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的新型文明形态,在中国的各种经济、政治及文化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的发展。生态文明的提出,完全打破了人们传统的生存方式及价值追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态这个概念更是趋之若鹜,更加地崇拜和向往。其中林业的发展也是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走的。
关键词:生态文明;林业;可持续
【分类号】:F326.2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1.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和追求;建设生态文明,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促进生态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特别是近代工业文明时期以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和繁荣的社会经济,但同时对自然的干扰破坏也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水土流失、沙尘风暴、暖冬现象,这些人为的自然灾害向人们一次次敲响警钟,只有停比乱砍滥伐、乱捕偷猎,才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家园。
2.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生态文明的核心内涵是人与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中国古而有训。《中庸》中的世问万物共存而不相互危害,生存之道共存而不相互违背,这是万物生长的规律。人类与自然只有和谐相处,才能不违背自然规律,才能构建人类的生态和谐家园。所以,《易经》中主张的“天人合一”,也着重强调了人类要尊重大自然,一定要保持生态平衡。
3.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否则是建不成和谐社会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是同步的。胡锦涛总书记说:“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古往今来,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人民都在追求和谐社会。
二、完善生态文明产生的作用
1.生态建设的主体。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的森林有以下几个主要表现:陆地生态系统中储碳量极大,被誉为“大自然的碳库”,可以吸收CO2,缓解温室效应;面积广大、生产力极其旺盛、生物众多;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沙固沙、防止土地沙漠化。森林具有多种丰富的生态功能,决定了它在人类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必须加快发展林业经济,加大森林的覆盖率,提高林业经济在整体经济中的比率。
2.生态文化的堡垒。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在政治文化上攻坚破难,在自然生态文化上也要有自己的桥头堡,有自己的文化阵地。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要求,也要满足人们在精神形态上的要求,应当在全社会树立起正确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引导人民在思维上做出对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最后总要进行的是生态文化的建设,文化指导才能更加进一步的前行,当然也要在法律层面上做出适应社会发展的相应政策法规,这也是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那么,在发展林业文化,便是进行生态文化的重要平台和堡垒,只有牢固了这点,才能更加基础夯实,步步为营。
三、加强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对策
针对以上对于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现提出如下几点解决对策:
1.建立符合现代林业发展趋势的森林生态补偿体系。森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的生态效益无法得以实现。于是,森林的供给量远远不能达到社会的需求量,这样就阻碍了森林的生态建设。这就需要加强森林生态补偿体系的建立,因为它可以森林的生态效益进行直接的市场化,可以通过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实现:积极实行绿色GDP核算;税收制度的绿色化;强化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制度。
2.积极建立发达的林业产业链。由于现代林业的资金投入较为单一,因此林业也朝着单一的方向发展,产业链也就变得简单,林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太理想,不能很好地为国民经济贡献自己应有的价值。因此,亟待需要要做的工作就是积极地拓宽单一的产业链,使其朝着发达的方向进行。主要对策为: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森林资源的有偿转让;减免林业方面的征税。
3.丰富森林服务内容。林业除了能够提供木材这样有形的价值外,还有能够提供服务的无形价值。对于森林无形价值方面,还没有真正地进行开发。因此,需要对森林服务内容进行丰富、完备,以使林业能够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价值。具体可以采取如下措施:繁荣创意度高的森林文化体系;加强森林开发理念的灌输;加强森林服务的宣传。
四、进一步探索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途径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统一。中国的林业建设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
1.对森林的保护要从简单的、被动的、封禁式的保护转变成科学、合理和积极的保育。除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外,对一些公益林和防护林可以进行森林可持续经营。这样不仅能提高林区的职工和林农的收入,同时对森林的生长、发育以及减少病虫害和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提升森林资源质量,改善森林的木材蓄积能力,特别是提高次生林的质量是林业建设的当务之急。近年来,我国森林数量有了明显增长,但是造林质量不高,低质低效林比重较大,特别是天然次生林或飞播造林区的幼林质量较低。目前应以低效林的提升改造为核心,主动将低质林的单纯保护转化为积极经营。
3.积极探索解决林业生产的长期性和群众改善生活的急迫性之间矛盾的道路。林业漫长的生长周期,使其对农村致富来说似乎是远水不解近渴。针对这一问题,除了优化造林的树种选择、加强培育管理外,还须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促进林业的多功能发展,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开展农林复合经营。
生态文明与林业的可待续发展是的我国林业重要发展方向。我国林业产业从系统自身运行机制上实现森林—利用—培育—森林,这是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趋势,希望可以从根本上,能为我国林业产业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要求下,达到既能实现经济效益,又能实现生态效益协调发展,从而形成提供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志达 . 全国十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2] 董晖 .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管理问题探讨 [J]. 绿色中国,2004.
[3] 吴红雅 . 发挥现代林业优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N]. 大众科技报,2007.
关键词:生态文明;林业;可持续
【分类号】:F326.2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1.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和追求;建设生态文明,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促进生态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特别是近代工业文明时期以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和繁荣的社会经济,但同时对自然的干扰破坏也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水土流失、沙尘风暴、暖冬现象,这些人为的自然灾害向人们一次次敲响警钟,只有停比乱砍滥伐、乱捕偷猎,才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家园。
2.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生态文明的核心内涵是人与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中国古而有训。《中庸》中的世问万物共存而不相互危害,生存之道共存而不相互违背,这是万物生长的规律。人类与自然只有和谐相处,才能不违背自然规律,才能构建人类的生态和谐家园。所以,《易经》中主张的“天人合一”,也着重强调了人类要尊重大自然,一定要保持生态平衡。
3.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否则是建不成和谐社会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是同步的。胡锦涛总书记说:“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古往今来,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人民都在追求和谐社会。
二、完善生态文明产生的作用
1.生态建设的主体。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的森林有以下几个主要表现:陆地生态系统中储碳量极大,被誉为“大自然的碳库”,可以吸收CO2,缓解温室效应;面积广大、生产力极其旺盛、生物众多;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沙固沙、防止土地沙漠化。森林具有多种丰富的生态功能,决定了它在人类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必须加快发展林业经济,加大森林的覆盖率,提高林业经济在整体经济中的比率。
2.生态文化的堡垒。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在政治文化上攻坚破难,在自然生态文化上也要有自己的桥头堡,有自己的文化阵地。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要求,也要满足人们在精神形态上的要求,应当在全社会树立起正确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引导人民在思维上做出对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最后总要进行的是生态文化的建设,文化指导才能更加进一步的前行,当然也要在法律层面上做出适应社会发展的相应政策法规,这也是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那么,在发展林业文化,便是进行生态文化的重要平台和堡垒,只有牢固了这点,才能更加基础夯实,步步为营。
三、加强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对策
针对以上对于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现提出如下几点解决对策:
1.建立符合现代林业发展趋势的森林生态补偿体系。森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的生态效益无法得以实现。于是,森林的供给量远远不能达到社会的需求量,这样就阻碍了森林的生态建设。这就需要加强森林生态补偿体系的建立,因为它可以森林的生态效益进行直接的市场化,可以通过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实现:积极实行绿色GDP核算;税收制度的绿色化;强化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制度。
2.积极建立发达的林业产业链。由于现代林业的资金投入较为单一,因此林业也朝着单一的方向发展,产业链也就变得简单,林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太理想,不能很好地为国民经济贡献自己应有的价值。因此,亟待需要要做的工作就是积极地拓宽单一的产业链,使其朝着发达的方向进行。主要对策为: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森林资源的有偿转让;减免林业方面的征税。
3.丰富森林服务内容。林业除了能够提供木材这样有形的价值外,还有能够提供服务的无形价值。对于森林无形价值方面,还没有真正地进行开发。因此,需要对森林服务内容进行丰富、完备,以使林业能够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价值。具体可以采取如下措施:繁荣创意度高的森林文化体系;加强森林开发理念的灌输;加强森林服务的宣传。
四、进一步探索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途径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统一。中国的林业建设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
1.对森林的保护要从简单的、被动的、封禁式的保护转变成科学、合理和积极的保育。除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外,对一些公益林和防护林可以进行森林可持续经营。这样不仅能提高林区的职工和林农的收入,同时对森林的生长、发育以及减少病虫害和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提升森林资源质量,改善森林的木材蓄积能力,特别是提高次生林的质量是林业建设的当务之急。近年来,我国森林数量有了明显增长,但是造林质量不高,低质低效林比重较大,特别是天然次生林或飞播造林区的幼林质量较低。目前应以低效林的提升改造为核心,主动将低质林的单纯保护转化为积极经营。
3.积极探索解决林业生产的长期性和群众改善生活的急迫性之间矛盾的道路。林业漫长的生长周期,使其对农村致富来说似乎是远水不解近渴。针对这一问题,除了优化造林的树种选择、加强培育管理外,还须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促进林业的多功能发展,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开展农林复合经营。
生态文明与林业的可待续发展是的我国林业重要发展方向。我国林业产业从系统自身运行机制上实现森林—利用—培育—森林,这是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趋势,希望可以从根本上,能为我国林业产业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要求下,达到既能实现经济效益,又能实现生态效益协调发展,从而形成提供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志达 . 全国十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2] 董晖 .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管理问题探讨 [J]. 绿色中国,2004.
[3] 吴红雅 . 发挥现代林业优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N]. 大众科技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