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其后地方形成了混改热潮,然而失序现象日渐突出,继而久久停留在观望等待状态。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告诉《董事会》记者,现在国企改革,包括混改出现了“顶层设计依赖症”,这不应该是改革的常态;需要打造国企改革的新常態,国企基层子公司的混改可以放手先干,边干边总结 。
改革应该是自下而上地进行
《董事会》:地方混合所有制改革目前的情况有些复杂,你怎么看?
李锦:总体看出现了两个阶段。第一个是“刮风”阶段,表态风。去年开春一直到秋天,很多地方是表态性的,各地的国资国企改革方案几乎都有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内容,有的还设立了时间表、持股比例等。比如有些省市提出到2020年国有经济中混合所有制比重达到60%左右,甚至百分之七八十以上,这种做法刮风的色彩比较明显。因为分类的标准、要求没有提出来,尤其是秩序、程序都没有明确,在这样的情况下搞混改,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第二阶段是静止、停留、观望的状态。去年下半年以来,很多地方的混改停下来了,等待上面的顶层设计方案出台。当然,有的地方在基层操作,只是不公开,等待政策出台后可能才公开。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两会”,对混合所有制的表述口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是有序实施混合所有制。有序实施,就是要讲顺序、程序、秩序,不是抢先、搞运动,而是依法改革,公开、公正、公平,有先有后,有多有少,有进有退。提出有序,反映了政府对混改慎重的态度,整体基调没有变化。
顶层设计宜粗不宜细,宜大不宜小
《董事会》:有序、依法,是不是意味着要等顶层设计出台后,地方才能行动?
李锦: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改革应该是自下而上的,从实践中探索,发现问题、总结,提出规律性的东西,再在全局推广,一般的进程是这样的。现在的国企改革包括混改,出现了一种顶层设计“依赖症”。顶层设计不出台,就按兵不动。
顶层设计管不了那么多,只是在关键、核心、原则的方面做出规定。中国这么大,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所以,顶层设计宜粗不宜细,宜大不宜小。顶层设计依赖症,不应该是一个常态。改革的常态,应该是在上面的大的方向、政策的鼓舞下,各地自主创新、自我创造。实际上,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群众早就自发搞了,比如上海绿地集团。现在倒过来,由上面来决定,有点运动式改革的倾向。甚至,有些地方已经做了尝试,看到上面文件没出台,就等着,这不是改革的常态,很不正常。
应该在董事长与总经理之间“切一刀”
《董事会》:从某种程度上讲,对地方而言,混改是一场政治锦标赛。一些地方等、靠、要的背后,似乎是激励不足,顾虑较多。
李锦:推进混改,动力机制最重要。没有利益驱动,依靠命令,是走不动也行不远的,市场化原则是改革的一个基本原则。改革的核心是产权,必须建立动力机制,才能形成创新精神。
在改革中,国企董事长成了矛盾的焦点。董事长是出资人代表,他几乎不可能完全走向市场,让其转为职业经理人也不可能。45岁以上的人,一般也没有“下海”的魄力。今年开始,董事长的薪酬被限制了,跟着总经理也被限制了。依我看 ,董事长由政府任命,总经理应该由市场聘任,因为他是职业经理人,应该由市场聘任 。健全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应该在董事长与总经理之间“切一刀”,这一刀很重要。至于怎么切,正是下一步改革的任务。
董事长管资本、管全局,讲政治,总经理管资产运营。混合所有制是个经济问题,经济问题不应该意识形态化。经济改革应该回归经济改革的范畴。但现实中,有时候不合理地强调公有制、私有制的区别,往往就把改革人为地变得复杂起来。目前,混合所有制按兵不动,根本原因可能出在这里。
混合所有制的焦点不是所有权,
应是经营权
《董事会》:目前,对于混合所有制的焦点,说法很多。有些集中在股权问题。你认为混合所有制的焦点是什么?
李锦:错了,大多数地方定焦定错了。焦点应该是经营权,而大多数人把焦点定在所有权上了。一说起所有权,就牵涉政治问题,意识形态问题,就复杂了。混合所有制主体是国企,引进的是民营的经营机制。再大的民企,哪怕是马云,放在央企里也是一个小个子,怎么能争夺所有权?民企不可能有控制权。让国企自觉地把盈利的地盘让出来,也是不可能的。民企的优势,不就是机制与效率吗?你不让民企经营,这种混合所有制便是不成功的。
中石化的混合,把24家民企的钱拿来自己用,民企不参与经营,这种混合所有制本质是一种圈钱运动,民企变成国企的提款机,不是混合所有制的本意,不代表方向。
分类、分层、分阶段进行,就是不能停
《董事会》:那么,哪些领域可以先动起来?
李锦:先从分类开始,分类后才能做到有次序,顺序而为。有些央企、垄断行业可能具有特殊性,需要很稳妥地推行;至于地方国企层面,只要在大的方面不违背原则就行。
做混改,分类是基础。我从2012年就呼吁国企改革必须从分类开始,呼吁三年了。不同类型的企业,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有先有后。现在分类的文件迟迟没有出来,没有办法拆分。铁板一块,从哪里开始混合,无从下口。
职工持股,从长期来看,肯定要走这条路的,但暂时以稳妥一点为宜,分类后再有序进行。其实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市场竞争型企业,在这些国企的子公司完全可以先搞起来,可以定一个比例,开始严一点,慢慢松开。
第二个是分层次,应该从底层的公司开始。比如说,央企从四级子公司,地方国企从三级子公司搞,这没有问题。职工持股为什么停下来?没有道理。这种四级、三级子公司,我觉得可以放手先干,这才是改革的常态。
第三个是分阶段。可以从科技人员的激励开始,不能一下子就从管理层开始。为什么?管理层方面现在还有好多问题没有解决、条件还不具备,比如反腐败的制度建设问题。现在,如果产权制度没有完善,一个国企董事长拿了不少股份,一下子就成了资本家,大家会接受不了。
另外,可以先从增量开始,存量暂时不动。比如,可以从项目开始搞混合所有制的股权改革。这样,不应该出大问题。
国企处在三个焦点叠加期,
改革要有创新精神
《董事会》:国企改革牵扯的面很广,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做成、办好这件事,有哪些地方需要详虑力行?
李锦:我们要看到,现在有很多焦点因素纠结在一起,一个是保增长,一个是国企改革,一个是反腐败。焦点同时出现,而且是国企三个焦点的叠加期,相互牵制、互相推动。当前是国企改革的非常时期,改革太快、太急了不行。但是,下面一下子停下来 ,也不行。现在变成好像什么都不可以搞了,一进就有国有资产流失的担心和议论。
改革是群众的事业,以企业为主体,这是一个基本原则,这是政企分开的本质要求,一切改革都等着政府文件出台,这本身便不符合改革精神,这叫执行型改革 。我们提倡什么样的改革?是积极、主动、创新。国企改革应当在符合大的原则和方向的情况下,紧密结合实际,循序渐进,发挥各级企业自我改革的精神、以企业为主体改革,当前就应该强调这种精神。不能什么都不动,等顶层设计出来了,再搞运动式的表态,再刮风,那就耽误了。因此,站着看、等着干,不如干着看,等着再大干,最好是大胆干,不出大格的大干。使国企三个焦点的相互牵制转向互相推动,这是个本事。
例如现在进行的南北车、华孚与中粮、核电、水电的合并重组,便没有等分类文件出来再合并,看准了便干,因为这些是同类,很明确,不需要等。
改革应该是自下而上地进行
《董事会》:地方混合所有制改革目前的情况有些复杂,你怎么看?
李锦:总体看出现了两个阶段。第一个是“刮风”阶段,表态风。去年开春一直到秋天,很多地方是表态性的,各地的国资国企改革方案几乎都有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内容,有的还设立了时间表、持股比例等。比如有些省市提出到2020年国有经济中混合所有制比重达到60%左右,甚至百分之七八十以上,这种做法刮风的色彩比较明显。因为分类的标准、要求没有提出来,尤其是秩序、程序都没有明确,在这样的情况下搞混改,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第二阶段是静止、停留、观望的状态。去年下半年以来,很多地方的混改停下来了,等待上面的顶层设计方案出台。当然,有的地方在基层操作,只是不公开,等待政策出台后可能才公开。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两会”,对混合所有制的表述口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是有序实施混合所有制。有序实施,就是要讲顺序、程序、秩序,不是抢先、搞运动,而是依法改革,公开、公正、公平,有先有后,有多有少,有进有退。提出有序,反映了政府对混改慎重的态度,整体基调没有变化。
顶层设计宜粗不宜细,宜大不宜小
《董事会》:有序、依法,是不是意味着要等顶层设计出台后,地方才能行动?
李锦: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改革应该是自下而上的,从实践中探索,发现问题、总结,提出规律性的东西,再在全局推广,一般的进程是这样的。现在的国企改革包括混改,出现了一种顶层设计“依赖症”。顶层设计不出台,就按兵不动。
顶层设计管不了那么多,只是在关键、核心、原则的方面做出规定。中国这么大,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所以,顶层设计宜粗不宜细,宜大不宜小。顶层设计依赖症,不应该是一个常态。改革的常态,应该是在上面的大的方向、政策的鼓舞下,各地自主创新、自我创造。实际上,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群众早就自发搞了,比如上海绿地集团。现在倒过来,由上面来决定,有点运动式改革的倾向。甚至,有些地方已经做了尝试,看到上面文件没出台,就等着,这不是改革的常态,很不正常。
应该在董事长与总经理之间“切一刀”
《董事会》:从某种程度上讲,对地方而言,混改是一场政治锦标赛。一些地方等、靠、要的背后,似乎是激励不足,顾虑较多。
李锦:推进混改,动力机制最重要。没有利益驱动,依靠命令,是走不动也行不远的,市场化原则是改革的一个基本原则。改革的核心是产权,必须建立动力机制,才能形成创新精神。
在改革中,国企董事长成了矛盾的焦点。董事长是出资人代表,他几乎不可能完全走向市场,让其转为职业经理人也不可能。45岁以上的人,一般也没有“下海”的魄力。今年开始,董事长的薪酬被限制了,跟着总经理也被限制了。依我看 ,董事长由政府任命,总经理应该由市场聘任,因为他是职业经理人,应该由市场聘任 。健全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应该在董事长与总经理之间“切一刀”,这一刀很重要。至于怎么切,正是下一步改革的任务。
董事长管资本、管全局,讲政治,总经理管资产运营。混合所有制是个经济问题,经济问题不应该意识形态化。经济改革应该回归经济改革的范畴。但现实中,有时候不合理地强调公有制、私有制的区别,往往就把改革人为地变得复杂起来。目前,混合所有制按兵不动,根本原因可能出在这里。
混合所有制的焦点不是所有权,
应是经营权
《董事会》:目前,对于混合所有制的焦点,说法很多。有些集中在股权问题。你认为混合所有制的焦点是什么?
李锦:错了,大多数地方定焦定错了。焦点应该是经营权,而大多数人把焦点定在所有权上了。一说起所有权,就牵涉政治问题,意识形态问题,就复杂了。混合所有制主体是国企,引进的是民营的经营机制。再大的民企,哪怕是马云,放在央企里也是一个小个子,怎么能争夺所有权?民企不可能有控制权。让国企自觉地把盈利的地盘让出来,也是不可能的。民企的优势,不就是机制与效率吗?你不让民企经营,这种混合所有制便是不成功的。
中石化的混合,把24家民企的钱拿来自己用,民企不参与经营,这种混合所有制本质是一种圈钱运动,民企变成国企的提款机,不是混合所有制的本意,不代表方向。
分类、分层、分阶段进行,就是不能停
《董事会》:那么,哪些领域可以先动起来?
李锦:先从分类开始,分类后才能做到有次序,顺序而为。有些央企、垄断行业可能具有特殊性,需要很稳妥地推行;至于地方国企层面,只要在大的方面不违背原则就行。
做混改,分类是基础。我从2012年就呼吁国企改革必须从分类开始,呼吁三年了。不同类型的企业,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有先有后。现在分类的文件迟迟没有出来,没有办法拆分。铁板一块,从哪里开始混合,无从下口。
职工持股,从长期来看,肯定要走这条路的,但暂时以稳妥一点为宜,分类后再有序进行。其实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市场竞争型企业,在这些国企的子公司完全可以先搞起来,可以定一个比例,开始严一点,慢慢松开。
第二个是分层次,应该从底层的公司开始。比如说,央企从四级子公司,地方国企从三级子公司搞,这没有问题。职工持股为什么停下来?没有道理。这种四级、三级子公司,我觉得可以放手先干,这才是改革的常态。
第三个是分阶段。可以从科技人员的激励开始,不能一下子就从管理层开始。为什么?管理层方面现在还有好多问题没有解决、条件还不具备,比如反腐败的制度建设问题。现在,如果产权制度没有完善,一个国企董事长拿了不少股份,一下子就成了资本家,大家会接受不了。
另外,可以先从增量开始,存量暂时不动。比如,可以从项目开始搞混合所有制的股权改革。这样,不应该出大问题。
国企处在三个焦点叠加期,
改革要有创新精神
《董事会》:国企改革牵扯的面很广,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做成、办好这件事,有哪些地方需要详虑力行?
李锦:我们要看到,现在有很多焦点因素纠结在一起,一个是保增长,一个是国企改革,一个是反腐败。焦点同时出现,而且是国企三个焦点的叠加期,相互牵制、互相推动。当前是国企改革的非常时期,改革太快、太急了不行。但是,下面一下子停下来 ,也不行。现在变成好像什么都不可以搞了,一进就有国有资产流失的担心和议论。
改革是群众的事业,以企业为主体,这是一个基本原则,这是政企分开的本质要求,一切改革都等着政府文件出台,这本身便不符合改革精神,这叫执行型改革 。我们提倡什么样的改革?是积极、主动、创新。国企改革应当在符合大的原则和方向的情况下,紧密结合实际,循序渐进,发挥各级企业自我改革的精神、以企业为主体改革,当前就应该强调这种精神。不能什么都不动,等顶层设计出来了,再搞运动式的表态,再刮风,那就耽误了。因此,站着看、等着干,不如干着看,等着再大干,最好是大胆干,不出大格的大干。使国企三个焦点的相互牵制转向互相推动,这是个本事。
例如现在进行的南北车、华孚与中粮、核电、水电的合并重组,便没有等分类文件出来再合并,看准了便干,因为这些是同类,很明确,不需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