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顶着全球外汇储备第一的美名却面临着美元进—步贬值、人民币被迫升值的压力,内外的夹力,使得中国的外贸出口进一步受阻,就在中国加·陕调整外贸结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同时,美国轮番“实施”了两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这自然抬高了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新的”输入陛的通胀“。
今年前十个月,我国在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实现对外贸易的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面对上面两难的局面下,我国应如何充分发挥进口的作用以及在扩大进口方面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文中作者给出了具体的建议。2010年以来,全球经济呈现触底反弹及逐步复苏态势,但由于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性表现欠佳及缺乏新的经济增长动能支撑,强劲增长之势依然难以维继。危机使全球经济格局悄然改变,发达经济体的增长普遍面临较大压力,而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动能则渐趋强劲。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贸易保护主义上升,加之美国推行的二次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及汇率波动加剧,传统的出口导向型外贸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如何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实现对外贸易的均衡发展已提到重要议程。
2010年我国进口的特点
金融危机后,在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下,在项目投资的拉动下,我国进口大幅增长。这不仅满足了我国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支撑了我国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对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支持作用,更对世界经济的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世贸组织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成就及对世界经济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恪守承诺,坚持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立足扩大内需、保持市场开放,对支撑受危机影响成员的出口、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发挥了积极作用。具体来看,2010年我国的进口可归纳为三个明显特点:
特点一,进口增幅创历史新高。进口快速扩大,且增幅明显高于出口,1~10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3934.1亿美元,同比增长36.3%。其中出口12705.9亿美元,增长32.7%;进口11228.2亿美元,增长40.5%,进口增幅分别高于进出口增幅及出口增幅4.2及7.8个百分点。进口增幅最大的月份为1月和3月,增幅分别达到85.5%及66%。
特点二,大宗商品进口强劲。从前10个月的进口数据来看,我国进口金额最多的商品为大宗商品,包括铁矿砂、大豆、原油、初级形状的塑料、钢材等,并呈现出量价齐升的局面。进口增幅较大的商品主要为汽车、废铜、废铝、天然橡胶、谷物、原油等产品。初级产品的进口已经占到我进口总额的30%以上。机电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增幅分别为38%及37.7%。
特点三,中国已成为主要贸易伙伴的重要市场。2010年以来,相关经济体对华出口迅速增加,增速大都远超其对外出口总体增速。在主要贸易伙伴中,我国已成为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等经济体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欧盟第二大、美国和印度第三大、东盟第四大出口市场。今年1~10月,中国自欧盟、美国的进口增速明显增快,分别达到32.2%和31.8%;自日本、韩国、东盟、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的进口皆明显快于出口,且呈现逆差状况,逆差额分别为514.2亿美元、574.78亿美元、131.60亿美元、266.57亿美元和110.43亿美元。我国进口的扩大为各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重要市场,成为后危机时代贸易伙伴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
我国进口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其实,自2001年以来,我国的进口就一直呈稳定增长态势,2009年进口降幅远远低于美国、德国等世界进口大国,占世界进口的比重上升至8%,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仅次于美国。2001-2009年,我国进口的年均增长率为17.0%,高于全球进口年均增长率8.4个百分点。但在我国进口大幅增长的背后,依然存在着三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问题一,进口结构有待优化。2001-2009年,我国初级产品的进口由457.4亿美元增加至2892.0亿美元,年均增幅为22.7%;工业制成品由1978.1亿美元增至7163.5亿美元,年均增幅为15.37%,其中,机电产品由1070.2亿美元增至4080.0亿美元,年均增幅为16.0%,初级产品的年均进口增幅高出工业制成品7.3个百分点,机电产品的进口增幅则低于总体进口增幅1个百分点。这些数据显示我国初级产品进口的依赖程度在急剧上升,显示了我国经济发展过度依靠规模扩张的路径,其结果不仅造成环境保护和排放控制的难度,同时也为我国治理粗犷发展带来新的压力。
问题二,先进技术设备进口滞后。进口结构与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发展有着基本的一致性。长期以来,为了满足制造业加工发展的需要,初级产品及原材料的进口大幅上升,目前我国原油、铁矿石等重要能源一半左右通过进口供应,农产品净进口量相当于5亿亩土地的产量,相比之下,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却低于原材料的进口增幅,这种状况反映了我国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的步伐依然滞后,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的提升仍面临着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如何通过扩大进口来提高产业竞争力也成为新时期我国外贸发展战略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问题三,进口定价话语权缺乏。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商品市场价格有所回落,为我国扩大进口提供了一定的机遇。但我国对进口产品的定价权与我国的进口需求之间却表现出严重分离的现象,许多产品的进口只能被动地接受国际市场价格,最明显的例证就是铁矿石的进口。铁矿石是我国最主要的进口商品之一,但我国铁矿石的进口价格却一直受制于人2001-2009年,铁矿石的长协价格累计增长了近4倍。2010年,国际三大铁矿石供应商联合改变长协机制,提高铁矿石供应价格,对我国的钢铁行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目前,我国大宗商品对外依存度普遍较高,其中,铁矿石依存度为64%,铜为80%,镍为70%,铅和铝矾土也都超过了50%,高依存度也意味着高风险,如果我国不能在国际商品定价机制方面获得相应的话语权,进口的不确定性风险也同样不容忽视。
正确认识进口的作用
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净出口增加,意味着有效需求增加,会促进经济增长;反之则对CDP增长形成负拉动。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这一理论并没有揭示进口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因此,也难以正确反映消费、投资、出口和进口之间的内部联系。进口对一国贸易结构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进口可以有效弥补一国资源产品的不足,每个国家都有其资源的短板与瓶颈,进口本国缺乏的资源产品,可以提高全球资源的使用效率,对该国经济发展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
其次,先进设备进口可以促进一国技 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许多一流的技术和没备从研制到投入使用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问。当一国直接进口先进机器、设备等制成品时,尤其是进口高技术产品时,相当于其进口品中已包含了贸易伙伴的研发成果,这种技术引进可以迅速提高一国的技术水平,缩短技术差距,同时,可以促进产业升级,从而改善该国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
第三,可以引入竞争机制,一国在进口的同时,也是为本国的同类企业引入了竞争机制,通过有效竞争能够很好地促进国内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达到提高本国产业出口竞争力的目的。因此,发达国家一般对先进技术进口都很少采取限制措施,而是通过利用进口来改善其贸易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
从我国的经济发展轨迹来看,进口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贸易平衡、满足国内产业规模的扩张、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由于资源禀赋的不同和科技水平的落后,我国进口的能源、原材料和先进技术装备都是国内产品无法替代的,且由于进口的许多产品用于加工贸易,这些进口的机器设备形成了有效的生产能力,也进一步增加了对国内配套产品的需求。因此,进口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要,而且有利于弥补国内资源不足,促进生产和投资,是国内生产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拉动作用。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的过程中,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将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加强对进口先进技术设备的消化和吸收,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同样也面J临着新的突破,回顾我国在“九五”和“十五”期间采取的大规模技术改造投入以及当时国务院专门设立的重大设备引进办公室的功能,应该承认今天我国的工业化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工业领域各行业竞争力的提升,恰恰是得益于当时的引进政策。所以,在未来的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进口的作用,尤其是要重新定位研究进口先进技术设备的作用。
采取有力措施
积极扩大进口
在中国众多的经济矛盾中,结构失衡、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可谓是突出的矛盾,是事关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问题。在当前形势下,一方面我国面临着由于贸易不平衡、顺差过大而导致的外部压力,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因此,如何策略性发挥进口对我国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通过积极扩大进口,增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是新形势下我国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对外贸易质量和效益的关键。具体可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
加紧制定系统的进口促进政策。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施出口导向型对外贸易战略,对于进口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未给予足够重视,也没有明确的进口促进战略和具体的进口促进政策。近期,商务部明确提出:将采取措施进一步扩大进口额,保持对外贸易的平衡发展,这些措施包括降低进口关税、扩大最不发达国家零关税待遇、进一步实施进口便利化等。然而,只有建立在长远进口促进战略的基础之上,形成系统、稳定、有效的进口促进体系,才能使我国的进口政策有的放矢、富有成效。
继续做好资源性产品的进口工作。资源性产品的进口仍将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进口的主要需求。资源性产品进口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即提前办理有关进口程序,给企业一定的进口自主权,以便企业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大幅回落时,国际油价、粮价、有色金属等初级产品价格下跌时,抓住时机组织进口,同时,政府还可以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企业、机构形成进口预案,以政府采购和民间购买相结合的方式,择机购人石油、矿石、有色金属等稀缺资源。
积极扩大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制定有效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加快企业机器设备的折旧,技术改造投入是保持企业技术进步的关键,而加大引进关键技术设备是一条有效的捷径,与此同时,应鼓励企业形成消化吸收和自主配套能力,对此应有明确的政策支持,如对提前进行设备折旧的企业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对进口的关键设备提供减免关税的政策等。充分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加快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扩大部分高档消费品的进口。配合扩大消费的政策,适当降低国内稀缺的高档消费产品的进口关税。—方面可避免出国团组从海外大量购买名牌消费品,同时又可通过扩大进口满足国内高端消费群的需要。
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口。我国应进一步通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应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设备进口,特别是节能环保型设备的生产和制造能力,通过引进高端技术装备等,逐步形成我国自主的研发制造能力,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今年前十个月,我国在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实现对外贸易的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面对上面两难的局面下,我国应如何充分发挥进口的作用以及在扩大进口方面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文中作者给出了具体的建议。2010年以来,全球经济呈现触底反弹及逐步复苏态势,但由于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性表现欠佳及缺乏新的经济增长动能支撑,强劲增长之势依然难以维继。危机使全球经济格局悄然改变,发达经济体的增长普遍面临较大压力,而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动能则渐趋强劲。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贸易保护主义上升,加之美国推行的二次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及汇率波动加剧,传统的出口导向型外贸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如何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实现对外贸易的均衡发展已提到重要议程。
2010年我国进口的特点
金融危机后,在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下,在项目投资的拉动下,我国进口大幅增长。这不仅满足了我国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支撑了我国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对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支持作用,更对世界经济的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世贸组织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成就及对世界经济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恪守承诺,坚持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立足扩大内需、保持市场开放,对支撑受危机影响成员的出口、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发挥了积极作用。具体来看,2010年我国的进口可归纳为三个明显特点:
特点一,进口增幅创历史新高。进口快速扩大,且增幅明显高于出口,1~10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3934.1亿美元,同比增长36.3%。其中出口12705.9亿美元,增长32.7%;进口11228.2亿美元,增长40.5%,进口增幅分别高于进出口增幅及出口增幅4.2及7.8个百分点。进口增幅最大的月份为1月和3月,增幅分别达到85.5%及66%。
特点二,大宗商品进口强劲。从前10个月的进口数据来看,我国进口金额最多的商品为大宗商品,包括铁矿砂、大豆、原油、初级形状的塑料、钢材等,并呈现出量价齐升的局面。进口增幅较大的商品主要为汽车、废铜、废铝、天然橡胶、谷物、原油等产品。初级产品的进口已经占到我进口总额的30%以上。机电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增幅分别为38%及37.7%。
特点三,中国已成为主要贸易伙伴的重要市场。2010年以来,相关经济体对华出口迅速增加,增速大都远超其对外出口总体增速。在主要贸易伙伴中,我国已成为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等经济体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欧盟第二大、美国和印度第三大、东盟第四大出口市场。今年1~10月,中国自欧盟、美国的进口增速明显增快,分别达到32.2%和31.8%;自日本、韩国、东盟、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的进口皆明显快于出口,且呈现逆差状况,逆差额分别为514.2亿美元、574.78亿美元、131.60亿美元、266.57亿美元和110.43亿美元。我国进口的扩大为各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重要市场,成为后危机时代贸易伙伴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
我国进口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其实,自2001年以来,我国的进口就一直呈稳定增长态势,2009年进口降幅远远低于美国、德国等世界进口大国,占世界进口的比重上升至8%,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仅次于美国。2001-2009年,我国进口的年均增长率为17.0%,高于全球进口年均增长率8.4个百分点。但在我国进口大幅增长的背后,依然存在着三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问题一,进口结构有待优化。2001-2009年,我国初级产品的进口由457.4亿美元增加至2892.0亿美元,年均增幅为22.7%;工业制成品由1978.1亿美元增至7163.5亿美元,年均增幅为15.37%,其中,机电产品由1070.2亿美元增至4080.0亿美元,年均增幅为16.0%,初级产品的年均进口增幅高出工业制成品7.3个百分点,机电产品的进口增幅则低于总体进口增幅1个百分点。这些数据显示我国初级产品进口的依赖程度在急剧上升,显示了我国经济发展过度依靠规模扩张的路径,其结果不仅造成环境保护和排放控制的难度,同时也为我国治理粗犷发展带来新的压力。
问题二,先进技术设备进口滞后。进口结构与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发展有着基本的一致性。长期以来,为了满足制造业加工发展的需要,初级产品及原材料的进口大幅上升,目前我国原油、铁矿石等重要能源一半左右通过进口供应,农产品净进口量相当于5亿亩土地的产量,相比之下,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却低于原材料的进口增幅,这种状况反映了我国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的步伐依然滞后,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的提升仍面临着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如何通过扩大进口来提高产业竞争力也成为新时期我国外贸发展战略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问题三,进口定价话语权缺乏。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商品市场价格有所回落,为我国扩大进口提供了一定的机遇。但我国对进口产品的定价权与我国的进口需求之间却表现出严重分离的现象,许多产品的进口只能被动地接受国际市场价格,最明显的例证就是铁矿石的进口。铁矿石是我国最主要的进口商品之一,但我国铁矿石的进口价格却一直受制于人2001-2009年,铁矿石的长协价格累计增长了近4倍。2010年,国际三大铁矿石供应商联合改变长协机制,提高铁矿石供应价格,对我国的钢铁行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目前,我国大宗商品对外依存度普遍较高,其中,铁矿石依存度为64%,铜为80%,镍为70%,铅和铝矾土也都超过了50%,高依存度也意味着高风险,如果我国不能在国际商品定价机制方面获得相应的话语权,进口的不确定性风险也同样不容忽视。
正确认识进口的作用
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净出口增加,意味着有效需求增加,会促进经济增长;反之则对CDP增长形成负拉动。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这一理论并没有揭示进口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因此,也难以正确反映消费、投资、出口和进口之间的内部联系。进口对一国贸易结构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进口可以有效弥补一国资源产品的不足,每个国家都有其资源的短板与瓶颈,进口本国缺乏的资源产品,可以提高全球资源的使用效率,对该国经济发展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
其次,先进设备进口可以促进一国技 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许多一流的技术和没备从研制到投入使用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问。当一国直接进口先进机器、设备等制成品时,尤其是进口高技术产品时,相当于其进口品中已包含了贸易伙伴的研发成果,这种技术引进可以迅速提高一国的技术水平,缩短技术差距,同时,可以促进产业升级,从而改善该国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
第三,可以引入竞争机制,一国在进口的同时,也是为本国的同类企业引入了竞争机制,通过有效竞争能够很好地促进国内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达到提高本国产业出口竞争力的目的。因此,发达国家一般对先进技术进口都很少采取限制措施,而是通过利用进口来改善其贸易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
从我国的经济发展轨迹来看,进口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贸易平衡、满足国内产业规模的扩张、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由于资源禀赋的不同和科技水平的落后,我国进口的能源、原材料和先进技术装备都是国内产品无法替代的,且由于进口的许多产品用于加工贸易,这些进口的机器设备形成了有效的生产能力,也进一步增加了对国内配套产品的需求。因此,进口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要,而且有利于弥补国内资源不足,促进生产和投资,是国内生产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拉动作用。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的过程中,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将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加强对进口先进技术设备的消化和吸收,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同样也面J临着新的突破,回顾我国在“九五”和“十五”期间采取的大规模技术改造投入以及当时国务院专门设立的重大设备引进办公室的功能,应该承认今天我国的工业化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工业领域各行业竞争力的提升,恰恰是得益于当时的引进政策。所以,在未来的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进口的作用,尤其是要重新定位研究进口先进技术设备的作用。
采取有力措施
积极扩大进口
在中国众多的经济矛盾中,结构失衡、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可谓是突出的矛盾,是事关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问题。在当前形势下,一方面我国面临着由于贸易不平衡、顺差过大而导致的外部压力,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因此,如何策略性发挥进口对我国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通过积极扩大进口,增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是新形势下我国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对外贸易质量和效益的关键。具体可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
加紧制定系统的进口促进政策。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施出口导向型对外贸易战略,对于进口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未给予足够重视,也没有明确的进口促进战略和具体的进口促进政策。近期,商务部明确提出:将采取措施进一步扩大进口额,保持对外贸易的平衡发展,这些措施包括降低进口关税、扩大最不发达国家零关税待遇、进一步实施进口便利化等。然而,只有建立在长远进口促进战略的基础之上,形成系统、稳定、有效的进口促进体系,才能使我国的进口政策有的放矢、富有成效。
继续做好资源性产品的进口工作。资源性产品的进口仍将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进口的主要需求。资源性产品进口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即提前办理有关进口程序,给企业一定的进口自主权,以便企业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大幅回落时,国际油价、粮价、有色金属等初级产品价格下跌时,抓住时机组织进口,同时,政府还可以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企业、机构形成进口预案,以政府采购和民间购买相结合的方式,择机购人石油、矿石、有色金属等稀缺资源。
积极扩大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制定有效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加快企业机器设备的折旧,技术改造投入是保持企业技术进步的关键,而加大引进关键技术设备是一条有效的捷径,与此同时,应鼓励企业形成消化吸收和自主配套能力,对此应有明确的政策支持,如对提前进行设备折旧的企业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对进口的关键设备提供减免关税的政策等。充分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加快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扩大部分高档消费品的进口。配合扩大消费的政策,适当降低国内稀缺的高档消费产品的进口关税。—方面可避免出国团组从海外大量购买名牌消费品,同时又可通过扩大进口满足国内高端消费群的需要。
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口。我国应进一步通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应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设备进口,特别是节能环保型设备的生产和制造能力,通过引进高端技术装备等,逐步形成我国自主的研发制造能力,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