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_k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熹宗朱由校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木匠(名气大约仅次于鲁班),他的木制品绝对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珍品。熹宗皇帝的作品常施以五彩,精致而妙丽,在雕刻上尤其见工夫,独具匠心,出人意表。
  朱师傅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工作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制成一件作品后,满意的会反复赏玩,自得其乐,不满意的,会扔了重做,孜孜不倦。从来不必考虑成本,只为追求完美境界,只有这么制造的木器作品,才能成为“奢侈品”跟熹宗相比其他木匠所做的只能算是“日用品”。熹宗陛下做木工只为爱好,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帝王地位,在他眼中只能算作一份兼职。
  熹宗陛下在治木方面的技能,只称之为行家里手,就太委屈了,那绝对称得上精英、翘楚、巨擘。例如,当时工匠们造出来的床都极为笨重,要十几个人才能搬动,还很费原料,样式也极普通。熹宗陛下就自己琢磨,亲自设计图样,动手锯木钉板,立刻就做出一张新床。这床极其精巧,床架上镂刻着各种花纹,床板还能折叠,便于移动携带。皇帝的新设计一出,连那些老工匠都赞叹不已。他还喜欢用木头做出各式各样的小玩具。他曾经雕刻过很多栩栩如生的小木头人,五官四肢,无不备具,男女老少神态各异。他还能做漆工的活儿,就是给这些木头人涂上五色油漆,更是显得栩栩如生了。他派内监拿到市面上去出售,市人都以重价购买,更令皇帝兴奋不已,信心十足,从此干得更欢了。
  皇帝对木工活儿精益求精,制造过很多精巧的“作品”。他曾在庭院中仿照乾清宫的样式,建造了一座小宫殿,高不过三四尺,曲折微妙巧夺天工。又曾做沉香假山一座,其中池台林馆无不具备,雕琢细致,堪称一绝。《诗经》说:“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用这十二个字来形容朱师傅的工作态度和他所打造的木器作品的气质,是非常贴切的。
  堂堂皇帝不爱管国家大事,整天埋头在木匠活上,这是为什么?做了那么多精美的木器,朱师傅自己并不用,只是一味地做,享受的是做木匠活的过程。
  其异母弟弟崇祯帝朱由检的一句话或可为注解。
  熹宗死后,朱由检入继大统。见到先帝留下的那座沉香假山,上面池台林馆悉具,灯屏、香几精美依旧,不禁轻声叹息道:“亦一时精神之所寄也。”
  一句话道尽了天启皇帝的家国辛酸,也点出了奢侈品的另一种功能:聊作辛苦人生的一丝慰藉。这不由让我联想到不久前在《中国经营报》上读到一篇文章——《暮年困惑无望的传承》,说到眼下很多私人博物馆面临着收藏家年纪增大、后继无人的景象,其中特别提到坐落在上海建国路上的算具博物馆,这里曾是收藏家陈宝定老人一生藏梦的地方。2009年3月28日陈老先生去世,没有后人或机构接收其收藏,他苦心经营而为其奋斗一生的算具陈列室也随即关门。由于后人无意继承,这些珍贵的宝贝也被匆匆处置了,一辈子汇集起来的文物就这样再次星散四方。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对此很多业内人士深表忧虑。笔者也觉得惋惜,但转念一想,这些藏家生的成果,如果能有序地传承下去,固然很好,但若不得已再一次流散四方,被其他的藏家重样整理、吸纳也未尝就是坏事,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收藏,收藏到底为了什么呢?是物质上的回报?社会的认可?后人的纪念?在笔者看来,对一个真正爱好收藏的人,这些充其量只能算作收藏的副产品,相信每一个真正热爱收藏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收藏本身给人带来的内心的满足与愉悦才是最大的回报。正如明熹宗作木工活:享受的是一个过程,获得的是精神上的愉悦。如果一个搞收藏的人不能从收藏过程的本身获得乐趣,那么在笔者看来,这人还不能算作一个真正的收藏爱好者。
  古人云:“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我想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做事情不能太多功利性,不能把“有用”作为衡量事情的唯一标准。一位久病不愈的人,突然问迷恋收藏大自然的奇石,于是他到处寻找,爬山,下河,到处奔波,广交朋友……从此,饭也吃得香了,觉也睡得好了,疾病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他高兴地说:“我收藏奇石,更重要的是收藏健康!”
  人生苦短,收藏者的一生,有些癖好,在他人眼里,未必有价值,但如果收藏的目的仅仅是为“膏粱谋”,我们是不是太看轻收藏的价值了呢?
  公元1627年,当明熹宗朱由校离开这个世界时,他想到的是什么呢?丢不下的又是什么呢?是尊贵的皇帝地位?是后宫的三千佳丽?还是那些曾让他魂牵梦绕、废寝忘食,带给他无限享受的木匠生涯呢?
  “人各有志,出处异趣”,这句话出处自《三国志管宁传》,其含义为人各自有不同的志向愿望,不能勉为其难!
其他文献
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江西庐山太平观的道长令弟子挖地建房时,掘出一个密封的瓷尊,尊内除泥土外,只有一枚钱文直读为“应元宝运”的小平铜钱。两年后,北宋朝廷降诏将庐山太平观供奉的九天采访使者封为应元保运真君,封号字音恰恰与铜钱钱文字音相同,这使太平观道长大惊,认为“应元宝运”铜钱的发现是先兆,预示了这件喜事的到来,遂将该钱作为祥瑞之物上表献给了朝廷。从此,九天采访使者显灵于太平观的消息不胫而
期刊
被誉为“宋代第一钱”、“御笔之最”、“铁画银钩”的“崇宁通宝”钱,是出自宋代皇帝徽宗赵佶之御笔。独到的“瘦金体”,独领风骚近千年,笔者有幸在数年前集到此枚大钱,当时如获至宝,兴奋不已,爱不释手,消息一传出,招来好多泉友上门观赏、揣摩,现借贵刊一角,展现给大家欣赏。  是品钱径10.6厘米,穿径2.5厘米,厚0.55厘米,重210.8克,精青铜质,褐黑色包浆浑厚熟旧,长期把玩痕迹明显,古意盎然,一见
期刊
独具神韵的“应历通宝”    “应历通宝”系辽穆宗耶律应历年间(951-968年)所铸。钱文粗糙,制式为小平,现存世仅有数枚。“应历通宝”四字楷、隶相杂,文字朴茂,单点“通”,其中“历”字省略厂部的左笔,借用内穿右廓,与“天禄通宝”的书法特征如出一辙,明显见辽钱风韵。此钱多出自辽东地区,今所见五枚“应历通宝”钱拓本,面文大小各异,说明并非出自同一版式。此种辽钱十分罕见,诚如戴志强先生所言:“‘应历
期刊
明朝时,在苏州城外有一处外表普通名气却很不普通的农宅。宅院的主人名叫沈周,时以诗书画冠绝于当世,历史上著名的风流才子唐伯虎、文徵明皆出于其门下。沈周出身世代书香门第,然不好做官,唯好寄情山水,沈周特地把家从苏州城搬到这里,就是为了避开尘俗的喧扰,图个清静。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这一天,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就打破了这里的宁静。来人一副衙门里当差的打扮:“你是沈周吗?太守有令,征召你进城服劳役,为太守
期刊
2009年3月的第一个星期六,笔者在沈阳鲁园古玩市场购得一枚“圣宋通宝”篆书背横写“当五”钱。当时只是感觉此钱很少见,而且这枚钱币的篆书字体十分美观大方,看着令人视觉很舒适。  此钱币形制规整,穿口修直,内外廓齐整,字口深峻,钱文清晰。正面“圣宋通宝”和背面横写的“当五”六字为篆书体字,书体取法于小篆,工整适度,布局严谨,方中见圆,具有母钱风范。直径31.5毫米,厚度2.8毫米,重量10.7克。青
期刊
我国历史上,辽与西夏都有“天庆”年号,且都铸行过“天庆元宝”钱。辽天祚帝天庆年为公元1111-1120年,历时十年;西夏桓宗天庆年为公元1194-1206年,历时十三年,两者前后相差八十余年。两种“天庆元宝”却出于两个不同国度,两“天庆元宝”钱皆用汉文书写,初识者一般较难区分。西夏除汉文“天庆元宝”钱之外,还有一种西夏文的“天庆宝钱”,而辽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大辽天庆”镇库大钱。  笔者这里所展示
期刊
在当前的古玩收藏热中,不少收藏爱好者由于思想方法不对头,往往忽视标本的重要作用,在他们的潜意识中认定“两个凡是”,即:凡是书本上写的都是正确的,凡是专家讲的都是正确的。只凭看了几本古玩书本,或听专家讲了几次课,就以为进入了古玩收藏的“自由王国”,于是抱着浮躁、侥幸的心理,贸然出击,最终由于“眼低手松魄力大”,交了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学费”买回一屋赝品,甚为可惜!在古玩鉴定中,标本、书本、专家
期刊
一、“大元通宝”    “大元通宝”,元代武宗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始铸。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他们在民族争斗中以勇猛、善战、凶悍、顽强著称。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部族,1234年消灭了金国。1236年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元朝,1271年定年号为“元”。1279年消灭了南宋,统一了中国。  元代流通的货币以纸币为主,在各种古钱图录上虽然收录了多种金属币,但数量很少。元代的金属币与其
期刊
【开篇语】    2011年开年新初,本刊“名家书画收藏”栏目聚焦近现代书画名家、名作。光焰千秋的近现代大师,按生年排序他们是: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吴湖帆、徐悲鸿、溥儒、潘天寿、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陈少梅12人。他们的画像由大收藏家高魏华盛情专请内蒙古画家孟喜元所绘。孟喜元怀着虔诚敬畏之心,查阅多方资料,重温大师生平、焚香沐浴、顶礼膜拜,数易其稿,九朽一罢,最终成就此壮举,原作悉数
期刊
历史经验证明,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无不与时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诸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整个清朝文化艺术中的绘画来说,更是这样。从清初的顺治年间,一直到嘉庆,这一时期政治巩固、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故这一时间段的绘画业,也一直处于繁茂、昌盛的景象,尤其“康乾盛世”期间,绘画业的发展最盛。画坛人才辈出,突出的如“四王”、“四僧”、“金陵八家”、“新安画派”、“扬州八怪”等等。康熙皇帝雅好绘画,极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