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锦衣卫在壬辰倭乱中的活动

来源 :资治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hetthusi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壬辰倭乱是四百多年前发生在朝鲜半岛上的一场关乎中、朝、日三国的国际战争,深刻影响了战后东北亚政治格局。在战争中不仅有明军和朝鲜义兵与日寇的正面作战,亦有大量军事情报人员在隐秘的战线内进行情报搜集和侦查活动,其中锦衣卫在壬倭之乱中也有做出有益的情报刺探和军事征伐等贡献。
  【关键词】锦衣卫;壬辰倭乱;情报;军事征伐
  壬辰倭乱,发生于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1592-1597),是日本侵略朝鲜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战争以中朝联军正义之师胜利结束。战后对中朝日三国的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国内外对于战争的研究成果颇多。
  韩国鲜有论述有关锦衣卫及明军军事情报活动的文章,中国对壬辰倭乱的研究研究成果丰硕;对于援朝抗倭期间军事情报等也有相当研究,但对于锦衣卫这一机构在战争中的活动少有论述,本文即以锦衣卫为主要论述对象,运用史料搜集和资料对比研究的方法,讨论在抗倭援朝期间的情报及军事征伐活动。
  一、壬辰倭乱的基本概况
  1587年丰臣秀吉平定了九州,实现了陆奥以外的全国统一。其野心逐渐膨胀,不再满足与日本列岛,而产生了侵占琉球、朝鲜半岛甚至明朝领土的想法。
  1.日本侵略朝鲜及明军第一次援朝抗日
  万历二十年五月,丰臣秀吉指挥十五万日军士兵从福冈、名古屋、对马海峡出发,小西行长率领日军于次日发起进攻,仅两个小时攻破釜山,日军一路势如破竹,半个月后打至王京,加藤清正随即跟进攻破平壤,朝鲜国王李昖逃至义州,朝鲜几近亡国。
  二十年六月,在经历许多次朝堂争议后,决定派遣史儒、祖承训等将领率少数明军入朝,七月发动了进攻平壤城的战役,但由于明军不谙地理,加之天气阴雨、道路泥泞,入城后陷入巷战,且城内道路狭窄,致使辽东铁骑无法施展而被倭寇鸟铳伏击,史儒等将领战死,祖承训仅以身免。八月,朝廷任命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防倭总兵官,于十二月率领四万明军渡过鸭绿江到达义州。二十一年正月,明军炮轰平壤城,经过激战,明军收复平壤,小西行长率残军退至龙山。李如柏随即率8000明军直逼开城,加藤清正焚城南逃。平壤开城两战,及京畿、平安等四道光复,明军的凌厉攻势使倭寇退缩至王京。
  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李如松因轻信朝鲜人所说日寇弃王京而逃的消息后,在距离王京不远的碧蹄馆与日军遭遇,由于日军是多于明军数倍的伏击战,但李如松麾下将领及辽东铁骑拼死力战,虽有较大伤亡,但倭寇亦有重大伤亡,日军伏击明军主力策略并未成功,至此龟缩在王京;明军亦未主动与其交锋,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2.议和封事败及第二次援朝东征
  万历二十一年四月,倭寇弃王京南逃,同时与明朝廷派出的议和使者沈惟敬进行谈判,但议和并非倭寇本意,只是为其调整战略部署争取时间,故在议和事败后,1597年再度侵朝。明军杨镐率军入朝,成功于稷山阻击倭寇。
  二十五年十二月,四万明军在杨镐、李如梅的率领下强攻蔚山,此役历12天功败垂成。杨镐失利后,朝廷派遣水军将领陈璘、邓子龙率万余水军入朝,随后与陆地步军联合作战,但也是异常艰苦,双方胶着不下。
  二十六年八月,丰臣秀吉病死,德川家康令在朝日军撤退,陈璘与朝鲜将领李舜臣在日军撤退的露梁海域大败倭寇,是役李舜臣不幸中弹身亡,明将邓子龙奋勇当先力战而死。随后在1598年底,倭寇全部被驱逐出朝鲜全境,明军东征取得全胜。
  壬辰倭乱,中国史称“万历朝鲜之役”,以中朝联军将日本侵略者赶出朝鲜半岛为结束,中朝联军和中朝人民在抗日战争结下了深厚友谊,朝鲜王朝更是感激明朝的“再造之恩”,在1602年为兵部尚书石星,提督李如松,参将骆尚志等五人建立“武烈祠”。虽然在正面战场依靠明军将领、士兵的浴血奋战,但在明军内部亦有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存在,他们在战争爆发前,过程中均做出了许多有益贡献。
  二、壬辰倭乱爆发前后锦衣卫的活动
  在倭寇入侵朝鲜之前的战争爆发的征兆,日军为侵朝所做的准备的各种情报,已经从日本国内、琉球、福建等地传至北京和朝鲜王廷。
  1.许仪后及史世用的情报搜集活动
  万历十九年九月,旅居萨摩的明人许仪后托人将丰臣秀吉企图侵略明朝的军事情报带回明朝,为明朝制定、实施应对日本侵略的攻防战略,提供了重要参考。许仪后其人原籍江西,隆庆五年在广东为倭寇所劫持而来到日本。许仪后以自己擅长医术的特长得到了萨摩藩主岛津氏的宠信,不但被提拔为萨摩藩的御用医师,而且还成为萨摩藩主的政治高参。听闻丰臣秀吉企图侵略明朝的消息后,许仪后虽欲“亲奔告陈”,但却因不得离藩主之侧片刻,且有妻子儿女之重累,故而只能托付明朝海商将情报书带回祖国。
  这是在战争爆发前的情报,而在战争爆发之初,福建巡抚许孚远上书朝廷的《请计处倭酋疏》中记载:
  “臣于万历二十年十二月内,钦奉简命廵抚福建地方,入境之初,据名色指挥沈秉懿、史世用先后见臣,俱称奉兵部石尚书密遣前往外国打探倭情。”
  许孚远所记载沈秉懿、史世用的身份为名色指挥,但其人前往日本打探倭情确认不疑。战争爆发后第二年,据琉球史籍《历代宝案》记载:
  “琉球国中山王世子尚宁为护送官事,照得本年八月二十九日据:北京兵部差委锦衣卫指挥史世用奉使日本公干,不意驾来只遇风失所,待候造船回还,诚恐远限,不得不速顺搭小船至国。看得本员奚是”
  由上可知,史世用其人带着刺探日本倭情的任务,前后两年时间返回祖国,关于其身份的认定笔者认为,在出行之初,由于保密隐秘等原因,对福建巡抚隐瞒身份是有其正当理由的,而在完成任务后遭遇大风无法返回祖国时,向琉球官方摆明自己的真实身份,以求得到帮助回到大陆,也是合情合理的。史世用确受兵部尚书石星的派遣,负赴日刺探倭情之任务。结合各方记载,笔者认为,史世用其人之身份,为锦衣卫指挥的可能性较大,以锦衣卫之职前往日本刺探情报,做出了有益贡献,为明廷和明军的战略战术布局提供了情报来源和重要参考。同时锦衣卫也属于军队卫所,地方有事则京军外调,锦衣卫亦属征调之列,锦衣卫除侍卫君主外,还有缉事等军事职能。   2.李如松及骆思恭的军事征伐活动
  李如松应属于将门世家,其父亲李成梁镇守辽东三十年间,杀敌立功无数,在万历三年就因军功而“加太子太保,世荫锦衣千户”。李如松是李成梁的长子,次子如柏、如梅。万历二十年二月,宁夏发生哱拜叛乱,此时戚继光已死,李成梁也以高龄退休,朝廷任命李如松为总指挥官前往宁夏平叛,在宁夏总兵麻贵的协助下,九月平哱拜之乱。李如松以平叛军功“进都督,世荫锦衣指挥同知”。由于是年五月爆发了日本侵朝战争,刚刚平判结束的李如松来不及休整,即刻率领辽东铁骑转赴朝鲜战场。
  万历二十年十一月,李如松以西兵、辽兵、南兵为基础组成四万明军,以副总兵杨元为中协大将,副总兵李如柏为左翼大将,副总兵张世爵为右翼大将分三路大军,在十二月二十五日渡过鸭绿江,此时李如松的身份官职为“提督蓟辽保定山东等处防海御倭军务总兵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其后在朝鲜战场上横扫日寇,半个月内接连收复平壤,开城;然后继续挥师南下,收复朝鲜王京指日可待。但由于大意轻进,在碧蹄馆遭遇挫折,其后明军也无进剿之意,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十月班师回朝。以克平壤之军功升太子太保,进左都督。
  左翼大将副总兵李如柏是李成梁的次子,李如松的兄弟,早年“由父荫为锦衣千户”。万历二十六年四月:
  “土蛮寇犯辽东,如松率轻骑远出捣巢,中伏力战而死。帝痛悼,令具其衣冠归葬,赠少保,宁远伯,谥忠烈。以其弟如梅代为总兵官,授长子世忠锦衣卫指挥使,掌南镇抚司。”
  通过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李成梁曾任锦衣千户,李如松曾任锦衣指挥同知,李如柏曾任锦衣千户,李如松之子李世忠更是做到了锦衣卫指挥使,掌管南镇抚司。一家三代都有过任职锦衣卫的经历,他们同时兼任边关总兵等职。李如松在东征朝鲜期间,兼任锦衣指挥同知和总指挥官职务,其弟如柏亦兼副总兵和锦衣千户官职,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在明军的编成序列中,除辽兵、西兵、南兵外,还有部分精锐的锦衣卫官兵一同入朝参战。
  万历十年,前锦衣卫指挥使刘守有倒台后,骆思恭继任锦衣卫指挥使,在职期间他的功绩有万历朝鲜战争。其人的具体活动由于史料未见记载,我们无法得知其作为。但可以推断,在万历朝鲜战争中,作为锦衣卫指挥使应该也是有所作为的,比如在前期派出史世用侦探倭情;李如松为锦衣同知,虽然在锦衣卫序列中属下属官员,但李如松的另一身份为援朝总指挥官,不能排除骆思恭也为李如松派出一些锦衣卫士兵。
  三、结语
  壬辰倭乱是四百多年前在朝鲜半岛发生的一场国际战争,战争以中朝胜利为终,但同时对东亚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中朝的联合抗日,增进了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由于明军的“再造藩邦”之恩。在战争中锦衣卫在维护明王朝统治方面亦起到了相当作用。我们首先要肯定在援朝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战的明军官兵,虽则锦衣卫不是起到了主力关键作用,但锦衣卫这个群体也为战争的胜利在军事征伐和情报刺探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参考文献】
  [1]《李朝宣祖实录》
  [2]《明神宗实录》第247卷-第329卷[EB/OL].影印版
  [3]琉球《历代宝案选录》卷31,第1084页(影印)
  [4]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M],卷62第963-980页.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
  [5]清.张廷玉《明史》[M].中华书局,1977
  [6]明.许孚远《皇明经世文编?请计处倭酋疏》[EB/OL]http://www.guoxue123.com/jijijibu/0201/00hmjswp/406.htm
  [7]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M].第六、七册.中华书局1980
  [8]孙卫国《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M].商务印书馆,2007
  [9]廖元琨《明代锦衣卫行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0]郑洁西《万历朝鲜之役前后在日明朝人》[J].唐都学刊,2009,2
  [11]郑洁西《万历二十一年潜入日本的明朝间谍》[J].学术研究,2010,5
  [12]张金奎《锦衣卫职能略论》[J].明史研究论丛第八辑,2010
  [13]陈志刚《明朝在朝鲜之役前后的军事情报活动论析》[J].学习与探索,2011,4
  [14]王亮《壬辰倭乱与明人抗日援朝》[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5]孙卫国《李如松之东征及其后裔流寓朝鲜考》[J].人文杂志,2014,1
  [16]王森威《明代锦衣卫指挥使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其他文献
【摘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文化陈述,包括以政府为主体的供给力量、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力量和以社会组织、群众等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共同构成了我国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设格局。  【关键词】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农村;主体  一、政府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最主要的供给力量  政府是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主要的供给力量。但核心力量并不代表政府是“全能”的,政
期刊
【摘要】二战后,中东局势动荡不堪,历经了几次中东战争以及近些年来爆发的“阿拉伯之春”革命浪潮。但作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拉克等国的邻国,约旦王国的政局几十年来始终保持相对稳定,身处乱局之中却始终能独善其身,其原因值得人们深思。本文主要分析约旦是如何维护其政治和社会稳定。  【关键词】中东局势;乱局;政局稳定;原因  一、约旦维持了开明的二元君主立宪体制,民主化程度较高  约旦是世袭君主立宪
期刊
【摘要】接受美学,为文学翻译研究和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从姚斯所提出的接受美学角度对比郑振铎和冯唐翻译的泰戈尔英文诗集《飞鸟集》。通过对读者视野期待的分析而寻找译者如何综合运用各种翻译方法来实现原文和译文读者的视野融合。  【关键词】接受美学;期待视野;视野融合;《飞鸟集》  一、研究背景  1.作品简介。《飞鸟集》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它包括325首清丽的无标题小诗。《飞鸟集
期刊
【摘要】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关键词】文明;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环境  一、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概念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
期刊
【摘要】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发展的基本生产条件,农业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市场的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环境伦理学的视角提出了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共同负担为主,污染者负担为辅”的财政分担方式,“以经济激励为主,行政管制为辅”的管控方式、“生态补偿和生态税费相结合”的管控手段、“以源头治理为主,末端治理为辅”的管控模式,以及“大力发展有机生态农业”的管控措施。  【关键词】环境伦理学:农
期刊
【摘要】伴随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不断地加快,我国商品贸易发展迅速。在商品交易的过程中,应该有相应的法律对交易的安全进行有效的保护,确保商品交易的顺利进行,我国民商法对此保护也在不断加大力度。本文以民商法中对交易安全的保护进行详细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民商法;交易安全;研究  前言  民商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本文针对民商法律中对交易安全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民商法的条款中对交易行为进
期刊
【摘要】法理学的主题一直围绕着保障人权、改革司法、法律全球化、法律理想化、法律公平化、法制健全、法律学习的方法论。法理学在进步的过程中,其中国性、问题性以及实践性等特点都日益明显,加速了我国法理学研究的深入和提升。法理学的研究取之于中国大地,考虑中国当前的法制问题,解决问题,并理论联系实践,让我国的法理学能够真正成长起来,让我国法律越来越发健全。  【关键词】法理学;中国性;问题性;实践性  一、
期刊
我国的社会组织发展事业在经历了不同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后目前正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30年来,其在数量、质量、影响力以及自身能力上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一、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问题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作用逐渐被社会公众所认可,并且当前社会组织处在更加有利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如何有效地对社会组织进行引导成为当下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而由于社会组织的自身特点,必然相对会
期刊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随之而来的即是因此而带来的愈加激烈的矛盾和冲突。军事发展是各个国家相互制约的手段之一,而军事情报作为军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关军事情报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创新也是各个国家对于自身军事实力增强所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之一。克劳塞维茨作为西方军事方面的天才,其《战争论》中对于军事情报的特点、用途和概念都有着相对详细且深入的研究,其军事情报方面的相
期刊
一、董卜韩胡宣慰使司的封绶  明代是董卜韩胡宣慰使司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关于该宣慰司何时归附明朝,而明中央何时封绶其宣慰使司职衔,目前学术界有两种说法,即洪武设司说和永乐设司说。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太祖“置指挥使司二,曰朵甘,曰乌斯藏”,而朵甘指挥使司下设“宣慰使司三,朵甘宣慰使司,董卜韩胡宣慰使司,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使司”,即董卜韩胡宣慰使司由朵甘都司直接管辖。龚荫先生在其专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