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新诗在20世纪80年代告别了那个苦难和不正常的历史后,迎来了诗歌的一次全新的探索。作为这次新诗潮运动中的领军人物之一——舒婷,她的诗歌自然显现着她作为女性诗人的温顺、多情、柔美,以及现代女性的独立精神和品格,开创了新时期女性诗歌的新纪元,给中国当代文坛添加了一道亮丽夺目的风景线。
关键词: 舒婷 女性 气质 独立 精神追求
在众多的朦胧派中,舒婷是一位内向的、情感型诗人。她的诗,充分表现了女性诗人所特有的曲折幽微的心理和细腻委婉的情感,以体贴入微、感同身受的人生体验,传达出对自己、对别人,甚至对整个人类的挚爱和关怀。
一、散发女性独特的气质
朦胧诗五巨匠之唯一女性诗人舒婷,以女性诗歌独立于诗坛,为女性诗歌带来光明的未来。舒婷以她独有的女性视角和女性写作表达了一个诗人在崭新生活面前所承担的社会忧患和对人性自由的追求。
(一)温馨而多彩的情感咏叹,表现出女性柔婉细腻的心理特征。
从舒婷的诗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南国少女充满同情和爱好的透明的心灵。她以优美的文笔把女性的柔情表达得细腻而委婉、热烈而节制。她的丰富的情感,多半倾注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人啊、理解我吧”,多么热切的呼唤与企望。这是舒婷在冷酷的岁月包围之下,向社会发出的心灵的呼唤。她在诗里表达这样一种感情:需要温暖,渴望友谊、企盼得到保护和依靠,正如《中秋夜》所写的:“要有坚实的肩膀,/能靠上疲倦的头,/需要有一双手,/来支持最沉重的时刻。”
(二)奏出优美伤感的爱的旋律,展现女性心灵的呼唤。
舒婷曾说:“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怀。……我相信:人和人是能够互相理解的,因为通往心灵的道路总可以找到。”在创作中,她用爱的胸怀拥抱整个世界,用爱的温暖抚慰多难的人生,可以说,她的诗是爱的呼声,她找到了一条通往人的心灵的最佳道路。以《思念》为例:“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诗的第一节举了四样看似毫无关联的东西,像是支离破碎、无根无源,但每样东西都是那样内涵丰富,形象贴切又朦胧含蓄地传达一种情感,将它物化,把思念这种情绪状态所蕴含的极为复杂的内容无声地描绘了出来。这也是诗人作为女性的一种独特体验,优美而略带伤感,余韵无穷。
(三)带着一股女性的春风,显露出不同以往作家的女性特质。
在经历了一个荒唐年代之后,在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这批诗人中,舒婷首先以女性的另一个姿态大胆而真实地写出了这种压抑。诗人毫不隐晦地表达女性的脆弱和压抑,把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与男性站在同一个平台上来体悟人生,表达情感,并宣布:“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
在《惠安女子》里我们看到一个站在海边做着幸福的梦的少女,然而“幸福不可预期”,幸福对惠安女来说只是曾有过的美丽的梦。惠安女子社会地位底下,生存环境恶劣,但从外部世界看来,惠安女子裹方巾,戴斗笠,着短褂,束银带,古老而美丽的服饰,加上自然绰约的身姿,堪称一道亮丽的风景,惠安女由此博得世人普遍的惊异和赞赏,于是她们出现“在封面和插图中间,成为风景,成为传奇”。但在冷酷的现实的面前,她们的梦只能像“蒲公英一般徐徐飘落在海面”,惠安女内在是这般“贤惠”,外表是这般美丽,自然成了人们欣赏的“风景”。
二、呼唤女性独立的春天
法国女权主义评论家伊瑞格勒认为:“男人先建构自己的形象以建立父权体制,并以自我的定义构成女人的镜像,女人只能依照男人的标准而存在。”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剥夺了女性独立自主的地位,使之成为男性的附庸。正是在人开始觉醒的背景下,舒婷开始关注女性。
(一)呼唤女性的独立人格。
在西方两次女权主义运动高潮和五四以来妇女解放思潮的影响和感召下,中国女性逐渐觉醒。舒婷在经历了历史浩劫、生活磨难后,勇敢地发出了追求女性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呼声,并以真挚深沉的诗句,表达了一个女性对于真善美的热爱,探寻了通往人们的“心灵的道路”。
《致橡树》中,“我如果爱你——/绝不象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象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致橡树》一诗,诗人假托木棉,通过木棉对橡树的独白,表达现代女性全新的爱情理念和顽强的人格力量呼唤女性的独立人格。舒婷在写作《致橡树》的缘起时讲道,当时有一位70岁的老教授,谈到他一生遇到的女子时说:“有才华、性格又温柔的,往往不漂亮;才貌双全的,自恃聪明漂亮,又很难温柔;而温柔又漂亮的,又多半没有什么才华。”舒婷对这种完全站在男人立场的说法很不以为然,女人也是人,为什么总是围绕着他们的需求要求女人?就是为了反驳这位教授将女人作为“第二性”看待的观点,她写了《致橡树》。这是女性独立意识的张扬。她绝不做“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这类柔弱依附的传统女性,而坚定地做“一株木棉”。
(二)凸显女性的自我价值。
在过去的历史中,流淌着节妇、烈女的眼泪和鲜血:女性以埋葬自己纯真的感情为代价来换取对传统道德的虔诚,为了虚幻的梦扭曲性灵,让青春白白流逝,做无畏的牺牲品,这些在女性身上是悲剧的做法,却都被男权社会视为女性至高无上的美德。在《神女峰》中描写的神女,传说是一个渔民的妻子。丈夫在江上打鱼,遇到风暴,永远没能回来。妻子日夜等他,每天站到山顶上盼望丈夫回家,年久日长,变成了一块石头。这块石头至今仍立在巫峡的神女峰上。人们对神女坚贞的礼赞其实是维护封建思想、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只关注“礼”而不关心“人”,只把女性当做“神”而不是“人”,更不是“女人”。千百年来,人们极力鼓吹这种坚贞观念。
传统思想要求女人守望爱情,站在男人背后支持男人。然而此诗证明女性如果不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依然以男人为中心,失去了自我,则最后往往沦为牺牲品。激烈的反传统的新文化养育了一代觉醒的新女性。
中国女性在封建节烈观的恒久压抑下所透出的一阵又一阵闪电,相信每一个敏感的人都清楚这些闪电意味着什么。舒婷诗歌中女性自我独立意识已经被唤醒,并逐渐膨胀。女性在对爱情的追求上,应该是自己爱情的主宰,凸显女性的自我价值。
关键词: 舒婷 女性 气质 独立 精神追求
在众多的朦胧派中,舒婷是一位内向的、情感型诗人。她的诗,充分表现了女性诗人所特有的曲折幽微的心理和细腻委婉的情感,以体贴入微、感同身受的人生体验,传达出对自己、对别人,甚至对整个人类的挚爱和关怀。
一、散发女性独特的气质
朦胧诗五巨匠之唯一女性诗人舒婷,以女性诗歌独立于诗坛,为女性诗歌带来光明的未来。舒婷以她独有的女性视角和女性写作表达了一个诗人在崭新生活面前所承担的社会忧患和对人性自由的追求。
(一)温馨而多彩的情感咏叹,表现出女性柔婉细腻的心理特征。
从舒婷的诗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南国少女充满同情和爱好的透明的心灵。她以优美的文笔把女性的柔情表达得细腻而委婉、热烈而节制。她的丰富的情感,多半倾注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人啊、理解我吧”,多么热切的呼唤与企望。这是舒婷在冷酷的岁月包围之下,向社会发出的心灵的呼唤。她在诗里表达这样一种感情:需要温暖,渴望友谊、企盼得到保护和依靠,正如《中秋夜》所写的:“要有坚实的肩膀,/能靠上疲倦的头,/需要有一双手,/来支持最沉重的时刻。”
(二)奏出优美伤感的爱的旋律,展现女性心灵的呼唤。
舒婷曾说:“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怀。……我相信:人和人是能够互相理解的,因为通往心灵的道路总可以找到。”在创作中,她用爱的胸怀拥抱整个世界,用爱的温暖抚慰多难的人生,可以说,她的诗是爱的呼声,她找到了一条通往人的心灵的最佳道路。以《思念》为例:“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诗的第一节举了四样看似毫无关联的东西,像是支离破碎、无根无源,但每样东西都是那样内涵丰富,形象贴切又朦胧含蓄地传达一种情感,将它物化,把思念这种情绪状态所蕴含的极为复杂的内容无声地描绘了出来。这也是诗人作为女性的一种独特体验,优美而略带伤感,余韵无穷。
(三)带着一股女性的春风,显露出不同以往作家的女性特质。
在经历了一个荒唐年代之后,在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这批诗人中,舒婷首先以女性的另一个姿态大胆而真实地写出了这种压抑。诗人毫不隐晦地表达女性的脆弱和压抑,把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与男性站在同一个平台上来体悟人生,表达情感,并宣布:“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
在《惠安女子》里我们看到一个站在海边做着幸福的梦的少女,然而“幸福不可预期”,幸福对惠安女来说只是曾有过的美丽的梦。惠安女子社会地位底下,生存环境恶劣,但从外部世界看来,惠安女子裹方巾,戴斗笠,着短褂,束银带,古老而美丽的服饰,加上自然绰约的身姿,堪称一道亮丽的风景,惠安女由此博得世人普遍的惊异和赞赏,于是她们出现“在封面和插图中间,成为风景,成为传奇”。但在冷酷的现实的面前,她们的梦只能像“蒲公英一般徐徐飘落在海面”,惠安女内在是这般“贤惠”,外表是这般美丽,自然成了人们欣赏的“风景”。
二、呼唤女性独立的春天
法国女权主义评论家伊瑞格勒认为:“男人先建构自己的形象以建立父权体制,并以自我的定义构成女人的镜像,女人只能依照男人的标准而存在。”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剥夺了女性独立自主的地位,使之成为男性的附庸。正是在人开始觉醒的背景下,舒婷开始关注女性。
(一)呼唤女性的独立人格。
在西方两次女权主义运动高潮和五四以来妇女解放思潮的影响和感召下,中国女性逐渐觉醒。舒婷在经历了历史浩劫、生活磨难后,勇敢地发出了追求女性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呼声,并以真挚深沉的诗句,表达了一个女性对于真善美的热爱,探寻了通往人们的“心灵的道路”。
《致橡树》中,“我如果爱你——/绝不象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象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致橡树》一诗,诗人假托木棉,通过木棉对橡树的独白,表达现代女性全新的爱情理念和顽强的人格力量呼唤女性的独立人格。舒婷在写作《致橡树》的缘起时讲道,当时有一位70岁的老教授,谈到他一生遇到的女子时说:“有才华、性格又温柔的,往往不漂亮;才貌双全的,自恃聪明漂亮,又很难温柔;而温柔又漂亮的,又多半没有什么才华。”舒婷对这种完全站在男人立场的说法很不以为然,女人也是人,为什么总是围绕着他们的需求要求女人?就是为了反驳这位教授将女人作为“第二性”看待的观点,她写了《致橡树》。这是女性独立意识的张扬。她绝不做“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这类柔弱依附的传统女性,而坚定地做“一株木棉”。
(二)凸显女性的自我价值。
在过去的历史中,流淌着节妇、烈女的眼泪和鲜血:女性以埋葬自己纯真的感情为代价来换取对传统道德的虔诚,为了虚幻的梦扭曲性灵,让青春白白流逝,做无畏的牺牲品,这些在女性身上是悲剧的做法,却都被男权社会视为女性至高无上的美德。在《神女峰》中描写的神女,传说是一个渔民的妻子。丈夫在江上打鱼,遇到风暴,永远没能回来。妻子日夜等他,每天站到山顶上盼望丈夫回家,年久日长,变成了一块石头。这块石头至今仍立在巫峡的神女峰上。人们对神女坚贞的礼赞其实是维护封建思想、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只关注“礼”而不关心“人”,只把女性当做“神”而不是“人”,更不是“女人”。千百年来,人们极力鼓吹这种坚贞观念。
传统思想要求女人守望爱情,站在男人背后支持男人。然而此诗证明女性如果不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依然以男人为中心,失去了自我,则最后往往沦为牺牲品。激烈的反传统的新文化养育了一代觉醒的新女性。
中国女性在封建节烈观的恒久压抑下所透出的一阵又一阵闪电,相信每一个敏感的人都清楚这些闪电意味着什么。舒婷诗歌中女性自我独立意识已经被唤醒,并逐渐膨胀。女性在对爱情的追求上,应该是自己爱情的主宰,凸显女性的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