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真正落实探究式学习方式,本文拟以《鸿门宴》一文的教学实践为例,分析教师在探究式学习中的指导作用。教师应该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探究资料;要善于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要对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总之,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先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只有当教师具备了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并在课堂上积极实践,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
关键词:探究式 鸿门宴 教师指导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主张,对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本文拟以《鸿门宴》一文的教学实践为例,分析教师在探究式学习中的指导作用。
相较于自主式和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对学生的要求更高,难度也更大。但从学生实际情况来看,尤其是刚上高一的学生,探究意识不强,探究实践较少,基本不具备独立探究的基础和能力。从教育教学规律来看,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渐进式的,而不是突发式的。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能独立从事探究学习,仍需要教师的具体指导,有一个由“手把手”到“放手”的过程。我认为,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探究材料
开展探究式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教师也不再作为教学的权威将预先设计好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应该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探究资料,让学生自己积极思考和行动,享受探究乐趣。正像《学会生存》中所说的,“教师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为了能顺利开展探究,我提前一星期布置预习,并印发相关的资料,内容包括《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和《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中的《鸿门宴》一章。
二、教师要善于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
我在上课时讲到“曹无伤的死是由于项羽的出卖所导致”这一问题的时候,发现一个学生欲言又止,好像不同意我的说法,我马上问他是不是有不同意见,如果有就大胆地说出来。在我的鼓励之下,他说出了一个让我颇感惊讶的观点。他根据《史记·高祖本纪》中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 这一则材料,认为曹无伤是个小人,告密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私利,最终被杀正是罪有应得。我不得不承认他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在当众给予了他充分的肯定之后,并坦诚自己没有这位同学细心,应该向他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应当看到,学生的这种发现欲、研究欲和探索欲,如果能得到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的有效激励,很可能演化成终身受用不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教师要对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
首先,教师应该提出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最终促使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
探究式学习的核心是围绕问题进行探究,但目前的探究式学习主要是以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为主,但这只是探究式学习的低级阶段,学生所要做的只是围绕问题寻找证据、思考分析、探讨交流等工作,这种探究较为容易,在课堂上借助教材和辅导材料就基本可以完成,但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并不大。希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探究式学习的高级阶段也应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探究解决。但对于刚上高一的学生来说,要在《鸿门宴》中自己提出问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应该先提出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最终促使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有人对“鸿门宴”这场饭局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你有疑问吗?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经过一番探究之后,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项伯仅仅因为和张良的交情以及沛公的“兄事之”和“约为婚姻”,就那么轻易地站到刘邦这一边,这可能吗?项伯往来于鸿门和霸上,夜见项羽替刘邦说话,项羽难道就没有怀疑?樊哙闯帐时,项羽的表现正常吗?项羽为什么要给樊哙一个生彘肩?沛公上厕所后,项羽派陈平召沛公,怎么没有下文了?沛公、樊哙、张良三人离开宴席那么长时间,项羽、范增等人难道一点都不怀疑?范增为什么没有更有效的措施?……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提出了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其次,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本资源,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在探究刘邦性格的复杂性这一问题时,我先举了“君安与项伯有故?”这一不太引人注意的细节,并分析这句话表面看来似乎是随口一问,实则大有深意,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刘邦即使在形势极为紧张的情况下,仍不忘询问一下张良到底与项伯有什么关系,突出了刘邦的机变和奸诈。在我的引导下,有学生发现了范增由“若属”到“吾属”的称呼变化,进而得出了他由自负到绝望的心理变化。接着又有学生发现刘邦先称呼项羽为“将军”,称自己为“臣”,后又称呼项羽为“项王”,并根据前后称呼的变化,总结出刘邦能屈能伸和善于应变的性格特征。
再次,指导学生利用好辅助材料和互联网信息,全面了解相关信息。
比如在探究“假如项羽杀了刘邦,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这一问题时,就需要借助辅助材料和互联网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学习《鸿门宴》,使学生充满了新奇感和成就感,能够始终保持很高的兴致参与课堂教学,从教学效果来看令人满意。在开展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我感觉教师的指导作用尤为重要,同时也使我坚信: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先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只有当教师具备了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并在课堂上积极实践,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二版
[3] 厉复东主编,《高中语文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商务印书馆,2007年3月第一版
关键词:探究式 鸿门宴 教师指导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主张,对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本文拟以《鸿门宴》一文的教学实践为例,分析教师在探究式学习中的指导作用。
相较于自主式和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对学生的要求更高,难度也更大。但从学生实际情况来看,尤其是刚上高一的学生,探究意识不强,探究实践较少,基本不具备独立探究的基础和能力。从教育教学规律来看,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渐进式的,而不是突发式的。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能独立从事探究学习,仍需要教师的具体指导,有一个由“手把手”到“放手”的过程。我认为,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探究材料
开展探究式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教师也不再作为教学的权威将预先设计好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应该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探究资料,让学生自己积极思考和行动,享受探究乐趣。正像《学会生存》中所说的,“教师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为了能顺利开展探究,我提前一星期布置预习,并印发相关的资料,内容包括《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和《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中的《鸿门宴》一章。
二、教师要善于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
我在上课时讲到“曹无伤的死是由于项羽的出卖所导致”这一问题的时候,发现一个学生欲言又止,好像不同意我的说法,我马上问他是不是有不同意见,如果有就大胆地说出来。在我的鼓励之下,他说出了一个让我颇感惊讶的观点。他根据《史记·高祖本纪》中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 这一则材料,认为曹无伤是个小人,告密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私利,最终被杀正是罪有应得。我不得不承认他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在当众给予了他充分的肯定之后,并坦诚自己没有这位同学细心,应该向他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应当看到,学生的这种发现欲、研究欲和探索欲,如果能得到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的有效激励,很可能演化成终身受用不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教师要对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
首先,教师应该提出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最终促使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
探究式学习的核心是围绕问题进行探究,但目前的探究式学习主要是以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为主,但这只是探究式学习的低级阶段,学生所要做的只是围绕问题寻找证据、思考分析、探讨交流等工作,这种探究较为容易,在课堂上借助教材和辅导材料就基本可以完成,但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并不大。希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探究式学习的高级阶段也应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探究解决。但对于刚上高一的学生来说,要在《鸿门宴》中自己提出问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应该先提出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最终促使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有人对“鸿门宴”这场饭局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你有疑问吗?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经过一番探究之后,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项伯仅仅因为和张良的交情以及沛公的“兄事之”和“约为婚姻”,就那么轻易地站到刘邦这一边,这可能吗?项伯往来于鸿门和霸上,夜见项羽替刘邦说话,项羽难道就没有怀疑?樊哙闯帐时,项羽的表现正常吗?项羽为什么要给樊哙一个生彘肩?沛公上厕所后,项羽派陈平召沛公,怎么没有下文了?沛公、樊哙、张良三人离开宴席那么长时间,项羽、范增等人难道一点都不怀疑?范增为什么没有更有效的措施?……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提出了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其次,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本资源,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在探究刘邦性格的复杂性这一问题时,我先举了“君安与项伯有故?”这一不太引人注意的细节,并分析这句话表面看来似乎是随口一问,实则大有深意,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刘邦即使在形势极为紧张的情况下,仍不忘询问一下张良到底与项伯有什么关系,突出了刘邦的机变和奸诈。在我的引导下,有学生发现了范增由“若属”到“吾属”的称呼变化,进而得出了他由自负到绝望的心理变化。接着又有学生发现刘邦先称呼项羽为“将军”,称自己为“臣”,后又称呼项羽为“项王”,并根据前后称呼的变化,总结出刘邦能屈能伸和善于应变的性格特征。
再次,指导学生利用好辅助材料和互联网信息,全面了解相关信息。
比如在探究“假如项羽杀了刘邦,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这一问题时,就需要借助辅助材料和互联网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学习《鸿门宴》,使学生充满了新奇感和成就感,能够始终保持很高的兴致参与课堂教学,从教学效果来看令人满意。在开展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我感觉教师的指导作用尤为重要,同时也使我坚信: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先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只有当教师具备了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并在课堂上积极实践,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二版
[3] 厉复东主编,《高中语文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商务印书馆,2007年3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