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是学习或实验上的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就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而言,我认为,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提问、学会提问、善于提问,在提问中获取新知呢?下面我谈谈如何在中学英语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设置环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理学大师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是对学习中的问题意识科学而辩证的阐述。
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它也需要培养和激发。据考察和研究,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两种典型形式:第一类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第二类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第一类情况是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没有表现出来,呈潜在的状态。对教育者来说,是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而激发的过程就是使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转化为显在的动态的问题意识,发挥其作用和价值。第二类情况是学生因教与学等多种因素,不善思考,思维惰性大,不能提出问题或者是不善于提出问题,问题意识较少或没有。对教育者来说,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培养的过程是指使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相对而言,大部分学生属于第一类型,具有问题意识,但需要激发。少数学生属第二类型,问题意识较少,重点在于培养。
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设置问题,让学生在快乐中感受问题。大部分学生能学不能问,会学不会问,只学不问。如此,学问不会真正长进。因为缺少问题意识,创新精神也显贫乏,而创新能力则非常有限。这可能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特征,也是一个弊端。所以,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使学生问题意识的显现与发展获得环境的肯定和支持。
二、用心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有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外,还要特别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环境,为学生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方法。有的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why”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里给学生提出很多问题,而这些所谓的“问题”,多数不具备问题的价值,实质上仍然是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而应通过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巧妙地设疑、布疑、激疑和质疑,科学地释疑、解疑,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最终实现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分析教材和学生,用心设置问题,并且要呵护每位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发问。
三、在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
再就是重过程化教学。在长期教学观察中,我们认为目前英语课教学中使用较多仍是传统的讲授法,学生学习方式较多也是被动接受式。运用讲授法,教师可将知识系统连贯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但这种方法在使用中往往被使用变形,变成“一言堂”、“满堂灌”,有的形似启发、实为“满堂问”,导致学生片面追求零碎的英语知识,学生成为知识容器,抑制了学生主动的问题意识。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问“Why”、“What”、“How”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如在学习感叹句时,给学生几个句子,如:What a brave boy!How brave the boy is!What beautiful flowers!How beautiful the flowers are!让学生思考什么时候用what,什么时候用how。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当学生的问题意识被激发之后,发现与提出的问题必然会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有些可能比较幼稚,有些可能偏离了文本,有些过于分散杂乱。面对此种情况,教师不宜责怪或不予理睬,否则不仅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扼杀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观察与倾听,适时干预与指导,充分发挥组织调控作用。当学生所提的问题偏离了文本,就及时予以调整修正;当学生的思维裹足不前,就及时予以点拨疏通;有时学生所提问题过于分散杂乱,就及时予以集中理顺;有时学生所提问题不够明晰辩证,就及时予以诱导完善。如果问题没有普遍性,可指点途径,让学生组内解决;如果问题有交流讨论的价值,则可综合问题意识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培植问题意识,擦亮学生发现的双眸。只有这样才能贯彻新课标的理念,让学生充分体验发现探索所带来的乐趣,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设置环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理学大师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是对学习中的问题意识科学而辩证的阐述。
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它也需要培养和激发。据考察和研究,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两种典型形式:第一类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第二类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第一类情况是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没有表现出来,呈潜在的状态。对教育者来说,是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而激发的过程就是使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转化为显在的动态的问题意识,发挥其作用和价值。第二类情况是学生因教与学等多种因素,不善思考,思维惰性大,不能提出问题或者是不善于提出问题,问题意识较少或没有。对教育者来说,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培养的过程是指使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相对而言,大部分学生属于第一类型,具有问题意识,但需要激发。少数学生属第二类型,问题意识较少,重点在于培养。
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设置问题,让学生在快乐中感受问题。大部分学生能学不能问,会学不会问,只学不问。如此,学问不会真正长进。因为缺少问题意识,创新精神也显贫乏,而创新能力则非常有限。这可能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特征,也是一个弊端。所以,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使学生问题意识的显现与发展获得环境的肯定和支持。
二、用心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有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外,还要特别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环境,为学生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方法。有的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why”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里给学生提出很多问题,而这些所谓的“问题”,多数不具备问题的价值,实质上仍然是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而应通过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巧妙地设疑、布疑、激疑和质疑,科学地释疑、解疑,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最终实现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分析教材和学生,用心设置问题,并且要呵护每位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发问。
三、在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
再就是重过程化教学。在长期教学观察中,我们认为目前英语课教学中使用较多仍是传统的讲授法,学生学习方式较多也是被动接受式。运用讲授法,教师可将知识系统连贯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但这种方法在使用中往往被使用变形,变成“一言堂”、“满堂灌”,有的形似启发、实为“满堂问”,导致学生片面追求零碎的英语知识,学生成为知识容器,抑制了学生主动的问题意识。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问“Why”、“What”、“How”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如在学习感叹句时,给学生几个句子,如:What a brave boy!How brave the boy is!What beautiful flowers!How beautiful the flowers are!让学生思考什么时候用what,什么时候用how。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当学生的问题意识被激发之后,发现与提出的问题必然会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有些可能比较幼稚,有些可能偏离了文本,有些过于分散杂乱。面对此种情况,教师不宜责怪或不予理睬,否则不仅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扼杀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观察与倾听,适时干预与指导,充分发挥组织调控作用。当学生所提的问题偏离了文本,就及时予以调整修正;当学生的思维裹足不前,就及时予以点拨疏通;有时学生所提问题过于分散杂乱,就及时予以集中理顺;有时学生所提问题不够明晰辩证,就及时予以诱导完善。如果问题没有普遍性,可指点途径,让学生组内解决;如果问题有交流讨论的价值,则可综合问题意识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培植问题意识,擦亮学生发现的双眸。只有这样才能贯彻新课标的理念,让学生充分体验发现探索所带来的乐趣,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