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护理健康教育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吸氧依从性的提高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将将2017年4月-2018年4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隨机均分为对照组以及试验组各33例,均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于此基础之上实施护理健康教育干预,并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吸氧依从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研究对象吸氧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护理健康教育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患者吸氧依从性,临床价值突出,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规护理;护理健康教育干预
对护理健康教育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吸氧依从性的提高效果进行研究分析,将2017年4月-2018年4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设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具体实验内容陈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所选取的66例研究对象均为2017年4月-2018年4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上述研究对象均分为对照组以及试验组各33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22-70岁间,平均年龄为(50.34±2.68)岁;试验组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24-73岁间,平均年龄为(51.47±2.77)岁。两组研究对象基础资料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研究分析。
1.2 方法
两组研究对象均行常规护理,其具体内容包括:首先是心理护理,自患者入院以后,护理人员应当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评估患者病情以及心理状态,结合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以此改善患者负面情绪;加强对于患者的疾病护理,定期进行各项检查工作,叮嘱患者遵循医嘱用药,不可私自增减药量,患者的饮食也多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加强对于患者生活作息的干预,制定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叮嘱患者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试验组研究对象在上述基础之上实施护理健康教育干预:定期于院内进行健康知识讲座,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为患者讲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特点、治疗方法以及护理知识,想患者发放健康知识手册,帮助患者认识吸氧治疗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提升患者用氧的积极性,并告知患者氧疗相关注意事项,确保患者主动参与氧疗,正确使用氧气。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吸氧依从性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
2结果
试验组研究对象吸氧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环境质量明显下降,这一点在空气质量上尤为明显,而空气质量的大幅恶化,也急剧加增了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以中老年人为高发人群,绝大多数患者均伴随有肺功能下降的趋势,该病受多种因素影响,可致病情加速发展,甚至可能诱发患者器官衰竭,对患者生命安全以及生活质量造成极为严重的威胁。随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加重,需要在临床上给予患者优质、全面、科学的护理干预,以此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几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本次实验研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更加重视对于患者的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对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增进患者疾病管理能力有着较为积极的意义。
在本次实验之中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以及健康教育,在患者入院以后,即与患者家属进行交流沟通,了解患者的相关情况,同时详细告知患者院内各项规章制度,帮助患者熟悉院内环境,以此消除患者的陌生感;通过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注意事项,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并发放疾病知识手册,帮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疾病知识,增进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做好吸氧以及雾化吸入治疗,对于部分心理状态较差,依从性不足的患者而言,可加强对患者的健康知识教育,帮助患者了解吸氧的重要性,以此促进患者由被动治疗向主动接受治疗进行转变。
结合本次实验数据来看,试验组研究对象的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以及健康教育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患者依从性,临床价值突出,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翠珍,卢佳燕,林丽芳,王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延续性护理对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作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02):296-298.
[2]姜珍珍.利用护理健康教育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吸氧依从性的提高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79):109.
[3]刘仙岭.个案管理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健康知识水平、急性加重次数以及生命质量的影响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66):37-38.
[4]吴晓文,黄奕荣,蔡东林.无创通气期间高浓度吸氧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气指标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8,8(02):211-213+217.
[5]陈桂玉.加强宣教对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吸氧依从性的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36):185+187.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规护理;护理健康教育干预
对护理健康教育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吸氧依从性的提高效果进行研究分析,将2017年4月-2018年4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设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具体实验内容陈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所选取的66例研究对象均为2017年4月-2018年4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上述研究对象均分为对照组以及试验组各33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22-70岁间,平均年龄为(50.34±2.68)岁;试验组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24-73岁间,平均年龄为(51.47±2.77)岁。两组研究对象基础资料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研究分析。
1.2 方法
两组研究对象均行常规护理,其具体内容包括:首先是心理护理,自患者入院以后,护理人员应当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评估患者病情以及心理状态,结合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以此改善患者负面情绪;加强对于患者的疾病护理,定期进行各项检查工作,叮嘱患者遵循医嘱用药,不可私自增减药量,患者的饮食也多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加强对于患者生活作息的干预,制定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叮嘱患者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试验组研究对象在上述基础之上实施护理健康教育干预:定期于院内进行健康知识讲座,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为患者讲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特点、治疗方法以及护理知识,想患者发放健康知识手册,帮助患者认识吸氧治疗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提升患者用氧的积极性,并告知患者氧疗相关注意事项,确保患者主动参与氧疗,正确使用氧气。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吸氧依从性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
2结果
试验组研究对象吸氧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环境质量明显下降,这一点在空气质量上尤为明显,而空气质量的大幅恶化,也急剧加增了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以中老年人为高发人群,绝大多数患者均伴随有肺功能下降的趋势,该病受多种因素影响,可致病情加速发展,甚至可能诱发患者器官衰竭,对患者生命安全以及生活质量造成极为严重的威胁。随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加重,需要在临床上给予患者优质、全面、科学的护理干预,以此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几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本次实验研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更加重视对于患者的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对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增进患者疾病管理能力有着较为积极的意义。
在本次实验之中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以及健康教育,在患者入院以后,即与患者家属进行交流沟通,了解患者的相关情况,同时详细告知患者院内各项规章制度,帮助患者熟悉院内环境,以此消除患者的陌生感;通过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注意事项,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并发放疾病知识手册,帮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疾病知识,增进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做好吸氧以及雾化吸入治疗,对于部分心理状态较差,依从性不足的患者而言,可加强对患者的健康知识教育,帮助患者了解吸氧的重要性,以此促进患者由被动治疗向主动接受治疗进行转变。
结合本次实验数据来看,试验组研究对象的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以及健康教育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患者依从性,临床价值突出,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翠珍,卢佳燕,林丽芳,王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延续性护理对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作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02):296-298.
[2]姜珍珍.利用护理健康教育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吸氧依从性的提高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79):109.
[3]刘仙岭.个案管理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健康知识水平、急性加重次数以及生命质量的影响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66):37-38.
[4]吴晓文,黄奕荣,蔡东林.无创通气期间高浓度吸氧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气指标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8,8(02):211-213+217.
[5]陈桂玉.加强宣教对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吸氧依从性的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36):18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