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败

来源 :文化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iuscao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者:王荣欣
  
  大约75年前,世界陷入经济大萧条,我们对市场经济的信心大受打击。亚当·斯密说过,通过“那只无形的手”,市场会引导经济走向经济效率与社会福利。但在当时,四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失业,人们就很难相信亚当·斯密的上述说法是正确的。一些经济学家仍坚信自我监管的市场,他们认为,从长远看来,只要我们耐心点,市场就会自我复苏,经济也将得以恢复。但是,凯恩斯的精彩的驳辞今天已经取得了统治地位:“从长远看来,我们都会死去”,我们不能等待。今天,甚至连保守人士也认为政府应该出面干预,以保证充分就业或接近充分就业。
  那些相信自由市场的人,现在再一次受到重创:虽然我们还没有陷入“官方认可的”衰退中,但半年多来,美国经济没有创造任何新工作,而同时美国的劳动力却在继续增多。如果1929年的大萧条削弱了我们对宏观经济学的信心(保持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持续增长的能力),那么现在我们对微观经济学的信心(市场和公司有效分配劳动和资本的能力)也在遭到破坏。严重的资源分配不当,严重的风险管理不善,私营部门不得不寻求政府的帮助,以免整个经济系统溃散。即使是联邦政府出手干预,我估计美国经济的应有产出——我们投资于实体行业,而不是为无力承担房贷的人提供抵押贷款——与我们在经济衰退期的产出之间的差距,将超过1.5万亿美元。
  在美国经济体系中,金融市场负责分配资本和担负风险管理,一旦出现危机,金融市场就成为众矢之的,而它此次的失败又重新让政治(和经济的)左翼旧话重提。考虑到美国经济正在减少对制造业的依赖、增加对服务业(包括金融服务)的依赖,这些人一直就担忧整个经济状况并不牢靠。毕竟,难道“坚实的物品”——美国人吃的食物,美国人住的房子,我们搭载的汽车和飞机,为美国人提供热量和能源的天然气和石油——不是我们经济的“核心”吗?如果是这样,难道它们不应该在美国的国民产出中占更大的比重吗?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简单回答:错了,不是这样的!美国生活在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创新经济时代。由于美国人的创新精神,美国人可以拥有想吃的任何美味——比美国人应该吃的还要多——虽然只有2%的劳动力从事农业,虽然只有9%的劳动力从事制造业,但美国仍然是制造品的最大生产者。与从前相比,美国人应该“聪明”地工作,而不是去“辛勤”地工作。美国在教育和技术上的投资可以使美国人享受更高的生活标准,并且寿命也能更长。美国在众多高技术领域占据着支配地位,用这些软支出带来真实回报,这便是证明。的确,我也赞成这样的观点,即如果美国在这些领域有更多的资源的话,美国应该做得更好。
  然而,如下这种看法更有道理:美国最近的成功是建立在用纸牌搭建的房子之上的。在最近几年,金融市场成为超级富人的赌场,走运的参与者可以获得万亿美元。我也同意同性恋应有更多的自由——只要他们没有伤害到别人。但这就是难题所在。这些狂热的赌徒不只在用他们自己的钱赌博,他们也在用别人的钱赌博。他们让整个金融体系处于险境——事实上,是让整个美国的经济体系处于险境。而现在,所有的美国人都在付出代价。
  金融市场被比作经济的大脑,它应该分配资本,同时也管理风险。当金融市场表现良好时,经济一派繁荣;而当金融市场表现不佳时,每个人都会遭殃。今天,美国人再次体会到了这个基本的常识。金融家们在金融市场上获利丰厚,最近几年,他们已获得了30%的公司利润;而按照经济学的标准说法,这些报酬也与他们的社会贡献是相称的。金融“巫师”们可以带走大量金钱,但社会上其他人的境况本应也变好,因为相比于存在欠发达(和获利更低)的金融市场的社会,美国的资本会产生更大的生产力。因此带给金融市场的部分获利是为了鼓励创新——通过风险投资之类。
  虽然创新可以增加利润,但不是所有的创新都能提升福利。比如,当香烟行业研制出更容易使人上瘾的产品时,香烟利润就可能增加,但由此致死的人和其家人的情况并没有变好;为增加卫生保健成本而支付账单的纳税人,他们的经济情况也没有变好。今天,食品公司依然如故地研发易使人上瘾的食物,这种食物极有可能增加公司的利润,但会导致肥胖症的流行,社会福利也不会因而增加。再比如,微软凭借对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的控制而进行垄断。微软的战略很巧妙,它依靠置竞争对手(比如网景公司)于死地增加了利润,但其所作所为也让创新产生令人恐惧的效果。
  揭示金融系统的所有问题,这个任务是困难的,但大体上,金融体系最新的创新是用于设计获利机制,这种获利机制大部分是异常不够透明的,但是这套获利机制却允许产生与社会利益不相称的大量收益——这些都是所谓私人报酬。按照经济学原理,市场竞争使利润趋向于零,但在通常情况下,这一原理却显得并不可靠:这是因为信息的不完全(源自不透明),带来不完全竞争。当年复一年,一家家银行获得的金钱如此之丰厚,人们就应该怀疑某些事情出错了。当数百万美国人欠信用卡公司和银行数十亿的“滞纳金”、“罚款”和各类其他费用,将那些拖欠付款者的20%高的年利率转变成100%或以上的让人恐惧的高利贷时,人们就该怀疑某些事情出错了。
  最糟糕的问题——如次级贷款市场已经发生的那样——很可能出现,不透明的费用结构与对过度冒险的激励,这两种情况同时出现,并且开始发挥作用,冒险可以为财务经理获得一年的高回报,虽然这些回报会由下一年的更大损失所抵消。次贷危机的背后是,抵押贷款被用来鼓励人们反复地进行住房融资,这就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形状的“老鼠会”,只要房屋价格继续上涨,这个结构就会为抵押公司带来数十亿美元管理费。但是,只要是泡沫,就会不可避免地破灭掉。但是,到那时,这些财务“巫师”已经将大笔的“利润”放入口袋溜之大吉了——当然,这没准就是他们所希望的。
  换一种方式来看,金融行业的人员只要刺激经济增长,就能分配资本和管理风险,进而他们就会有可观的利润。但他们想要得到更多,就不惜建立起鼓励赌博的激励结构。如果他们赌赢了,他们会拿走利润的一部分;如果他们赌输了,投资者会承担后果。整个金融体系就成了个大赌场,体系被经营赌场的人操纵,经营赌场的人获得丰厚回报,其他参与者却要付出代价。在拉斯维加斯和大西洋城,赌博是零和博弈:赌场老板的所得基本上相当于参与者的损失;而在赌场般的金融市场,则是负和博弈。那些华尔街的家伙们带着几十亿美元下场了,不过这几十亿美元比起我们其他所有人所付出的,就相形见绌了。有些人失去了他们的房子和一生的储蓄,他们对自己未来的梦想已然成空,更不用说他们孩子的梦想了。还有一些无辜的旁观者,他们一直在拒绝抵押经纪人和信用卡公司的虚假承诺,但现在却发现,随着经济减缓,他们也丢了工作。财政收入骤然减少,被迫削减对公共服务的支出,穷人正在受到伤害。
  美国金融体系的阵痛,并不是偶然的事件——即并非一个罕见的、百年一遇的事件。实际上,在过去30年左右,全球各地有超过100次的金融危机。仅在美国,我们就经历了1989年的储贷危机、近10年间早些时候的网络泡沫、世通事件、安然问题、现在的次贷及由次贷引发的金融市场崩溃。除了这些美国的全国问题,还有地区问题——因过度贷款而引起的房地产危机,发生在80年代中期的德克萨斯和西南地区,以及90年代早期的加利福利亚和新英格兰。在每一个例子中,金融市场都未能做好分配资本和管理风险的工作。90年代晚期,过多资本投向光导纤维,在崩溃的时候,估计97%的光导纤维投资不见天日。
  简而言之,美国经济的问题统统是我们把过多资源投向“柔软”的领域,投向“坚实” 领域的资源则太少。当然,问题也并不一定是我们分配过多资源到金融行业,同时给他们丰厚的回报——尽管这个问题上有很多很坚实的论据。对真正的风险管理(让普通的美国人在市场风云变幻之时仍然安然无恙),我们所作的努力太少;而对创造增加风险的金融产品,我们所作的努力又太多——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把太多的精力放在获取来得容易的钱上,把太多努力投入在增加利润上,而增加真实财富的努力,则做得远远不够——不管财富是来自制造,还是来自新的经济观念。1930年代和当下,我们都上了沉痛的一课:无形的手经常看起来是无形的,因为它本来就不在那里。在最好的情况下,是稍微严重的市场瘫痪。在最坏的情况下,追求自利——公司的贪婪——可能导致今日国家面临的困境。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本文首发于2008年9月10日美国《新共和》杂志)
其他文献
2007年5月,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詹姆斯城(Jamestown)迎来了建城400周年纪念日。17世纪初,一群来自欧洲的冒险家在这里建立第一块永久性的英属殖民地,美国建国历程上的处女地诞生了。仅仅4个世纪后,弹丸之地的詹姆斯城就扩张为庞大的美利坚帝国,它在今天世界上的霸主地位,也许只有昔日的罗马帝国和大唐帝国可以比肩。  我就在这一年来到了离詹姆斯城不远的华盛顿地区,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首都。   
期刊
次级力量对中国崛起的看法也应该获得与那些超级力量同样重要的对待。特别是考虑到中国崛起还有一段非常长的路要走。对土耳其这样的一个国家来说,它其实拥有与中国谈判和合作的砝码及优势。中国目前还没有意识到土耳其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以及土耳其作为欧亚之间桥梁的重要性。但是随着中国力量的日益上升,中国迟早要发展和加深与土耳其之间的关系,对这一点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对土耳其如何理解中国崛起这个问题,最重要的
期刊
电影《赤壁》挣了很多钱,但它显然不是一部好电影,评论家们异口同声地这么说。笔者还有一个更好的内在的理由:吴宇森和他的团队一直高调声称要拍一部史诗大片,然而,电影院内观众一个接一个笑场说明,他们的自我期待已经落空。吴宇森遭遇了自己的赤壁。  不幸的是,《赤壁》的失败,已经在近年来若干位大牌导演的身上一再重演:从张艺谋的《十面埋伏》《英雄》,到陈凯歌的《无极》。剧情莫名其妙、人物造型怪模怪样、对白充满
期刊
译者/王荣欣    随着两极世界格局的瓦解,多极世界,或者说世界的多极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了。在多极化的国际政治舞台上如何共舞?欧洲和中国都面临这个挑战。  一直以来,欧盟是多极化世界的最大得益者,多极主义也因此深深植入欧洲领导人的基因——这首先是由于欧盟自己就是一个多极主义的构造。因此,相对而言,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诸如俄国、美国、印度,都时常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利益情况在单边、双边或多边的外交行为
期刊
性别:看待世界的第三个视角  性别研究,即所谓GENDER SDUDIES,在欧洲自1960年代开始,慢慢地成为社会学中一种比较热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它指的是我们看世界,要有一个GENDER的视角——GNEDER一词,翻译成“(男女)社会性别”比较恰当。  社会学传统的研究方法是阶级分析,它把工业社会以来的社会基本结构,看作是一个阶级关系的结构,其中最经典的当然是马克思的分析。在阶级分析和阶层分析之
期刊
2008年8月1日,《文化纵横》杂志创刊会议暨时代变迁与中国的价值重建研讨会,在艺海商务酒店召开。在京各院校的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艺学、历史学等领域的20位学者,应邀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文化纵横》杂志社执行主编高超群主持,《文化纵横》杂志社社长、主编杨平,就《文化纵横》杂志的宗旨、杂志的定位与方向,向与会学者作了简要的介绍。与会学者对《文化纵横》的创刊及基本定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就杂
期刊
编者按: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已演绎成全球金融风暴。世界为此陷入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大的心理恐慌之中。人们关心各国政府联合救市的成效,关心下一个冰岛是谁,关心实体经济受牵累的程度,关心失业率,乃至关心世界霸权的更迭。  对于中国人而言,除了上述关切之外,更有一种隐隐的失落:作为榜样的美国模式出了问题,我们怎么办?改革开放30年,学的都是美国,如今美国出事了,我们学习谁?我们怎么看以往30年的改革路程
期刊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世界对于中国的关注程度空前提高,中国与世界在物质层面的交流空前深入。然而,与此同时,在世界和中国的交往中,双方的分歧和差异也日益鲜明地表现出来。为了了解和揭示这种沟通障碍,本刊把目光放在了外国媒体的驻京记者身上。与他们本国的民众相比,他们在中国生活、工作,对中国的了解更为直接和深入,对中国人来说,他们带有外部世界的眼界和角度。因此,这种旁观者与
期刊
2008年是世界政治的多事之秋。整个西方世界处于一种不期而遇的变动之中。首先是超级强国美国不仅自发动伊拉克战争以来国威国势显著衰减,而且近来其经济和金融市场持续低迷,并迅速蔓延成世界性的经济病患。国际格局变迁还有另一个方面同样颇有戏剧性,却没有受到普通公众的足够注意,那就是在经历了伊拉克战争引发的大西洋两岸关系空前紧张时期之后,美欧双方在政治上和战略上明显地迅速接近。目前它们彼此呼应和合作的程度已
期刊
如果你是政治局常委,你会在外交决策中遭遇怎样的结构性约束?你为何会在本应温和稳健的地方选择激进出位的对外政策呢?《脆弱的超级大国》一书完全站在政治高层的视角来分析中国对外政策的选择空间。作者谢淑丽(Susan Shirk)尽管观点过于偏颇,价值判断也有些太“美国”了,但该书却不是隔靴搔痒的平庸之作。中国为何无法和平崛起?从政治高层的政治生存焦虑来进行分析,谢淑丽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颇有洞见的独特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