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更加强调教育对生命的关注,强调教育过程中的生命关怀。本文通过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初步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职业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同时依据实践研究成果,论述了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教师创造幸福的教育生活的方法、途径与思考。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生活;情绪衰竭;职业倦怠;幸福感
一、引言
人人都渴望拥有幸福的喜悦,享受幸福生活是人的本能。与以往的教育相比,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更加强调教育对生命的关注,强调教育过程中的生命关怀。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来,不仅是教育理论工作者,越来越多的教师也开始在教育实践中重视与关注学生的生命,重视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愉悦与成就,最终使学生获得幸福感。其实,教育是师生共同的生命活动,教育不仅要追求学生的幸福,更要追求教师的幸福,要创造师生在校园中的幸福生活(即:学生幸福的校园生活和教师幸福的教育生活)。
90年代初,基础教育出现“愉快教育”、“快乐教育”的改革试验,主张关心儿童,还儿童一个快乐的童年。最近几十年人们对积极心理学越来越关注,同时幸福感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各个领域的重视。随着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研究的发展,教育要关怀生命、回归生活、追求儿童幸福引起了更多教育者的共鸣与关注。孩子们的生活幸福吗?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幸福吗?孩子们的未来会幸福吗?要回答这些问题恐怕离不开与孩子朝夕相处的教育者们的生存状态,她(他)们的生活幸福吗?她(他)们的教育生活幸福吗?她(他)们的职业发展幸福吗?幸福的教师是关怀生命的教师,幸福的教师是把教育当事业的教师,幸福的教师是心态阳光的教师,这样的教师才能为学生创造和构建幸福的校园生活,才能为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定健康积极的心理基础。
笔者在中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实践8年,现在专门从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基于实践中的经历、体验与感悟,笔者认为:创造教师幸福的教育生活,构建学生幸福的校园生活离不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幸福教育是万万不能的。因为:①教育者不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心理过程规律,教学过程就会缺乏科学的诊断、评估,教师只能凭经验和感觉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缺乏成就感;②教育将学生发展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适应性问题视为智力问题或学习动机问题,学生的校园生活就没有愉悦;③教育者不懂得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引发师源性心理伤害以及教师自身的倦怠与挫败,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就都谈不上幸福感了。
所以笔者以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教师,要让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为提升师生幸福感服务,要创造幸福的校园生活。而创造幸福校园生活的关键是创造教师幸福的教育生活。因此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努力提高专业素养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切实关注学校发展、课程改革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关注教师、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关注学生、教师以及心理教师自身在成长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并以此为出发点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内容、形式、途径与方法,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才能真正在学校教育和人的成长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我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创造幸福教育生活的提出
根据《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等相关文件精神及初中建设工程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我区中学大多已着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极不均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距离课程改革实践的要求相差甚远。学校教师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与知识教育、品德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活动。虽然我区多数中学已经开始重视并着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育生活中的问题
学校心理教育更要关注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心理素质是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面对教育问题的自我调控、自我协调和自我完善的能力。良好的教师心理素质可以主要包括:较强的认知能力;成熟而稳定的情绪、情感;坚强的意志和颇具魅力的人格四个维度。在教育实践中的行为表现:能够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心境愉快;具有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认知能力,有独创性;能运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有健康的人格,人际交往和谐,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但是,校园中教师的心理状况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
(1)教师教育生活的倦怠
一位教师这样描述自己工作的一周:“星期一,使劲想办法让自己高兴起来;星期二,不是偷懒是累的;星期三,怎样熬过这一周;星期四,在坚持一下;星期五,明天还要补课;星期六,终于等到这一天;星期天,领导说:今天没课,大家开回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以来,面对扑面而来的一系列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策略、教育技术以及种种考核,教师们感到压力很大。虽然在一些大型教师培训中,专家的学术报告也会使教师们有豁然开朗之感,但一回到学校,遇到与理论无法配套的具体环境中的具体问题,很多教师还是不知所措。“教书教得一点成就感都没有了!”“反正是越教越不知怎么教!”这种情绪的蔓延,使学校管理者倍感为难。有些专家认为,这种挑战会激发教师的学习欲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然而事实证明,挑战的难度如果超过了教师的承受能力,焦虑感和挫折感反而使不少教师走向职业倦怠。
对朝阳区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的调查中,朝阳区教师对工作最深刻的体验结果分析如下图,46.1%的教师认为是疲惫,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愉悦(26.2%的教师体验是愉悦),2.6%的教师体验是烦恼。总体来讲,近50%的教师感受到的是消极方面的情绪体验,而有积极心理体验的教师比例偏低,还有四分之一(占25.1%)的教师不清楚自己的体验,我区教师对工作的消极心理体验较多。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生活;情绪衰竭;职业倦怠;幸福感
一、引言
人人都渴望拥有幸福的喜悦,享受幸福生活是人的本能。与以往的教育相比,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更加强调教育对生命的关注,强调教育过程中的生命关怀。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来,不仅是教育理论工作者,越来越多的教师也开始在教育实践中重视与关注学生的生命,重视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愉悦与成就,最终使学生获得幸福感。其实,教育是师生共同的生命活动,教育不仅要追求学生的幸福,更要追求教师的幸福,要创造师生在校园中的幸福生活(即:学生幸福的校园生活和教师幸福的教育生活)。
90年代初,基础教育出现“愉快教育”、“快乐教育”的改革试验,主张关心儿童,还儿童一个快乐的童年。最近几十年人们对积极心理学越来越关注,同时幸福感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各个领域的重视。随着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研究的发展,教育要关怀生命、回归生活、追求儿童幸福引起了更多教育者的共鸣与关注。孩子们的生活幸福吗?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幸福吗?孩子们的未来会幸福吗?要回答这些问题恐怕离不开与孩子朝夕相处的教育者们的生存状态,她(他)们的生活幸福吗?她(他)们的教育生活幸福吗?她(他)们的职业发展幸福吗?幸福的教师是关怀生命的教师,幸福的教师是把教育当事业的教师,幸福的教师是心态阳光的教师,这样的教师才能为学生创造和构建幸福的校园生活,才能为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定健康积极的心理基础。
笔者在中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实践8年,现在专门从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基于实践中的经历、体验与感悟,笔者认为:创造教师幸福的教育生活,构建学生幸福的校园生活离不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幸福教育是万万不能的。因为:①教育者不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心理过程规律,教学过程就会缺乏科学的诊断、评估,教师只能凭经验和感觉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缺乏成就感;②教育将学生发展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适应性问题视为智力问题或学习动机问题,学生的校园生活就没有愉悦;③教育者不懂得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引发师源性心理伤害以及教师自身的倦怠与挫败,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就都谈不上幸福感了。
所以笔者以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教师,要让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为提升师生幸福感服务,要创造幸福的校园生活。而创造幸福校园生活的关键是创造教师幸福的教育生活。因此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努力提高专业素养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切实关注学校发展、课程改革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关注教师、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关注学生、教师以及心理教师自身在成长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并以此为出发点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内容、形式、途径与方法,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才能真正在学校教育和人的成长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我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创造幸福教育生活的提出
根据《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等相关文件精神及初中建设工程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我区中学大多已着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极不均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距离课程改革实践的要求相差甚远。学校教师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与知识教育、品德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活动。虽然我区多数中学已经开始重视并着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育生活中的问题
学校心理教育更要关注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心理素质是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面对教育问题的自我调控、自我协调和自我完善的能力。良好的教师心理素质可以主要包括:较强的认知能力;成熟而稳定的情绪、情感;坚强的意志和颇具魅力的人格四个维度。在教育实践中的行为表现:能够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心境愉快;具有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认知能力,有独创性;能运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有健康的人格,人际交往和谐,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但是,校园中教师的心理状况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
(1)教师教育生活的倦怠
一位教师这样描述自己工作的一周:“星期一,使劲想办法让自己高兴起来;星期二,不是偷懒是累的;星期三,怎样熬过这一周;星期四,在坚持一下;星期五,明天还要补课;星期六,终于等到这一天;星期天,领导说:今天没课,大家开回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以来,面对扑面而来的一系列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策略、教育技术以及种种考核,教师们感到压力很大。虽然在一些大型教师培训中,专家的学术报告也会使教师们有豁然开朗之感,但一回到学校,遇到与理论无法配套的具体环境中的具体问题,很多教师还是不知所措。“教书教得一点成就感都没有了!”“反正是越教越不知怎么教!”这种情绪的蔓延,使学校管理者倍感为难。有些专家认为,这种挑战会激发教师的学习欲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然而事实证明,挑战的难度如果超过了教师的承受能力,焦虑感和挫折感反而使不少教师走向职业倦怠。
对朝阳区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的调查中,朝阳区教师对工作最深刻的体验结果分析如下图,46.1%的教师认为是疲惫,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愉悦(26.2%的教师体验是愉悦),2.6%的教师体验是烦恼。总体来讲,近50%的教师感受到的是消极方面的情绪体验,而有积极心理体验的教师比例偏低,还有四分之一(占25.1%)的教师不清楚自己的体验,我区教师对工作的消极心理体验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