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面对现代潮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性人才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条件,只有拥有更多的创造性人才,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个人而言,创造性是人的基本特征,一个人缺乏创造性,就缺乏生存和发展的起码条件。作为历史教师,更应该强化学生创新意识的渗透,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创造人格与个性,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創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核心;评价和激发
创新能力是一种思维的智力活动,新颖独特是它的本质特征。创新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核心
几个方面。历史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
一、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位教育学家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学生阅读后的记忆率要比听后的记忆率高出1.66倍。因此,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做到读思结合,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善于从字里行间发现问题,提出和寻找问题,并表述出自己的见解、观点和方法,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基础。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强调:“兴趣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在任何个阶段里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实践证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和效果的最能动、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历史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青少年学生都喜欢听生动的故事,所以在教学中可运用生动形象的讲述方法,或适当穿插一些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心源于疑”。鲁宾斯坦指出:“思维通常是由问题的情境产生的,并且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窦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如讲授“美国的霸权政策”一课时教学内容设计以下几问:①什么是美国的“冷战”政策?②美国为什么要实行“冷战”政策?“冷战”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对世界政治格局有何影响?层层设疑,让学生讨论归纳,由此激发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
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核心
发散性思维作为创新思维的核心是指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角度、不同的层次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事实是死的,一成不变的,而解喻则是活的,与时变化的。”因此,历史教育应该有活的品质。
1.转换视角,培养学生观察历史的创新思维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创新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其前提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改变教材主体内容的呈现形式,适当引入一些新材料,引导学生转换视角,对教材内容作变式观察,有利于诱导学生产生创新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例如,讲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时,补充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应该怎么救落入缸中打扰小伙伴,一般思维是把人从水缸里捞出来,而司马光的思维不是让人离开水,而是让水离开人,所以他就砸缸,同样也达到了救人的目的。这是典型的转换视角发散思维。
运用史料故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再如:我在讲述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我展示了当时人们创作的“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岁”这样一副对联,在略作赏析后,学生就发现,此联不符合对联创作规范,“千古”对“万岁”可以,但“袁世凯”对“中华民国”则对不起来。之后我要求学生根据本节内容归纳“袁世凯与中华民国对不起来的表现”。这样就可以把袁世凯一生倒行逆流的活动全部归纳出来这一独创性观点。
2.整合知识,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的创新思维
整合知识是指把零散分布于不同章节的相似知识点聚合在一起,形成知识线和知识面。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现了历史要求之间纵向或横向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点——线——面互动关系,形成系统。因此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把零散的知识连点成线,整合成面。通过对知识的这种整合,既有利于学生深刻认识理解历史,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对一些不同于教科书的表述、教師讲授的知识有独特认识,从培养学生在理解历史方面的创新思维能力。
读史使人明智,从已知史实与结论推断、预测将来可能会发生的现象,是发散性思维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体现。例如由古代人口流动向南迁移的特点,由开发地区移入未开发地区、政府行为等原因,可以推测出我国未来人口流动趋势是农村人口将流入城市;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东部人口将出现西移现象的结论。
五、评价和激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助动器
为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以培养他们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采取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1)口头评价和表扬,这是最常见、被大部分老师常常采用的激励措施,在操作过程中,要客观、公正、恰当、准确。过高的评价、夸大的表扬,易使学生轻视问题,高估自己的能力,而产生骄傲的情绪。同样,过于严格和苛刻的评价标准,又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前怕狼后怕虎,从而制约甚至扼杀了他们的积极性。因此,恰当、准确的评价和恰如其分的表扬能激发学生的表欲,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2)量化积分,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合理程度给予量化,用分数的形式表现出来,有利于学生自我思考能力进行评价,从而判定自己的思维途径或方式是否需要调整或发扬。根据平时课堂上积分,进行单元成绩或者期中、期末总结,以一定比例计入单元成绩或期中成绩中去,这样能够比较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情况。同时也能激励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既积极投入,自觉养成善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便是做事的人生态度。海尔电器有一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的学习同样需要精心雕琢,才能成为精品。
关键词: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核心;评价和激发
创新能力是一种思维的智力活动,新颖独特是它的本质特征。创新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核心
几个方面。历史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
一、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位教育学家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学生阅读后的记忆率要比听后的记忆率高出1.66倍。因此,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做到读思结合,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善于从字里行间发现问题,提出和寻找问题,并表述出自己的见解、观点和方法,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基础。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强调:“兴趣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在任何个阶段里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实践证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和效果的最能动、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历史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青少年学生都喜欢听生动的故事,所以在教学中可运用生动形象的讲述方法,或适当穿插一些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心源于疑”。鲁宾斯坦指出:“思维通常是由问题的情境产生的,并且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窦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如讲授“美国的霸权政策”一课时教学内容设计以下几问:①什么是美国的“冷战”政策?②美国为什么要实行“冷战”政策?“冷战”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对世界政治格局有何影响?层层设疑,让学生讨论归纳,由此激发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
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核心
发散性思维作为创新思维的核心是指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角度、不同的层次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事实是死的,一成不变的,而解喻则是活的,与时变化的。”因此,历史教育应该有活的品质。
1.转换视角,培养学生观察历史的创新思维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创新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其前提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改变教材主体内容的呈现形式,适当引入一些新材料,引导学生转换视角,对教材内容作变式观察,有利于诱导学生产生创新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例如,讲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时,补充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应该怎么救落入缸中打扰小伙伴,一般思维是把人从水缸里捞出来,而司马光的思维不是让人离开水,而是让水离开人,所以他就砸缸,同样也达到了救人的目的。这是典型的转换视角发散思维。
运用史料故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再如:我在讲述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我展示了当时人们创作的“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岁”这样一副对联,在略作赏析后,学生就发现,此联不符合对联创作规范,“千古”对“万岁”可以,但“袁世凯”对“中华民国”则对不起来。之后我要求学生根据本节内容归纳“袁世凯与中华民国对不起来的表现”。这样就可以把袁世凯一生倒行逆流的活动全部归纳出来这一独创性观点。
2.整合知识,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的创新思维
整合知识是指把零散分布于不同章节的相似知识点聚合在一起,形成知识线和知识面。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现了历史要求之间纵向或横向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点——线——面互动关系,形成系统。因此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把零散的知识连点成线,整合成面。通过对知识的这种整合,既有利于学生深刻认识理解历史,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对一些不同于教科书的表述、教師讲授的知识有独特认识,从培养学生在理解历史方面的创新思维能力。
读史使人明智,从已知史实与结论推断、预测将来可能会发生的现象,是发散性思维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体现。例如由古代人口流动向南迁移的特点,由开发地区移入未开发地区、政府行为等原因,可以推测出我国未来人口流动趋势是农村人口将流入城市;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东部人口将出现西移现象的结论。
五、评价和激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助动器
为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以培养他们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采取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1)口头评价和表扬,这是最常见、被大部分老师常常采用的激励措施,在操作过程中,要客观、公正、恰当、准确。过高的评价、夸大的表扬,易使学生轻视问题,高估自己的能力,而产生骄傲的情绪。同样,过于严格和苛刻的评价标准,又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前怕狼后怕虎,从而制约甚至扼杀了他们的积极性。因此,恰当、准确的评价和恰如其分的表扬能激发学生的表欲,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2)量化积分,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合理程度给予量化,用分数的形式表现出来,有利于学生自我思考能力进行评价,从而判定自己的思维途径或方式是否需要调整或发扬。根据平时课堂上积分,进行单元成绩或者期中、期末总结,以一定比例计入单元成绩或期中成绩中去,这样能够比较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情况。同时也能激励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既积极投入,自觉养成善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便是做事的人生态度。海尔电器有一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的学习同样需要精心雕琢,才能成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