还可以和哪些时政热点、社会热点联系在一起。一般来讲中考考查内容基本涉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法規、国情国策等。这些问题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如何从自身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因此,教师要时刻提醒同学们在平时的复习中注意对时政材料要尽可能地做到全方位和多角度的分析,寻找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点,理解“热点”的精髓,并能加以剖析。
总之,初中三年级的《道德与法治》复习教学,教师要有计划、分步骤、强基础、重落实。在夯实基础、突出重点、提升能力等方面下功夫,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取得良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