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学校团体辅导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所以辅导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学校中。但是笔者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辅导效果不是理论上那么理想。为此,笔者尝试以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为指导,围绕该理论的两个主要概念——场域、惯习来对学校团体辅导过程中的各方因素进行分析及研究。本研究文试图,以期为学生的改变提供可能和成长的机会,为学生在发展中其他方面能力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的顺利成长指引方向。
关键词:团体辅导;场域;惯习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中国发生着巨大的社会变迁,这使得处于学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面临许多冲击和适应问题,如果缺乏适当的支持、引导和培育,非常容易引发情绪障碍、性格异常或行为偏差,甚至酿成严重后果。学校是预防及处理青少年问题的重要防线,可是现有的学校教育没有办法完全地解决这些问题或满足青少年需要。学校教育者也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到学生的问题不能被搁置和忽视,必须得到良好的解决才能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在学校教育者和团体辅导者的共同努力下,近些年逐渐将团体辅导工作方法引入校园,他们运用专业理念与方法开展工作,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可是,实践中团体辅导效果并不像理论效果那么理想。为了探究这种阻力引发的原因以及作用机制,本研究使用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结合实际经验,分析成因,寻找根源。
二、场域——惯习理论视角的引入
布迪厄将场域定义为:位置之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图式。在布迪厄看来,场域可以被看作是机构的东西,但不等于机构。它有以下几个特点,场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是一个由客观关系构成的系统,场域中充满了竞争和斗争。在提出场域概念的同时,布迪厄还提出与之密切联系的又一概念“惯习”,并将其解释为如下几层含义。第一,惯习是持久、稳定但仍可变化的具有倾向性的系统。第二,惯习是与客观结构紧密联系的主观性。第三,惯习来自于社会制度,又寄居在人的身体之中(或者是生物性的个体中)。[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171页]
三、理论解读
(一)学校场域与辅导场域之间:空间斗争与资源争夺
根据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可以将学校看作是一种场域,这个场域是在教育制度下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在学校场域内的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其他人员之间的关系就构成的该场域的客观关系系统。虽然这些关系系统之间在某种程度上保持着稳定,但同时又充满了竞争和斗争。比如,教师和学生之间永不停息的博弈,就是教师为了让学生提高成绩,学生为了获得更多的自由之间而展开的。学校场域虽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场域,但也不是孤立存在的,也是与其他场域有着相互关联的,这种场域之间的相互关联,随着二者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发生着变化。就像在学校中开展团体辅导,这时辅导场域就可以被看作是学校场域的一个子场域,作为子场域的辅导场域的力量必然要比学校场域的力量微弱许多。它要与主场域斗争,争夺资源,获得权力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同时,学校场域为了保存自身的力量和地位,是不会轻易允许辅导场域“肆意”发展的。因此,“寄生”于学校场域下的辅导场域想要发展,势必会受到学校场域的制约。但是,当团体辅导脱离学校环境开展时,那么就可以将辅导场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场域,这时它的力量就要强大许多。
总之,就像布迪厄所认为的,场域的发展、演变是通过各种冲突、矛盾和斗争来实现的,冲突是整个场域的动力源泉,冲突的产生源于场域中各种权力和利益的争夺。这也正是学校场域与辅导场域在不同情境下进行斗争和作用的根源。
(二)学校惯习与辅导惯习之间:相互独立与彼此影响
“惯习”是布迪厄提出的与场域相对应的概念,并且认为在任何场域中都存在着与之密切联系相吻合的惯习。也就是说,不论是在学校场域,还是在辅导场域,都存在着与之相对应的惯习。布迪厄认为惯习是持久、稳定但仍可变化的具有倾向性的系统。惯习是每个人根据自身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经历以无意识的方式内化为自身的系统。这种内化可以逐渐改变,但由于其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个体的生命中,个体对于改变是非常抗拒的。就像学校场域经过多年的形成和发展已经具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趋于完善的惯习,这种惯习具有非常强大的制度性力量,即使是可变化的,但因其根深蒂固,却也难以撼动。惯习来自于社会制度,又寄居在人的身体之中(或者是生物性的个体中)。[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71页]可以说,惯习既与相关的场域有关联,又与存在于场域中的个人有关系。因此在学校场域中的惯习,虽源于学校制度,但也深刻影响着学校场域中的人,这就使得学校场域中的个体具有了符合学校要求的惯习,这表现在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
辅导场域虽然时而是学校场域下的一个子场域,时而是独立存在的场域,但它都具有与辅导场域相匹配的惯习。当学生进入辅导场域时,就必然受其影响,并且要根据情况来调整甚至改变自己原有的惯习来适应辅导场域的惯习,使之达到“吻合”。但这种适应和改变,必然对原有惯习产生影响,即是对学校场域的一种挑战。而这种“挑战”的难度高低,会随着辅导场域与学校场域之间的关系变化而不同。因此,直接反映出来的就是辅导效果的不同。
四、解决方法:正视学校场域不足,促进辅导效果持续
(一)团体与个案的结合
我们期望利用团体辅导方法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但随着辅导的深入,往往会有学生出现与团体目标不同的个人需求,这些问题没有办法在团体中获得解决。置之不理,是对当事学生的忽略与伤害。当下处理,会造成对多数学生的冷落与误导。为此,我们采取团体辅导与个案辅导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将团体中无法解决的个体问题进行单独个案辅导,同时保持团体辅导与个案辅导的平行推进。这种团体与个案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在团体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保证对个别需要的及时关注与回应。
关键词:团体辅导;场域;惯习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中国发生着巨大的社会变迁,这使得处于学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面临许多冲击和适应问题,如果缺乏适当的支持、引导和培育,非常容易引发情绪障碍、性格异常或行为偏差,甚至酿成严重后果。学校是预防及处理青少年问题的重要防线,可是现有的学校教育没有办法完全地解决这些问题或满足青少年需要。学校教育者也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到学生的问题不能被搁置和忽视,必须得到良好的解决才能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在学校教育者和团体辅导者的共同努力下,近些年逐渐将团体辅导工作方法引入校园,他们运用专业理念与方法开展工作,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可是,实践中团体辅导效果并不像理论效果那么理想。为了探究这种阻力引发的原因以及作用机制,本研究使用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结合实际经验,分析成因,寻找根源。
二、场域——惯习理论视角的引入
布迪厄将场域定义为:位置之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图式。在布迪厄看来,场域可以被看作是机构的东西,但不等于机构。它有以下几个特点,场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是一个由客观关系构成的系统,场域中充满了竞争和斗争。在提出场域概念的同时,布迪厄还提出与之密切联系的又一概念“惯习”,并将其解释为如下几层含义。第一,惯习是持久、稳定但仍可变化的具有倾向性的系统。第二,惯习是与客观结构紧密联系的主观性。第三,惯习来自于社会制度,又寄居在人的身体之中(或者是生物性的个体中)。[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171页]
三、理论解读
(一)学校场域与辅导场域之间:空间斗争与资源争夺
根据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可以将学校看作是一种场域,这个场域是在教育制度下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在学校场域内的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其他人员之间的关系就构成的该场域的客观关系系统。虽然这些关系系统之间在某种程度上保持着稳定,但同时又充满了竞争和斗争。比如,教师和学生之间永不停息的博弈,就是教师为了让学生提高成绩,学生为了获得更多的自由之间而展开的。学校场域虽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场域,但也不是孤立存在的,也是与其他场域有着相互关联的,这种场域之间的相互关联,随着二者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发生着变化。就像在学校中开展团体辅导,这时辅导场域就可以被看作是学校场域的一个子场域,作为子场域的辅导场域的力量必然要比学校场域的力量微弱许多。它要与主场域斗争,争夺资源,获得权力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同时,学校场域为了保存自身的力量和地位,是不会轻易允许辅导场域“肆意”发展的。因此,“寄生”于学校场域下的辅导场域想要发展,势必会受到学校场域的制约。但是,当团体辅导脱离学校环境开展时,那么就可以将辅导场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场域,这时它的力量就要强大许多。
总之,就像布迪厄所认为的,场域的发展、演变是通过各种冲突、矛盾和斗争来实现的,冲突是整个场域的动力源泉,冲突的产生源于场域中各种权力和利益的争夺。这也正是学校场域与辅导场域在不同情境下进行斗争和作用的根源。
(二)学校惯习与辅导惯习之间:相互独立与彼此影响
“惯习”是布迪厄提出的与场域相对应的概念,并且认为在任何场域中都存在着与之密切联系相吻合的惯习。也就是说,不论是在学校场域,还是在辅导场域,都存在着与之相对应的惯习。布迪厄认为惯习是持久、稳定但仍可变化的具有倾向性的系统。惯习是每个人根据自身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经历以无意识的方式内化为自身的系统。这种内化可以逐渐改变,但由于其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个体的生命中,个体对于改变是非常抗拒的。就像学校场域经过多年的形成和发展已经具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趋于完善的惯习,这种惯习具有非常强大的制度性力量,即使是可变化的,但因其根深蒂固,却也难以撼动。惯习来自于社会制度,又寄居在人的身体之中(或者是生物性的个体中)。[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71页]可以说,惯习既与相关的场域有关联,又与存在于场域中的个人有关系。因此在学校场域中的惯习,虽源于学校制度,但也深刻影响着学校场域中的人,这就使得学校场域中的个体具有了符合学校要求的惯习,这表现在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
辅导场域虽然时而是学校场域下的一个子场域,时而是独立存在的场域,但它都具有与辅导场域相匹配的惯习。当学生进入辅导场域时,就必然受其影响,并且要根据情况来调整甚至改变自己原有的惯习来适应辅导场域的惯习,使之达到“吻合”。但这种适应和改变,必然对原有惯习产生影响,即是对学校场域的一种挑战。而这种“挑战”的难度高低,会随着辅导场域与学校场域之间的关系变化而不同。因此,直接反映出来的就是辅导效果的不同。
四、解决方法:正视学校场域不足,促进辅导效果持续
(一)团体与个案的结合
我们期望利用团体辅导方法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但随着辅导的深入,往往会有学生出现与团体目标不同的个人需求,这些问题没有办法在团体中获得解决。置之不理,是对当事学生的忽略与伤害。当下处理,会造成对多数学生的冷落与误导。为此,我们采取团体辅导与个案辅导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将团体中无法解决的个体问题进行单独个案辅导,同时保持团体辅导与个案辅导的平行推进。这种团体与个案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在团体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保证对个别需要的及时关注与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