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育之根——立德树人
教育之根是什么,办学思想是什么?其实就是在回答“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教育的永恒主题。
2012年11月30日的人民日报这样指出:人们不会忘记那个寓言般的故事——“您在哪所学校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样回答:“在幼儿园,我学到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道歉,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这是我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幼儿园?最重要的东西?看似矛盾的回答中这位诺奖的获得者道出了教育的根本——立德树人。
二、教育之道——知行合一
荀子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教育是大事,立德树人是一种理念,而践行这种理念需要“知行合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其实质是使教育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教学就是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行合一”是践行教育之道、浇灌教育之根、立德树人的唯一途径和指导思想。
三、教育之行——呼唤回归
教育需要回归,需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角度诠释,需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践行。
1.细化目标保障课时,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实施。
以研究性学习为重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把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结合学校实际,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具体化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及师生、生生合作学习,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扩展和综合应用,让学生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促进学生在手脑并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加深体验;促进学生认识并努力探究解决一些社会和自然的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还要对开设的各类活动课提出更具体的培养目标,如社区服务、职业体验主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劳动技术课主要让学生在手脑并用中加深对社会生活的体验;校内活动课主要是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科知识的扩展和应用,提高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外出大型活动课主要是让学生在深入实际的过程中加深体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团活动、小组研究性学习探究范围更宽,探究难度更大,其目标是与前两种课题一致的。
2.构建三级课题开发管理体系,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序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虽然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为必修,但国家层面却没有提供可操作的课程资源,具体的操作系统和资源需要学校自主开发。学校可以借鉴科研课题的管理方式,研究建立三级课题开发体系。一级:成立总课题组,总课题组负责制订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发、实施和管理的总方案,确定指导思想和课程目标,提出课程设计实施,成果总结,建立评价奖惩机制,提供人、财、物保障。二级:根据活动课方案设计的范围,分别建立分领域探究性学习课题组,二级课题组由相关学科组长、备课组长和参研骨干教师组长,负责对三级课题的开发和实施进行指导评价。三级:由班主任和学科老师负责开发并指导学生自主实施。二级课题组在开发课题时,要统一规划,使开发出的各个课题汇总起来形成序列。
3.突出发展性评价,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质量。
首先可以制定具体评价标准,如(1)体现学生自主、师生、生生之间有效合作;(2)内容超越学科课程,体现知识扩展和综合应用;(3)手脑并用,结合实际加深体验;(4)探索有价值的生产、生活、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5)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过程有探究性;(6)形成明确的成果。其次是落实分层评价机制,采用平时抽查与期末集中汇报两种方式。学校每学年举行的科技节、人文艺术节等,是展示教师优质活动课、学生活动课成果的重要舞台。最后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和学生成长记录制度,将师生参加活动课的评价结果记入档案,并作为今后师生评比依据。
4.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开展,带动教育质量的全面攀升。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发和建设,可以使教师的认识观念发生明显改变,课程意识逐渐增强,课程开发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方式发生重大转变,教学角色意识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教师把探究学习方式带进学科教学中,对学科教学产生明显的正效应影响,当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自主性增强,研究能力快速提高,在基本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的同时,学习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学习效果增强,个性更鲜明。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知行合一方能立德树人。
只有这样才能还教育本真的面目,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育之根是什么,办学思想是什么?其实就是在回答“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教育的永恒主题。
2012年11月30日的人民日报这样指出:人们不会忘记那个寓言般的故事——“您在哪所学校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样回答:“在幼儿园,我学到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道歉,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这是我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幼儿园?最重要的东西?看似矛盾的回答中这位诺奖的获得者道出了教育的根本——立德树人。
二、教育之道——知行合一
荀子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教育是大事,立德树人是一种理念,而践行这种理念需要“知行合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其实质是使教育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教学就是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行合一”是践行教育之道、浇灌教育之根、立德树人的唯一途径和指导思想。
三、教育之行——呼唤回归
教育需要回归,需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角度诠释,需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践行。
1.细化目标保障课时,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实施。
以研究性学习为重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把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结合学校实际,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具体化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及师生、生生合作学习,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扩展和综合应用,让学生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促进学生在手脑并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加深体验;促进学生认识并努力探究解决一些社会和自然的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还要对开设的各类活动课提出更具体的培养目标,如社区服务、职业体验主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劳动技术课主要让学生在手脑并用中加深对社会生活的体验;校内活动课主要是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科知识的扩展和应用,提高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外出大型活动课主要是让学生在深入实际的过程中加深体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团活动、小组研究性学习探究范围更宽,探究难度更大,其目标是与前两种课题一致的。
2.构建三级课题开发管理体系,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序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虽然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为必修,但国家层面却没有提供可操作的课程资源,具体的操作系统和资源需要学校自主开发。学校可以借鉴科研课题的管理方式,研究建立三级课题开发体系。一级:成立总课题组,总课题组负责制订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发、实施和管理的总方案,确定指导思想和课程目标,提出课程设计实施,成果总结,建立评价奖惩机制,提供人、财、物保障。二级:根据活动课方案设计的范围,分别建立分领域探究性学习课题组,二级课题组由相关学科组长、备课组长和参研骨干教师组长,负责对三级课题的开发和实施进行指导评价。三级:由班主任和学科老师负责开发并指导学生自主实施。二级课题组在开发课题时,要统一规划,使开发出的各个课题汇总起来形成序列。
3.突出发展性评价,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质量。
首先可以制定具体评价标准,如(1)体现学生自主、师生、生生之间有效合作;(2)内容超越学科课程,体现知识扩展和综合应用;(3)手脑并用,结合实际加深体验;(4)探索有价值的生产、生活、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5)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过程有探究性;(6)形成明确的成果。其次是落实分层评价机制,采用平时抽查与期末集中汇报两种方式。学校每学年举行的科技节、人文艺术节等,是展示教师优质活动课、学生活动课成果的重要舞台。最后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和学生成长记录制度,将师生参加活动课的评价结果记入档案,并作为今后师生评比依据。
4.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开展,带动教育质量的全面攀升。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发和建设,可以使教师的认识观念发生明显改变,课程意识逐渐增强,课程开发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方式发生重大转变,教学角色意识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教师把探究学习方式带进学科教学中,对学科教学产生明显的正效应影响,当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自主性增强,研究能力快速提高,在基本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的同时,学习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学习效果增强,个性更鲜明。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知行合一方能立德树人。
只有这样才能还教育本真的面目,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