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阅读能力检测的考查题编制策略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tend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能力是语文最核心的能力之一,也是每个人都应当具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除了课堂上,课外阅读也是非常重要的途径。要想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如何,我们就需要进行检测评价。写作能力可以通过试卷中的作文题来进行检测,而阅读能力则需要根据一些阅读文段编制阅读考查题来进行检测。本文希望通过研究阅读考查题命题的策略,让一线语文教师知道阅读考什么,从而思考教什么。
  一、对PISA测试和课标的解读
  PISA是由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主要是对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评估,测试学生能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阅读素养评价是PISA测试的评价项目之一。那么,PISA测试对我们的阅读考查命题带来了什么启示呢?
  PISA把阅读能力分为复述信息的能力、解释信息的能力和反思与评价的能力。每种能力又分为五个层级,每一层级不仅表示一定范围内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也表示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表现出来的熟练程度,根据学生能完成的不同难度的阅读任务来确定其所处的发展等级。
  复述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提取信息的能力;解释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学生要能读懂阅读材料,能理解并建构意义;反思与评价的能力是指学生对阅读材料的语言和内容进行审视、鉴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三项是检测学生阅读能力的三个重要指标。这三个指标的评价分值又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在PISA测试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占分值的20%,解释信息和反思评价的能力分别占分值的40%。这就告诉我们,在编制阅读考查题的时候,我们可以结合这三个指标来进行命题,把考查的阅读题型分成提取信息、解释信息、反思评价三类,并且确定好每个考查指标的分值。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指出应让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建议中也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因此,小学阶段的阅读检测,着重考查学生在“为了获取信息的阅读”“为了获得文学体验的阅读”和“为了完成任务的阅读”中应当具备的“提取信息”“形成解释”“整体感知”和“解决问题”的基本阅读能力。
  从对PISA测试和课标的解读中,我们知道阅读考查题的命制要从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角度去思考、设计,以此来检测学生实际的阅读能力水平,从而发现教与学的问题,进而更好地改进阅读教学。
  二、对当前阅读考查命题的纠偏
  现在的小学中、高年级的阅读考查题,大部分仍属于考查基础知识的范畴,分值占阅读总分值的50%以上,真正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题很少。这样的阅读考查题,很难考查出学生真实的阅读能力水平。如以下为《给自己奖赏》一文的阅读考查题(分值为15分)。
  1.“给自己奖赏”指的是( )。(2分)
  ①多注意营养,保证健康。②认真做力所能及的事,享受可爱的小事。③给自己物质上的奖励。
  2.文中的括号里应填的关联词是( )。(2分)
  ①因为……所以…… ②虽然……但是…… ③只要……就……
  3.读画横线的句子,说说“这个杯”“那个奖”指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3分)
  懊恼( )
  宽慰( )
  企盼( )
  5.请你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写一句话。(2分)(注:写一个排比句)
  6.文中省略号省略了哪些内容?你能仿照省略号前面的句子再写两句話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这份阅读考查题中,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重在考查基础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份试题中,第2、第4、第5题都是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一共占了7分,近50%的分值。说明命题者对阅读考查试题的目标定位不够准确。这份试题未能检测学生提取信息、理解信息、反思评价等能力。
  二是把机械的言语表达作为阅读考查的重要指标进行检测。如第5、第6题就是考查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的,让学生仿写句子,而且这两道题就占了6分,40%的分值。当然,并不是说考查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是错的,但是我们要考查的言语表达能力应该是建立在对阅读材料深度理解的基础上,也就是在“解释文本、整体感知、反思与评价”基础上的言语表达,这样的考查才是指向阅读能力检测的。
  三是阅读能力考查的层级目标不清晰。如第1题是考查理解文本的能力,第2、第4、第5题是考查基础知识的,第3题是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第6题既考查了学生理解的能力又考查了学生仿写的能力。阅读能力考查的分值太少,层级不清晰,反思与评价的能力几乎没有,解释文本的能力只是一道题。这样
  安排考查题,目标定位不准确,不能准确地检测出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是阅读命题机械、简单。如第1题回答的准确率是100%,完全没有考查的必要,还不如改成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理解。第2、第4、第5题也都是比较简单、机械的题型,都是一些死知识,并不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正因为当前的阅读考查题存在着如此多的问题,所以老师们不知道教什么,不知道该怎样教,他们只好进行题海战术,学生学得辛苦,效果也不佳。
  三、指向阅读能力检测的阅读考查题编制策略
  针对当前阅读考查题存在的问题,我们急需编制清晰的阅读考查的基本框架,对命题者进行相关培训,让他们有准确的目标定位,并且明白出题方向,这样编制出来的阅读考查题才能真正检测出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编制阅读考查题有哪些策略呢?   1.跳出文本考文本
  “跳出文本考文本”的出题思路,即“知识在课内,取材于课外”。换句话说,就是阅读题的出题材料应完全取自于课外。
  阅读测试是为了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从而为教学活动提供参考。如果检测的内容是课内文段,考查的内容都是平时教学中学过的,那么,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就能做出来,不利于阅读能力的考查。为了更真实地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应该尽可能排除非能力因素干扰。我们都知道,阅读能力与水平的形成是一个螺旋上升、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滴水穿石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学生在课内学到的阅读能力如何,我们需要对此进行评价和检测。通过让学生阅读课外材料,考查学生提取信息、整体感知、解释文本、反思与评价的能力,这样的考查题才能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因此,我们的阅读检测题应该从课外阅读书中选材,可以是写景的、写事的、写人的文章,也可以是说明文、非连续性文本等。根据检测目的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材料。
  2.编制阅读能力考查的基本框架
  命题教师之所以编制不出能准确检测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题,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清晰的阅读能力检测指标,或者是对阅读能力考查的基本框架不清晰。根据对PISA测试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我们可以编制出阅读能力考查的基本框架,如表1。
  由于三年级是一个过渡的阶段,学生刚开始做阅读测试,而且这个年级重点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所以,这类题型的分值应该达到50%;到了四年级,“提取信息”的題型则需要往下调,因为这个年级要更多地检测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个性化阅读、形成解释、反思评价”的能力;到了五、六年级,“提取信息”的题型要进一步下降,重点考查学生“文本解释和反思评价”的能力,这样才能检测出学生真实的阅读能力水平。
  四、指向阅读能力的阅读考查题样例及说明
  结合以上阅读能力考查的框架和试题编制策略,我们以一份六年级试题为例,说明阅读考查题如何编排。
  1.请给短文加个合适的标题。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3.文中的大火造成死伤惨重后果的原因是什么?请在文中用“_________”画出来。
  4.读到“然而,还没等前面的人打开大门,后面的就拥上来,一下把大门堵死了”这句话,你会想到什么成语?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
  5.请谈谈你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写下来。
  6.读了短文第4自然段中爷爷反驳别人的话,你赞成吗?你会怎样评价爷爷的做法?
  第1、第2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这是考查学生在阅读文本后,是否对文本内容、人物、情感等有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感知。第3题在文章中可以找到现成答案,主要了解学生对短文内容最基本的、最直接的理解。这是最低层次的阅读要求,属于“提取信息”类的试题。第4题主要是通过对文中某个句子的理解,推断文中人们在此时此刻的内心思想,考查的是“形成解释”的能力。第5题是谈谈对文中关键句的理解,考查的也是 “形成解释”的能力。第6题是对文中爷爷的评价,当然应该属于反思评价类的试题。
  综上所述,我们在编制阅读测试题的时候,要按照阅读能力分类来进行。这对命题教师专业能力是一种挑战,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掌握命题技巧。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南城阳光第四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 通过游戏的情境以及字理、看图、归类识字诸方法认识“烧”“灭”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呀”;正确书写“旁”“赶”等9个生字,会写“空地”“唱歌”等11个词语。  2. 通过为课文配插图、为插图做解说的学习活动,想象画面,续编故事,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孩子的勇敢善良,以及雪孩子与小白兔之间的情谊。  3. 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  4. 感受句式特征并抄写。  教学过程:  活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图片,生欣赏美图。  同学们,在这个世界上呀,有着神奇的四兄妹,他们总能在不同的时间给我们带来与众不同的美景,让我们赶紧来瞧瞧他们是谁。  2.发现图片的不同特征,说说每一幅图都有些什么,相机小结图片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借此认识“春、夏、秋、冬”四个字。  3.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统称“四季”。(板书:四季。
张志公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他的语文教育思想涉及广泛,可以说对古今中外“语文”教育均有深入和具指导意义的论述。本文拟就张先生一贯倡导的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问题,作一些阐发性的研究。  要研究语文教学效率问题,首先得弄清楚两个概念,即“什么是语文”“什么是效率”。我们看看张先生是怎么说的。  什么是“语文”?张先生说:“语文是个工具,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知识和
100年前,1919年,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是一个转折处,“五四”运动的爆发,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了巅峰。这是一个民族的觉醒!1919年,叶圣陶,25岁,加入“新潮社”,发表了第一首白话诗和第一篇白话小说,写了第一篇序言,父亲去世,搬家到甪直。这是青年叶圣陶人生的转折处,也是甪直的叶圣陶一次人生的觉醒!  一  1919年3月,叶圣陶经顾颉刚介绍加入新潮社,在甪直设立《新潮》杂志“代卖处”。“新潮社”于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呢?法国思想家卢梭曾提出“将戏剧融入教学”的理念,倡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在戏剧实践中学习”,这种“教育戏剧”的理念同样适用于古诗词教学。给古诗词课加点“戏”,让学生通过戏剧的形式感受诗词之美,是笔者古诗词教学中经常做的尝试。  一、 “戏里”有情才懂诗  《稚子弄冰》是五年级下册第一篇课文中的古诗。诗中选取了儿童取冰嬉戏的场景,刻画了贪玩而又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之一,也是困扰语文教师的教学难题。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许多误区:  误区一:重内容,轻交际,交际特点不突出  教材中有不少口语交际的话题都与思想品德教育有关,比如统编本三年级上册《身边的小事》就需要学生分清哪些是不文明的行为,哪些是文明的行为。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关注思想内容,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与错”的判断上,结果把口语交际课上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把交际活动变成了回
教学目标:  1.通过归类识记等方法,认识11个生字和国字框、绞丝旁两个偏旁,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会写“立、正”等4个生字。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在读中理解国旗的含义,知道升国旗是一种庄重的仪式,要立正敬礼。背诵课文。  3.懂得要尊敬国旗,爱护国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升国旗视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同学们,这是什么时候?谁在什
我和老师们交流整本书阅读的时候,常常会有人问我:“能给我们开一份阅读书单吗?”这个问题,我不太好回答,因为我读过的书不多,见识非常有限,我担心一己之见影响了教师或者学生的抉择。  誰来界定这本书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我想大抵有两把尺子:一把取决于别人的眼光,一把取决于自己的阅读。“别人”可以是有品质的出版社,可以是优秀的作家,可以是负责任的阅读推广人,可以是国内、国际正规的评比奖项,当然最可靠的还是
第一学段是小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而第一学段也是识字学词的高峰期。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朗读词语就相当关键。由于年龄偏小、认知水平有限,这一阶段学生的朗读水平相对较弱。纵观第一学段词语的朗读,要么一字一顿,要么一字一拖。长此以往,极其不利于良好语感的形成,将对有感情朗读课文产生不良的影响。那么,到底如何才能朗读好词语呢?笔者在课题研究中,对此进行了专项研究,逐渐形成了一套朗读词语的
《开国大典》是一篇传统课文。单元“习作”提出了如下要求:《开国大典》中,作者把开国大典的过程和场景写得很清楚。我们也可以选取一个场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比如,班级联欢会,学校的一次活动,或者是电视里看到的运动会开幕式。写的时候要把场景写具体,写清楚。  一位教师借班上课,根据此项要求,安排了两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梳理顺序,了解内容,初步体会情感。第二课时则围绕 “阅兵式”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