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本的示范作用主要在于“工具性”与“人文性”,而不仅仅是课文的内容本身。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时刻牢记语文教学的本质,抓住了这个本质就是找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辨证统一平衡的支点。这就必须正本清源,教师在备课时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准确地把握住课本中最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地方;上课时也要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语文课本的这两个方面来学习。
有人可能会想,课本的语言形式、人文精神既然如此重要,那么,语文教学就可以撇开内容,只教文和道。其实不然,课本的语言形式、人文精神和内容载体三个方面是不可割裂的统一体,课文是载体,离开了内容,文与道就不复存在。
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文章,大多通俗易懂,符合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上,一般不存在很大障碍,师生不必在此花费过多精力,而应把精力转移到寓于内容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对于“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之间的轻重关系,必须根据不同的课本来取舍,课本中人文方面特别突出,有很大教育作用,就得比较侧重这方面的学习,如《将相和》,蔺相如机智勇敢心胸广阔,廉颇英勇善战知错就改的品行,很有必要成为当今独生子女的榜样。当然这种“人文性”的侧重,绝非架空或单一,其作为“侧重”的同时,要结合学习作者是如何准确运用语言以正确表达的,即理解其如何“高度统一”的经验,从而汲取、吸纳语文营养。
小学语文课本具有显性(具体)和隐性(抽象)之分,小学语文课本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可以通过主体的感觉器官去接触和感知;抽象的课本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但是可以通过主体的想象、推理、感悟来感受到他的存在。语文教师要能够透过具体可感的显性课本,准确把握抽象模糊的隐性课本。这样才能在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和学习蕴藏于文章中的隐性目标。由于学生学习文本主要以隐性的“文、道”为目标,所以不可能也不需要学得完全一样,这就给学生留有创造发展的空间,能够突破和超越原有课本,构建新的课本。
隐性课本是由无数个具有共同特征的显性课本抽象概括而出的。也就是说:文章的选材、构思、行文,以及主题的表现、提炼和升华等方法,是从所有现实生活中的文章里提炼而来的,并成为作文追求的最高目标,这个目标就是隐性课本,它是所有具体的文章只能接近而无法到达的一种境界。况且,隐性课本是随时空变迁、以及具体课本的创新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课本具有真、善、美与假、丑、恶之分,在崇尚文道结合的语文学科里表现得更加突出,这也是语文的特点之一,其他学科的倾向性没有那么明显。小学生正处于纯洁而懵懂的年龄段,他们“本性清净,但又兼具善恶。遇善缘,行善事;遇恶缘,为恶事”。课本的好坏必定对他们产生导向性影响,选择真、善、美的课本学习,能启迪和激励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选择假、恶、丑的课本学习,就会有误导学生偏离正道,走上邪路的危险。就是同一个课本,如果站在不同立场、不同角度来审视,也会产生“远近高低各不同”理解偏差,因为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尽善尽美的具体课本。因此,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必须是古今中外具有高尚品德的作者创作的最优秀文学作品,符合崇高人文性与典范工具性相结合的要求。但是,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里,存在着一些不理想的文章。
首先,纯粹为政治服务,语言形式差。如《为人民服务》(六年级),以“死”为核心讲“为人民服务”,离学生生活较远,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把“精兵简政”、“开追悼会”、“为人民服务”这些相关不大的事联系起来,结构比较零散,容易使学生产生东拉西扯感觉。
其次,语言形式优美,但脱离实际、缺乏真实性。如《共有一个名字》(三年级),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有个村子,很多人都取同一个名字,邮递员送信时只好把大家召集到一起,然后当众读信,大家再根据信的内容来判断是谁家的。长期以来人们都乐意这样做,从未改变”。笔者听课时,有个孩子提出异议“邮递员只要念写信人的署名不就清楚是谁家的信了?何必……”孩子的一句话使得这篇文章的真实性让人怀疑。
其次,没有童真,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以成人的标准规范孩子。如《三个儿子》(二年级),文章的大意是:“三个母亲艰难地提着水走来,三个儿子看到母亲,一个唱起动听的歌,一个翻跟头,一个默默无声地接过妈妈的水桶提着走。一个老者看见了,称他‘只看到一个儿子’”。试问:凭什么认为其他两个不是儿子?妈妈艰难提着的水,小孩就能提得动?这些现象都需要引起语文教师的注意,要摆脱“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意识,不做教材的奴隶,而要创造性、选择性地用好教材。同理,教师在介绍课外书籍指导学生阅读时,也必须帮助和引导学生做好读本的遴选工作。
现行小学语文课本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教师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课本,这一角色的定位,使教师的职业特点变得更加丰富而明确:教师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是学生能力、习惯、性格、气质等方面养成的示范者、熏陶者,在学校里,是代替父母行使职责的人。所以,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有较高的执教学科所要求的能力,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明确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和任务,理清语文教学的本质,倡导务实高效的教学方法,是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状的有效途径。教师如果能够指导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不断积累、感悟和运用,就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悟等能力,从而不断提升语文素养。
有人可能会想,课本的语言形式、人文精神既然如此重要,那么,语文教学就可以撇开内容,只教文和道。其实不然,课本的语言形式、人文精神和内容载体三个方面是不可割裂的统一体,课文是载体,离开了内容,文与道就不复存在。
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文章,大多通俗易懂,符合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上,一般不存在很大障碍,师生不必在此花费过多精力,而应把精力转移到寓于内容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对于“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之间的轻重关系,必须根据不同的课本来取舍,课本中人文方面特别突出,有很大教育作用,就得比较侧重这方面的学习,如《将相和》,蔺相如机智勇敢心胸广阔,廉颇英勇善战知错就改的品行,很有必要成为当今独生子女的榜样。当然这种“人文性”的侧重,绝非架空或单一,其作为“侧重”的同时,要结合学习作者是如何准确运用语言以正确表达的,即理解其如何“高度统一”的经验,从而汲取、吸纳语文营养。
小学语文课本具有显性(具体)和隐性(抽象)之分,小学语文课本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可以通过主体的感觉器官去接触和感知;抽象的课本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但是可以通过主体的想象、推理、感悟来感受到他的存在。语文教师要能够透过具体可感的显性课本,准确把握抽象模糊的隐性课本。这样才能在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和学习蕴藏于文章中的隐性目标。由于学生学习文本主要以隐性的“文、道”为目标,所以不可能也不需要学得完全一样,这就给学生留有创造发展的空间,能够突破和超越原有课本,构建新的课本。
隐性课本是由无数个具有共同特征的显性课本抽象概括而出的。也就是说:文章的选材、构思、行文,以及主题的表现、提炼和升华等方法,是从所有现实生活中的文章里提炼而来的,并成为作文追求的最高目标,这个目标就是隐性课本,它是所有具体的文章只能接近而无法到达的一种境界。况且,隐性课本是随时空变迁、以及具体课本的创新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课本具有真、善、美与假、丑、恶之分,在崇尚文道结合的语文学科里表现得更加突出,这也是语文的特点之一,其他学科的倾向性没有那么明显。小学生正处于纯洁而懵懂的年龄段,他们“本性清净,但又兼具善恶。遇善缘,行善事;遇恶缘,为恶事”。课本的好坏必定对他们产生导向性影响,选择真、善、美的课本学习,能启迪和激励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选择假、恶、丑的课本学习,就会有误导学生偏离正道,走上邪路的危险。就是同一个课本,如果站在不同立场、不同角度来审视,也会产生“远近高低各不同”理解偏差,因为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尽善尽美的具体课本。因此,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必须是古今中外具有高尚品德的作者创作的最优秀文学作品,符合崇高人文性与典范工具性相结合的要求。但是,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里,存在着一些不理想的文章。
首先,纯粹为政治服务,语言形式差。如《为人民服务》(六年级),以“死”为核心讲“为人民服务”,离学生生活较远,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把“精兵简政”、“开追悼会”、“为人民服务”这些相关不大的事联系起来,结构比较零散,容易使学生产生东拉西扯感觉。
其次,语言形式优美,但脱离实际、缺乏真实性。如《共有一个名字》(三年级),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有个村子,很多人都取同一个名字,邮递员送信时只好把大家召集到一起,然后当众读信,大家再根据信的内容来判断是谁家的。长期以来人们都乐意这样做,从未改变”。笔者听课时,有个孩子提出异议“邮递员只要念写信人的署名不就清楚是谁家的信了?何必……”孩子的一句话使得这篇文章的真实性让人怀疑。
其次,没有童真,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以成人的标准规范孩子。如《三个儿子》(二年级),文章的大意是:“三个母亲艰难地提着水走来,三个儿子看到母亲,一个唱起动听的歌,一个翻跟头,一个默默无声地接过妈妈的水桶提着走。一个老者看见了,称他‘只看到一个儿子’”。试问:凭什么认为其他两个不是儿子?妈妈艰难提着的水,小孩就能提得动?这些现象都需要引起语文教师的注意,要摆脱“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意识,不做教材的奴隶,而要创造性、选择性地用好教材。同理,教师在介绍课外书籍指导学生阅读时,也必须帮助和引导学生做好读本的遴选工作。
现行小学语文课本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教师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课本,这一角色的定位,使教师的职业特点变得更加丰富而明确:教师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是学生能力、习惯、性格、气质等方面养成的示范者、熏陶者,在学校里,是代替父母行使职责的人。所以,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有较高的执教学科所要求的能力,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明确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和任务,理清语文教学的本质,倡导务实高效的教学方法,是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状的有效途径。教师如果能够指导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不断积累、感悟和运用,就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悟等能力,从而不断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