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组成的,只有关注教学细节,才能预设课堂中的精彩。
关键词 细节 精彩 课堂教学
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智慧。作为一线教师,应怎样把握这些教学细节,推进精彩的课堂教学呢?
一、把握细节,让课堂充满灵性
1.把握细节要深挖教材。细节的设计源于对教材、对学生的理解与把握,源于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在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时,上课伊始,我神秘地请学生考考自己,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些分数,我很快判断出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并让两个学生用计算器验证,结果全对。正当学生又高兴又惊奇时,我说:“这不是老师的本领大,而是老师掌握了规律。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从而创设了展开教学的情境。学生在这种浓浓的人文情境下再学习新知,就容易多了。
2.把握细节要了解学生。备课是预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和心理反应的准备,立足点在于备学生。
教学“升与毫升的认识”,一生提出:“1毫升等于多少克?”多数学生大笑,另一生急忙答到:“毫升与克不能相等,毫升是容积单位,克是质量单位。”老师没有放过这一细节,而是在这位学生问题上稍加修改,变为:“1毫升的()等于多少克?”这样对具体的物质而言,就有答案了。既让学生明白了毫升与克是表示物质的不同属性,又明确了毫升与克的内在联系。老师又设计以下的课外延伸:让学生取100毫升的水、100毫升的油,分别称一称,它们的质量各是多少?再算出1毫升是多少克。通过动手操作,自然明白毫升与克是不同的计量单位,而且还明白不同的液体1毫升的质量是不同的。
二、捕捉细节,让课堂充满智慧
1.让细节之美在意外中尽显。细节生成精彩,教师要用心去发现细节。
教学“11—20数的认识”时,教师把10张卡片发给学生,点到名的要求说出自己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这样11—20的各数都站在台上,教师要求按顺序排队。当教师让学生回座位上时,学生一拥而散。此时有一个学生说:“不能乱挤,要按顺序走。”老师欣慰地点了点头,给了这位同学赞许的微笑。老师在意了学生“意外”的一句话,就使得课堂出现了亮点。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实现了教育。
2.让细节亮点在讨论中催生。智慧在碰撞中生成。如果教师能恰如其分地组织讨论,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质数与合数”时,我先出示一组数:1、2、9、11、20、145,让学生分别写出它们的约数。然后在小组内将这些数根据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有的小组分成约数有1个、2个和2个以上三种情况。同学们在小组活动中热烈地讨论、争论,经过教师的引导,最后一致同意将这些数分成约数有1个、2个和2个以上三种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除了1以外,约数只有1个的数,还有其他的吗?约数有2个的,还有其他的数吗?约数有2个以上的,还有其他的数吗?”这种不失时机的讨论、诱导,使学生有机会实现思维的碰撞。
三、挖掘细节,让课堂充满思辨
1.让细节锦上添花。自信心决定着人们的成功几率,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就必须关注细节,巧设台阶。
在教学“14+37”时,教师顺着学生的思维去引导,学生从“4+7=11,14+17=31,10+30=40,11+40=51”想到“14+30=44,44+7=51;10+37=47,47+4=51”,再想到“14+40=54,54-3=51;37+20=57,57-6=51”,最后想到“14里面有2个7,37里面有5个7多2,合起来是7个7多2,7×7+2=5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在教师的不断启发下,学生们想出了很多的口算方法,在攀登一个一个台阶时,学生们强烈地感覺到:“我能行。”
2.让细节绽放光彩。
在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有一个利用电脑多媒体把红领巾抽象成平面图形的动画演示。看完动画演示后教师问学生:“把红领巾照样子画下来就得到一个平面图形,谁知道它的名称?”本以为学生肯定能说出是三角形,没想到第一个学生竟然回答是“平移”。但教师却对那个学生竖起了大拇指:“你真会动脑筋,能把今天要学习的知识与以前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那个学生得到夸奖,开心地坐了下来。他虽然没能准确地回答出教师的问题,但由于得到了教师的表扬,整堂课都学得特别认真,有几次发言更是出人意料的精彩。
成功的细节处理,需要一双慧眼。在课堂教学中能发现问题或抓住一闪而过的契机,以生成别样的精彩。细节决定本质。关注细节的教学,必定是成功的教学;关注细节的教师,必定是成功的教师。
关键词 细节 精彩 课堂教学
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智慧。作为一线教师,应怎样把握这些教学细节,推进精彩的课堂教学呢?
一、把握细节,让课堂充满灵性
1.把握细节要深挖教材。细节的设计源于对教材、对学生的理解与把握,源于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在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时,上课伊始,我神秘地请学生考考自己,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些分数,我很快判断出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并让两个学生用计算器验证,结果全对。正当学生又高兴又惊奇时,我说:“这不是老师的本领大,而是老师掌握了规律。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从而创设了展开教学的情境。学生在这种浓浓的人文情境下再学习新知,就容易多了。
2.把握细节要了解学生。备课是预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和心理反应的准备,立足点在于备学生。
教学“升与毫升的认识”,一生提出:“1毫升等于多少克?”多数学生大笑,另一生急忙答到:“毫升与克不能相等,毫升是容积单位,克是质量单位。”老师没有放过这一细节,而是在这位学生问题上稍加修改,变为:“1毫升的()等于多少克?”这样对具体的物质而言,就有答案了。既让学生明白了毫升与克是表示物质的不同属性,又明确了毫升与克的内在联系。老师又设计以下的课外延伸:让学生取100毫升的水、100毫升的油,分别称一称,它们的质量各是多少?再算出1毫升是多少克。通过动手操作,自然明白毫升与克是不同的计量单位,而且还明白不同的液体1毫升的质量是不同的。
二、捕捉细节,让课堂充满智慧
1.让细节之美在意外中尽显。细节生成精彩,教师要用心去发现细节。
教学“11—20数的认识”时,教师把10张卡片发给学生,点到名的要求说出自己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这样11—20的各数都站在台上,教师要求按顺序排队。当教师让学生回座位上时,学生一拥而散。此时有一个学生说:“不能乱挤,要按顺序走。”老师欣慰地点了点头,给了这位同学赞许的微笑。老师在意了学生“意外”的一句话,就使得课堂出现了亮点。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实现了教育。
2.让细节亮点在讨论中催生。智慧在碰撞中生成。如果教师能恰如其分地组织讨论,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质数与合数”时,我先出示一组数:1、2、9、11、20、145,让学生分别写出它们的约数。然后在小组内将这些数根据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有的小组分成约数有1个、2个和2个以上三种情况。同学们在小组活动中热烈地讨论、争论,经过教师的引导,最后一致同意将这些数分成约数有1个、2个和2个以上三种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除了1以外,约数只有1个的数,还有其他的吗?约数有2个的,还有其他的数吗?约数有2个以上的,还有其他的数吗?”这种不失时机的讨论、诱导,使学生有机会实现思维的碰撞。
三、挖掘细节,让课堂充满思辨
1.让细节锦上添花。自信心决定着人们的成功几率,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就必须关注细节,巧设台阶。
在教学“14+37”时,教师顺着学生的思维去引导,学生从“4+7=11,14+17=31,10+30=40,11+40=51”想到“14+30=44,44+7=51;10+37=47,47+4=51”,再想到“14+40=54,54-3=51;37+20=57,57-6=51”,最后想到“14里面有2个7,37里面有5个7多2,合起来是7个7多2,7×7+2=5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在教师的不断启发下,学生们想出了很多的口算方法,在攀登一个一个台阶时,学生们强烈地感覺到:“我能行。”
2.让细节绽放光彩。
在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有一个利用电脑多媒体把红领巾抽象成平面图形的动画演示。看完动画演示后教师问学生:“把红领巾照样子画下来就得到一个平面图形,谁知道它的名称?”本以为学生肯定能说出是三角形,没想到第一个学生竟然回答是“平移”。但教师却对那个学生竖起了大拇指:“你真会动脑筋,能把今天要学习的知识与以前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那个学生得到夸奖,开心地坐了下来。他虽然没能准确地回答出教师的问题,但由于得到了教师的表扬,整堂课都学得特别认真,有几次发言更是出人意料的精彩。
成功的细节处理,需要一双慧眼。在课堂教学中能发现问题或抓住一闪而过的契机,以生成别样的精彩。细节决定本质。关注细节的教学,必定是成功的教学;关注细节的教师,必定是成功的教师。