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标题:课眼模式的文本透视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uw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当代语文教学现状,教学模式可谓名号繁多,花样迭出。透过纷纷扰扰的教学现象,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时尚的语文课堂过于注重形式的浮华,而非实实在在对文本的感悟。有的语文课甚至走上了反语文、非语文的道路。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要重新审视语文学科的内涵和外延,深化语文教学内容的研究,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回归语文的本色。笔者认为,语文课的任务归根结底就是让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以及有效传承以语文为载体的文化,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王尚文先生指出,不管语文的“文”是文字、文学还是文化,但语文的“语”首先必定是语言,这是根本。而这“语言”放到语文课堂上操练,就变成了“言语”。说到底,语文课应该是言语实践课。李海林先生也指出:“文章作为言语作品来学,我们学到的是统一言语动机和言语效果的心智技能以及统一言语、言语主体和言语环境关系的言语智慧。”因此,我们的阅读课就是探求文本作者语言运用的意图或者欣赏文本语言运用的妙处的实践课。语文教育就是言语智慧教育。当语文课真正成为言语课后,语文课自然能轻装简从,事半功倍。笔者认为经由课文标题切入文本,并辐射整个文本,引导学生掌握文本肌理,体会言语运用之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阅读教学策略。下面笔者以《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为例,谈谈在“课眼”模式下的经由标题之点进而透视整个文本的教学策略。
  
  一、策略阐释
  
  标题是文本的眼睛,也是文本的灵魂。由于位置的醒目突出,从创作的角度而言,文本的作者总是百般斟酌标题,以取得给人视觉冲击、让人印象深刻、使人萌生阅读冲动的效果。反过来说,既然标题是文章的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那么从阅读的角度看,注重对文章标题的分析,则可以通过读“题”、识“法”、明“理”、解“情”整体把握文章的要点和主旨。
  由于标题具有以点带面的极强辐射功能,也具有由面到点的极强凝聚作用,因此借助标题这个透视点,从解读标题或标题的“题眼”入手,分析其浅层含义,挖掘其深层含义,进入文本的腹地,直达文本内部的灵魂,可以建构以标题或“题眼”为中心的课堂教学预案。笔者暂且把这种模式命名为“标题透视法”。
  浙江省丽水市名师应慈军老师曾提出,所谓“课眼”,就是在把握文脉基础上提炼出来的能够建构有序有效的课堂教学内容的主题词。“标题透视法”是“课眼”模式下的一种更简捷更直接的建构有序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手段和策略。
  海德格尔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教学原则——“让学”,即教师“让”学生自己去学。王尚文先生还给语文课的“让学”明确了两层含义:一是让学生爱上语文;二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实践,即所谓“授之以渔”。笔者所提的“标题透视法”也在理念上践行着这个“让学”原则。在具体运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从标题切入,组织学生研究课文标题,围绕标题设计一些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或知识结构实际的深浅之间有坡度的问题链——如标题的短语类型怎样,标题告诉我们文章主要写什么、文章内容是怎样阐释标题的等——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凭借这个问题链组成有序而恰当的教学内容,从而完成对文本的透视与解读。这样单刀直入,由题设问,合理引导,能够抓住关键,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进入课文,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例实证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是普希金政治抒情诗的杰出代表作。此诗以“文本研习”的方式呈现,针对《学科指导意见》和本文内容,笔者聚焦于标题中的“致”字,从“致”的主体、“致”的客体、“致”的原因及“致”的内容四个方面设计问题链进行对文本的透视解读,从而完成对文本的研习。这个“致”字就是标题的“题眼”。
  问题一:谁“致”
  这个问题意在引出作者简介,同时明确作者的思想倾向及他与西伯利亚囚徒的关系。这个通过聚焦标题设计问题而引出的作者介绍,是把作者介绍融入到对标题的解读中,而非生硬地介绍作者。
  明确:是俄国的普希金所“致”。
  这个问题很简单,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或自己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由于书本中的注释不多,所以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内容。(普希金简介略)
  问题二:“致”谁
  这个问题可引出本诗创作的特定背景,离开了这个特定背景,学生对诗歌内容及主旨的理解难免产生偏颇。
  明确:从标题可以看出,“致”的是西伯利亚的囚徒。这些囚徒是起义失败被流放的十二月党人。这些人是俄国的贵族革命者,他们奋不顾身地为俄国劳苦大众谋幸福,是被俄国人民视为英雄的人。沙皇尼古拉一世血腥镇压了十二月党人的起义,将百余名起义者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标题中的西伯利亚囚徒正是这些正在服苦役的贵族革命者。
  问题三:为何“致”
  此问题是要引出本诗的写作缘由。要走出“阅读近视”或浅阅读的沼泽地,就要引导学生透过文本敏锐而准确地“看”到文本背后的东西——言“后”之意、本源之情。因此,阅读教学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培育学生文本透视能力上。问题三和问题四就是围绕这个文本透视能力而设计的。
  明确:“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从普希金的简介中可以看出他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文本中“正像我的自由的歌声一样”也可以表明普希金的思想倾向。他虽然没有参加十二月党人的秘密组织,但在政治和思想上,普希金与他们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在这些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囚徒中,有普希金的许多同学和朋友,文本中“弟兄们会把利剑送到你们手上”一句中的“弟兄们”其实也暗含诗人自己。普希金十分关心这些苦役犯的命运,想到朋友们正在西伯利亚服苦役,诗人写下这首诗,并在1827年初托十二月党人尼·穆拉维约夫的妻子带去了这首诗,以表自己对友情的慰藉。文本中“爱情和友谊会穿过阴暗的牢门来到你们的身旁”所提的友谊正是诗人与西伯利亚囚徒的情感定义。
  2.在明确第二个问题时已提到了十二月党人大多是贵族出身,他们在专制的沙皇统治时期养尊处优,但是他们是最早觉醒的一批人,有高尚的品格。即使起义失败后遭到残酷镇压,沙皇把他们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但他们依旧不屈不挠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十二月党人值得尊敬的是他们的起义不是为了个人的争夺权力,而是为了谋求普通民众的幸福。这是高尚的人格使然,是一种对自由的执着追求使然,普希金要把这种人格理想和追求写进诗歌,以表达对他们的敬佩之情。
  问题四:“致”什么
  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即全诗最关键的实质——意图,进而实现学生与作者的对话交流。
  明确:此诗共四节,各节的内容可以概括为:第一节写“来自正义的力量”,第二节写“来自希望的力量”,第三节写“来自爱情和友谊的力量”,第四节写“来自信念的力量”。这四种力量汇集起来,可以说,诗人以无畏而自由的歌唱,向在残酷的环境里受难的革命者“致”以自己忠诚的友谊、必胜的信念、热情的鼓励和崇高的敬意,让战友们相信只要爱情和友谊仍在,就能实现理想,同时也以此来激励诗人自己。尤其是文本中的那些带“会”字的诗句和那句充满辩证力的诗句——“灾难的忠实的姊妹——希望”等最能体现诗人所要“致”的这些情感。有历史事实证明,这首诗使在西伯利亚受难的革命者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因而也完成了这首政治抒情诗的“致”胜使命。
  以上是依据“题眼”设计的问题链,在具体教学中还需要若干关键性教学细节的支撑。所谓关键性教学细节,是指在教与学活动中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落实,影响教学流程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与科学化的举足轻重的关键环节。对于诗歌来说,在品味诗句之后有感情地朗读,也是关键性的教学细节,而且有感情地朗读本身就具有浓浓的语文味。因此在解决上面四个“致”的问题后,指导学生诵读本诗以加深对诗情诗旨的理解,就会进一步完善对文本的把握。
  
  三、教学反思
  
  课眼教学模式下运用标题透视策略,教学内容会相对集中,课堂结构会相对严谨,教学效果也会十分明显。因此,面对一个文本,教师不要急于搜集课外资料和参考教案,一定要有独立思考的勇气,“啃”文本,钻进去。
  教材中的许多篇目为我们实施这种“标题透视法”提供了可能,但也并非所有的课都可以运用此法,比如《雨霖铃·寒蝉凄切》;也并不是运用“标题透视法”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与任课教师对文章的理解感悟能力、问题设计能力以及是否能合理建构同学生的对话关系等基本功相关。
  “标题透视法”的运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体悟文本语言应用的妙处,而且还能让学生感悟到拟题和谋篇的关系,从而完成从阅读到写作的迁移,达到读写互助共赢的效果。
  虽然说教无定法,甚至有人反对模式,但本文的意图仍只是想为阅读教学提供一种策略以供尝试,不为别的,只为多做有用功,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①崔业云《妙问:引领语文课堂走向高效》,《语文教学通讯》2010(29)。
  ②沈林忠《让语文回归教学之本》,《文学教育》2010(1)。
  ③应慈军《阅读教学“课眼”的确定与运用》,《语文学习》2009(2)。
  ④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5。
  ⑤王立军《致西伯利亚的囚徒——2007浙江省优质课教案及课堂实录》,http://www.yuwen888.com/Article/ShowArticle.asp。
  ⑥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
  ⑦窦桂梅《抓“课眼”是上好课的关键》,《现代教育报》2006-2-27。
  ⑧盛群力等《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
  ⑨裴娣娜《现代教学论(第一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9。
  (作者单位:丽水学院附中)
其他文献
摘要: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新选进的补白,篇幅短小、内容多样,且考纲没有要求,容易被师生们忽视。对补白进行归纳、分类,发现补白大有作用。为了让学生系统学习,建议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补白应添加语气词的介绍。补白的价值、作用能体现出来,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  关键词:补白;内容;分类;作用;点拨  为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必要的语言文化知识,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新插进了补白。这些补
那天,我遇見那干燥得充斥毛孔的土楼,遇见温婉的水乡,遇见带着滚烫清香的茶叶,也遇见雨打芽尖的鹅黄。  转过那曲曲折折的溪流,等那站在溪中石尖的大鹅抖干了身上的水,扭扭身子蹲了下去,等那一排绿荫下的鸟儿唱尽了欢歌,等那百转千回的崎岖石板道染上了绿,就见到了静静伫立了百年的围屋。  雨水顺着土楼的沟壑流下,润湿了墙角的绿苔。抬头仰望,没有雕花的飞檐,没有气派的拱顶,只是泥,满目的沉默的黄泥,却比那金顶
摘要:《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史诗巨作,语文教材中的节选文本难以体现它的博大精深,加之教师对于节选文本的教学产生的教学误区,导致选文《林黛玉进贾府》没有充分起到促进学生阅读《红楼梦》全书的作用。教师执教《林黛玉进贾府》应发挥其“以点带面”的作用,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整本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全面了解人物形象,并学习小说的叙事手法,为写作打下基础。  关键词:《林黛玉进贾府》;《红楼梦
2002年出生的涂桦是一个开朗、活泼、积极向上的阳光女孩。3岁那年,父亲双目失明,母亲积劳成疾,家中同母异父的姐姐也因贫辍学,一家四口挤在一个租来的十余平方米的车库中生活。家中经济来源主要靠母亲在超市当店员的工资维持,父亲一个劲地流泪,绝望地叹息。小涂桦时常开导父亲:“别难过,今后我就是你生活中的眼睛,我来给你领路。”边说边用小手轻轻地擦着父亲眼角的泪水。  日子过得异常艰难,小涂桦用稚嫩的肩膀承
如果你有话想说,可以告诉我。或许我们心有灵犀。  新浪微博请@我:初友—静子热线  每逢考试我就忐忑不安。眼看又要期中考试了,可是我发现自己没复习的东西太多了,好多单词没背,好多习题没做,这可怎么办啊?  我平时学习还算用功,每天晚上都要学到很晚,考试前夕睡得就更晚了。妈妈常安慰我叫我慢慢来,不着急,可马上就要考试了,慢慢来怎么来得及?  初中学习内容的深度比小学上了一个台阶,学习科目也增加了很多
摘要:语文姓“语”。一堂姓“语”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有趣有味的语文课,即为趣味语文课。它追求疑趣,师生于课堂共生共鸣;它追求理趣,教学在层层深入中事理通达;它追求润趣,因为师生的广泛阅读而使课堂丰盈;它追求意趣,课堂情真而意切,溢满“语文味”。  关键词:趣味语文;疑趣;理趣;润趣;意趣  研学新课标,其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就是:语文姓“语”,“语文味”是语文课的本色。一堂“语文味”浓郁的语文课
摘 要:鲁迅先生对于愚昧和麻木的国民除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还有憎恨的情感。《祝福》《药》《阿Q正传》等文本都流露出了这种情感。这种情感在文本中主要体现为:一是让看客们“无戏可看”,二是将看客转为被看者。然而,鲁迅对中国看客的这种憎恨其实是源于对其深沉的爱。  关键词:看客;落空;憎;爱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
德尔斐神殿里镌刻着一个神谕:“认识你自己”,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其奉为终生的座右铭,他执着于沉睡在人内心世界却不被感知的自我力量的源泉,并相信这汩汩的力量之水会涤洗人类的眼睛,使之与心内外呼应,指引人类在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泛舟。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我们可以“舍易见之粗,取难论之精”,从中提炼“意识、前意识、潜意识”这三层人类的精神活动,来探究心理现象作为动力因素的作用并将其运用到语
“不孚众望”和“不负众望”是两个意义完全相反的成语。“不孚众望”是“不能使众人信服”;“不负众望”则是“不辜负大家的期望”。这两个成语出现在当代的语料中,是后起的成语。由于这两个成语仅仅有“孚”和“负”一字之差,而“孚”和“负”在现代汉语中只有声调的区别,读音极为相近,这两个成语经常被人们混用、误用。  对“孚”和“负”正确理解是解释这两个成语的关键,下面对“孚”“负”词义的发展演变进行梳理,从而
关于饮食,有句话说得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说到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你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我们用筷子,老外用刀叉?我们吃“大锅饭”,老外分餐制?嗯,这些都不错!不过还不够:  1. First of all, the making method of Chinese food is different from W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