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2月14日是情人节。这一天,央视《今日说法》栏目播出了一个纯真凄美的爱情故事,无数观众为之潸然泪下。
故事的女主角叫向华,男主角叫李真。他们都是农村贫苦家庭出身的孩子,考到了同一所大学,担任了各自班级的班长,参加了校学生会的工作。随着工作交往的增加,慢慢地相互有了解。但是,他们并没有谈恋爱的感觉,也似乎不太懂得小说中的爱情。只是发现,对方同样朴实勤劳,同样纯真善良。相似的经历,使他们越走越近。外人看上去他们似乎是恋人,但他们自己却以兄妹相待。谈工作、谈人生、谈经历、谈梦想,格外清纯。
大三下学期,向华的家里发生了经济困难,为减轻家里负担,只身提前返校找兼职。兼职没有找到,身边本来就所剩无几的钱却花光了。她感到孤独和害怕了。她打了一个电话给李真,希望李真帮她一把,至少能陪她说说话。2013年元宵节,李真赶回学校,陪向华过元宵。这一天还恰值向华的生日。于是,自然而然地,两个人拉起了手,成了恋人。
遗憾的是,当年他们都没考上研究生。他们决定,在学校附近租个房子,复读一年,来年再考。租房考研的日子里,向华负责做饭做菜,李真外出兼职打工。李真每个月挣800元。其中400元交给向华,用于两个人房租和伙食。剩下400元,一人200元,用作零花。但向华的200元很快就花光了。李真的200元还剩下150元,又交给向华。向华把150元花光了,李真又从剩下的50元里拿出30元给向华。在这个富商权贵挥金如土的年代里,如此精打细算地支出这800元,周围同学听了都觉得不可思议。但向华却从中感受到李真的节俭、朴实、真诚、无私,感情更加深厚了。
就这样,两个人都考上了同一所大学的研究生。就在他们等待秋季入学之际,李真得病了。尾锥骨疼痛!从小医院到大医院,逐级检查,确认得了急性白血病,且伴有肺部感染。手术难度很大,且需要有合适的骨髓捐献者。手术费用至少前期需要10万,后期需要60万。
对于李真和向华来说,这绝对是一笔天文数字。李真的哥哥赶过来了,带着家里七拼八凑的几万块钱。向华也把自己准备上研究生的一万五千元拿出来。但是,杯水车薪。很快,钱就用完了。
事情到这一地步,向华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说,自己尽力了,对得起这份感情了。白血病是绝症,再治下去人财两空。李真家里也已经动了这个念头了。不行的话,就认命吧。但是,向华似乎就没有动过这个念头。她一心只想把李真的病治好。她开始给自己的好朋友打电话,好朋友二话没说就汇来1000元。她一个接一个地打电话,500、300、100、20,周围的同学朋友陆陆续续地献出了他们的爱心。她感受着人间的温暖,却总也填不满资金的窟窿。这时候,她还可以绝望。但是,她没有。她又开始找李真的朋友圈。李真的朋友还以为她是骗子。好说歹说,总算听明白了,相信了。寄来的钱虽然不多,李真的朋友们却都知道了这个消息。
母校的老师和领导得知消息,在校园里开展了募捐活动,一下筹集了几万块钱。还未报到的大学也筹集了几万元钱。这样,一共筹集到了21万元钱。前期的费用终于有了着落。
随着资金到来的,还有同学和朋友們的看望。其中,有一位朋友将向华在病房照顾李真的照片和故事发到了微博上,引发了网络关注。有几家当地的媒体前来采访。其中一位记者问李真,你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李真说,最希望看到向华穿着婚纱的形象。
按向华的理解,李真此说是怀着深沉的愧疚感。李真知道自己不久人世,怕连累向华,希望向华离开他,有美满的婚姻,有幸福的人生。但是,向华却因此更感到李真的可爱:一心想着别人,从来没想到自己。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当天在病房的一位朋友真给向华寄来了一套婚纱。向华毫不犹豫穿上婚纱,准备在病房里与李真举行婚礼。
也许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是愚昧!这和与死人结婚有什么两样?但在向华,真情所至,可以无视流言飞语,可以无视习俗舆论。
这一切,李真并不知道。朋友们都知道,许多媒体也赶来了。当向华穿着婚纱,温柔地坐到李真的病床前面,李真吓了一跳。
病房里的婚礼,不亚于《刑场上的婚礼》。在这个渴望真情却缺乏真情的年代,向华和李真的爱情触碰了人性深处的善良与温柔,引起了网络舆论的极大轰动。随后,无数陌生人的汇款如涓涓细流汇入到李真和向华的账上。腾讯基金会主动为李真提供募捐平台,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因此募集了12万元善款供治疗使用。这样,70多万元的费用终于有了着落。
钱有了着落,但病情却在继续恶化。长沙的医院宣告他们无力治疗。李真不得已转到北京燕郊一家专门治疗白血病的医院。7天以后,病情急剧恶化。医生告诉向华,他们已经没有任何办法了。向华终于绝望了!她打电话告诉腾讯基金会和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停止接受捐款。她懂得珍惜每一笔捐汇背后的那份沉甸甸的爱心!
然而,也许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发挥了作用。西方的故事往往是悲剧性的。中国的故事虽经九九八十一难,却总是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就在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后,李真的病情却触底反弹,生命的奇迹出现了!医院再次组织会诊,结果发现,李真还有希望进行骨髓移植。于是,进仓,做手术。手术成功!李真奇迹般地起死回生了。
这是现代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这是中国版的《生死恋》!
这是平民版的《永恒的爱情》!
这是人性至善至美的体现!
这是偶然中的偶然!
这是奇迹中的奇迹!
然而,这也是流行的奇迹,是流行的生死观、爱情观、医学观、金钱观的奇迹。 这个世界真是奇怪。一方面,少数人活得不耐烦,想跳楼、想上吊、想绑上炸药当人体炸弹。多数人就如余华小说写的那样《活着》,熬日子、消磨时光,迷茫、困惑、痛苦。还有少数人或者炫耀财富和权力,山珍海味、妻妾成群,却也是挥霍青春、糟蹋身体,就如《甲方乙方》的主人公,“穷得只剩下钱”,找各种刺激填补大脑的真空。
但是,无论哪一种人,对待死亡,却似乎还有共性。那就是,“好死不如赖活”!有人还振振有词,马克思说了,物质决定意识。先活着,然后再说意义,再说思想,再说精神。于是,冷冰冰的室友,漠不关心的同学,想不起来的朋友,甚至是情敌、仇人,都在死神面前结成了神圣同盟。一旦这人活过来,似乎又消失在茫茫人海里了,又与自己毫不相干了,又可以成为坑蒙拐骗的对象了。活着,是痛苦还是欢乐,是迷茫还是清醒,是软弱还是坚定,是邪恶还是善良,是混日子还是有理想,是浪费青春还是珍惜时光,是冒险赌徒还是安全踏实,这一切都属于个人自由的范畴。别说他人不能管,父母也不能管,学校也管不着。眼睁睁看着一个个号称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人,成了一个个游游荡荡的孤魂野鬼。孤独、冷漠、残酷、自私、无能,自我感觉可能还是个废物。但只要活着,只要还没犯法,或者犯了法还没有得到惩处,别人就无权关心,更无权批评。
随着家族和家庭的破碎化、原子化,甚至在家族成员之间,唯一的纽带也只剩下了对死亡的恐惧。家族成员平时各忙各的,相互攀比,趋炎附势,又相互嫉妒,相互冷漠。只有到了谁死了,需要办丧事了,才想起来还有这么一个亲戚。因此,正是这种“好死不如赖活”的流行心理,使社会的道德底线不断下沉,使人的精神追求自由堕落。所以,当向华和李真的故事得到无数不相识的人的援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丝丝缕缕的人间温暖背后,也折射出流行人生的无意义感。
至于爱情,越来越多地在变现成金钱。“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背后笑”,已经成了时尚。爱情消失了。但是,毕竟还有电影、电视在,毕竟还有小说、诗歌在,毕竟还有一代代的新生青年未受金钱的重度污染。特别是如向华和李真这样的农村孩子,还保留着对神圣爱情的向往,对真诚感情的追求。因此,在房祖名、令谷、李天一这样的富二代、官二代那里,已经只有流行的性欲观,没有流行的爱情观了。但是,在向华心底还有,在无数伸出援手的陌生人心底还有。他们伸出援手,也是在欣赏、伸张自己的爱情观。所谓“惺惺惜惺惺”,就是这个意思。
这样的流行爱情观,其实也不是没有问题的。起码说,是狭隘的。因为爱情,世界可以只剩两个人;因为爱情,可以撇开父母,疏远朋友,忘记社会,背离祖国。可以吗?当向华心头只有李真时,连李真自己都感觉内疚。他觉得自己对不起向华,他怕欠向华的太多,将来还不起。李真还有报恩心理,所以,他难以理解这一份飞蛾扑火般的爱情。与向华比,李真还显得俗气了。可是,真诚的、飞蛾扑火般的爱情,难道不是世俗的电影、电视、小说想象出来的?
当然,向华能将琼瑶的想象变成自己深深的信念,也说明了人性至善至美。但如果向华能理解更开阔、更大气、更真实的世界,向这个世界而不只是李真一个人付出大爱呢?那向华就真的升华了。
向华是一个初入人世的好孩子。她承担不了那么多,也理解不了那么多。但是,有些人会利用向华传播他们的想法。例如,当李真得尾锥骨疼痛时,西医诊断为急性白血病,中医可能诊断为“血证”、“血虚”、“虚劳”、“恶核”。西医主张骨髓移植加化疗,中医主张益气养阴、清热凉血、解毒。究竟哪个是正确的?还真难说。但是,西医是流行的,中医被流行的西医贬斥为封建的、迷信的、愚昧的、落后的伪科学。西医有着大医院、高精尖设备、穿着白大褂的专家教授,中医却只靠一个人的望闻问切。孰优孰劣,似乎清清楚楚。所以,西医诊断为白血病,向华和李真就只能一根筋地筹款,哪怕倾家荡产,哪怕后半辈子成为债务的奴隶。向华和李真的故事传播得越广,白血病的治疗代价就越昂贵,西医的神话就越巩固,医生的收入就越高,就有越来越多的李真落入到人财两空的绝望境地。
目前,李真的病情看来好转了,稳定了。但是李真的病根得到诊断和疗救了吗?我接触过三个年青的白血病患者,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贫穷,贫穷到营养不良的地步。从向华的叙述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位李真很可能也是这样。治得了病,如果治不了穷,如果因治病而变得更穷,如果因治病而连带着父母、亲戚都跟着穷,那么,李真的病还将复发、加重,李真的哥哥也可能步其后尘。所有的善款都是用于治病的,没有人愿意将善款用于改善无数白血病患者的营养不良。这个结局,单纯善良的向华可能是不愿意接受、不愿意想象、不愿意面对的。
这个故事里,还有一个无时无刻不在的主角:钱!缺钱、筹钱、花钱、质疑钱的用途、解释钱的去向。跟着向华和李真经历这番磨难,心随着他们跳动的善良的人们,痛定思痛,有可能会得出一个结论:看来,还是钱重要。有钱就有一切。挣钱吧,存钱吧,将来有一天得病,花钱吧!
這是一个隐蔽的信念,这是一个无处不在的信念,这是一个成为潜意识的信念。每一次事件,每一个凄美动人的故事,都增强着这个信念。
其实,李真是怎么得病的?无数人是怎么得病的?就是在挣钱、存钱、比钱、花钱的过程中,得了白血病,得了肺癌、肠癌、食道癌,高血压、心脏病、尿毒症!
但是,大多数人没往这里想。这就是流行之所以流行的奥秘。所以,我们得冷眼看流行。
故事的女主角叫向华,男主角叫李真。他们都是农村贫苦家庭出身的孩子,考到了同一所大学,担任了各自班级的班长,参加了校学生会的工作。随着工作交往的增加,慢慢地相互有了解。但是,他们并没有谈恋爱的感觉,也似乎不太懂得小说中的爱情。只是发现,对方同样朴实勤劳,同样纯真善良。相似的经历,使他们越走越近。外人看上去他们似乎是恋人,但他们自己却以兄妹相待。谈工作、谈人生、谈经历、谈梦想,格外清纯。
大三下学期,向华的家里发生了经济困难,为减轻家里负担,只身提前返校找兼职。兼职没有找到,身边本来就所剩无几的钱却花光了。她感到孤独和害怕了。她打了一个电话给李真,希望李真帮她一把,至少能陪她说说话。2013年元宵节,李真赶回学校,陪向华过元宵。这一天还恰值向华的生日。于是,自然而然地,两个人拉起了手,成了恋人。
遗憾的是,当年他们都没考上研究生。他们决定,在学校附近租个房子,复读一年,来年再考。租房考研的日子里,向华负责做饭做菜,李真外出兼职打工。李真每个月挣800元。其中400元交给向华,用于两个人房租和伙食。剩下400元,一人200元,用作零花。但向华的200元很快就花光了。李真的200元还剩下150元,又交给向华。向华把150元花光了,李真又从剩下的50元里拿出30元给向华。在这个富商权贵挥金如土的年代里,如此精打细算地支出这800元,周围同学听了都觉得不可思议。但向华却从中感受到李真的节俭、朴实、真诚、无私,感情更加深厚了。
就这样,两个人都考上了同一所大学的研究生。就在他们等待秋季入学之际,李真得病了。尾锥骨疼痛!从小医院到大医院,逐级检查,确认得了急性白血病,且伴有肺部感染。手术难度很大,且需要有合适的骨髓捐献者。手术费用至少前期需要10万,后期需要60万。
对于李真和向华来说,这绝对是一笔天文数字。李真的哥哥赶过来了,带着家里七拼八凑的几万块钱。向华也把自己准备上研究生的一万五千元拿出来。但是,杯水车薪。很快,钱就用完了。
事情到这一地步,向华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说,自己尽力了,对得起这份感情了。白血病是绝症,再治下去人财两空。李真家里也已经动了这个念头了。不行的话,就认命吧。但是,向华似乎就没有动过这个念头。她一心只想把李真的病治好。她开始给自己的好朋友打电话,好朋友二话没说就汇来1000元。她一个接一个地打电话,500、300、100、20,周围的同学朋友陆陆续续地献出了他们的爱心。她感受着人间的温暖,却总也填不满资金的窟窿。这时候,她还可以绝望。但是,她没有。她又开始找李真的朋友圈。李真的朋友还以为她是骗子。好说歹说,总算听明白了,相信了。寄来的钱虽然不多,李真的朋友们却都知道了这个消息。
母校的老师和领导得知消息,在校园里开展了募捐活动,一下筹集了几万块钱。还未报到的大学也筹集了几万元钱。这样,一共筹集到了21万元钱。前期的费用终于有了着落。
随着资金到来的,还有同学和朋友們的看望。其中,有一位朋友将向华在病房照顾李真的照片和故事发到了微博上,引发了网络关注。有几家当地的媒体前来采访。其中一位记者问李真,你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李真说,最希望看到向华穿着婚纱的形象。
按向华的理解,李真此说是怀着深沉的愧疚感。李真知道自己不久人世,怕连累向华,希望向华离开他,有美满的婚姻,有幸福的人生。但是,向华却因此更感到李真的可爱:一心想着别人,从来没想到自己。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当天在病房的一位朋友真给向华寄来了一套婚纱。向华毫不犹豫穿上婚纱,准备在病房里与李真举行婚礼。
也许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是愚昧!这和与死人结婚有什么两样?但在向华,真情所至,可以无视流言飞语,可以无视习俗舆论。
这一切,李真并不知道。朋友们都知道,许多媒体也赶来了。当向华穿着婚纱,温柔地坐到李真的病床前面,李真吓了一跳。
病房里的婚礼,不亚于《刑场上的婚礼》。在这个渴望真情却缺乏真情的年代,向华和李真的爱情触碰了人性深处的善良与温柔,引起了网络舆论的极大轰动。随后,无数陌生人的汇款如涓涓细流汇入到李真和向华的账上。腾讯基金会主动为李真提供募捐平台,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因此募集了12万元善款供治疗使用。这样,70多万元的费用终于有了着落。
钱有了着落,但病情却在继续恶化。长沙的医院宣告他们无力治疗。李真不得已转到北京燕郊一家专门治疗白血病的医院。7天以后,病情急剧恶化。医生告诉向华,他们已经没有任何办法了。向华终于绝望了!她打电话告诉腾讯基金会和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停止接受捐款。她懂得珍惜每一笔捐汇背后的那份沉甸甸的爱心!
然而,也许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发挥了作用。西方的故事往往是悲剧性的。中国的故事虽经九九八十一难,却总是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就在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后,李真的病情却触底反弹,生命的奇迹出现了!医院再次组织会诊,结果发现,李真还有希望进行骨髓移植。于是,进仓,做手术。手术成功!李真奇迹般地起死回生了。
这是现代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这是中国版的《生死恋》!
这是平民版的《永恒的爱情》!
这是人性至善至美的体现!
这是偶然中的偶然!
这是奇迹中的奇迹!
然而,这也是流行的奇迹,是流行的生死观、爱情观、医学观、金钱观的奇迹。 这个世界真是奇怪。一方面,少数人活得不耐烦,想跳楼、想上吊、想绑上炸药当人体炸弹。多数人就如余华小说写的那样《活着》,熬日子、消磨时光,迷茫、困惑、痛苦。还有少数人或者炫耀财富和权力,山珍海味、妻妾成群,却也是挥霍青春、糟蹋身体,就如《甲方乙方》的主人公,“穷得只剩下钱”,找各种刺激填补大脑的真空。
但是,无论哪一种人,对待死亡,却似乎还有共性。那就是,“好死不如赖活”!有人还振振有词,马克思说了,物质决定意识。先活着,然后再说意义,再说思想,再说精神。于是,冷冰冰的室友,漠不关心的同学,想不起来的朋友,甚至是情敌、仇人,都在死神面前结成了神圣同盟。一旦这人活过来,似乎又消失在茫茫人海里了,又与自己毫不相干了,又可以成为坑蒙拐骗的对象了。活着,是痛苦还是欢乐,是迷茫还是清醒,是软弱还是坚定,是邪恶还是善良,是混日子还是有理想,是浪费青春还是珍惜时光,是冒险赌徒还是安全踏实,这一切都属于个人自由的范畴。别说他人不能管,父母也不能管,学校也管不着。眼睁睁看着一个个号称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人,成了一个个游游荡荡的孤魂野鬼。孤独、冷漠、残酷、自私、无能,自我感觉可能还是个废物。但只要活着,只要还没犯法,或者犯了法还没有得到惩处,别人就无权关心,更无权批评。
随着家族和家庭的破碎化、原子化,甚至在家族成员之间,唯一的纽带也只剩下了对死亡的恐惧。家族成员平时各忙各的,相互攀比,趋炎附势,又相互嫉妒,相互冷漠。只有到了谁死了,需要办丧事了,才想起来还有这么一个亲戚。因此,正是这种“好死不如赖活”的流行心理,使社会的道德底线不断下沉,使人的精神追求自由堕落。所以,当向华和李真的故事得到无数不相识的人的援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丝丝缕缕的人间温暖背后,也折射出流行人生的无意义感。
至于爱情,越来越多地在变现成金钱。“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背后笑”,已经成了时尚。爱情消失了。但是,毕竟还有电影、电视在,毕竟还有小说、诗歌在,毕竟还有一代代的新生青年未受金钱的重度污染。特别是如向华和李真这样的农村孩子,还保留着对神圣爱情的向往,对真诚感情的追求。因此,在房祖名、令谷、李天一这样的富二代、官二代那里,已经只有流行的性欲观,没有流行的爱情观了。但是,在向华心底还有,在无数伸出援手的陌生人心底还有。他们伸出援手,也是在欣赏、伸张自己的爱情观。所谓“惺惺惜惺惺”,就是这个意思。
这样的流行爱情观,其实也不是没有问题的。起码说,是狭隘的。因为爱情,世界可以只剩两个人;因为爱情,可以撇开父母,疏远朋友,忘记社会,背离祖国。可以吗?当向华心头只有李真时,连李真自己都感觉内疚。他觉得自己对不起向华,他怕欠向华的太多,将来还不起。李真还有报恩心理,所以,他难以理解这一份飞蛾扑火般的爱情。与向华比,李真还显得俗气了。可是,真诚的、飞蛾扑火般的爱情,难道不是世俗的电影、电视、小说想象出来的?
当然,向华能将琼瑶的想象变成自己深深的信念,也说明了人性至善至美。但如果向华能理解更开阔、更大气、更真实的世界,向这个世界而不只是李真一个人付出大爱呢?那向华就真的升华了。
向华是一个初入人世的好孩子。她承担不了那么多,也理解不了那么多。但是,有些人会利用向华传播他们的想法。例如,当李真得尾锥骨疼痛时,西医诊断为急性白血病,中医可能诊断为“血证”、“血虚”、“虚劳”、“恶核”。西医主张骨髓移植加化疗,中医主张益气养阴、清热凉血、解毒。究竟哪个是正确的?还真难说。但是,西医是流行的,中医被流行的西医贬斥为封建的、迷信的、愚昧的、落后的伪科学。西医有着大医院、高精尖设备、穿着白大褂的专家教授,中医却只靠一个人的望闻问切。孰优孰劣,似乎清清楚楚。所以,西医诊断为白血病,向华和李真就只能一根筋地筹款,哪怕倾家荡产,哪怕后半辈子成为债务的奴隶。向华和李真的故事传播得越广,白血病的治疗代价就越昂贵,西医的神话就越巩固,医生的收入就越高,就有越来越多的李真落入到人财两空的绝望境地。
目前,李真的病情看来好转了,稳定了。但是李真的病根得到诊断和疗救了吗?我接触过三个年青的白血病患者,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贫穷,贫穷到营养不良的地步。从向华的叙述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位李真很可能也是这样。治得了病,如果治不了穷,如果因治病而变得更穷,如果因治病而连带着父母、亲戚都跟着穷,那么,李真的病还将复发、加重,李真的哥哥也可能步其后尘。所有的善款都是用于治病的,没有人愿意将善款用于改善无数白血病患者的营养不良。这个结局,单纯善良的向华可能是不愿意接受、不愿意想象、不愿意面对的。
这个故事里,还有一个无时无刻不在的主角:钱!缺钱、筹钱、花钱、质疑钱的用途、解释钱的去向。跟着向华和李真经历这番磨难,心随着他们跳动的善良的人们,痛定思痛,有可能会得出一个结论:看来,还是钱重要。有钱就有一切。挣钱吧,存钱吧,将来有一天得病,花钱吧!
這是一个隐蔽的信念,这是一个无处不在的信念,这是一个成为潜意识的信念。每一次事件,每一个凄美动人的故事,都增强着这个信念。
其实,李真是怎么得病的?无数人是怎么得病的?就是在挣钱、存钱、比钱、花钱的过程中,得了白血病,得了肺癌、肠癌、食道癌,高血压、心脏病、尿毒症!
但是,大多数人没往这里想。这就是流行之所以流行的奥秘。所以,我们得冷眼看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