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大学教育环境中,学生群体在校园中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语言暴力、强势教育体制环境等,这些现象,称之为大学教育中学生群体在校园中承受的“软暴力”。本文阐述了大学教育中“软暴力”的概念,列举了其特征,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的分析,提出了缓解或是减少大学教育中“软暴力”现象的多种途径。
【关鍵词】软暴力;概;特征;分析;解决途径
一、大学教育中“软暴力”的概念及其特征
大学教育中“软暴力”是针对大学教育中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一种对应于肉体暴力、“硬暴力”。在大学教育环境中,这种暴力作为武器,代替不宽容的心将愤怒投射到学生的身上,它不能够把我们打得鼻青脸肿,但足以让我们的心灵受伤。也许心灵的伤和肉体的伤一样,忍忍也就疼过了。但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这种“软暴力”带给心灵的创伤和疼痛,远远不会就止于当时。甚至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心理状态。学生的内心世界尚在建设中,心理发育远没有成熟,脆弱和敏感是普遍心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林丹华曾说:“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不被同伴接纳甚至被同伴嘲笑,这会造成心理上深层次的伤害,比扇一记耳光带来的负面作用更大。”教师的心理健康也是同等重要,深受“软暴力”伤害的教师,必定会把其异常行为通过不同的方式,比如上课、提问、辅导等,又反作用在学生身上,造成恶性循环。这样的话,大学教育中“软暴力”已经不是简单的培养学生群体的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而是社会和谐的根源基本问题
心理学家马斯洛概括出人类七种最基本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审美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把尊重的需要和其他需要一起看成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化的需要。教师或学生长时间缺乏这种尊重需要,势必会影响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也对培养健康人格的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这种现象在大学教育中若能得到及时的引导和纠正,尽最大的可能减少或杜绝类似“马加爵现象”的发生。对培养健康心理、健康人格的学生,促进社会和谐,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在国内2002至今,对于大学教育中“软暴力”的研究,针对学生群体在校园中所承受的“软暴力”,例如教师忽视、孤立、冷嘲热讽等的语言暴力,对心灵和精神世界的毁坏,使孩子日后产生焦虑症、抑郁症,反社会行为倾向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国外针对“软暴力”的研究也主要是针对学生群体的语言暴力研究。研究大学教育中“软暴力”现象并探讨敬德的培养对消除或是减少大学教育中“软暴力”,以此来观照当前我国大学教育中“软暴力”现象,有着一定的理论价值。
三、缓解或是减少大学教育中“软暴力”现象的方法
(一)平等而尊重地爱护每一位学生
学生在有了烦恼或其他心事的时候,为什么愿意与同学交流和倾诉呢?就是因为他们有一种心理,认为同学之间是平等的、相互理解的。因此一方面教师要平等的接近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做到师生平等;另一方面,教师要平等的对待每一学生,对于学生的人格、个性、情感要一视同仁。“教师不能对学生中的优秀者视若天才,倍加赞赏,而对稍落后的学生就置之不理。” 在总体上讲,为师者的认知能力、成熟程度远比学生强,这些差异往往造成教育过程中,师令生行、师尊生从的现象。但实际上学生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和信任,而且这往往能成为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每个学生特殊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劳动的成果。
(二)科学而严格地引导每一位学生
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教师发自内心而充满热情的爱能使学生感到充实和愉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与此同时,教师也会从学生成长中找到自己的快乐和幸福。但是,热爱学生决不是放任学生不管。爱学生与严格要求、科学引导学生必须如出一辙。严格引导学生要力求科学性。首先,引导和要求的内容要适当。重点要在道德情操、人格培养、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精神层面进行指引和严格要求,不能片面的将多留作业、多考试当作严格要求的唯一方法,更不能仅仅将学业成绩作为检验的标准。其次,引导和要求的程度要适当。要因人而异的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来提出学生的思想水平、认知程度所能接受的要求,既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
(三)模范而自觉地感染每一位学生
首先,教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教师的高尚人格,不仅会使学生油然而生敬意,而且会熏陶学生,使他们耳濡目染,从而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其次,教师需具有深厚的专业素养。教师要不断的充实、提高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改善教学方法,使学生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同时,要虚心向学生学习,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既加深了师生情感,又可提高教学效果。
再次,教师需具有严谨纯洁的言表风貌。教师的言表风貌包括其语言、仪表、风度、为人处事等方面,是教师道德情操的反映和外部表现。这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方式的养成具有深刻的影响。教师要做到“语言规范准确,生动流利,严谨纯洁;仪表堂堂,衣着朴实整洁;举止稳重端庄,态度和蔼可亲,教态自然大方;自觉遵守社会主义纪律,模范执行国家的政策法令;不断提高自己的言表风貌素养,真心做到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榜样。”
课题:2012B05 王皓,大学教育中“软暴力”现象调查研究,湖南工业大学2012年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与管理建设项目,一般项目。
作者简介:
王皓(1978-),男(汉族),湖南湘乡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建明.关于师生伦理关系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2011,(5).
[2]王琴.学校教育中师生冲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关鍵词】软暴力;概;特征;分析;解决途径
一、大学教育中“软暴力”的概念及其特征
大学教育中“软暴力”是针对大学教育中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一种对应于肉体暴力、“硬暴力”。在大学教育环境中,这种暴力作为武器,代替不宽容的心将愤怒投射到学生的身上,它不能够把我们打得鼻青脸肿,但足以让我们的心灵受伤。也许心灵的伤和肉体的伤一样,忍忍也就疼过了。但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这种“软暴力”带给心灵的创伤和疼痛,远远不会就止于当时。甚至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心理状态。学生的内心世界尚在建设中,心理发育远没有成熟,脆弱和敏感是普遍心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林丹华曾说:“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不被同伴接纳甚至被同伴嘲笑,这会造成心理上深层次的伤害,比扇一记耳光带来的负面作用更大。”教师的心理健康也是同等重要,深受“软暴力”伤害的教师,必定会把其异常行为通过不同的方式,比如上课、提问、辅导等,又反作用在学生身上,造成恶性循环。这样的话,大学教育中“软暴力”已经不是简单的培养学生群体的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而是社会和谐的根源基本问题
心理学家马斯洛概括出人类七种最基本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审美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把尊重的需要和其他需要一起看成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化的需要。教师或学生长时间缺乏这种尊重需要,势必会影响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也对培养健康人格的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这种现象在大学教育中若能得到及时的引导和纠正,尽最大的可能减少或杜绝类似“马加爵现象”的发生。对培养健康心理、健康人格的学生,促进社会和谐,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在国内2002至今,对于大学教育中“软暴力”的研究,针对学生群体在校园中所承受的“软暴力”,例如教师忽视、孤立、冷嘲热讽等的语言暴力,对心灵和精神世界的毁坏,使孩子日后产生焦虑症、抑郁症,反社会行为倾向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国外针对“软暴力”的研究也主要是针对学生群体的语言暴力研究。研究大学教育中“软暴力”现象并探讨敬德的培养对消除或是减少大学教育中“软暴力”,以此来观照当前我国大学教育中“软暴力”现象,有着一定的理论价值。
三、缓解或是减少大学教育中“软暴力”现象的方法
(一)平等而尊重地爱护每一位学生
学生在有了烦恼或其他心事的时候,为什么愿意与同学交流和倾诉呢?就是因为他们有一种心理,认为同学之间是平等的、相互理解的。因此一方面教师要平等的接近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做到师生平等;另一方面,教师要平等的对待每一学生,对于学生的人格、个性、情感要一视同仁。“教师不能对学生中的优秀者视若天才,倍加赞赏,而对稍落后的学生就置之不理。” 在总体上讲,为师者的认知能力、成熟程度远比学生强,这些差异往往造成教育过程中,师令生行、师尊生从的现象。但实际上学生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和信任,而且这往往能成为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每个学生特殊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劳动的成果。
(二)科学而严格地引导每一位学生
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教师发自内心而充满热情的爱能使学生感到充实和愉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与此同时,教师也会从学生成长中找到自己的快乐和幸福。但是,热爱学生决不是放任学生不管。爱学生与严格要求、科学引导学生必须如出一辙。严格引导学生要力求科学性。首先,引导和要求的内容要适当。重点要在道德情操、人格培养、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精神层面进行指引和严格要求,不能片面的将多留作业、多考试当作严格要求的唯一方法,更不能仅仅将学业成绩作为检验的标准。其次,引导和要求的程度要适当。要因人而异的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来提出学生的思想水平、认知程度所能接受的要求,既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
(三)模范而自觉地感染每一位学生
首先,教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教师的高尚人格,不仅会使学生油然而生敬意,而且会熏陶学生,使他们耳濡目染,从而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其次,教师需具有深厚的专业素养。教师要不断的充实、提高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改善教学方法,使学生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同时,要虚心向学生学习,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既加深了师生情感,又可提高教学效果。
再次,教师需具有严谨纯洁的言表风貌。教师的言表风貌包括其语言、仪表、风度、为人处事等方面,是教师道德情操的反映和外部表现。这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方式的养成具有深刻的影响。教师要做到“语言规范准确,生动流利,严谨纯洁;仪表堂堂,衣着朴实整洁;举止稳重端庄,态度和蔼可亲,教态自然大方;自觉遵守社会主义纪律,模范执行国家的政策法令;不断提高自己的言表风貌素养,真心做到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榜样。”
课题:2012B05 王皓,大学教育中“软暴力”现象调查研究,湖南工业大学2012年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与管理建设项目,一般项目。
作者简介:
王皓(1978-),男(汉族),湖南湘乡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建明.关于师生伦理关系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2011,(5).
[2]王琴.学校教育中师生冲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