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真才子 节义不仕元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ci_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蒋捷一生跨越宋元两朝:宋亡前他过着十分幸福的生活,并于咸淳应举,考中进士;然而,就在蒋捷中举后不久,南宋王朝转眼覆灭,他本人也被卷入了漂泊流离的难民大潮;在此后的近半个世纪里,蒋捷虽有两次入仕的机会,但他放弃了出仕富贵的可能,始终保持着“义不仕元”的气节。即使在宋亡之后很久,他仍然过着漂泊流离的生活,足见其人品之高。
  
  在由宋入元的遗民词人中,蒋捷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作家。蒋捷,宋末元初的著名词人,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宋度宗咸淳十年中进士,因其隐居于太湖竹山,所以又称竹山先生,著有《竹山词》,今存词九十九首。宋末他与刘辰翁“以词鸣一时”;后人又将其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为宋季四大词人。蒋捷是一位个性刚直,富有民族气节的爱国词人。虽历代词论家对其《竹山词》的评价褒贬不一,对其词风及其词学渊源也颇有争议,但对与他的人品却都是交口称赞的。周颐在《蕙风词话》中称许他“抱节终身”,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卷七中称他“词不必足法,人品却高绝”。清人吴衡照在《莲子居词话》卷一中亦褒扬他:“观其(蒋捷)轶事,足见品谊之高,不止为填词家也。”
  
  名望显达的家族
  
  宋代是一个儒盛武衰的时代,统治者自开国之初就缺乏繁荣国家的雄心,也不允许臣子们积极进取,反而是提倡一种享乐主义风气,这种风气不仅削弱了士大夫们的报国壮志,进而形成一种柔弱的社会心理,缺乏对功名事业的积极追求。然而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蒋捷却有豪气冲天的雄心和“整装待发”的信念。这与他的家族有很大的关系。
  蒋捷出身于名望显达的宜兴大族。据郑海涛先生的《蒋捷家世考》:蒋捷的曾祖蒋志祖,曾任“右文林郎,监谭州南狱庙”,子五人“并等仕郎”。蒋璨是蒋志祖之父,《清一统志》卷十上说:“字宣卿,之奇从子,知平江、临江二府,锄刈强梗,豪颉畏之,有《景坡堂诗卷》。”此外,他还“善书”、“仕亦通现”。蒋之美:蒋璨父,墓志铭载他“奉议郎通判直州,赠正议大夫。”《宋诗纪事》卷二十六亦载登“熙宁六年进士”。蒋之勉:《宜兴县志》卷八《隐逸传》称他“之美兄,博通典籍,为西浙大儒,屡荐不仕,学者称荆南先生”。蒋之奇:《万姓统谱》卷八十六载:“字颖叔,宜兴人,第进士,又举贤良方正,英宗初,迁殿前士御使。哲宗时以平寇功,除宝文阁待制,终观文殿学士,知杭州,于东坡为同年进士。有文集,著百余卷,子楷,孙兴祖。”蒋兴祖是宋代著名的抗金英雄。《宋史》卷四百五十二有传:“常州宜兴人,之奇之孙也,以荫调饶州司录,……知开封府武阳县。……靖康初,金兵犯京师,道过县。或劝使走避,兴祖曰:‘吾世受国恩,当死于是。’与妻子留,不去。监兵与贼通,斩以殉。金数百骑来攻,不胜。去,明日,师益至,力不敌,死焉,年四十二。妻及长子相继以悸死,诏赠朝散大夫。”蒋芾是蒋氏宗族为官者中最显达的人。《宋史》卷三百八十四称其“之奇会孙,绍兴二十一年进士第二人,孝宗即位累迁起居郎兼直学院。……明年,拜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史。会母疾卒,复拜左仆射。芾力辞。……除观文殿大学士,知兴府。”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蒋捷的先辈多为宋朝官宦,而且同族中还出过像蒋兴祖这样为国捐躯的抗金志士,以及蒋之勉那样的浙西大儒。他的家族信念类似于杜甫家族世代 “奉儒守官”的祖训。尊贵荣耀的门楣是他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在先辈的业绩、书香传统以及儒家济世忠君思想的熏陶下,蒋捷在灵魂深处植下了极强的民族自尊意识和高洁的人格品性及心怀壮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雄心。因此,蒋捷的青年时代就有过一番报效国家和朝廷的雄伟抱负,并度宗咸淳十年(1274)他高中南宋末科进士,是“词场”、“战场”都能施展本领的“英伟”之才,但他没有来得及施展自己的抱负,就被残酷的现实所粉碎。
  
  经历中见人品
  
  一二七六年,蒙古的铁蹄侵入临安,南宋瞬间湮灭,蒋捷为之效力的朝廷突然灭亡,江山易主的巨大变故,不仅埋葬了他快乐的青少年,同样也埋葬了他的理想和抱负。而紧接着面临的是一个屠杀、掠夺,充满血腥与耻辱的现实。这对于一个踌躇满志,正欲追求人生理想、实现自身价值的年轻进士而言,无疑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开始了萍踪浪迹的流浪生活,他的境况在《贺新郎·兵后寓吴》中就可以看出来:
  深阁帘垂绣。记家人、软语灯边,笑涡红透。万叠城头哀怨角,吹落霜花满袖。影厮伴、东奔西走。望断乡关知何处,羡寒鸦、到着黄昏后。一点点,归杨柳。相看只有山如旧。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明日枯荷包冷饭,又过前头小阜。趁未发,且尝村酒。醉探枵囊毛锥在,问邻翁、要写牛经否。翁不应,但摇手。
  这是一首流浪者的哀歌,更是作者的自叙:在飘泊无依的旅途上,忍受着风霜的侵袭,简直比不上还有窠儿可归的寒鸦。他如今一无所有,到处流浪,到处奔波。即使想停下来,找个抄抄书换口饭吃的安身地方也不可能。
  蒋捷入元后,过着“影厮伴,东奔西走”的流浪汉的生活。实际上他曾有两次入仕的机会、可以改变自己境遇。但他却甘愿放弃出仕富贵的机会,而选择“遁迹不仕”,宁愿过着“枯荷包冷饭”来回奔窜,像乞丐一样的窘迫生活,在元蒙统治下过完了自己的后半生。由此可见其气节之高洁。
  
  人品下的词,词中的人品
  
  历来评论家只认同蒋捷的人品,而对其词的评论可以说是褒贬不一。实际上,一个人的人品虽不可以衡量一个人的文学作品成就,但往往可以左右他的作品风格。而蒋捷鲜明的民族立场和政治态度——“义不仕元”、“独善其身”,也深刻影响着他的创作,写出了许多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作品。如《贺新郎·兵后寓吴》“青山”比喻坚强不屈的有气节的人,“浮云“则讥笑那些动摇不定,终则叛变投敌的软骨头。“苍狗”则是一种讥讽。接下去写个人为了的生活打算。宁肯替邻翁抄写《养牛经》来维持生计,也决不做元朝的官。“明日枯荷包冷饭”,其生活之艰难可知。而“又过前头小阜”,一个“又”字,写出来他已经常如此,还要继续这样活下去。全词层次井然,疏快中有缜密处。把一个甘心贫贱而不向敌人屈服的形象,写的意气超逸。困难中决不攒眉、颓废;也没有故作矜持的镇静,只是我行我素,保持民族尊严于本色之中,极为难得。这没有高尚的人品和素养,是写不出这种词的。而当身为皇家之后的赵梦頫和爱国将领张俊的六世孙张炎都投靠元朝变节时,蒋捷感到非常的悲愤,于是他便把这满腔的愤怒倾泻于词中:“自古骄波,溺人多矣,试问还能溺我否?高抬眼,看牵丝傀儡,谁弄谁收。”(《沁园春·次强云卿韵》)
  而一个人的作品又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人品,词人蒋捷一生经历坎坷,民族意识强烈,这对其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竹山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包含着作者深沉的亡国之痛和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追求,充分表现出其高尚的人品。
  从题材上看,蒋词可谓题材广泛。(1)爱国词,蒋捷的爱国词继承和发展了稼轩词的爱国志意:以家国之恨与人生之慨为创作主旋律。他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徘徊、哀伤,一股黍离之悲的亡国之痛时涌心头,发之笔端,便吟咏出了看似平淡却雄放跌宕的爱国词篇,表达对故国的无比思念和对人生的无限感慨。(2)咏物词,蒋捷的咏物词寄托了无尽的家国之感和身世之概。(3)送别词,蒋捷也通过送别之作来抒写自己的政见和态度。实际上,无论是爱国词、咏物词,还是送别词,它都反映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坚持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的境遇、性格和心理,体现了词人的爱国情思和洁身自好、甘于穷困,不愿与元统治者合作的美好品格。
  从思想内容上看,蒋捷的许多词着重表现藐视富贵,与元蒙统治统治者誓不妥协的思想。在蒋词中,总是跃动着这样一种微妙变化的心理情绪:对南宋故国的难以忘怀,对元蒙统治的誓不妥协,但又对自身处境的无可奈何,这就使他的愤慨与悲壮转化为恬淡、悲愤的心情,用极淡的语言表现出来。通过其词作我们可以充分了解蒋捷的吟咏蔑视功名富贵,表现故国之思的思想感情。
  从艺术手法上看,词人善于运用比兴寄托的手法来表达旧朝故国怀念之情。一般说来,在战争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文人悲天悯世的情感就愈发强烈,遗民文人尤甚。但由于蒋捷所处的时代,是新的朝代刚刚建立, 文人不仅地位低下,而且又有严厉的文化政策,他不可能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民族感情,更不允许宣泄对元代统治者的不满。因此,蒋捷只能运用比兴寄托特别是运用意象的方式曲折地表达其情感,而蒋捷的人品也就在委婉曲折中表现出来。
  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见出词人的风格。翻阅蒋捷的九十四首词,我们发现其意象运用之丰富,次数之频繁。“竹”字出现了5次。竹,挺拔,它代表着贞节的品性,通过“竹”这个意象可以传达出出蒋捷“义不仕元”的高贵品质,这也是蒋捷以竹山为号的一个重要原因。《少年游》中云:“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梅、菊、荷出现21、3、15(其中芙蓉出现7次)次,而梅、菊、荷无不是高洁绝俗之物。可以说,梅、竹的品格加之蒋捷对梅、竹、荷的推崇,显现出其孤傲、高洁、不俗的个性。
  蒋捷词中也多次出现“梦”、“窗”这两个意象。“梦”、“窗”在竹山词中各出现29次之多。说到“梦”、“窗”,我们会想到吴文英(号梦窗)。吴文英生活于外有强敌压境、内有权臣误国的南宋末年,一生未任官职长期充当一些权贵的门客与幕僚,但只为衣食生计,而不为仕进投机钻营,保持着清高独立的人格。他的许多词作中也都流露出悲今悼昔的沉痛哀思。而蒋捷在宋之后,隐居太湖,拒不仕元,其孤介情操、淡泊性情尽显无疑,在人生经历,个人品性方面蒋捷吴文英都有相似之处,这也正是他易于认同吴文英的原因所在。
  综上所述,蒋捷高洁的人品在宋末的诸多诗词作家中实属难得。名望显达的宜兴巨族使蒋捷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意识和高尚的人格。这些都影响着他的生活与创作,使他 “义不仕元”的气节在宋末遗民中显露得最为坚决、最为彻底,而他的诗词作品同样也反映出了他可贵的人品。无怪乎,历代评论家都对蒋捷的人品称颂不已。
其他文献
依法治校,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学校要进行依法治校,首先就是要明确依法治校的目标、要求及其基础。当前依法治校具有重要性,而我校几年来抓依法治校工作主要做法是;以领导带头,发挥核心作用;抓学习,树立法治观念;抓宣传,增强防范意识;抓制度,规范内部治理;抓监督,推行校务公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原有的教育管理体制已经不再适应现代教育管理的需要,学
期刊
在整个经济社会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中,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是服从于其大系统的协同性要求的。随着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主体的产权保护及其地位将更为巩固,所有制结构调整将更加趋于合理,公共权力运用及政府职能转变将更加到位,社会中介组织将进一步发展并发挥作用,多方参与的社会治理结构将逐步形成。在这种经济体制不断趋于完善化的情况下,势必要求科技管理体制机制随之转变。    高校
期刊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教材内容及以此为载体的文化观和价值观的城市化倾向影响了教育公平;不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养成;有碍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若解决上述问题,应多管齐下:广纳谏、宽取材以促进教材的合理编制;从教育基础设施、校本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等多方面加大农村教育资源投入;各科教师共同培养农村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取向。    教材城市化倾向释义    何为教材城市化倾向?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王世光编
期刊
“实施1+4+1工程培养技能型人才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于2005年开始的由院党委书记、院长柳金东同志主持的一项我院综合管理类研究实践性课题,旨在对我院实践教学框架、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的组织保障以及学生技能培养的途径、机制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一套符合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培养目标、办学定位和社会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学生技能培养模式与培养途径。    项目研究的背景 
期刊
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的基本判断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来,我国基础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国民的基本素质,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全面普及了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基础教育体系;教育质量大大提高,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教育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教育教学改革日益深入,教育体制和结构日趋合理等。  
期刊
《阿Q正传》不仅是鲁迅最优秀的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小说集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无论从艺术概括的深度和广度来说,阿Q这一形象都是高居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切形象之上的。    阿Q这一形象是鲁迅对中国人长期静观默察孕育而成的,他在鲁迅心目中“确已有了好几年”
期刊
《边城》是我国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的作品,弥漫着湘西独有的韵味,凄婉而柔媚。是享誉文苑的奇葩。《边城》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已经很多年了,在新的课改理念下,对于人物形象的鉴赏成为高中学生的必备能力。《边城》中翠翠的形象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吸引着我们进入画中。  如果以春天的花来作比的话,春天,万物复苏,百花开放,争奇斗艳。在这些姹紫嫣红的景象中,有一种花无疑最让人注目,她们淡而雅,平凡而脱俗。  在这些花中
期刊
2009年3月27日,我有幸参加了由中国教师报、省教科所组织的全国著名中青年数学教师教学观摩会活动。这是我从教以来第一次真正近距离接触名师,走进他们的课堂,他们渊博的知识、幽默风趣的语言、轻松愉快的节奏和驾驭课堂的高超技能,在我心中至今历历在目。在这些名师的感染下,我在思考: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教师来说,暂且不说成为名师,要想做一名好老师,还需要好好的去学习。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经说过:“一流的学生
期刊
画家通过线条来创作,作家通过文字来创作。他们都会用自己的方式给作品着色,有着“英国短篇小说女王”之称的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也不例外。素雅的文字,细腻的心理描写,曼斯菲尔德淡化故事情节,客观地向人们呈现出现实世界和人物内心世界两个层次。然而,看似平实的描述却饱含作家的深刻寓意,曼斯菲尔德内在的激情正是藏在那些冷静客观的描写背后。  被誉为“中国色彩第一人”,也是中国色咨询行业的创始人的于西蔓女士说过:
期刊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是大学的一种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科学的大学精神是建立在对教育本质、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能够正确地指明大学的前进方向,其核心是一种人文和科学精神,其灵魂是对未来大学理想的追求——追求真理和造福人类,从哲学上讲它是一种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这种大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