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周刊:你实现自己的梦想了吗?
贾樟柯:阶段性地实现了。比如想当导演,还真就当了。刚开始拍片时有一些焦虑,担心拍完这顿没下顿。这13年一直在拍,没有中断过,从这个角度看,算幸运了。
人物周刊:有没有想过自己超越阶段性的终极归宿?
贾樟柯:没想过,我把每个电影创意的产生比喻为分泌物。终极归宿不知道,但是终结点我知道,就是分泌得很勉强的时候吧。我一直感觉自己在这个行业才刚刚起步。好多人以为我一直在拍自己,但其实我没有。《站台》里有我自己的一部分生活,其他都是我的观察和感受。
人物周刊:你这么说可能很多人会吃惊,大家一直以为你在拍自己。
贾樟柯:准确地说,我没有拍自己的直接经验,一直在拍间接经验。有评论说,我的电影扛个摄影机上街就拍了,这是对我最大的误解。电影本身越接近现实越需要想象力。我在电影里倾注了非常大的想象力,靠想象力在支撑,靠想象力在结构,而不是单纯靠经验或者靠实景、非职业演员这些制作方法。它们只是产生美学情调的一种方法,不能构筑电影全部。
我是学电影理论的,我希望我的电影共同构成一个时代的过程,虽然是片面的、一个导演目光中的时代,但我希望它是完整的。多年之后观众再看,还能够感受到上世纪的70年代末、80年代、90年代……一个导演目光中的变化中国,这是我的理想境界。
人物周刊:冯小刚也表达过类似的心愿。
贾樟柯:冯小刚能够做到这一点。虽然是一种通俗的做法,但他有一个很可贵的地方,他一直试图跟当代社会对话。
影市泡沫是资本和电影人的合谋
人物周刊:你有没有觉得,第五代大师们的导演能力在退化?
贾樟柯:我的观点跟你不一样。我不觉得是这些导演能力退化,是没把心力放上去。很多人把电影市场当成一个股市,快进快出,捞一把就走。形成泡沫是合谋,既因为资本的短视和投机,也因为有我们电影工作者的里应外合。还有观众的原因,因为观众即使骂,也还是一直买单。
如果愿意呕心沥血拿出一个作品,能力不至于变成这样。他们毕竟原来都是那么精彩的导演,视线和想象力都在那里。还是创作态度的问题,越是创作态度有問题,营销时越强调有多么辛苦,多么努力。
一些在80年代、90年代非常优秀的导演,曾经是国际级,他们提供本土的经验和故事,能够和国际文化相匹配,但现在他们变成了本地导演,可以伺候本土观众的喜闻乐见,却失去了跟国际对话的能力。
人物周刊:他们如果说是为了振兴民族电影工业呢?
贾樟柯:振兴民族电影工业,最好的方法就是拿出有质量的电影啊……一些导演在谈到这点时,最常为自己找的合法性就是抵抗好莱坞,说如果不拍这样的电影,好莱坞就会长驱直入,会占据我们的银幕,中国电影就完蛋了。这有一定道理,但其实也说不通。你用和好莱坞同样的类型来翻拍好莱坞,这是经济层面而不是文化层面的抵抗,因为你变成它了。你用好莱坞的类型电影来抵抗好莱坞,那等于好莱坞开了个分店。好莱坞从中国每年赚走100个亿,因为你的出现它们变成50个亿,那是经济层面的抵抗,但是,反好莱坞,不是文化层面的命题吗?
好莱坞自身非常优秀,反好莱坞不是把丫灭了,而是说它不能成为唯一。我们是希望不要那么一元,希望中国电影里还能够产生跟我们的本土经历、跟我们的生存困境、生存实质有关联的作品。
人物周刊:但是现在影市的繁荣,也是观众一张票一张票买出来的。
贾樟柯:说简单点,就是总体上阅读和精神生活的匮乏。很多公众可能已经不记得相对严肃的写作和电影,只用“笑不笑、哭不哭、打不打3个指标”来评价电影了。热闹没有问题,每个月一两部大片,挺好。问题是,热闹过后,这些大片我们还会再看吗?你能从中寻找到我们曾经的生活经历或者情感吗?基本上找不到。娱乐这个权利是大家争取来的,但是我们由过去的一个极端跑到另一个极端了,过去是原教旨主义的思想和精神,现在又跑到实用主义去了,就是另一个极端。
从电影导演的角度看,我非常不喜欢现在的电影氛围,任何电影都应该从创作的角度进入电影本身,《星球大战》也好,《哈利
贾樟柯:阶段性地实现了。比如想当导演,还真就当了。刚开始拍片时有一些焦虑,担心拍完这顿没下顿。这13年一直在拍,没有中断过,从这个角度看,算幸运了。
人物周刊:有没有想过自己超越阶段性的终极归宿?
贾樟柯:没想过,我把每个电影创意的产生比喻为分泌物。终极归宿不知道,但是终结点我知道,就是分泌得很勉强的时候吧。我一直感觉自己在这个行业才刚刚起步。好多人以为我一直在拍自己,但其实我没有。《站台》里有我自己的一部分生活,其他都是我的观察和感受。
人物周刊:你这么说可能很多人会吃惊,大家一直以为你在拍自己。
贾樟柯:准确地说,我没有拍自己的直接经验,一直在拍间接经验。有评论说,我的电影扛个摄影机上街就拍了,这是对我最大的误解。电影本身越接近现实越需要想象力。我在电影里倾注了非常大的想象力,靠想象力在支撑,靠想象力在结构,而不是单纯靠经验或者靠实景、非职业演员这些制作方法。它们只是产生美学情调的一种方法,不能构筑电影全部。
我是学电影理论的,我希望我的电影共同构成一个时代的过程,虽然是片面的、一个导演目光中的时代,但我希望它是完整的。多年之后观众再看,还能够感受到上世纪的70年代末、80年代、90年代……一个导演目光中的变化中国,这是我的理想境界。
人物周刊:冯小刚也表达过类似的心愿。
贾樟柯:冯小刚能够做到这一点。虽然是一种通俗的做法,但他有一个很可贵的地方,他一直试图跟当代社会对话。
影市泡沫是资本和电影人的合谋
人物周刊:你有没有觉得,第五代大师们的导演能力在退化?
贾樟柯:我的观点跟你不一样。我不觉得是这些导演能力退化,是没把心力放上去。很多人把电影市场当成一个股市,快进快出,捞一把就走。形成泡沫是合谋,既因为资本的短视和投机,也因为有我们电影工作者的里应外合。还有观众的原因,因为观众即使骂,也还是一直买单。
如果愿意呕心沥血拿出一个作品,能力不至于变成这样。他们毕竟原来都是那么精彩的导演,视线和想象力都在那里。还是创作态度的问题,越是创作态度有問题,营销时越强调有多么辛苦,多么努力。
一些在80年代、90年代非常优秀的导演,曾经是国际级,他们提供本土的经验和故事,能够和国际文化相匹配,但现在他们变成了本地导演,可以伺候本土观众的喜闻乐见,却失去了跟国际对话的能力。
人物周刊:他们如果说是为了振兴民族电影工业呢?
贾樟柯:振兴民族电影工业,最好的方法就是拿出有质量的电影啊……一些导演在谈到这点时,最常为自己找的合法性就是抵抗好莱坞,说如果不拍这样的电影,好莱坞就会长驱直入,会占据我们的银幕,中国电影就完蛋了。这有一定道理,但其实也说不通。你用和好莱坞同样的类型来翻拍好莱坞,这是经济层面而不是文化层面的抵抗,因为你变成它了。你用好莱坞的类型电影来抵抗好莱坞,那等于好莱坞开了个分店。好莱坞从中国每年赚走100个亿,因为你的出现它们变成50个亿,那是经济层面的抵抗,但是,反好莱坞,不是文化层面的命题吗?
好莱坞自身非常优秀,反好莱坞不是把丫灭了,而是说它不能成为唯一。我们是希望不要那么一元,希望中国电影里还能够产生跟我们的本土经历、跟我们的生存困境、生存实质有关联的作品。
人物周刊:但是现在影市的繁荣,也是观众一张票一张票买出来的。
贾樟柯:说简单点,就是总体上阅读和精神生活的匮乏。很多公众可能已经不记得相对严肃的写作和电影,只用“笑不笑、哭不哭、打不打3个指标”来评价电影了。热闹没有问题,每个月一两部大片,挺好。问题是,热闹过后,这些大片我们还会再看吗?你能从中寻找到我们曾经的生活经历或者情感吗?基本上找不到。娱乐这个权利是大家争取来的,但是我们由过去的一个极端跑到另一个极端了,过去是原教旨主义的思想和精神,现在又跑到实用主义去了,就是另一个极端。
从电影导演的角度看,我非常不喜欢现在的电影氛围,任何电影都应该从创作的角度进入电影本身,《星球大战》也好,《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