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实数学学习也是这样,只有当数学与儿童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这样的教学建议:“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技能出发,联系生活教数学。
一、教学起点与生活接轨
在教学导入时,教师要尽可能多的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相关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走进课堂。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一”时,如果上课伊始教师就板书课题,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认识几分之一”,学生肯定会畏惧心理,因为学生之前从未接触过分数。我们不妨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这样进行导入设计:同学们你们喜欢野餐吗?(学生肯定喜欢,因为他们对于野餐都很感兴趣。)是呀,小明和小红也特别喜欢野餐。瞧,星期天到了,他们相约去野餐了。我们来看看他们都带了哪些零食,(多媒体出示相关场景图,让学生说说场景图中食品的数量)他们打算把每种食品都平均分成两份,你能帮他们分一分吗?(对于4个苹果、2瓶矿泉水,学生很容易分。对于1个蛋糕学生也知道一分为二,却不知道怎样表示)。师: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到其中的一半,这一半用什么来表示呢?通过今天‘认识几分之一’的学习,咱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导入,可以说水到渠成,它缩短了新知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实现了教学起点与儿童生活的成功链接,在不知不觉中带领学生进入“藕花深处”。
二、教学活动与生活接轨
陶行知先生反对把学生禁锢于小小的学校,主张要在生活中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围绕学生的活动来展开课堂教学,可使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比如在教学“圆角分”后,教师可以把“超市”“搬”进了教室,让学生通过在教室里模拟“购物”活动,学会正确兑换和使用人民币。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后,可以让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室有没有我们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学习“可能性“的时候,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塑料袋、3个红球和3个黄球,然后组织学生分组开展随机的摸球活动。学习“圆锥的体积”时,在掌握相关的计算公式后,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锥形的沙堆面前,让学生通过测量沙堆的底面周长和高来计算沙子的体积。
把教学过程与生活对接,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学生就会觉得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次快乐的旅行。
三、教学应用与生活接轨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问题解决”与数学教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却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与应用之间的脱节。《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以及的生活背景出发,逐步交给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生活问题的本领。
例如,教师讲解了有关“余数”的内容后,让学生运用相关知识排座位 :“上美术课,要给全班重新安排座位,按学号排队,每6人一张桌子,请你自己判断一下,自己在哪一组?哪一位置上?”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发现,运用除法比较简便、快速地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有的同学是38号,那么有:38÷6=6(组)……(2人),因此,该学生坐在第7组的第2个位置上。再比如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统计一下一周家中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学生在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中,加深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并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到丢弃塑料袋行为给带自然造成的污染,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统计一下所在小组同学一个星期的零花钱,估算一下一年的零花钱,从而培养学生节约的意识。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培养了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达到了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四、教学评价与生活接轨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的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也要力争做到与生活接轨,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当然,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不仅要有教师评价,更要提倡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
我们有很多学生是属于“高分低能”,做起习题是头头是道,但一解决生活问题时则素手无策。对于这样的学生,评价的时候就不能仅仅以一两次考试来衡量学生,还要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对统计和概率的学习评价,重点应该放在考察学生是否理解各种统计图表的特征和统计数量的意义,能否选择适当的统计图表和统计数量来表达数据,能否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意义等,而对于纯粹的计算题则不是评价学生学习的重点。
总之,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师应该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努力寻找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做到数学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数学化,让学生的思维在生活的沃土中尽情的绽放,让生活成就一个个精彩的人生。
【作者单位:宿迁市宿豫区仰化中心小学 江苏】
一、教学起点与生活接轨
在教学导入时,教师要尽可能多的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相关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走进课堂。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一”时,如果上课伊始教师就板书课题,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认识几分之一”,学生肯定会畏惧心理,因为学生之前从未接触过分数。我们不妨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这样进行导入设计:同学们你们喜欢野餐吗?(学生肯定喜欢,因为他们对于野餐都很感兴趣。)是呀,小明和小红也特别喜欢野餐。瞧,星期天到了,他们相约去野餐了。我们来看看他们都带了哪些零食,(多媒体出示相关场景图,让学生说说场景图中食品的数量)他们打算把每种食品都平均分成两份,你能帮他们分一分吗?(对于4个苹果、2瓶矿泉水,学生很容易分。对于1个蛋糕学生也知道一分为二,却不知道怎样表示)。师: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到其中的一半,这一半用什么来表示呢?通过今天‘认识几分之一’的学习,咱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导入,可以说水到渠成,它缩短了新知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实现了教学起点与儿童生活的成功链接,在不知不觉中带领学生进入“藕花深处”。
二、教学活动与生活接轨
陶行知先生反对把学生禁锢于小小的学校,主张要在生活中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围绕学生的活动来展开课堂教学,可使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比如在教学“圆角分”后,教师可以把“超市”“搬”进了教室,让学生通过在教室里模拟“购物”活动,学会正确兑换和使用人民币。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后,可以让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室有没有我们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学习“可能性“的时候,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塑料袋、3个红球和3个黄球,然后组织学生分组开展随机的摸球活动。学习“圆锥的体积”时,在掌握相关的计算公式后,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锥形的沙堆面前,让学生通过测量沙堆的底面周长和高来计算沙子的体积。
把教学过程与生活对接,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学生就会觉得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次快乐的旅行。
三、教学应用与生活接轨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问题解决”与数学教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却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与应用之间的脱节。《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以及的生活背景出发,逐步交给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生活问题的本领。
例如,教师讲解了有关“余数”的内容后,让学生运用相关知识排座位 :“上美术课,要给全班重新安排座位,按学号排队,每6人一张桌子,请你自己判断一下,自己在哪一组?哪一位置上?”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发现,运用除法比较简便、快速地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有的同学是38号,那么有:38÷6=6(组)……(2人),因此,该学生坐在第7组的第2个位置上。再比如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统计一下一周家中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学生在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中,加深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并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到丢弃塑料袋行为给带自然造成的污染,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统计一下所在小组同学一个星期的零花钱,估算一下一年的零花钱,从而培养学生节约的意识。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培养了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达到了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四、教学评价与生活接轨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的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也要力争做到与生活接轨,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当然,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不仅要有教师评价,更要提倡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
我们有很多学生是属于“高分低能”,做起习题是头头是道,但一解决生活问题时则素手无策。对于这样的学生,评价的时候就不能仅仅以一两次考试来衡量学生,还要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对统计和概率的学习评价,重点应该放在考察学生是否理解各种统计图表的特征和统计数量的意义,能否选择适当的统计图表和统计数量来表达数据,能否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意义等,而对于纯粹的计算题则不是评价学生学习的重点。
总之,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师应该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努力寻找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做到数学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数学化,让学生的思维在生活的沃土中尽情的绽放,让生活成就一个个精彩的人生。
【作者单位:宿迁市宿豫区仰化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