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是一门重要且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学科,由于各地区的教学情况不同,对于地理的重视程度也不同,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初中地理上存在很多困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何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地理教师首先要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多年的尝试与运用,笔者发现,将文史知识渗透到地理教学是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
文史通常包括文化和历史,文史知识就是指这两个方面知识的结合,平时只要教师多留心就能发现,在初中教育體系中,语文和历史包含了大量的文史知识。
一、诗歌有地理
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文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在学习这些朗朗上口的诗歌时,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多地理的影子。如宋代诗人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句诗歌讲述的就是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被笼罩在雨中,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梅子黄时即是五、六月,而江南这个时候正处于梅雨季节,阴雨绵绵的天气。梅雨季节,是在每年6至7月份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地区、日本中南部及韩国南部等地出现的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梅雨季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节过后,天气开始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在唐代诗人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句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歌中就蕴含了一个地理现象:山地垂直地域水热状况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变化的规律,海拔每上升100米,温度就下降0.6摄氏度,这首诗歌中的大林寺是指庐山大林寺,庐山海拔1474米,比山下的温度要低8摄氏度左右,这就是为什么四月时,山脚下的平原已经芳菲落尽,却能在山中寺庙看到正含苞待放的桃花。
二、谚语有地理
谚语是我国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一般经过口口相传流传下来,其通俗易懂,并且多数是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在这里面我们也能找到不少地理的影子。“早晨地罩雾,尽管晒稻谷”这句话的意思是:清晨如果发现地上有雾气,那么今天就会天晴,晒稻谷就不用担心下雨了。这是因为地罩雾是指辐射雾,通常出现在晴朗无云的夜间或早晨,太阳一升高,随着地面温度上升,空气又恢复到未饱和状态,雾滴也就立即蒸发消散。因此,早晨出现辐射雾,常预示着当天有个好天气。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是我们听得比较多的一句谚语,它是指下雨前我们若能听到轰隆隆的雷声,通常这个时候很难下大雨,或者说只有几滴小雨,很快就会雨过天晴。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我们常听到的雷因为形成原因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锋面移来(主要是急行冷锋)等动力原因形成的,气象学上称为锋面雷;一种是由于空气受热不均等热力原因形成的,气象学上称为热雷。
三、故事有地理
在初中地理课堂中,适当的结合故事进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大气层”时,教师可以先和学生们讲述“杞人忧天”的故事:“从前,有一个杞国人,每天都很担心天会塌地会陷,星星月亮会掉下来,为此吃不下睡不着。另一个杞国人告诉他,天是气体聚集在一起产生的,到处都有气体,根本无须担心天会塌。天不过是气体在一起聚积起来的,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体。”这是古人对天的认识,受到当时科学发展力的影响。现在的天文学告诉我们,地球被很厚的一层大气圈包围着,我们生活在大气层内,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和氧气。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
文史知识渗透初中地理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选取合适的文史知识,营造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春键.初中地理兴趣教学点滴谈[J].当代教学研究,2009,(11).
[2]陈坤.初中地理兴趣教学[J].民主教学,2013,(35).
[3]杨春键.初中地理兴趣教学点滴谈[J].当代教学研究,2009,(11).
[4]蒋芳宗.兴趣是学习的根基[J].课外阅读:中旬,2011,(8).
(作者单位:万年县珠田学校)
文史通常包括文化和历史,文史知识就是指这两个方面知识的结合,平时只要教师多留心就能发现,在初中教育體系中,语文和历史包含了大量的文史知识。
一、诗歌有地理
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文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在学习这些朗朗上口的诗歌时,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多地理的影子。如宋代诗人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句诗歌讲述的就是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被笼罩在雨中,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梅子黄时即是五、六月,而江南这个时候正处于梅雨季节,阴雨绵绵的天气。梅雨季节,是在每年6至7月份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地区、日本中南部及韩国南部等地出现的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梅雨季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节过后,天气开始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在唐代诗人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句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歌中就蕴含了一个地理现象:山地垂直地域水热状况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变化的规律,海拔每上升100米,温度就下降0.6摄氏度,这首诗歌中的大林寺是指庐山大林寺,庐山海拔1474米,比山下的温度要低8摄氏度左右,这就是为什么四月时,山脚下的平原已经芳菲落尽,却能在山中寺庙看到正含苞待放的桃花。
二、谚语有地理
谚语是我国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一般经过口口相传流传下来,其通俗易懂,并且多数是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在这里面我们也能找到不少地理的影子。“早晨地罩雾,尽管晒稻谷”这句话的意思是:清晨如果发现地上有雾气,那么今天就会天晴,晒稻谷就不用担心下雨了。这是因为地罩雾是指辐射雾,通常出现在晴朗无云的夜间或早晨,太阳一升高,随着地面温度上升,空气又恢复到未饱和状态,雾滴也就立即蒸发消散。因此,早晨出现辐射雾,常预示着当天有个好天气。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是我们听得比较多的一句谚语,它是指下雨前我们若能听到轰隆隆的雷声,通常这个时候很难下大雨,或者说只有几滴小雨,很快就会雨过天晴。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我们常听到的雷因为形成原因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锋面移来(主要是急行冷锋)等动力原因形成的,气象学上称为锋面雷;一种是由于空气受热不均等热力原因形成的,气象学上称为热雷。
三、故事有地理
在初中地理课堂中,适当的结合故事进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大气层”时,教师可以先和学生们讲述“杞人忧天”的故事:“从前,有一个杞国人,每天都很担心天会塌地会陷,星星月亮会掉下来,为此吃不下睡不着。另一个杞国人告诉他,天是气体聚集在一起产生的,到处都有气体,根本无须担心天会塌。天不过是气体在一起聚积起来的,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体。”这是古人对天的认识,受到当时科学发展力的影响。现在的天文学告诉我们,地球被很厚的一层大气圈包围着,我们生活在大气层内,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和氧气。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
文史知识渗透初中地理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选取合适的文史知识,营造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春键.初中地理兴趣教学点滴谈[J].当代教学研究,2009,(11).
[2]陈坤.初中地理兴趣教学[J].民主教学,2013,(35).
[3]杨春键.初中地理兴趣教学点滴谈[J].当代教学研究,2009,(11).
[4]蒋芳宗.兴趣是学习的根基[J].课外阅读:中旬,2011,(8).
(作者单位:万年县珠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