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4
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已做了有益探索,有喜,也有忧。然而语文教学是一个纷繁复杂的过程,尤其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望文犯难的事。
去年,我来到了一所农村小学,怀着满腔热情,走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课堂上发现问题;作业中查找漏洞,几个环节下来,不得不放低要求了。我原来把毕业班的学生估计得比实际高了。同级的老师在一起分析学情,发现学生在基础方面、非智力因素方面、家庭教育方面存在问题。特别是大部分学生写作能力低;作文无话可说,写不具体,缺乏真情;文章平淡,词汇贫乏;错别字较多,标点符号不规范,甚至个别学生一段话只用一个句号,批改起来颇费时间和精力。通过多次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结合实际及多年的教学经验,本人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作了思考和实践,认为重视平时大量积累,储备作文“原料”很必要。
一、积累大量的语言
建一座高楼,需要大量的砖、石、沙等原料,同样写作文也需要基本的语言原料。 语言从哪儿来的?是从大量阅读中获得的,“厚积而薄发”。没有丰富的语言储备,你就不会运用,话就说不好,文章也写不好。农村孩子拥有广阔的生活天地,恰恰相反缺少读书的氛围。阅读量少,视野不够广,语言积累就更贫乏了。《新课程标准》规定:一至六年级阅读量不少于一百五十万字。这样的标准,农村学生听了都觉得是天文数字。究其原因:农村的课外读物十分匮乏,学校的图书室很少开放;师生们围着教材几篇课文忙活,从抄写生字到抄写词语,到抄写课文,再到做题,学生被机械重复的作业所困,哪有时间去读课外书?另外老师在教学中不重视学生积累,不注意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怎样观察体验生活,如何从生活中获得素材和灵感。作文也需要积累,比如储备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语言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悟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学习《索溪峪的“野”》一课后,就让学生积累词句并观察景、物、人,为写熟悉的景色作铺垫。
2、广泛阅读课外书和报刊,积累丰富的语言。语文老师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孩子诵读经典诗文和读书兴趣,拓宽学生阅读视野。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的阅读中。老师指导学生和家长选择适合的书籍阅读,自觉做读书笔记,可用提纲式、摘抄式、写体会式等。班级建立图书角,随取随看,看后立即放回原处。我还要求学生每人自备字词典,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词立即查词典弄明白读音、意思,这习惯已经养成了。建议学校每周开放图书室,学生们一听说能在图书室看书异常兴奋。一学期有的学生除老师规定的书外还自主读书十几本。当我问他们有读报的习惯吗?学生齐声回答“没有”,让我惊愕了。我便把自己订的报纸贴在教室后墙的板报下,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涌上来看报,他们看着议论着,期待着每天更换报纸。他们还把看到的新闻、故事等讲给身边的同学和家长听。
3、从影视作品中去粗取精,学习语言。我教学生们随身装个小小本,把听到的、看到的精妙语言记下来,反复品味;把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和作品复述出来,把读书中的感悟写下来,以备在读书交流会上大显身手。
4、从生活中、与人的交流中学习并积累语言。有个学生日记中写道:“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我们村子老人的话语深有体会。‘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句话刻在了我的心里。由于任性,赌气不吃不喝,向爸爸示威,却没想到害苦了我的胃。”瞧,学生把生活语言用到了练笔中。
二、积累丰富的素材
观察是一种感知活动,它能让人获得最丰富、最生动的生活材料。
1、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具有一定的观察力是学习作文的基本功。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在生活中有目的、有重点、有条理地观察,从而提高观察效率和洞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习作的条理性。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教学生一边认真观察,一边思考,然后再做有序记录。也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重点之处加深印象,更利于学生写得具体、详实。
2、教学生做有心人。生活是语文的广阔天地,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充分地感受一切,自然界的山水草木、阳光空气、风霜雨雪等及其变化;人们日常的言行举止;旅游中的见闻和感受;农村生活和农事等等。在留心观察的同时也让大脑醒着,才会对一切产生灵性之光,把它当作素材积累下来,并把这些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自己感兴趣的事或简或详的记录下来。时间久了,就会积累出很多的写作素材,就不会再愁没东西可写了。
3、通过写日记来积累素材。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有效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所见所闻所感都可写。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現出来。“我手写我心”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出真情。比如学生参加活动,搞完大扫除,做一日家长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三、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孩子的语感,读出情感,体会作者如何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语感好的,可以在瞬间缀字成文,不假思索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语感哪里来?主要靠朗读,其次是大量课内阅读。语感从阅读中来,从朗读中来,在配乐朗诵中提升学生的美感和语感,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让语言文字灵动起来,让学生逐步养成喜欢朗读,爱上阅读,自然文章的表达方法也就潜移默化了,达到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形态。
总之,积累了丰富的作文“原料”,还愁学生无话可说,语言乏味吗?相信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会逐步提高的。
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已做了有益探索,有喜,也有忧。然而语文教学是一个纷繁复杂的过程,尤其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望文犯难的事。
去年,我来到了一所农村小学,怀着满腔热情,走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课堂上发现问题;作业中查找漏洞,几个环节下来,不得不放低要求了。我原来把毕业班的学生估计得比实际高了。同级的老师在一起分析学情,发现学生在基础方面、非智力因素方面、家庭教育方面存在问题。特别是大部分学生写作能力低;作文无话可说,写不具体,缺乏真情;文章平淡,词汇贫乏;错别字较多,标点符号不规范,甚至个别学生一段话只用一个句号,批改起来颇费时间和精力。通过多次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结合实际及多年的教学经验,本人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作了思考和实践,认为重视平时大量积累,储备作文“原料”很必要。
一、积累大量的语言
建一座高楼,需要大量的砖、石、沙等原料,同样写作文也需要基本的语言原料。 语言从哪儿来的?是从大量阅读中获得的,“厚积而薄发”。没有丰富的语言储备,你就不会运用,话就说不好,文章也写不好。农村孩子拥有广阔的生活天地,恰恰相反缺少读书的氛围。阅读量少,视野不够广,语言积累就更贫乏了。《新课程标准》规定:一至六年级阅读量不少于一百五十万字。这样的标准,农村学生听了都觉得是天文数字。究其原因:农村的课外读物十分匮乏,学校的图书室很少开放;师生们围着教材几篇课文忙活,从抄写生字到抄写词语,到抄写课文,再到做题,学生被机械重复的作业所困,哪有时间去读课外书?另外老师在教学中不重视学生积累,不注意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怎样观察体验生活,如何从生活中获得素材和灵感。作文也需要积累,比如储备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语言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悟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学习《索溪峪的“野”》一课后,就让学生积累词句并观察景、物、人,为写熟悉的景色作铺垫。
2、广泛阅读课外书和报刊,积累丰富的语言。语文老师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孩子诵读经典诗文和读书兴趣,拓宽学生阅读视野。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的阅读中。老师指导学生和家长选择适合的书籍阅读,自觉做读书笔记,可用提纲式、摘抄式、写体会式等。班级建立图书角,随取随看,看后立即放回原处。我还要求学生每人自备字词典,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词立即查词典弄明白读音、意思,这习惯已经养成了。建议学校每周开放图书室,学生们一听说能在图书室看书异常兴奋。一学期有的学生除老师规定的书外还自主读书十几本。当我问他们有读报的习惯吗?学生齐声回答“没有”,让我惊愕了。我便把自己订的报纸贴在教室后墙的板报下,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涌上来看报,他们看着议论着,期待着每天更换报纸。他们还把看到的新闻、故事等讲给身边的同学和家长听。
3、从影视作品中去粗取精,学习语言。我教学生们随身装个小小本,把听到的、看到的精妙语言记下来,反复品味;把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和作品复述出来,把读书中的感悟写下来,以备在读书交流会上大显身手。
4、从生活中、与人的交流中学习并积累语言。有个学生日记中写道:“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我们村子老人的话语深有体会。‘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句话刻在了我的心里。由于任性,赌气不吃不喝,向爸爸示威,却没想到害苦了我的胃。”瞧,学生把生活语言用到了练笔中。
二、积累丰富的素材
观察是一种感知活动,它能让人获得最丰富、最生动的生活材料。
1、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具有一定的观察力是学习作文的基本功。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在生活中有目的、有重点、有条理地观察,从而提高观察效率和洞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习作的条理性。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教学生一边认真观察,一边思考,然后再做有序记录。也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重点之处加深印象,更利于学生写得具体、详实。
2、教学生做有心人。生活是语文的广阔天地,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充分地感受一切,自然界的山水草木、阳光空气、风霜雨雪等及其变化;人们日常的言行举止;旅游中的见闻和感受;农村生活和农事等等。在留心观察的同时也让大脑醒着,才会对一切产生灵性之光,把它当作素材积累下来,并把这些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自己感兴趣的事或简或详的记录下来。时间久了,就会积累出很多的写作素材,就不会再愁没东西可写了。
3、通过写日记来积累素材。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有效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所见所闻所感都可写。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現出来。“我手写我心”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出真情。比如学生参加活动,搞完大扫除,做一日家长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三、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孩子的语感,读出情感,体会作者如何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语感好的,可以在瞬间缀字成文,不假思索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语感哪里来?主要靠朗读,其次是大量课内阅读。语感从阅读中来,从朗读中来,在配乐朗诵中提升学生的美感和语感,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让语言文字灵动起来,让学生逐步养成喜欢朗读,爱上阅读,自然文章的表达方法也就潜移默化了,达到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形态。
总之,积累了丰富的作文“原料”,还愁学生无话可说,语言乏味吗?相信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会逐步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